美国的重启 - 蔡崇达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10:06
其实,一直以来我们爱的不是美国、恨的其实也不是美国,而是它身上的一个神话,是被神化的美国梦。这个梦不仅绑架了美国,也绑架了世界。事实上,我们一直在误解美国,连美国也可能一直在误解自己。
归零地——美国这样命名世贸中心遗址。“9·11”事件带给美国的,是文化理念上的神话“归零”,而其后的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带来政治经济体制理念上的“归零”。这两次挫折,让美国回到一个真实的原点,也构成了重新认识美国的机会。此次与白岩松一起走访美国各地,不是为见证一个落难的帝国,而是尝试理解突破神话之后那个真实的美国。
路上的行人比想象中还要稀少,在纽约下城区的华尔街,而且看得出,他们大部分是游客——手持相机,兴奋地指着各个地标。从游客们的脸上,我发现了那种看迪斯尼影片长大的孩子走进迪斯尼乐园时的表情,兴奋、惊奇,到处留影,他们很容易找到影片《华尔街》那部大片的若干场景,有人跑到无辜的公牛雕塑那里,在牛头、牛屁股边合影,甚至爬上牛的身体。这就是华尔街,是报纸里、电视里、电影里、小说里描绘多次的华尔街。而现在它存在的意义,似乎更多是一个景点,一个主题游乐场。
同行岩松告诉我,上次他来的时候,华尔街到处都是上班的白领,他们行色匆匆,或者坐在大楼前的阶梯上抽着烟,那么意气风发,那么焦虑,他们手上操纵的,是世界经济的神经中枢。他当时深深被这种气概震撼,而现在他们撤退了,除去为游客准备的设施,其它部分似乎都可以不存在,街上店面大面积关门——他们曾为这里上班的白领提供服务——只留下一些口味各异的餐馆和纪念品商店,我想,或许他们就是靠做游客生意存活下来的。应该说留下的,是美国梦的躯壳,吸纳着外来的游客。
萧索的不仅是华尔街,甚至在商业最繁荣的时代广场,也出现了未能租出去的店面。在世人熟悉的景观中,前一个租客“维珍”的LOGO还悬挂着,但出租的提示显得那么刺眼。283号是著名的雷曼兄弟大楼,密密麻麻的门牌曾布满整个大厅,而现在一片空白。大楼的门卫却很欢迎游客在门口拍照,还对我说:“Enjoy(享受吧)”——像极了迪斯尼乐园工作人员反复告诉我的话。享受什么?享受抵达这个地方的乐趣,因为不断的宣传和渲染,整个美国让我们在抵达时能有那种梦境实现的快乐?确实可以这么说,现在的华尔街,因为其经济功能的衰退,游乐作用更为明显,更像世界上最大、最高端的游乐场。对全世界的精英来说,这就是现实的梦境,这就是迪斯尼的成年版。
商品是最好的布道工具
美国何以成为整个世界的梦想游乐场?
著名学者卡尔·桑德伯格在上个世纪有个回答:共和国就是个梦想,凡事都源于梦想。
这是个太多人知道的梦想源头了:17世纪初,一批被英国流放的清教徒,乘着后来举世闻名的“五月花”号开始了跨海航行。他们是宗教理想主义者,是诗人、哲学家,他们被旧世界的等级、腐败、不公所戕害,当他们踏上这片土地时,觉得陌生又熟悉——这简直是放大版的英吉利,有更广的平原、更大的湖泊、更长的山脉,而更重要的是,正如以前英国得益于英吉利海峡的隔绝,孕育出自己的文化,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被两个大洋保护,简直是上帝赐予的梦想试验地。他们要建设一个新世界,避免他们曾遭遇的所有不公。
说美国是建立在梦想上的国家,一点都不为过。就是从一个梦想开始,这个国家开始了系统的完善,开始了肌体的生长。而这个梦想的核心,或许正如美国政治学家李普赛特在《美国例外论》一书中提出的,美国是世界上唯一建立在信念上的国家,这包括自由、平等、个人主义、平民主义和市场经济等一套美国价值观。
也就是从到达北美荒原的那一刻,他们就定下了对梦想的契约。当时的领袖人物、牧师约翰·温思罗普在上岸时说:“我们将成为山巅之城,全世界人都在注视着我们。因此,如果我们在实现这一事业的过程中辜负了我们的上帝,使上帝不再像今天这样帮助我们,那么我们终究只能给世人留下一个故事,成为全世界的笑柄。”
这个演讲实际上还有续篇,那个牧师接着说:“如果这个美国不是一个希望之乡,没有受到美好未来设想和远大理念的引导,那么这个美国就不是先辈馈赠给我们的美国。”
美国拒绝成为笑柄,它理所当然要成为希望之乡。因此李普赛特说,“成为一个美国人”不是出生的问题,而是对理念的承诺,对美国这个理念的认可。
在我看来,正是从这个承诺开始,这注定是个泛宗教化的国家,但美国的宗教并非只是基督教,而是对美国梦百分百的认可。在美国这段时间,我很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据说美国是世界上人均拥有国旗最多的国家,几乎人人都在自己的公司、家里挂上国旗。整个国家几乎是美国梦的体验馆:关于美国梦的音乐,在百老汇演了又演,在华尔街,每次交易都要在美元上看到国家箴言“EPluribusUnum(合众为一)”,宣扬美国式精神的教堂成了金融机构之外最大、最多的建筑……可以说,整个国家都是大教堂,生活的每个侧面都是仪式,而最大的布道工具就是商品。
我们去看了一场NBA比赛,在比赛开始前,社区选派的拉拉队员上台表演,当地教师或杰出人士用各种奇特的唱腔带领大家合唱国歌,每个队员都拉着本地的学生上台。在那一刻,我才明白NBA一直吸引人前来的原因,比赛是一部分,此外还有像社区一样的活跃气氛、宗教礼仪一样的温馨气氛——这使比赛不仅是比赛,也是社区活动和爱国教育。唱国歌时,孩子们都把手放在胸前,表情肃穆而纯真,我知道在那一刻,这些孩子越发笃定地热爱和相信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
当然这只是一个侧影,这个国家的各个部分都和梦想结合得那么紧密。看完比赛的第二天,我们去参观NBA球星科比的中学母校,学校的老师和科比当年的队友接待我们。他们告诉我们,学校为每个孩子提供参与各种比赛、各种活动的机会,让每个孩子得以体会各种职业的快感和挫折,进而选择适合自己天赋和梦想的道路。关于各种职业,无论是篮球运动员还是服务生,好莱坞负责制造一部部影片,美国人简直把生活过成了真人秀。这无疑是对的,人最容易坚持、最容易做到的事,就是自己选择的梦想。
要离开的时候,白岩松特意坐到当年科比坐过的位置。桌椅并非排排对齐,而是鼓励人人参与的“回”形,教室里到处贴有出自《第22条军规》、《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美国式名著的箴言,此外就是学生们在各种活动中的照片及所获荣誉。不仅这间教室,全校都像个梦想陈列室。白岩松对着镜头说:“我开始了解,为什么这里能走出一个科比,还可以走出更多的科比。”我也开始了解,为什么美国能出现那么多卓越的人,而且还将出现更多这样的人。
突然想起NBA总裁大卫·斯特恩对我们所说的,他销售的不只是比赛,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梦想的路径。当我回国后,看到街头有“BULL”牌的小吃店,有“火箭”的连锁店,看到运动鞋广告中的NBA明星,我知道,大卫·斯特恩做到了,美国也做到了。
美国简直是一家梦想销售公司,把所有美国人囊括进一个个梦想的真人秀节目中,通过梦想激励出这个国家最大的力量。这是多么狡猾的方式,梦想推动社会生活不断改善,为加注在上面的道德和社会价值提供了间接证明,为美国的一切理念正名,美国甚至通过商品销售,把全世界都包裹进去了。
被神话绑架
终于看到了那个著名的伤口,看起来它依然突兀得让人不太舒服。
在一片高楼之中,铁丝网把它圈了起来。总有游客在这里驻足留念,还有零零散散的小贩,据说其中有的是华尔街的失业人员,他们叫卖着“9·11”袭击场景的图像。虽然他们痛恨这次灾难,但如果痛苦能换来钞票,为什么不呢?
世贸中心遗址南边一条小街旁,墙上有一组约20米长的铜浮雕,表现的是“9·11”事件中英勇救援的纽约消防员,他们中有的在指挥,有的拿着龙头,有的在连接水箱,有的在清理瓦砾,浮雕上刻着一句话:“MAYWE NEVER FORGET(我们永不忘怀)。”
是的,美国无法忘怀。在纽约,世贸中心一次次被有意无意地提及。在的士上,我偶然说了句“觉得纽约的高楼似乎不如想象中多”,那个黑人司机马上说,那是因为没有了世贸中心。他还抒情地说,等红灯时他时常抬起头,看着纽约的高楼,总觉得缺少了什么。
两天之后,我们的向导又说了类似的话。在经过帝国大厦时,他说起这座著名大厦的绿色改造工程,突然很感伤地说,很多人都觉得纽约的天际线不好看了,似乎少了什么,其实就是少了世贸中心。
世贸中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和美国的历史血脉相连。其历史意义不必再强调,我想说的是,它寄托着美国那种强悍却也脆弱的荣耀感。美国是从19世纪末的工业化时期开始领先世界的,在那之后,美国人以为自己国家理念的正确性得到验证,他们的自信和自负达到顶峰,某种意义上来说,世贸中心就是这种情感的标志。然而在2001年,这种骄傲被摧毁了。
在我看来,“9·11”是近代以来第一个深层次撼动美国的事件。“9·11”后不久,《纽约时报》刊文提出疑问:“WHY THEYHATEUS(他们为何憎恨我们)?”这不是矫情,而是实在地表达出美国人当时的不解。许多人以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9·11”之前国家的发展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强悍地推行自己的国家理念,大部分美国人甚至觉得“我们是为他们好,为此让他们吃点苦头,也是可以的”。
《纽约时报》有个专栏作家打了个比方:“美国就像自以为是的神,到处粗暴地、甚至残暴地‘施恩’。他觉得糖果是好吃的,强迫别人接受,却不知道其实人家需要的是粮食。但美国还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丝毫听不到别人的抗议,因为自负和沉醉使他们闭目塞听,直到‘9·11’发出了尖锐的抗议声,美国人才错愕地发觉,他们似乎错了。”
有一些事实可为美国这种沉醉的佐证:据说只有55%的美国人知道太阳是一个星体,70%的美国议员没有护照,普通美国人出游主要集中在国内,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主要靠媒体,而报纸上80%左右是美国新闻,大多数美国人只读地方报纸,而非全国性大报。
美国专栏作家詹姆斯·平可顿2005年在《美国保守主义》杂志撰文称,霸权的野心在美国人的日常思维中埋藏得如此之深,以至于把不正确的事也视为正常,例如将他国划入自己的军事司令部辖区,这是不正常的,但五角大楼偏要这么做,设置了北方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中央司令部、欧洲司令部和南方司令部等“全球战区司令部”。
应该说,就是那个被夸大、奉为神话的美国梦绑架了美国,它让美国看不清世界,却又自负地到处推销。梦想本不是坏事,但当过度强化的梦想变成了一种自我催眠的神话,对自我和他人的伤害就开始了。“真理最大的敌人往往并不是故意编造的谎言,而是长期流传的似是而非的神话”,这是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上世纪的一句名言,形容现在的美国,却也是合适的。
“9·11”事件正是美国对外理念重构的开始。一名美国学者告诉我,“9·11”事发后,美国人一开始是憎恨,但在追剿“基地组织”过程中,怒气慢慢消去,反思和自我批判的气氛笼罩着美国学界。事实上,这也可以说是美国新思考的起点,从愤怒到疑问到好奇,美国学者和民众共同经历了这一情绪转变,现在关于各种文明的书籍在美国畅销,美国开始关心外界的本来面目——自美国建立以来,这大概是美国人最热切地想了解世界的时候。
还必须讲到那个伤口的名字——GroundZero(归零地)。经过票选,美国人决定这么命名世贸中心遗址,美国最大的伤口。说明了什么?或许,从这个地方开始,美国对外界的认识,归零了。
梦想的废墟地
白岩松用了一个准确的词形容华尔街:废墟。他说,华尔街的这群游客,让他想起在汶川大地震采访期间遇到的“废墟游”的人。可以这么说,美国如今到处是梦想的废墟地,最让人痛心的废墟当属归零地,而更大、更令人触目惊心的,当属底特律。
底特律曾经是“美国梦”最大、最好的诠释。这个与加拿大仅有一河之隔的城市,当年因占据了五大湖水路的战略位置,成为美国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但它从来和繁华无关,直到1896年第一辆福特汽车下线,底特律才正式开始了梦想之旅。这个城市拥有太多的“美国第一”:爱迪生的电力公司使底特律人最早感受到电的光芒;1909年成为美国第一个铺设水泥公路的城市,1942年成为美国第一个铺设高速公路的城市。我在底特律的艺术中心发现,一些收藏并不逊色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底特律人用造汽车赚的钱修建了豪华大楼,巨大的火车站出自纽约中央火车站的同一设计师之手。
然而就是这个底特律,让我们抵达时惊讶不已。那是在晚上,没有多少建筑亮着灯,市中心空荡荡的,9点多钟已经找不到吃饭的馆子。走在路上,随处可见酗酒的人,还有人突然过来找你要烟抽。安静的市区里,不知从哪传来嚎叫的声音。
一夜过去,我们在白天看见了这样的底特律:市区里大片大片的房屋被遗弃,一栋栋大楼被封闭,窗户都已破碎,里面住满了乌鸦;在道边,可以看到被丢弃的吸毒工具;即使是白天,也看不到太多行人。通用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大部分人都住在郊区,车子直接开进办公大楼就不出来了,因为现在底特律治安很差,是美国治安最差的城市。
底特律的没落,看上去有一个很直接的原因,即汽车工业的衰退。20世纪初,美国大概有80~100个汽车品牌,有很多与之配套的汽车制造厂,而现在倒得几乎只剩岌岌可危的“三大”——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
在我看来,底特律的危机,恰是“美国梦”神话过度膨胀的后遗症。在很长一段时间,底特律曾是“美国梦”的代表——工业化、高薪、白领生活。底特律历史博物馆公关部主任罗伯特·桑德拉给我们讲述了这个故事:1914年,亨利·福特提出“一天五美元”的理念,这在当时是其他制造企业工资的两倍多。福特想借此解决公司人员流动过快的问题,因为工作非常危险、非常艰苦,几乎每天都有人辞职。他希望有一支稳定的员工队伍,以确保生产高质量的汽车。在高薪刺激下,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底特律,在三大汽车企业就职,成为那个时代很多人的梦想。
底特律的繁荣在1963年达到顶峰,那一年它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通用旗下所有汽车累计销售7500万辆,22万工人在35个巨大的汽车工厂工作,他们创造的财富是一般工人难以想象的。此时的底特律是极度成功的,比任何人梦想中的样子都要成功。
甚至可以说,现代美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底特律的薪酬使社会中产生了美国式的工人阶级,他们可以拥有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房子,甚至有自己的避暑别墅,让孩子上大学等等,而这些“美国梦”就是通过制造业支撑的。底特律成了全美国的梦想之地,到上世纪70年代末,其人口达到创纪录的150万人,步入中产阶级的汽车工人群体不断扩大。
底特律的转折从哪里开始的呢?有人说从“UAW(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开始,这个工会组织把工人工资提高到了企业无法负荷的高度,使企业无法与日本同行竞争,最终导致产业萎缩。还有很多人将1967年视为底特律由盛转衰的关键点,那一年7月23日,因社会底层黑人居民不满种族歧视等原因引发暴乱,冲突造成40人死亡,汽车业三巨头全部停工停产。暴乱使富有的白人阶层大规模迁往郊区,同时带走了大量消费力。
在我看来,这两个不是根本因素,只是加速了底特律的衰败——根本因素在于,底特律人一直沉浸于那个发轫于大工业时代、狂热了几个世纪的“美国梦”,他们以为仅仅通过这个产业的发展,就能无限地扩张、扩张、扩张,却疏忽了自己产业的结构问题,疏忽了自己的种族问题。底特律这个由狂热梦想扩张的城市躯体,在梦想退潮后,盛放着令人触目惊心的悲凉。其实华尔街的危机何尝不是如此,应该说,这就是美国神话对美国自己的讹诈。
2009年第一季度,底特律的失业率已达35%,3个人中就有一个没有工作。结束行程前,我们特意来到底特律中心车站,也到了车站附近的底特律工业城和同时期开发的居民小区采访。这些现在显得恐怖的废墟,曾经见证了这个城市狂热的梦想,越美的东西,破落的时候越显得可怕。整个中心车站披着曾经精美的外衣,苍凉地矗立着,那个空城一般的工业城里,纷飞的垃圾衬托出萧索的气氛。房屋多为老损,有的已经倒塌。这会不会是中国那些狂热梦想消退的工业化城市?我不禁担心,但也觉得庆幸,因为我们在这里看到了,起码可以有个提醒——永远不要被眼前的梦幻欺骗。
真正的美国
当我们驱车离开底特律的时候,白岩松突然发现,在底特律一个街角,一个商店正在装修,老板用醒目的字体写着:“Detroit,everythingwill bealright(底特律,一切都会好的)。”白岩松感慨说,这是多么让人激动的话。这的确是让人激动的美国,事实上这才是真正的美国。美国真正的秘密是——希望,永远对未来无比的笃定。
“一个普通的美国人如果不爱国,那他就不是典型的美国人。”这是美国著名学者赫伯特在其《美国生活的希望》一书中的第一句话。在飞机上邂逅的一位官员,和我们交流他对美国的观感:“他们是世界上爱国主义教育做得最好的国家,而且他们的爱是真诚的,他们真诚地相信这个国家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好。”
美国不是单一种族国家,没有固定的传统,没有漫长的共同历史,然而美国如何凝聚出这种可怕的力量?学者伊米尔·雷奇在《国家的成功》一书中这样分析美国成功的原因:“美国人对他们的联邦政府充满了信心,坚信未来一定会成功。我们经常听到美国的演讲者质疑上帝与神是否存在,质疑基督教的历史性或真实性,然而我们从未听到美国人质疑他们对美国未来无比坚定的信念,也从未听到美国人称自己需要建立某种理念——因为对美国未来无比坚定的信念,就是美国最重要的理念。”
伊米尔·雷奇点出了关键——美国人热爱美国的原因,不在于过去,而在于未来。他们组成这个国家,只能基于对共同未来的追求。正如学者雨果·孟鸠特堡所说:“将美国人与他的同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不是种族,也不是传统,更不是过去的历史,而是他们共同创造的未来。”
未来是一个最美妙的词,未来总会更美好,总能解决一切问题,甚至无法被怀疑、被攻击。据说美国移民部门在接纳一个新移民时会问:“你相信这个国家的未来吗?”相信了,你就是美国人。
即使底特律破落成这个样子,但我们采访过的所有人,从来没有表示过悲观。在底特律大学杰瑞·荷伦教授眼里,被遗弃的中心车站不意味着衰败,而意味着“我们过去的辉煌,这说明我们还有可能比这还辉煌”。
我们在车行门口还能不断看到买车的人,其中一人名叫克雷格,他坦言自己失业了,但依然贷款买车,因为他觉得,买了车才有更好生活的可能。“对于未来不担心吗?”我问,他笑了笑,说:“底特律面临的问题已经四五十年了,因为这是一个很老的城市,大家正在尽力改善。至于做得够不够,没人知道,只是政府和公司都在尽力改善,每个人都在尽力,这就有希望了。”
底特律副市长索尔格林语气肯定地保证,等我们下次来,底特律肯定比现在好。索尔格林说:“我们正从许多方面努力,比如与研究机构、大学合作,研究绿色环保技术,推广绿领职业,而不只依赖汽车业。我们很有希望。”
为考察美国房贷危机的实际状况,我们特意去了房贷危机最严重的罗德岛,那里很多人因房贷问题被政府收走的房子。同样让我们意外的是,我们看不到太多的愁容,而是一张张微笑着、为自己鼓劲的脸。
谈起这场危机,罗德岛房屋计划公司主任格德夫利说:“我们不应该责怪任何人,大家其实都是为更好的生活而奋斗,那是人的天性——那些提供贷款的银行家是为了赚钱,他们维持生活的方式就是提供贷款;那些自不量力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每周工作70个小时,这是不现实的想法吗?那不是错,只是追求更好生活的梦。现在被没收房屋的比例为3%~4%,大约96%的人还维持着他们的产业。一般来说,我们集中精神关注那些失败的层面,但我们要看到,绝大多数人保住了产业。虽然这段时间有更多失败的例子,但我们还有9倍以上的成功例子。”
我怀疑地问:“难道你们没有考虑过后果吗?”格德夫利的回答同样出乎意料:“来到美国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为来美国承担了很多风险,放弃了原有的一切,因为他们觉得美国机会多。正是这种动力,促进了这个国家在过去300年的成长。这就是美国啊,问题总能解决的!要说教训,我觉得有一个梦想是好事,但不能抱有不切实际的梦想,不应该老想着抄近路。”
“这就是美国啊,问题总能解决的!”在这个回答中,我理解到美国之所以是美国的真正原因。美国就是这么一个靠梦想生活的国家,有时候梦想过度强化,强化成神话,给自身和世界都带来灾难,然而一旦狂热消退,他们可能又成了最能复原的国家——因为如前所述,美国有一个公民宗教,就是相信美国的未来,在这个核心下,一切制度都随时可以“归零”,一切方法都可以变化,只要是朝着更美好的未来走去。正是这种理念,让这个国家在每次危机后都能重新壮大起来。
要走的时候,我再次去了趟时代广场。打扮成自由女神的街头艺人,亲切地招呼着游客,她像布道般朗读着著名的诗篇:“欢迎来到这里,贫穷的人们、徘徊的人们、失去梦想的人们,这里将带给你新的希望、新的生命,因为这里是美国。”我拿了10美元给她做小费,她微笑着说:“记得,美国爱所有梦想,爱有梦想的人。
美国的重启 - 蔡崇达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美国的重启 - 蔡崇达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重思国企改革 - 鲁煤地质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重刊《朝鲜必放说》 - 张五常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体内湿气重怎样祛除? - yaoyaosenling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老年人用药当谨重 - tianweimin135558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那些重口味的解说员 - 四一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欧元的命运:重刊《高处不胜寒》 - 张五常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中国商品贵的根源在于盘剥太重 - 李铁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男人“泡妞”的五重境界 - 哥们干杯!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中国商品贵的根源在于盘剥太重 - 李铁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美国的教辅 - 庄常飞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美国的葫芦艺术 - 阿土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亚洲经济重上崛起轨道 - 致远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爱过才知情重,醉过方知酒浓 - 心灵之约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再度重相逢<亮剑音画> - 亮剑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原创】诗配画七绝·文房四宝(四重步韵) - 冰心无尘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爱过才知情重,醉过方知酒浓! - 無為居士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爱过才知情重,醉过方知酒浓! - 無為居士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十个《让子弹飞》删减片段(重口味版) - 有肉吃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学成满腹文章重 尚做江湖飘零童 - 红叶阿桑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美国邮递员故事 - 锦园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美国如何关闭社会网吧? - 姚鸿恩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美国医疗答问录 - 南桥的日志 - 网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