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新”理念:分享错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08:46
周志发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从错误中学习”是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目前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其教学实践侧重于学生从自身的错误中学习,较少有机会从教师所犯的错误中学习。本文提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主动与学生分享自身合理性错误。通过考察孔子的教育思想,发现其亦包含了“分享错误”这一教学理念。结合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分析了“新”理念在实践和理论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实践上述理念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孔子;教学理念;分享错误;教学建议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第1期
一、教学实践中的盲区
广大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即使没有理论的指导亦充分重视错误的价值,鼓励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作业本中所犯的错误,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努力暴露学生的错误,[1]通过正误之间的对比使学生更为牢固地掌握知识。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意错误”,[2]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氛围。
但在探讨“错误教学法”的过程中,基本上关注学生所犯的错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较单一,主要扮演真理代言人或仲裁者。于是,我们要问,既然“从错误中学习”如此重要,学生除了从自身错误中学习,能否从“教师的错误”中学习呢?
从西方引进的教育思想,比如,赫尔巴特的教学法,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杜威的实用主义及相应的五步教学法,是学生中心论的代表,然两种教学理论均未触及教师的错误对学生的教育意义。至于当前新课改的基础理论“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等舶来品,也主要是关注学生层面,教师的错误对学生的启发性,竟成了众多教学理论的“盲区”。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当着学生的面,不掩饰,不逃避,真诚地和学生分享自身的错误,勇敢地分析之。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态度,会给学生日常学习,身心发展,以及情感等方面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方面的研究,在目前我国中小学及高校教学实践中严重缺失,也是一块亟待探索的教育“新大陆”。
下面从“教师也是学习者”的视角,分析孔子的教学实践,兼谈具体的教学案例,提出了研究“教师主动和学生分享错误”这一课题的必要性。
二、孔子的教学思想:分享错误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顺应当时“学术下移”的大趋势,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宗旨,创立了规模颇大的私学。孔子也是最早阐述了教师也是学习者的思想,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孔子在教学法方面颇有建树,其中首推“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其次是因材施教。其由朱熹概括的:“孔子教人,各因其材”,[3]是儒家重要的教学原则。而教学相长则体现了孔子教学的民主思想。
的确,对孔子教学思想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三种教学法也颇受世人称道。但是,本文认为,孔子教学思想中体现出来的“分享错误”的理念,尤其是“教师主动和学生分享自身错误”,却被后人所漠视。
本文认为,孔子“分享错误”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境:
(1)老师不说,无论学生是否在场,他们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老师犯错了。老师该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从错误中‘学’”,但他提出了通过尝试并发现错误,然后获得新的见解。比如,孔子谈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教育学生时,直接把这句至理名言说出来,岂不更显得老师有权威,像个“圣人”,“生而知之”?(《述而》)但孔子没这样做。他得出这个结论前后,告诉学生,他尝试过“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凭空胡思乱想,是错误的做法,还“不如学也”。(《卫灵公》)
所以说,“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通过尝试,发现错误之后悟出来的道理。同时,他愿意把做错的全过程和学生分享。那么,孔子尝试过“学而不思”吗?《论语》中未见直接说明。只知“学而不思”的后果很严重。假如书上说什么就信什么,“尽信《书》”,[4]缺乏“慎思”、“明辨”,那又如何能“温故而知新”呢?(《为政》)也就谈不上为人师了。
(2)师生均在场,学生通过辩护说明自己是对的,老师是错的。老师该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子游在武城做父母官时,孔子带领弟子前往。到武城时听到弦歌之声,孔子莞尔而笑,说:“割鸡焉用牛刀。”(《阳货》)言鸡乃小性,割之乃用小刀,何用解牛之大刀,以喻治小何须用大道。子游辩解说:“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游所引的,正是孔子日常所说的话。言君子、小人皆不可以不学,故武城虽小,亦必教以礼乐。
孔子意识到自己刚才说错话了,当场便呼其弟子,“二三子!”提醒学生专心听他下面要讲的话。他说:“偃之言是也。”做老师的,要告诉学生的,不是他的“至理名言”,而是当众承认子游说得对呀,前提却是承认自己刚才说的不对:“前言戏之耳!”孔子不仅实践了“过而改之”,且当场“分享错误”。而认错之快,其心之诚,溢于言表,堪称楷模。
今天的教师,在教室里回答学生问题时,发现自己错了,会不会马上走向讲台,“同学们”,要求大家注意老师下面说的话,然后告诉学生,刚才老师说错了,怎么错的,以及某某同学怎么对的?
(3)当别人指出其几乎不能“过而改之”的重大错误时,老师该如何应对?孔子所处的时代,同姓不婚被视为基本的礼法。但身为君王的鲁昭公却娶了同族的女子为妻。所以陈司败问孔子:“昭公知礼乎?”孔子却说:“知礼。”孔子退后,陈司败还有话要说。他就和小孔子三十岁的学生巫马期谈:“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把陈司败的话带给老师。孔子竟然没有替自己的言语辩护,而是承认自己的过错,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
孔子本有多种选择,为自己开脱或避而不答,但他选择了当着学生的面承认错误。有感于孔子的认错,缪协对此评价颇高,说:“讳者非讳。若受而为过,则所讳者又以明矣,亦非讳也。”[5]
从上面分析可知,孔子的错误,主要通过前两种情境和学生分享,第三种情境是孔子和其弟子一道完成了“分享错误”的理念。
那么,为什么孔子“分享错误”的教学理念会被长期漠视呢?本文粗浅地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孔子的政治思想与教学思想彼此矛盾。孔子书写《春秋》,遵循的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6]替君王、亲者、贤者掩盖错误,确实谈不上“分享错误”。整个封建王朝主要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而教学思想中的“分享错误”被边缘化了。历代大儒亦实践“过而改之”, 但不侧重于表达错误,与人分享。
三、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
本文之所以特别关注孔子“分享错误”的教学思想,源于笔者在中学从事物理教学实践过程中,在学生面前倾向于隐瞒自身所犯的错误,但又常反思自身的行为:“当学生因犯错误而遭遇学业上的挫折,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时,作为教师,有时是否应该承认‘我也犯了类似的错误?’”这一问题困扰笔者多年。为此,笔者重新研习了《论语》,试图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解答疑惑。正是在分析孔子对待自身错误态度、方式的基础上,本文总结出其“分享错误”的教学理念。
下面将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说明促使“分享错误”这一理念形成的动因。该案例是笔者担任中学物理教师期间经历的。教学内容涉及计算电动机消耗的电功率:
我们知道,静止的电动机消耗的能量全部转化为热量,电功率P=U×I=I2×R,U是电动机两端的电压,I是通过电动机的电流,R是其电阻;转动的电动机消耗的能量分两部分:电阻消耗的热能和转子消耗的机械能。此时,电功率P=U×I≠I2×R。因为电动机转动时,欧姆定理I=U/R不再成立。
学生解题过程中,很容易忘记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A教师(即笔者)做学生时,也常忽视之。所以,他就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实验误差在5%以内。
B教师仍旧将电动机转动时消耗的功率用I2×R计算。即,只计算电动机电阻消耗的功率,忽略了电动机消耗的机械能。结果,实验误差达到40%以上。B教师在课堂上将误差的产生归因于实验仪器不够精密。
大约过了一个礼拜,B教师跟A教师谈起他的实验误差过大,学生纷纷质疑。A教师指出了其错误的根源。果然,B教师重新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在课堂上做了修改。
令人预料不到的是,一个月后的单元测验,B教师的学生计算转动的电动机消耗的电功率正确率达80%以上。A教师教的学生正确率仅为20%。
上面的教学案例令人困惑:为什么A教师把正确的教给学生,教学效率高,学生反而不善于解决问题了?B教师明明教错了,事后才去修改,为什么其学生反而考得更好,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显然,其中的主要差别在于,A教师虽然指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却隐瞒了其自身如何犯错,如何通过思考错误,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就是说,A教师隐瞒了部分的思维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失了类似教师所拥有的错误经验,故而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B教师则因不懂而暴露了自身的错误,无意间实践了分享错误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而更好。因此,有教师提出故意犯错,[2]引发学生思考,是值得借鉴的。
但本文根据上述案例,所引发的思考是:教师不是在学生面前故意犯错,而是呈现其真实的犯错过程,那么,课堂教学实践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正是带着这一问题,追问大家共同的老师孔子,他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的?从而提出了孔子“分享错误”教学思想。
上述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的错误对学生学习有重要的启发性。这样的分享即使从应试的角度来看,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分享自身的错误与否,以及深度与广度的不同,对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影响是什么?”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四、实践“分享错误”理念的具体教学建议
就目前我国课堂教学实践来说,主要关注学生的错误,而忽视教师与学生分享错误,这样的教学活动只完成了一半教学实践而已。此外,本文还认为,如果教师缺乏“分享错误”的精神,隐瞒对学生颇具启发性的错误,那么,实践孔子三种教学法的过程中,很容易变成对其机械式的模仿。虽然通过故意犯错,可以减弱这类模仿,但其没有掌握孔子教学法的内在精髓。
那么,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实践孔子“分享错误”的教学理念呢?本文粗浅地认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分享合理性错误的愿望。教师需要有和学生分享自身合理性错误的意识或愿望,认识到其中蕴含的价值。有了分享的意识之后,再考虑如何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2)储备新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犯的合理性错误,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需要及时记录、保存可能难以重复,也可能稍纵即逝的错误;
(3)建立新的评估体系,其核心思想是:交流失败就是交流成功,分享错误就是分享正确。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犯的合理性错误,不仅是任课教师自身,包括学生甚至听课教师及领导,都需要对这种合理性错误可能存在的价值加以肯定。教学评估体系,比如各类优质课评比,可以考虑增加一项新的形式:教师如何通过自身所犯的合理性错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
(4)增添新的教学用语。针对合理性错误,教师可在课内分析,也可以课后分析。教学用语,或称口头禅,需要增添一句:“今天这堂课,从老师所犯的错误开始讲起。”这种上课方式,要求教师对自己充满自信。建议对已经取得一定威望的教师,多使用这种方式的教学。考虑到具体教学过程中的“进度”问题,教师需要将自身的合理性错误系统化,分享的次数和频率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决定。
上面的论述侧重强调教师和学生分享自身的错误。其实,对于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彼此之间,适当的“分享错误”都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金信高. 陈继英. 暴露错误教学法在化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化学教学,2003(2).
[2]傅炳熙. 语文教学中的故意错误[J]. 殷都学刊,1997(4).
[3]论语集注[A]. 朱熹. 四书集注[M]. 湖南:岳麓书社出版,1985. 153.
[4]杨伯峻等. 孟子·尽心下[A]. 孟子[M]. 湖南:岳麓书社,2000. 246.
[5]李学勤主编. 论语注疏[M]. 十三经注疏[Z].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7.
[6]李学勤主编. 春秋公羊传注疏[M]. 十三经注疏[Z].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