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1830年代扩大选举权改革的启示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07:26

古画中的英国上议院开会场景。上议院有大约700名非选举产生之议员,其中包括英国国教会的26名大主教或主教以及600多名贵族。创于14世纪,并几乎存续至今。
3月15日新华社消息,英国政府将在未来数周内公布一项改革方案。如果此方案获得通过,有700年历史、由各种贵族或教会头面人物构成的英国上院将变身为经选举产生的美式“参议院”。据说工党政府在距议会选举还有两个月的节骨眼上干这活,明摆着是“别有用心”,因为作为对手的保守党会很尴尬,她要么支持对手的政纲,要么给扣上维护特权的帽子———赢的都是工党。
党争、议会、选举和民主这几个关键词搅到一起,让人想起英国惊心动魄的1830年代。这倒不是因为当时大英帝国和我大清正在扯贸易的皮,并导致了1840年那场改变大清命运的鸦片战争,而是因为1830年代对英国和整个欧洲都是个关键时刻,正处于一场席卷欧洲的革命的前夜。
当时英国的状况是,虽然工业蓬勃发展,但各种不满情绪正在工厂主和工人间酝酿,动乱和革命的苗头越来越明显;而乡村和农庄更是陷入贫穷,一度在英格兰东南部引发暴动。
当时一位重要的政治家、辉格党领袖格雷伯爵认为乱象的根源在于政治体制,他观察到新兴的工业阶级在传统的议会里没有代表,中产阶级强烈地呼吁政治参与,劳工们则鼓吹暴力。格雷据此开出的药方是重划选区、扩大选举权,前者是对既有政治权利的重新分配,后者则是扩大民主。
1830年11 月,这个问题被提交到议会讨论。托利党领袖威灵顿公爵(就是那位在滑铁卢打败拿破仑的杰出军事家和政治家)旗帜鲜明的反对改革,他的基本观点是,英国现有政治制度不仅体现国情特色,而且无比优越(原话是:“英国议会的作用超过任何国家的任何一届国会”———这倒是实话)、“它所代表的人包括我国庞大的有产阶级”。
威灵顿预感到了这个立场的后果,他说完坐下后偷偷地对外交大臣说“看来我们要下台了”。果然,两周后的议会选举把格雷送上了首相宝座,辉格党阔别了半个世纪的在野党身份。
1831年3月,格雷政府第一次向下议院提交《改革议案》。这份议案要求取消100多个旧选区,在新兴地区增加新选区,同时扩大选举权。这份议案的激进和大胆连辉格党议员都面面相觑,在议会被宣读时伴随着议员们的嘲笑和起哄———毫无意外《改革议案》被下院否决。
下院的否决激起了全国的愤怒,局势一时危如累卵。在此情况下,许多议员见民心可用,也为了避免局面恶化,转而支持政府。更重要的是,英国国王威廉四世此刻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意识到,虽然托利党和威灵顿公爵反对改革的理由是改革会危及“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国王制度的根基,但如果眼下他不支持《改革议案》的话,国内随时都可能爆发革命。国王陛下一想起那1649年上了断头台的老查理,后脖子就瓦凉瓦凉的。
于是国王接受了格雷首相的请求,解散了下院,重新举行大选。上院听说下院要被解散顿时炸了窝,他们通过一份议案,请求国王考虑收回成命。正当议员们大呼小叫情绪激动的时候,噼噼叭叭地传来一阵皇家礼炮的巨响,原来国王不仅没有收回成命,反而亲自跑来上院隆重地宣布这一决定。
于是新一届下院选举在全国举行,自然而然地,此次选举的核心议题便是选举改革。辉格党毫无悬念地大胜,取得绝对多数席位。一场选举化解了民意和下院的难题,新一届下院支持改革已无悬念。
但上院并不屈服。和今天的英国上院不同,这个由老贵族们盘踞着且不经选举产生的机构在当时是拥有实权的。1831年10月7日晚上,上院开始投票表决《改革议案》。议员们分成势均力敌的两派,而整个英国似乎都在屏息等待结果。票决的结果是,议案被上院否决!
消息传出,舆论再次哗然,报纸在报道这一消息时甚至加上黑框,人们谴责上议院与人民作对,伦敦街头出现了进行政治动员的标语和旗帜,某些地区爆发骚乱,更多的地区正在准备罢工和全面的抗捐抗税。
政府一边动员民众的支持,一边小心翼翼地将社会情绪控制在宪政秩序内。《改革议案》于1831年12月在下院顺利通过后,于第二年5月再次提交上院表决。固执的上院第二次否决了议案。此时此刻,由于上院不由选举产生,无法像对付下院那样重新选举重拾民意,所以政治角逐进入了死胡同,难题被推给了国王。威廉四世经过一番犹豫后,最终不得不接受了改革派的建议,他利用国王特有的影响力动员反对派议员在表决的时候缺席。于是1832年6月7日,《改革议案》在上院获得通过成为法律。
这场改革,使全英国的选民增加了50%,全国1/6的成年男子获得选举权。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获得解放,政府增加了教育经费的投入,《济贫法》被改善、《工厂条例》被通过、地方寡头政治势力被瓦解。
面对既成事实,当初激烈反对改革的托利党为了不被选民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于议案被通过的第二年迅速进行了党内改革,以适应时代的潮流,并在第三年的议会选举中扳回一局。势不两立的政治伤痕在选票和法律的治疗下重新愈合。
英国这场以民主化解社会危机的政治改革的意义,很快在1848年表现出来。英国选举改革前面临的问题,其实也是整个欧洲的问题,按我们经典教科书说法,那是个“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进行殊死搏斗”的年代。但欧洲大陆没有英国这么幸运,民间情绪没能通过选举化解,社会问题也没有通过政治权利的让渡生成新的解决机制。于是在1848年,无能的体制催生出了自己的掘墓者,欧洲革命风暴首发于意大利,旋即席卷整个欧洲大陆;也在这一年,《共产党宣言》问世,那个马克思所说的在欧洲徘徊的幽灵终于附体显灵。
与欧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一年发生在英国的最激烈的政治事件仅仅是一场请愿。1848年4 月,数百万请愿书被装进3辆马车,组织者赶着马车向议会大厦前进,当遇到警察阻止的时候,他们就平静地就地解散了。邱吉尔评价说,“1848年伦敦的革命情绪不过如此而已”。
在这场改革运动中,上议院成为历史的绊脚石,未经民间授权却把持国家政权的既得利益老贵族们,曾经固执地使国家陷入危险的境地。此后数十年,随着英国民主政治的一步步提升,未经选举的上院逐渐失去了实权。今天,布朗政府针对上院的改革可谓瓜熟蒂落,而英国的平等普选权早已成为所有成年公民的基本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