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31:21
《董生与李氏》讲述的是富户彭员外临终之时,恐其妻李氏移情改嫁,密嘱塾师
董四畏暗为“监管”。董四畏因葬母曾向彭借贷,无奈应允。董四畏自此每日窥
探李氏行止,不禁被李的才貌打动。一夜,董四畏又遵嘱爬上墙头窥探李氏,见
李氏一改平日缟素,在月下窗前低吟浅唱元人小令,且移灯西厢,遂怀疑李有奸
情。董四畏逾墙而入,谁料西厢内外只有李氏一人。董慌忙想退出,却遭李氏一
阵“有贼心无贼胆”的讥讽笑骂。董四畏突然明白了李氏对自己的一番苦心,二
人冲破了封建道德的藩篱。第二天,董四畏又到彭员外的坟前“述职”时,自觉
“书生暗室欺心”,在彭员外的鬼魂威逼下跪地受责。彭员外的鬼魂又命董四畏
“代行家法”,杀了李氏。董四畏哀求未果,急怒之下严词痛斥了彭员外,彭员
外的鬼魂慑于儒生的凛然正气从此再也不敢出现。董四畏与李氏终于结成了夫妻

首先,坦率地说,我不喜欢王仁杰先生的这个本子。尽管我很喜欢他的《
董生与李氏》、《皂隶与女贼》,一丑一旦搭配得相得益彰,情节曲折生动,极
富生活情趣;但他的《唐婉》和《蔡文姬》,则将笔墨过多地倾注在女主人公身
上,忽视了配角,甚至找不到男主人公,全剧的故事情节趋于平淡,既没有大起
大落大喜大悲,也没有细腻的生活体验,更没有合情合理的想象与推断,只剩下
女主人公凄凄惋惋、无穷无尽的自嗟自叹。因此,虽然李敏和曾静萍两位老师都
具有深厚的演唱功底,加上全身心的深情的演绎,但也始终不能打动我。当然,
我也同意为名角儿量身写戏,可以充分展示演员的表演魅力,如四大名旦都有度
身打造的传世精品,但这些戏里大多都没有以他们为主角的爱情戏。更何况,越
剧原本就是生与旦的艺术,是生与旦共同营造爱恨情愁的艺术,缺失了任何一方
都会让戏显得苍白。
更让人遗憾的是,王先生颠覆了我心目中陆游的完美形象,把一位爱国志
士、谦谦君子变成了一个懦弱无能、自私自利的小人。焦仲卿固然软弱,却宁可
以身殉情;一代豪杰纵然有软弱的一面,也不至于背信弃义吧,就算是违心违意
背弃前盟,也不至于八年之后,眼见唐婉夫妻恩爱,还肉麻麻地当面挑逗“你想
我了吗?”此语既出,什么千古绝唱《钗头凤》,尽付与假意虚情。说到《钗头
凤》,王先生既如此不惜笔墨力塑唐婉,却怎么忍心将她呕心沥血的和词弃而不
用?
全剧从唐婉被逐开幕,我以为不妥。唐婉被逐是她一生生活中的重大转折
点,从此处切入,意味着舍去了唐婉与陆游情深意长的恩爱生活。没有了情意缠
绵的恩爱生活作铺垫,唐婉的怨也好,恨也罢,都成了没有厚实基础的空中楼阁
,不能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试想,若是没有“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
枝”的美丽誓言,我们怎么会为李、杨的爱情悲歌抛洒同情之泪?若是没有“同
窗共读”、“十八相送”,那楼台相会又怎能撕心裂肺?作为越剧的老观众,我
们对陆游与唐婉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尚且不能立即投入到她委屈离家时含羞忍
辱的心境中去,对于那些不熟悉故事情节的观众来说,岂不是一头雾水?由于缺
失了丰富的感情生活,只好在“追舟”一折进行“补充说明”,让两位主人公尽
诉前情。这折让我想起了昆曲《玉簪记·秋江》,也想起了越剧《孔雀东南飞·
雀盟》,但它既没有《秋江》的诙谐,更没有《雀盟》的悲壮。于是,原本是生
离死别、柔肠寸断的一场激情戏却因为观众的不能动情而终归平淡。另外有个想
法,“追舟”一折,为什么不让陆游策马追舟跑圆场?三人在台上跑圆场应该挺
有趣的,既增加了表演性,又加强了追舟的紧迫感,也不至于浪费了老渔翁。
第二场倒也简洁干净,就是陆游的绝情绝笔让人出乎意料,连他的小书僮
都为他害臊。这场戏里,李敏、郑全和吴敏燕的表演倒是让我找回了点看戏的感
觉。李敏老师出场时的亮相很美,几句“不许哭”的表演层层递进,抒发了唐婉
悲痛至极的压抑心情。第三场又看得云里雾里,唐婉一会儿如醉如痴,一会儿旧
情难忘,一转眼又怨新郎不解风情,真搞不懂她到底情归何处?只有李敏老师在
这场戏里的身段和唱腔还能成为看点,几个转身婀娜多姿,细腻地刻划出唐婉心
底的那份柔情和对新婚生活的憧憬。至于那个作为“调料”的撒帐先生,他报的
喜词一点儿也不逗乐,还不尴不尬地作一番生男生女的论断,不知所云。第四场
,小书僮出口成章的打油诗里又是“孔乙己”又是“咸亨酒店”,不知是何寓意
?好象敏燕对此句也不甚解,念起来有些底气不足。我觉得这场总体上处理得不
够精细,不论是陆、唐相会,还是陆游题诗、唐婉诵诗,都不及浙百版。当然,
两个版本的相会的前提感情基础不同,相会的情境也不同,人物在相会时的心境
自然也不同,但处理上应该可以更细腻一些。最后一场“余词”我认为是全剧的
一处败笔,又累赘又不美观。如果说“月宫团聚”是李、杨爱情的升华,“化蝶
”是梁、祝感情的延续,那我不知道“余词”算是什么,是唐婉对陆游负心的谅
解,还是对世间诸情的超脱?记得这种神话般的结尾方式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比较
流行,但除了以往的经典之作,其它皆属下品,我以为现今早该绝迹了。再者,
“春、夏、秋、冬”的分场方式已用得太滥,最好不要步人后尘。
舞美方面,我觉得总体感觉太素,雅则雅矣,但太沉闷,倒也正合了全剧
的基调。“冬”的枯枝太多太杂,而且纱幕上还有一道道红线,是灯光的反射吗
?“夏”的总体感觉最好,荷花很漂亮,红色的瓶状门框很醒目,乐池下的荷叶
也衬托得恰到好处,这场的服装也最漂亮;“秋”里唐婉的服装不够好看,特别
是头上的黑纱感觉很怪异;“春”里让陆游和唐婉穿“情人装”总感觉不协调,
唐婉后半腰上的白纱也很不顺眼。我倒认为可以让唐婉穿得亮一点,以此来反衬
陆游,也反衬她后来的心境。灯光的设计也不够好,特别是最后“白花大幕”上
打的彩色光色块单调,缺乏层次感。而且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在唐婉痛心到极
点的时候用这样的灯光,是为了和最后的白光作对比吗?说实话,最后的白光好
吓人啊!
音乐方面,我认为是这出戏最出彩的地方了。伴唱的合声很动听,唐婉的
唱腔很悦耳,但是那几下震天响的鼓声太夸张了点,每次都把我吓一跳。四个伴
唱的女孩一开场站在台口唱的时间太长了,有点呆板。我觉得她们不论站着还是
坐在侧幕,都有点像南音演唱的感觉,是否可以拿着南音乐器演唱,有点说书人
的味道,静坐时也可自成一景。
在对演员的角色分配上,我认为王伟平无论从扮相的气质上还是从表演的
火候上都比邢丽华更适合赵士诚这个角色。如果说考虑到王一敏和王伟平都是尹
派小生,为了避免唱腔上的重复,可以让王伟平试着唱范派嘛,况且范派也比徐
派更适合赵士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