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政治与文化|第六章 维新派的维新思潮(下)|玄幻小说|下载|爱看书 - 爱上看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45:24
爱看书 - 爱上看书
晚清——政治与文化
晚清——政治与文化目录

第六章 维新派的维新思潮(下)

晚 清对佛学的研究是一股缓缓流动的思潮。先进的思想家同佛学结下了不解之缘。龚自珍、魏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宋恕、章太炎都对佛学哲理深有 体会。近代佛学的一位重要人物是杨文会。梁启超说:“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杨文会。”①可见杨文会的影响之大。
杨文会(1837—1911)字仁山,安徽石埭人。父亲朴庵,道光十七年(1837)中举,次年成进士,官部曹。 杨文会10岁受读,不喜举子业,对唐宋诗词时一浏览,和朋友结交常赋诗为乐,性任侠。稍长,益复练习驰射击刺之术。16岁,娶妻苏氏,次年,太平天国起 事,朴庵和全家老幼几十人,转徙徽、赣、江、浙间,往返十年,屡濒于危。居乡里,襄办团练,在徽宁佐理军事,跣足荷枪,身先士卒,日夜攻守不倦,论功则固 辞不受。同治元年(1862)由江西迁居安庆,父亲去世,家庭贫困,曾国藩檄委谷米局。同治三年(1864)回乡,感时疫,病久。自此便学佛道。有一老尼 授他一部《金刚经》,读后感到佛理深奥,难解,便弃置一旁。又在安徽书肆得《大乘起信论》一卷,阁置案头。病中读起信论,不解释卷,读了五遍,窥得奥旨。 由是,遍求佛经,又在坊间得到《楞严经》、《维摩诘经》,反复诵读,始研索有心得,于是遍觅经论,感到经卷毁于战火,发心刻书本藏经。使能广为流传。他在 江宁参加工程建筑,与真定王梅叔、邵阳魏刚已、阳湖赵惠甫、武进刘开生、岭南张浦斋、长沙曹镜初交往结识①,互相讨论佛理,深究宗教渊源。他日则重理工 程,夜则潜心佛学,校勘刻印经籍,诵经念佛,静坐作观。所办工程,受到曾国藩、李鸿章的褒奖。同治十二年(1873)屏绝世事,家居读书。后因家境窘迫, 又就江宁筹防局差。在这几年内,刻经不辍,经版藏于家中。光绪元年(1875)经理汉口盐局工程,第二年,受曾纪泽之聘,襄办传忠书籍。光绪四年 (1878)曾纪泽出使欧洲,他随行,到英国、法国考察政教生业甚详。精究天文、显微等学,制有天地球图,并舆图尺,以备将来测绘之需。回国后仍以刻经为 事。光绪十二年(1886)春,刘瑞芬出使英国,杨文会应召随往伦敦,观察英国政治制造诸学,深明列强立国之原,三年既满,先行假归,不受褒奖。他在伦敦 结识一位留学牛津大学的日本学者南条文雄,是在英专攻梵文,研究佛学哲理的,两人成为至交,相约相互交流佛经典籍。后来,得到南条文雄的帮助,从日本搜集 到中国已佚的隋唐佛教典籍近三百种,杨文会择其最善者,刻印流传,这对于佛学研究的开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光绪二十年(1894)他同英人李提摩太将《大 乘起信论》译成英文,以便将佛学传播到西欧。光绪二十一年(1895)他又同锡兰的佛教居士摩诃菩提会会长达磨波罗会晤于上海,相约复兴印度佛教。这些国 际交往扩大了中国佛教的影响。
光绪二十三年(1897),他在南京延龄巷住所,创立“金陵刻经处”,专门负责刻印、流通各种佛经。光绪三十四年(1908)冬,他在刻经处创办佛 教学堂,称“祇洹精舍”,它的宗旨是冀学者兼通中西文,以为将来驰往天竺,振兴佛教之用。由李晓暾讲授国文,由苏曼殊讲授英文、梵文,他亲自讲授佛学课 程,就学者20多人,日有进益,不及两年,因经费不足停办。宣统二年(1910),他在南京创办佛学研究会,自任会长,每月开会一次,每周讲经一次,弘扬 佛法,纠正和救治佛教宗教界的一些流弊。
他弘法四十多年,流通经典至百余万卷,印刷佛像至十余万张。他的刻经、办学都是开风气之先,以后在上海、北京等地成立了“佛学书局”、“佛经流通 处”等机构,各地的佛学院也相继成立。他的弟子很多,许多著名学者与他探讨,切磋佛学哲理。最著名的是欧阳渐居士和太虚法师。他临终遗嘱将弘法事业传给其 门人学唯识的欧阳渐。所以,杨文会是现代佛学以及现代佛学教育的奠基人。
佛学哲理
杨文会写了一篇《十宗说略》,介绍中国佛教流派,对每一宗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原始佛教由释迦牟尼所创,它的教义是讲四谛,人 生是苦、集、灭、道四谛。苦谛是说人生是苦,一生都在苦中挣扎,苦海无边。集谛说明痛苦是由诸种条件合成的,探求苦的原因、根源。灭谛是人一生在流转的环 境中,六道轮回,产生因果报应,人要求得灭除痛苦达到寂灭状态。道谛是找到除灭痛苦,证得涅槃正果的道路、途经、方法。就是要修行积善,解脱人间痛苦。释 迦牟尼去世后,佛教又发生了分裂,形成小乘和大乘两大流派。小乘学派只承认能为佛弟子,闻佛的言教,重视戒律修行,求得自身解脱,是消极的、寂静的,比较 接近原始佛教教义。大乘学派产生较晚,认为人人皈依佛,人人可成佛,立大志发宏愿归向佛,终可为佛,偏重普渡众生,致力于一切众生的解脱。大乘佛教在发展 中又演化为中观学派(空宗)和瑜伽学派(有宗)。中观学派的创始人是龙树,他认为观察事物不要落一边,要综合两边,合乎中道,因而称中道学派。他又认为万 事万物是由因缘合和而生,依靠其他原因、条件而生,事物自身是不真实存在的,缘起性空,一切皆空,建立了“空宗”宇宙观。瑜伽学派创始人是世亲、无著兄 弟。他们提出万物唯识所变,识有境无的主张。万物(境)是无(空),由于识能变现万物,因此,识是有。他们的学理便称为“有宗”。以上叙述的这些理论都流 传到中国,相应地形成各种流派。
杨文会的《十宗略说》便是介绍中国佛教的各宗。
(一)律宗,又叫南山宗。
唐道宣住终南山创宗,故亦称南山宗。宗教讲修行,修行讲戒、定、慧。戒是戒律,定是止,坐禅,慧是理,精通哲理。杨文会说:“夫戒定慧三学,次第相 须,未有不持戒而能骤得定智者”①。“出世三学,以持戒为本,故首标律宗”。律学便是检束身心,使违背凡情,随顺圣道。首先是守戒律,打坐入定,思考哲 理,道德高洁,心地纯净,才能悟出佛理来。他说:“近代宝华山三昧律师,专以此法轨范僧徒,师资相传,代有闻人。”唐代书法家怀素亦是律宗僧徒,近代弘一 法师(李叔同)也是皈依律宗。
(二)俱舍宗,一名有宗。
世亲造《俱舍论》,全称是《阿毗达磨俱舍论》。陈文帝天嘉四年,印度高僧真缔译出。唐代玄奘到印度取经,归来重译《俱舍论》三十卷,由门人普光作记,法宝作疏,弘扬传习,遂成一宗。
(三)成实宗。
诃梨跋摩造《成实论》,姚秦弘始十三年,鸠摩罗什译出,其弟子昙影笔述,僧叡作注释,六朝传习甚众,到唐朝便渐渐衰落了。
(四)三论宗,一名性空宗。
《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为三论。《中论》、《十二门论》是龙树著,《百论》是提婆著,这三部经典是宣传缘起性空的中观学说,为对小乘学 派进行驳斥的重要著作。鸠摩罗什将此三部经典译成中文,僧生、僧肇、僧融、僧叡相继传承,唐吉藏专宗此,学术大盛。天台宗兴起,学三论便逐渐稀少了。杨文 会说:“吉藏有疏,若干卷,今从日本传来,或者此宗其再兴乎?”欧阳渐说:其师杨文会“刻门论百论等,然后中观之学有籍,而三论之宗复明”①。晚清黎端甫 善三论,是杨文会弟子。
(五)天台宗,一名法华宗。
陈隋间有一位大师叫智■。他住在浙江天台山创宗,故名天台宗。此宗以《法华经》为教义根据,又叫法华宗。这派根据印度大乘学派中观理论,反对偏执一 边的看法,对事物现象的解释,不生不灭(法体)、不常不断(时间)、不一不异(空间)、不来不出(运动)、不二法门、不落二边,称为中道。他们提出性具善 恶,一心三谛,一念三千。一心可以同时观察事物的空、假、中。既看到空,又看到假,还能看到此两面统一起来而观察的非空非假的中道。一念即一心,三千即整 个宇宙,宇宙整体就存在于心念活动之中。他们主张定慧双修、止观并重。止,就是禅定;观,就是智慧,通过修行,暗障皆除,众善普会,大彻大悟便成佛性。
(六)华严宗,一名贤首宗。
华严经是印度龙树所著,因依华严经立宗,故称华严宗。隋唐间创宗大师是贤首法藏阐明此宗教义,故称贤首宗。华严宗是依据印度大乘中观学派理论,讲缘 起真如论,即世间一切事物待缘而起,依一定条件变化,是互相关连,互相作用。他的主要意思是本人的心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一念不觉便产生“无明”,于是 出现种种妄念,堕入迷妄,只要离开种种妄念,悟此身便能成佛性。发心便能成正觉,人人都可成佛。这里面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杨文会深通华严。他自己说:“鄙人初学佛法,私淑莲池、憨山;推而上之,宗贤首、清凉,再溯其源,则宗马鸣、龙树。”①按:莲池是明朝高僧,在杭州 云栖寺当主持,称云栖袾宏,提倡禅净合一,以持戒念佛求往生净土,为净土宗大师。憨山是明朝高僧,在庐山结庵说法,主张禅、华严、净土三宗调和,以佛学解 说儒家经籍。这两位明朝高僧的思想对杨文会影响很大。贤首即唐法藏大师,清凉即唐澄观大师,这两位是华严宗的,可见杨文会是崇信真如缘起论的。欧阳渐记 述:“仁山居士,学贤首,遵起信论,刻贤首起信论义记及释摩河衍论,而集志福等注以作疏,博求日韩,得贤首十疏之六,与藏内十余卷,都二十种,汇而刊之, 曰贤首法集,刻玄文本论,而译论五位以笼罩一切法门。”②这一段讲明乃师杨文会崇信华严宗并为此宗搜集经藏刻印流通所作的努力。
(七)慈恩宗,一名法相宗,又名唯识宗。
杨文会解释:天竺有性相二宗,性宗是前之三论,相宗是唯识论,以弥勒为初祖,无著、世亲、护法等相继弘扬,即印度大乘瑜伽学派。因宣扬一切事物唯识 所变的观点,故称法相宗、唯识宗。又因创始人玄奘、窥基常住在慈恩寺,是其主持,故称慈恩宗。这派学理强调众生有五种种性。一、声闻种性,二、独觉种性, 三、菩萨种性,四、不定种性,五、无种性。在世界观上,讲八识,一切事物都是缘起,这缘起的缘,主要是人意识中的种种习气,即经验。一切客观现象都依存于 经验,这是相宗,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体系。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眼、耳、鼻、舌、身是感觉,意是思虑分别,末那是思量(推理、判 断、记忆),这七识是从哪里来的?即靠阿赖耶识,第八识。前七识的能力都是第八识给的。这一学派因为主张只有一部分有佛性,不是人人有佛性,限制了一部分 人,招致了其他宗派的反对和攻击,也失去人们对它的信仰。又因此宗佛理比较深奥,特别繁琐,影响了它的传播和普及。
杨文会很重视唯识学的研究,并且从日本搜集到因明唯识的经卷。他在《十宗略说》中说:“参禅习教之士,苟研究此道而有得焉,自不至颟顸佛法,■侗真 如,为法门之大幸矣。”“论疏流传日本,今始取回。”其弟子欧阳渐记述:仁山居士“与桂伯华书曰:‘研究因明、唯识,期必彻底为学者楷模,俾不颟顸、■ 侗,走入外道而不自觉。’明末诸老,仗宗镜录,研唯识,以故相宗八要,诸多错谬。居士得唯识述记而刊之,然后圭皋不遗,奘基之研讨有路。”①以上记述说明 三点:一是唯识宗的经籍由日本传入,提供了研究的有利条件。二是杨文会门下研究唯识的学者甚多。三是杨文会传其佛教事业于欧阳渐,他便精通唯识宗的哲理。 晚清唯识宗哲理的研究,形成一个高潮。
(八)禅宗,一名心宗。
达摩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历代相传,称为禅宗。又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原为主旨,又称心宗。杨文会认为禅宗之宗,不属于布施、持戒、 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中的第五度,而乃是第六度,以“般若”来解释“佛之心印”。梁武帝时,菩提达摩由广东到河南登封县嵩山,面壁七年。唐朝弘忍传 给惠能,神秀要抢夺其衣钵,惠能潜到广东,创南禅。这一宗派讲哲理不用语言,不着文字,不讲究坐禅,不讲究诵经,直指心性,见性成佛,想通了,便达到顿 悟,便成佛。佛性到处都有,连木石也有佛性。佛是什么?既不是这,又不是那,无处不在,无处不是,因此,用比喻,寓意,甚至不说话,用棒喝,教你悟出道理 来。这叫“参话头”,或“参禅”,理解禅理。这种宣传没有一个凭据(如经籍),因此,流传一久,便生出许多弊病。有的人根器浅薄即以禅师自命,大言不惭, 有的人一知半解,便谓超佛超祖,妄谈“般若”,招摇撞骗。杨文会认为后来“岂惟浅深不同,亦乃真伪杂出”。他在《十宗略说》中大发感慨:“慨自江河日下, 后后逊于前前,即有真参真悟者,已不能如古德之精纯,何况杜撰禅和,于光影门头,稍得佳境,即以宗师自命,认贼为子,自误误人!”“故黠慧者窃其言句而转 换之,相鲁者仿其规模而强效之,安得大权菩萨乘愿再来,一振颓风也哉!”他的意思是对那些大谈禅法的人要认真检验,看他们是真有禅道功底,还是只有吓唬人 的谎言。
(九)密宗,一名真言宗。
印度龙树受教于金刚萨埵创教。如来佛有三身:一是释迦牟尼如来佛、一是大日如来佛、一是弥勒佛。密宗崇大日如来佛。中印度善无畏东来,南印度金刚智 东来,传入瑜伽密宗,又传给不空、一行、惠果。密宗供奉大日如来,还有巫术,行法术、祈雨、治病等。日本僧慧果到唐朝留学,回到日本,将密宗传入日本,弟 子有空海,称东密。印度莲花生到西藏弘法,将密宗传入西藏,称藏密。杨文会记述道:“今之学者,但持诵准提大悲等咒,至心诚恳,亦得密益。欲知其中奥妙, 须阅大旦经疏释及显密、圆通、大藏秘要等便悉。”
(十)净土宗,一名莲宗。
净土宗供弥勒佛,以为念佛,借助他力,便能求解脱,只要心诚,念南无阿弥陀佛,死后往生西方净土,便能得道。此法简而易行,深得大众欢迎。净土宗以 普贤为初祖,后马鸣造大乘起信论,龙树造十住智度论。传入中国,慧远为初祖,结白莲社于庐山,此宗因此又名莲宗。昙鸾、道绰、善导,次第相承,宋朝有永 明,明朝有莲池,这是极著名的高僧。
杨文会学理上钻研华严,践履上归心净土,教人以净土。他认为:“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此念佛往生一门,为圆顿教中捷径也”①。各派只是百川异流,唯独净土宗才是大海,别开方便法门,普渡众生之法,是捷径。
杨文会在《十宗略说》的结语中说:“出世三学,以持戒为本,故首标律宗。佛转法轮,生度声闻,故次之以小乘二宗。东土学者,罗什之徒,首称兴盛,故 次以三论宗。建立教观,天台方备、贤首阐华严、慈恩弘法相,传习至今,称为教下三家。拈花一派,教外别传。灌顶一宗,金刚密授,故列于三家之后。以上各 宗,专修一门,皆能证道。但根有利钝,学有浅深,其未出生死者,亟须念佛生西,以防退堕,即已登不退者,正好面觐弥陀,亲承法印,故以净土终焉。”这段结 语说明他写十宗略说各宗排列顺序的原由。成实论、俱舍论属于小乘,其他各宗属于大乘,天台、华严、唯识宗称“教下三家”,禅宗称“教外别传”。就其思想体 系而言,可列表如下:
律、密、净土三宗,就其思想倾向说来,律宗近于“相宗”,净、密宗近于“性宗”,都属于“有宗”。从这段结语来看,杨文会深通法相、华严两宗,而以净土教学者。
佛教传入中国,约在东汉,魏晋隋唐极盛一时,到了后来,便趋衰落,有些宗派,渐渐沉寂,晚清佛教的复兴,有它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晚清中国社会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侵略,内政腐败,造成国家多难,西学东渐,传统儒学在苦苦支撑局面,显得相形见绌。中国的仁人志士在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寻找 各种学问,也触及佛学。封建时代崇儒,“独尊儒术”,佛学是旁门左道,儒学讲入世,佛学讲出世,到了晚清,西学冲击,打破了“独尊儒术”的局面,人们从诸 子学说、佛学道教中寻找人生哲理。
西学东渐,人们发现西方对佛学的研究相当重视。西方研究佛学,包括古印度佛学(梵文)、中国佛学、日本佛学、东南亚佛学。日本佛学研究也引起西方重 视。这种研究风气也影响到中国。西学东渐,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研究方法也输入中国、促使人民独立思考,将传统文化一一加以重新分析、认识和评价。梁启超 说:“启超确信佛教为最崇贵最圆满之宗教,其大乘教理,尤为人类最高文化之产物,而现代阐明传播之责任,全在我中国人。”①这里,梁启超将佛教看作为“我 们国学的第二源泉”,誉为是“全世界文化的最高产品”②。
从思想上说,中国晚清研究佛教,比较偏重佛教哲理的研究。佛教哲理中的某些内容对现实政治斗争有着借鉴意义和作用。第一、救世、救人。佛学思想,尤 其是大乘教义讲究普渡众生。“佛说:‘有一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未能自度,而先度人,是为菩萨发心’。故舍己救人之大事惟佛教足以当之”①。第 二、平等、慈悲观念。平等观念源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皆如昨梦’。其立教之目的,则在使人人皆与佛平等而已” ②。慈悲,就是爱人,与儒家学说中的仁,不忍之心相似。晚清思想家便将佛理中的平等、慈悲观念与西方资产阶级平等、博爱观念相类比,以冲破封建等级观念。 第三、不怕牺牲,勇于任事的精神,为了普渡众生,便甘心入地狱,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宏大志愿,形成了一种人格,即自尊、无畏、奋迅、勇猛,具有 大的威力,这种人格的陶冶便能使人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来。第四、依自不依他。佛教教义自贵其心,不依他力,而靠自己努力,独立思考,摆脱一切封建礼教思 想的羁绊。自己认定了的目标,则不怕牺牲地去做,头目脑髓,都可施舍于人。明朝张居正,晚清章太炎都说过这样类似的话。
总之,思想家、革命家、学者为了救国救民,他们从佛教哲理中吸取一些积极内容,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为名、不为利,而为反帝反封建革命事业,勇猛无畏,视死如归,显示出一种刚毅精神和英雄气概。谭嗣同赴刑场时便是这种慷慨激昂的气概。
佛学哲理又可丰富传统文化。
佛学的论证方法比中国传统儒学要细致、精密得多。唯识论名相,将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包括物理现象、心理现象、自 然现象、社会现象都详尽论证,包括了世界观、人生观、心理学、伦理学、认识论、因果论、真理论,体系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分析十分精致缜密,有科学合理的 成分。这些分析对中国先进思想家有极大启发。康有为的《大同书》,就是由佛教思想指导而写成。谭嗣同《仁学》也用华严宗、禅宗、唯识宗三宗的思想、西方的 科学民主思想和儒学的今文经学构架了全书。章太炎学术思想,其佛学思想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他自述思想从儒学伸向佛学,又从佛学转回儒学,“始则转俗成真, 终乃回真向俗。”①以后,著名哲学家熊十力曾问学于欧阳渐,他写的著作《新唯识论》是用佛学唯识论融合儒佛思想,借鉴名相分析的方法,解释哲学,推动着近 代佛学的复兴。
还有因明学,是佛教中的古代逻辑学,中国古代曾有名学,《墨子》中有论述逻辑的,后来,此学不甚发达。近代人们又重视它,西方逻辑学传入,人们一面 从《墨经》中发掘墨子论逻辑,一面又从佛经因明学中发掘印度传来的古逻辑学。吕征《因明纲要》、陈望道《因明学》、太虚《因明概论》和虞愚《因明学》,是 研究因明学的一批重要成果。
佛学的研究在方法上也有创新。如吕征,曾向欧阳渐问学,后来卓成大家。他研究佛经,由梵文、巴利文古文字入手,将汉文、藏文相对比,用佛经的英译 本、日译本,对比勘误,提出异同点,鉴别真伪,考订异乱,纠正错谬,补充缺漏,冶巴利文、梵文、汉文、藏文于一炉,回头来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经籍中许多疑 难问题一一考订,这样,研究便推进了一大步。吕征便是这样寻求佛典哲理演变的规律。著成《西藏佛学原论》、《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书中提出了许多创见,标志着佛学思想研究达到了成熟阶段。
综上所述,晚清佛学研究的复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动荡不定,人心思稳,谋求精神解脱的结果,是打破了“独尊儒术”局面的结果,是西学东渐,用新的研究方法整理佛经典籍的结果,从而使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分析更加丰富,是西欧佛理研究对中国推动的结果。
--------------------------------------------------------------------------------
①《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第73页。
①刘开生即刘翰清,曾任出使俄罗斯参赞道员。赵惠甫即赵烈文,曾任易州直隶州。曹镜如即曹耀相,曾任刑部郎中。他们那时是曾国藩的幕僚。
①《十宗略说》,《杨仁山居士遗书》第三册。丁巳年刊本,以下相同者不一一注明。
①《杨仁山居士传》,《内学杂著》下,附录。
①《与某君书》,《等不等观杂录》卷6,《杨仁山居士遗著》第9册。
②欧阳渐:《杨仁山居士传》,《内学杂著》下,附录。
①《杨仁山居士传》,《内学杂著》下,附录。
①《十宗略说》,《杨仁山居士遗著》,第3册。
①《治国学的两条大路》,《饮冰室合集》文集之39,第118、119页。
②《治国学的两条大路》,《饮冰室合集》文集之39,第118、119页。
①《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饮冰室合集》文集之10,第47页。
②《饮冰室合集》文集之10,第49页。
①《菿汉微言》,《章太炎政论选集》下册,中华书局1977年,第736页。


版权所有 © 2004-2005爱看书,爱上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