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简介-中国文化-仁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29:47
中国文化20种(19)

仁学
谭嗣同1865—1898年, 宇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感愤中国的积贫积弱,在浏阳率先创立学会,主张“兼西学”、“裨实用”,倡导新学,立志变法。后参与开办 湖南时务学堂,编辑《湖南新报》、《湘学报》、《湘报》,积极宣传维新主张。1898年被任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议新政。政变发生后拒绝出走,慷慨赴 义,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他的著作在他生前已刊行过几种,如《寥天一阁文》、《莽苍苍而诗》、《远遗堂集外文》、《石菊影庐笔识》等。1900年 后,出版过《浏阳二杰遗文》、《秋雨年华之馆丛脞书》、《戊戌六君子遗集》、《谭复生文钞》、《谭浏阳全集》等。
解放后,出了《谭嗣同全集》的两种版本,即1954年由三联书店出的初版和1981年由中华书局出的增订本。增订本是目前搜集最全、校订最精的版本,分上、下二册。《仁学》收录在下册里。
《仁学》是谭嗣同1896年写成的一本小册子。这本书集中表达了谭嗣同的变法思想,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早期代表作之一。书写成后,当时未发表,只 在几个朋友中传看。谭嗣同就义后,1899年和1901年,由梁启超等人将其分别刊登在日本和上海发行的《清议报》和《亚东时报》与《国民报》上。增订本 是以《亚东时报》为底本,参校其余两本而定的。
近代资产阶级最突出的口号是“自由、平等、博爱”。不少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为论述这个口号写出了闪烁着历史光辉的不朽篇章。谭嗣同的《仁学》就是 以中国文化为根基,融汇佛学、基督教与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从哲学的高度来阐述“自由、平等、博爱”的神圣性与合理性。在《仁学》中,谭嗣同不仅将《易经》 的生生不息、孔子的仁爱、庄子的道通为一、孟子的天德良知、墨子的兼爱、张载的民胞物与和王夫之的批判意识贯通理解,而且吸纳了佛学的性海、慈悲、圆融无 碍,基督教的灵魂、爱人如己、视敌如友,自然科学中的以太、电、光、质、引力、热力等观念。《仁学》看上去似乎很驳杂,但细读起来主干思想是清楚的。谭嗣 同认为:对世界万事万物要区分表象与本体,表象是纷繁的、割裂的,有生有灭的,而本体则是同一的、平等的、无生无灭的。人的闻见之知停留在对表象的分割对 立的认识上,所以只知小生命,不知宇宙大生命,故而自私;由私而争,由争而分别尊卑、等级,划出人我、男女、彼此、国别等等界限。界限愈严,对立愈烈,由 此人无宁日、国无宁日、世界无宁日。要去此界限,就不能停滞于闻见之知,必须发现存于内心的天德良知。此种良知可透过一切表象,把握宇宙本源。从宇宙本源 的相同性、相通性、永恒性,可以认识一切事物的本质是自由的、平等的、互爱的。人根据自己这种内心的思考,洞彻了人之天德,必然激发一种崇高的使命感、一 种强烈的批判态度,一种为去私立公而无所畏惧的自我牺牲精神。所以,谭嗣同称《仁学》是冲决一切网罗之学。
蔡乐苏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