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课程改革印象:在反思中前行-中国教育报-传媒汇总-中国教育新闻网 WWW.JYB...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55:09
在反思中前行
——2006年课程改革印象
从表面上看起来,新课程改革在2006年相对平静。
值得记忆的事件大致有三:一是2006年9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出台了新课程标准各学科考试大纲,这让那些已经进入新课程且2007年面临新课程高考的学校校长、老师、考生和家长心中踏实了不少。二是江苏省2008年高考方案出台,并且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与热烈讨论。从方案公示之日起,江苏省教育厅就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之上,网络直播答疑,电视现场直播讨论,最后又根据各方意见进行了调整,从开始公示时的强烈质疑到调整以后戏剧性地被认同,充分表明了民主参与、民主决策在解决问题时的神奇力量。三是2006年秋季开学,福建、浙江、安徽、天津、辽宁等5省市第三批迈入了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行列。学分制管理、走班制、选修、必修、模块、排课、选课,这一系列新说法将让这些省市的高中学校面临新挑战,也迎来了新作为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省市已经全面进入新课程的初中毕业生,将不用再怨叹自己是新课程的“牺牲品”,因为高中新课程与初中新课程实现了对接。而那些还没有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市,仍将面临初高中课程不衔接带来的种种烦恼。
从进程上看,这种平静应该是由改革的阶段性决定的。一方面是因为课程改革政策发布与文件研制的大量工作已经结束,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已经全面推开,到了具体实施的层面,关注点自然落到了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上。另一方面,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从开始的激动、兴奋、新鲜,到后来的困惑、怀疑与争论,2006年,开始有了更为理性的反思。这种反思能力来自于六年的实践,反思也让课程改革由浮躁变得平静,从这个角度说,这种平静难能可贵。
如果把目光投向一线,从纷繁的实践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思考后的沉淀,这种沉淀或许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说明。
关键词之一:课堂教学有效性。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让学生学到知识,却也把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容器。学生死学知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隔离,死学书本,死记硬背,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得不到发展。基于对这种弊端的认识,新课程强调了课程功能的转变,即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到关注三个维度的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开阔了教学的视野,引发了教与学的新变化。
老师们期待变化的快速来临。传授知识与技能,这是老师们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再熟悉不过的工作,没什么新鲜可言。让老师们感到新鲜的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且希望尽快落实到课堂当中,探究、合作、活动……课堂活了,热闹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但同时一些问题也蔓延在课堂当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的“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强调与生活的联系,“数学课失去了数学应有的味道”,形式主义充斥着课堂。有一位老师曾经把目前课堂中的问题概括为“十大流行病”:滥用课件,课堂上题目用课件播放,重要教学过程用课件展示,作业、训练题也在课件中展示;表演作秀,唱歌、表演、辩论等形式本无可厚非,而大量教学现实中,活动脱离文本和正常的教学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游离成分”;无效的分组讨论,课堂上,无论什么问题都要分组讨论,仿佛不讨论就不足以体现新课程精神;满堂发问,一些教师以为没有问题就不足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滥用赏识,以为这就是尊重学生思维的创新,个性化的独特体验和发现;放任自流,重视了学生的独特见解,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可一堂课到底完成了怎样的教学目标不清楚,学生到底有哪些收获不清楚,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不知道……
“知识目标虚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目标得不到落实”的指责不绝于耳,也并非盲目。
课堂中的问题,正是理论与现实对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正是对这种“不良反应”的自我诊断。2006年,从学校到地区,从教师到专家,都将目光瞄准了课堂教学,有许多全国性的学科研讨和校内的教学研究,也都对准了课堂如何才能有效。克服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让新课程理念真正有效落实到学科课堂中间,成了这一年课程推进实践中的一个重点诉求。
关键词之二:校本教学研究。新课程催生了校本教学研究的广泛开展,笔者愿意从课程管理制度的改变来理解校本教学研究的产生。从单一的国家课程、国家管理,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三级管理,学校被赋予了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责任与权力。
面对新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困惑太多了,专家可以提供帮助,但很多问题专家那里也没有明确答案。面对存在于学校课程实施中的问题,靠自己的实践智慧来解决也许是重要出路。校本教学研究顺势而生,而且一产生就体现出了巨大活力。
2006年的中小学校,仍然在校本教学研究中创造性地解决着学校课程实施中面临的问题,教师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到学校采访,听到最多的就是“我们是怎样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青年教师读书会,名师工作室,博客群组,QQ群……校本教学研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团队的集体智慧,它也让教师过上了研究中工作、工作中研究的有价值感的生活。
一位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研室主任曾说:“无论新课程走向何处,对我们来说,留下的一笔最大的财富将是校本教研”。而这句话,在2006年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学校和教师在校本教学研究的路子上,步伐走得更坚实了。
关键词之三:教师专业发展。“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领者、组织者”、“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堂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教师要做课程的开发者而不单纯是执行者”……这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非如此容易的话,也让人们意识到了一个基本前提,即把这些理念转化成行为,教师要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现实的情况却是,面对新课程,许多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显得力不从心。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才是新课程理念落实的最有力保障。
从教师个人来说,从来没有任何时候像今天这样强烈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读书、进修、课题研究,专业成长已经成了教师在新课程下教学生活的内在需要。一些地区和学校也都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作为实施新课程的着眼点,加大投入,舍得投入。许多校长说,尽管我们的经费比较紧张,但是我们仍然千方百计想办法送教师出去培训,参加各种研讨活动,请专家与名师来校“在场”交流;那些经费相对宽裕的学校,则更加舍得投入,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尽可能的条件与环境,一些地区也把教师的专业成长纳入了重要的工作规划。
当然,反思的同时,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面对,如各级政府如何更好地尽到自己的责任推动课程改革的落实,伴随着改革的推进,一些制度上的障碍如何突破,等等。
面对课程改革的第六个年头,一位自始至终参与改革全过程的专家如是反思:没有困惑、苦恼、甚至彷徨,说明改革还未真正起航;没有问题和挑战,说明改革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争论、甚至反对声,说明改革还没有触及问题的要害。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一定伴随制度重建,一定冲击文化传统,一定触及人的心灵。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有信心坚持正确的观点并付诸实践;有勇气摒弃错误的言论并走出误区;而最为重要的则是有能力辨别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对此,作为一名一直从事新课程改革报道工作的记者,我对这样的反思有着深深的敬佩与同感。(本报记者 赵小雅)
2006年课程改革印象:在反思中前行-中国教育报-传媒汇总-中国教育新闻网 WWW.JYB... 学者立场:课堂中教师的“进退之道”-中国教育报-传媒汇总-中国教育新闻网 WWW.JYB.... 学者立场:课堂中教师的“进退之道”-中国教育报-传媒汇总-中国教育新闻网 WWW.JYB....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中国教育报-传媒汇总-中国教育新闻网 WWW.JYB.COM.C... 【名师开讲】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什么样-中国教育报-传媒汇总-中国教育新闻网 WWW.JYB.... 做教师教书育人的同路人-中国教育报-传媒汇总-中国教育新闻网 WWW.JYB.COM.CN 《中国教育报》网络版-中国教育新闻网- www.jyb.cn 学校教育科研的误区-《中国教育报》网络版 - 中国教育新闻网 WWW.JYB.COM.CN 用整个心去做校长-《中国教育报》网络版 - 中国教育新闻网 WWW.JYB.COM.CN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图)-《中国教育报》网络版 - 中国教育新闻网 WWW.JYB.COM.CN 【教师发言】 和谐教育思想的滥觞-《中国教育报》网络版 - 中国教育新闻网 WWW.JYB... 从课程目标角度审视“三维目标”-《中国教育报》网络版 - 中国教育新闻网 WWW.JYB....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图)-《中国教育报》网络版 - 中国教育新闻网 WWW.JYB.COM.CN 隐性知识教育缺失的代价-《中国教育报》网络版 - 中国教育新闻网 WWW.JYB.COM.... 对大自然敞开心扉-《中国教育报》网络版 - 中国教育新闻网 WWW.JYB.COM.CN 教育是平的-《中国教育报》网络版 - 中国教育新闻网 WWW.JYB.COM.CN 陶行知眼中的理想校长-《中国教育报》网络版 - 中国教育新闻网 WWW.JYB.COM.C... 教学是教授的天职-《中国教育报》网络版 - 中国教育新闻网 WWW.JYB.COM.CN 【读者荐书】有效教学唤醒教师决战课堂-《中国教育报》网络版 - 中国教育新闻网 WWW.JYB.COM.CN 历史在相似中前行-《中国教育报》网络版 主管制改革 高校管理模式之变_高等教育_中国教育新闻网-www.jyb.cn 记录教育每一... 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_资料中心_中国教育新闻网-www.jyb.cn... 【时评】花大钱早教不如多陪陪孩??《中国教育报》网络版 - 中国教育新闻??WWW.JYB... 【时评】花大钱早教不如多陪陪孩??《中国教育报》网络版 - 中国教育新闻??WWW.J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