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川:伪论暴露了伪人--评丁小平的“没有人能裁判科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46:52
伪 论 暴 露 了 伪 人——评丁小平的“没有人能裁判科学”
荒川
王小波曰:“对不懂科学的人说明什么是科学,就像要对三岁孩子说明什么是性一样,难于启齿。”
如今的孩子也忒早熟,三岁的孩子也跑出来向成年人高谈阔论,而且大谈“什么是性”。
有个自称是“北京大学教授”的丁小平,在《一虎一席谈》上向“全球华人”宣布:“没有人能裁判科学。”“牛顿能裁判爱因斯坦吗?”“裁判科学就会扼杀创新。”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每一个进入科学领域的人,都知道在科学的道路上每走一步都要遇上裁判。科学的裁判员比体育运动的裁判员多得多,科学界的每一个运动员都是裁判员。科学的成果是用论文的形式表现的。任何科学的杂志在刊登论文之前,都要经过2人以上的同行对论文进行评审,这就是裁判。按照常规,一个学生进入科学领域直到成为科学家,先要经过硕士、博士这两道槛,都需要经过学位论文评阅、答辩委员会在答辩时的质询,这也是裁判。然后是副高、正高级职称评定,由职称评定委员会来当裁判。一般在获得博士学位或副高级职称之后,其学术地位就获得了科技界的初步承认,就会有学术刊物请他为刊物审稿,获得裁判资格。所以进了科学门的人,每个人的科研工作都在不断被裁判,每个人也都在裁判着别人的科研成果。诚然,牛顿不能裁判爱因斯坦,正如关公之不能战秦琼。但是爱因斯坦的论文发表在正规的学术刊物上,肯定还是有至少两个人审阅过,曾经是通过了裁判的。
面对这充满裁判的科学界,丁小平竟然会对裁判视而不见,或许丁小平是超级的眼神不济,或许是丁小平从未入过科学的门,所以不曾遇到这些裁判。
先看看丁小平的“北大教授”身份,具体说是“北京大学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像“特聘教授”这样的临时工,大概是不需要经过“职称评定”的,所以丁小平也就没有机会碰到裁判。不过,据知情人介绍,所谓“北京大学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并非学术机构,只是一个靠办班赢利的公司,并没有聘任“特聘教授”的权限。丁小平只是他们临时叫来上课的教师,所谓“特聘教授”是自封的,自然更与裁判无缘了。
再看看论文评审。丁小平说:“我挺想多发文章,但又极厌编辑和编委们的恶俗;也挺想出书的,可真正的学术著作有多大的销量呢?出版社是不愿赔钱的。虽然没有出书和发文章,但我确实在坐在冷板凳上搞研究和教学的。”丁小平没有发过文章,也就不会有人评审他的文章,在这条路上,丁小平还是碰不到裁判。不发文章的人,也就不为科学界所知,自然也没有学术刊物请他评审论文,他也就当不成裁判。从他所说的“极厌编辑和编委们的恶俗”,可知他还以为学术刊物也像文艺刊物一样,由“编辑和编委们”决定是否刊用,也印证了他未发表过学术论文之说并非虚言。
那么学位论文难道也不要评审吗?丁小平的最高学位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博士。但有好事者调查过,在该院历年获得学位的博士名单中并未查到丁小平的名字。至于在“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读的三个硕士学位,由于时间跨度太大,涉及人员数万,如果没有具体的系科和入学或毕业时间,要查证非常困难。只是从丁小平没见过裁判来看,估计参加过学位论文答辩的可能性不大。
经过这样仔细的梳理,我们就可以发现,丁小平的“没有人能裁判科学”之说暴露出他从来没有进入过科学界。由此就可以理解,丁小平和“废伪”论者为什么会认为裁判就会扼杀创新,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当过裁判。无论是论文评审、学位评审还是职称评定,创新性都是重要的标准之一。
为了让科学的门外汉了解一下论文评审标准,这里随手引用一个学术刊物的论文评审表的部分内容:
总体水平
学术水平 (学术水平——学术类) 很高 较高 一般 较低
(或技术水平——技术类)重大改进  一定改进  很少改进 无改进
创新性 理论创新  方法创新  应用创新  很突出 突出 不突出 相关内容已见发表
科学性 立论科学,推理严谨,结果可信,结论正确。优 良 中 差
可读性 主题鲜明,简明扼要,语句通顺,图表适当。优 良 中 差
五柳村2006年10月31日收到并制作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