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2008年初中毕业生学生考试模拟试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19 11:39:52
语       文
本试题卷包括两道大题,共28道小题。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照考试要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草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阅读(60分)
(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
1、□□□□,白露为霜。(《诗经》)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
3、夕阳西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孟子《鱼我所欲也》)
5、人生在世,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面对困境,我们应该坚定信念,相信困难终将被战胜。正像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所吟咏的那样:□□□□□□□,□□□□□□□。
6、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我们不经意间,春天已走进我们的生活,小草、嫩芽、鲜花、鸟儿,只要你去寻找,总能在它们的身上体味到萌发的春意。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就是在可爱的春雨春草和快乐的鸟儿身上品味着春的美好。
7、《爱莲说》中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的名句是:□□□□□□,□□□□□□。
8、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寥廓星空中,古诗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透过这些诗句我们看到的既有风花雪夜、离愁别绪之秀美,又有意境阔大、雄浑奇特之壮美。而后者则更会让人产生一种回肠荡气之感。请写出古诗词中连续的两句描写壮丽风光的名句,并写出作者或题目。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或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醉翁亭记》,回答问题。(10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9、本文的作者_________,是_________(朝代)文学家、史学家。(1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②得之心寓之酒也(        )
③觥筹交错(        ) ④树林阴翳(        )
11、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看似与醉翁亭无关,实际上它是表现本文中心不可缺少的一笔,请你谈谈它在上下文之间起着怎么样的作用?(2分)
12、作者在同一时期创作的《丰乐亭记》中写到滁州的百姓“乐其岁物之丰成”,结合本文第三段内容说说,从哪里能看出滁州地区“岁物丰成”?(2分)
13、阅读《醉翁亭记》,你会感觉到本文到处是一种和谐的图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均透着一种和谐之音,任选一处说说这种“和谐”带给你的美感。(3分)
(乙)阅读《李密陈情》,回答下文。(5分)
晋,李密①父早亡,母更适人②,鞠③于祖母刘氏。武帝征为太子洗马④,诏书屡下。密上表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臣今年四十又四,祖母今年九十又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祖母之日短也。”帝⑤嘉其诚,赐奴婢二人,并使郡县供其祖母常膳。
王应照谓见养祖,恩德尤深。今也龙钟老病,可报万一者,正在此时,若不顾祖母之养,而贪爵位之荣,虽勋高竹帛⑥,终是天下罪人。
【注释】①李密:西晋犍(qián)为武阳人。本是亡蜀官员,晋武帝屡征其为官,李密力陈祖母年老无人奉养,辞不就职。是出名的大孝子。②适人:旧指女子出嫁。③鞠:养育、抚养。④洗(xiǎn)马:太子的侍从官,太子出行时为先驱。⑤帝:晋武帝。⑥竹帛:竹简和白绢,古代供书写之用,故引申为史册。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帝嘉其诚(       ) ②赐奴婢二人(       )
15、“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多数读书人最大的愿望,可是晋武帝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时,“屡下诏书”,李密为什么一再拒绝而不受?(2分)
16、王应照很赞赏李密的做法,认为贪图富贵不顾“祖母之养”的人,即便功绩载入史册也是一个罪人。你怎么理解王应照的观点?(2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怀  念  师  友(节选)
季羡林
回忆陈寅恪先生
要论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六十五年前的清华大学算起。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参考书用的是《六祖坛经》,我曾到城里一个大庙里去买过此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而且实事求是,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寅恪师这种学风,影响了我的一生。
在清华时,除了上课以外,同陈师的接触并不太多。我没到他家去过一次。有时候,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往攘来的学生人流中,会见到陈师去上课,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某一个书店的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绝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
1946年深秋,我辗转回到了阔别十二年的北京,到处是“落叶满长安”的悲凉气象。我由寅恪先生力荐在北京大学任教,先在沙滩红楼暂住,随即拜见汤用彤先生,按北大当时的规定,从海外得到博士学位回国的人,只能任副教授,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转向正教授。我当然不能例外,而且心悦诚服,没有半点非分之想。然而过了大约一周的光景,汤先生告诉我,我已被聘为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的系主任,这真是石破天惊,大大地出我意料,我这个当一周副教授的纪录,大概也可以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吧,说自己不高兴,那是谎言,那是矫情。由此也可以看出老一辈学者对后辈的提携和爱护。
还有一件事,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回忆。在解放前夕,政府经济已完全崩溃。到了冬天,寅恪连买煤取暖的钱都没有,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已经回国的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适之先生想赠寅恪先生一笔数目颇大的美元,但是,寅恪先生却拒不接受。最后寅恪先生决定用卖掉藏书的办法来取得适之先生的美元,于是适之先生就派他自己的汽车,让我到清华陈先生家装了一车西文,关于佛教和中亚古代语言的极为珍贵的书。陈先生只收2000美元。这个数目在当时虽不算少,然而同书比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在这一批书中,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词典》市价就远远超过这个数目了。这一批书实际上带有捐赠的性质。而寅恪师对于金钱的一芥不取的狷介性格,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在我同先生来往的几年中,我们当然会谈到很多话题。谈治学的时候最多,政治也并非不谈,但极少。寅恪先生决不是一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他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出,他非常关心政治。他研究隋唐史,表面上似乎是满篇考证。骨子里谈的都是成败兴衰的政治问题,可惜难得解人。我们谈到当代学术,他当然会对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对青年学人,只谈优点,一片爱护青年学者的热忱,真令人肃然起敬。
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我从高中时代起,就读老舍先生的著作。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也是济南人,他是我唯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和蔼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北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以后是动荡的几十年,老舍先生的名字,我常从长之口中听到,但是从未见过面。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起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爷”。他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著名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
还有一件小事,忘记了是哪一年了。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面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1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豁然开朗(       ) ②宛如(       )
③迥乎不同(       ) ④瞥见(       )
18、师者,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是人生的导引者。作者说“寅恪师这种学风,影响了我的一生”。结合第一段内容,概括地说说陈寅恪先生有着怎么样的学风?(4分)
19、一个学者在写文章、做学问方面给他的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很容易理解。但作者在第二段中描述了陈寅恪的外貌之后却说“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说说陈寅恪让作者“受益无穷的是什么?(3分)
20、在解放前夕,政府经济已完全崩溃之时,陈寅恪先生无钱买煤过冬,即拒绝了胡适之先生赠送的美元,最后是用自己很有价值的藏书换了一部分美元贴补拮据的生活。你怎么看待陈寅恪先生的所作所为?请简单谈谈。(4分)
21、说起老舍,我们不能不想起他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这是一个让人仰视的著名作家,然而,在作者的眼中他就是一位可亲的长者。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一下老舍的品质。(4分)
22、古语有云: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不应该弱化别人对你的微小帮助。那么你应当怎样理解温厚长者季羡林对老舍先生请客做东、代付理发费,说成是“一顿简单的饭”“芝麻绿豆的小事”呢?(4分)
23、文章记叙了作者与两位大师交往、结识的诸多片段,两部分的记叙笔法、风格一致,请你说一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风格?(4分)
(四)名著阅读(5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孔明曰:“主公书中虽不明言其人,吾已知其意了。”“……今教关平赍书前来,其意欲云长公当此重任。云长桃园结义之情,可竭力保守此地。责任非轻,公宜勉之。”云长更不推辞,慨然领诺。孔明设宴,交割印绶。云长双手来接。孔明擎着印曰:“这干系都在将军身上。”云长曰:“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孔明见云长说个“死”字,心中不悦;欲待不与,其言已出。孔明曰:“倘曹操引兵到,当如之何?”云长曰:“以力拒之。”孔明又曰:“若如此,荆州危矣。吾有八个字,将军牢记,可保守荆州。”云长问:“哪八个字?”孔明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云长曰:“军师之言,当铭肺腑。”
24、选文出自中国古典名著《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1分)
25、三国争锋,无论军事及综合实力的比拼,还是错综复杂的外交斗争,蜀国都明显处于劣势。面对这种情况,选文中诸葛亮为蜀国制定的战略方针是什么?(1分)
26、寥寥300字的选段,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形象毕现。请你分析文中的诸葛亮形象。(能谈出两小点即可)(3分)
二、综合实践与作文(60分)
(一)综合实践(10分)
27、关于读书,有着说不尽的话题。自从人类有了书籍,读书就成了人类的专利。著名学者杨义曾幽默地说:“如果在动物园,看见猴子拿书来读,那大家会感到很滑稽;但看到小孩子拿书来读,那大家就会称赞他。也就是说,书把人与猴子分了类。”我们古人关于读书有着诸多美谈,如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啖粥而读等。但是,新闻出版总署长邬书林说,欧美国家人均年读书约16本,北欧国家人均24本,我们与他们的差距不是一年、两年所能赶得上的。于是,邬书林发出“充分认识全民阅读的重要性和紧迫感”的呼吁。
阅读上述材料,就“阅读的重要性和紧迫感”问题,向人们发出诚挚的读书建议。不少于100字。(不要大量摘引所给文字,不要空洞无物、缺乏新意的套话和官话。)
(二)作文(50分)
28、以下文题,任选其一。
作文(1)题目:花开时节话初三
作文(2)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1909年,16岁的毛泽东走出韶山冲,奔向外面的世界,到异地求学。临行之前他将改写的日本政治家西乡隆盛的诗句夹在留给父亲记账的本里,作为给父亲和家人的告别赠言: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诗言心志,石破天惊。
这是他的第一次离家到50里以外的县立东山高等小学读宿,从此就结束了家乡私塾、务农的生活。
这首诗现在仍然惠存在“惟楚有材”的岳阳书院,镌刻在岳麓书院的赫兮台壁上。
作文要求:
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
④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阅读(60分)
(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1~7题每句1分,共12分。8题共3分,其中句子2分,作者或题目1分。出现错字、错别字、漏字,此句不得分)
1、蒹葭苍苍
2、柳暗花明又一村
3、断肠人在天涯
4、舍生而取义者也
5、沉舟侧畔干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6、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7、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8、示例(1)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王维或《使至塞上》
示例(2)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或《凉州词》
示例(3)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或《渔家傲》
示例(4)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或《登高》
示例(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或《将进酒》
示例(6)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或《望庐山瀑布》
(以上仅为参考,只要是描写壮丽风光的诗句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
9、欧阳修 北宋(共1分,每空0.5分)
10、①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②寄托 ③酒杯 ④遮盖(共2分,每词0.5分)
11、首先它上承第一段的“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一句,既然作者的“醉”不是因为酒,而是因为山水,那就一定要先绘山水之景,所以,作者写了山前的朝暮及四时的美景。正是这番美景才让人“乐亦无穷”,才会有后面的滁人及太守游山的快乐,才会展现太守与民同乐的生活图景。不言而喻,它在上下文之间起着衔接和纽带作用。(共2分)
12、第三段写了游山的百姓老幼相携,前呼后拥,没有丰衣足食的生活又怎来游山的雅兴呢?还有太守宴上全是滁州山上的物产,也说明滁州地区物阜民丰。(共2分)
13、例如:结尾写人禽和谐共乐,是先写禽鸟之乐,然后写众人之乐,最后归结到太守之乐。没有生活富足美好就不会有鸟儿、游人的诸般和谐。(共3分,言之成理即可。)
(乙)
14、①诚实,诚心 ②赏赐(共1分,每词0.5分)
15、因为李密从小父死母嫁,是祖母一手将他带大。如今祖母已是九十六岁的高龄,而自己才四十四岁,两利权衡,报效朝廷的时间还很长,而孝敬祖母的时间则没有多久了,所以应该先尽孝道。(共2分)
16、围绕“人伦、孝道当先,孝行天下;不讲孝道,即使是高官厚禄也耻辱”来考虑即可。(共2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17、①huò ②wǎn ③jiǒng ④piē (共2分,每字0.5分)
18、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分析得细致深刻。做学问实事求是,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引导学生走向学问的深处。(共4分)
19、是陈寅恪朴实的为人品质,一个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装束简朴,形同于一个普通的市民,正说明陈寅恪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学问上,而对于自己的生活则很随意,不像有的留学归来之人西装革履,光彩照人。这是让人受用终生的好品质。(共3分)
2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陈寅恪的文人气节,对金钱一芥不取,绝不轻易接受帮助,用藏书来换美元既不失自己的人格,又为北大留下了有价值的藏书。陈寅恪不愧为一个品格高尚的学者。(共4分)
21、老舍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待人热情,广交朋友,体贴细致。(共4分)
22、围绕“作者都是使用转折句式的,事情是不大,但小事见其精神;是生活小事,但发生在大人物身上,更可见其平易”来考虑即可。(共4分,言之成理即可)
23、围绕“先记叙,后议论或抒情”来考虑即可。(共4分)
(四)名著阅读(5分)
24、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共1分,每空0.5分)
25、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共1分)
26、可围绕以下要点参考:①智慧:从关平来送信,判断出刘备欲让关羽留守。②忠诚:再提结义,重托江山。③信义:关羽提到“死”字,但已经托付,不便更改。④英明:制订蜀国的军事、政治、外交的八字方针。(共3分,能够回答出两点即可得分,每点1分,语言表述流畅1分,言之成理即可)
27、28、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