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语文积累的认识,小学语文,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设计,语文论文,课堂实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25:40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这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期待落实的目标。但目前有些教师对语文积累的理解过于片面,视野不开阔,针对性不够强。如何真正有效地创设教学环境,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积累,怎样从课程结构上去把握语文积累呢?我认为:不能局限在语言这一层面上,我们还应考虑文化积累、生活积累。要跳出“小语文”的习惯思维,如果仅仅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视野当然就很难拓展开来,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就不会受到重视,语文本来应有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就会被忽略。这样的语文积累只能造就出惟书惟上、缺乏灵性的“书呆子”,就很难培养出富有个性、充满创造欲望的现代人才。一旦视野被蒙蔽,在语文积累方面,就会只强调语言材料的积累,似乎只要记住一些好词好句,语文积累就大功告成;要么只强调语言典范的积累,似乎只要多记诵名家名篇,就能水到渠成;至于语言规律的积累,因为怕别人说是在作烦琐的分析,就不敢涉猎。这些都是对语文积累的片面理解。我们要科学地把握语文积累的内涵。语文积累是个过程,它不是机械地抄抄写写,也不是死背词语、语段、篇章。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进行语文积累呢?
一、加强语文积累的记忆与理解、感悟与鉴赏等环节的联系,克服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积累是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不是知识的机械类加。理解文本的具体意义,知识内容的具体特征,了解内容之间、内容与原经验结构之间的具体联系,是有效积累的前提。把学习者的理解、感悟、体验逐出积累的领域,人为地强调记诵,只能是事倍功半。许多人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等“重读”传统为理由,为不求甚解的读书辩护,殊不知古人重“多读”,更重“自悟”,有“悟”的“多读多背”与死记硬背有很大有区别。语文积累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某些内容的理解、感悟、鉴赏很难一次完成,往往要随着生活经验、阅历的增加多次反复。利用最佳年龄时期多记诵一些优秀作品能够终身受益。但最初的记诵吸收是以理解感悟为前提的,“悟”得越多,记诵的效果也会越好。
二、创设一种真正的教学对话情境。现代课程论的观点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拥有不同文化和沟通文化的两代人,在沟通中进行心灵碰撞,从而提供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契机。如果以教师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积累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必然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积累很需要教师有一系列的智力操作、技术手段和方法策略。
三、语言积累既要注重知识的扩充,又要加强学生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得到语言的积累,还要教给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的意识,锻炼语言积累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语言积累的习惯等等。培养自主意识、能力与习惯比增加积累知识更重要,有了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了积累的方法,养成了注意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学生才能真正做到自主读书、积累。
四、在文化积累方面,不但要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要鼓励批判创新,要注重于把鲜活的、具有时代色彩的主流文化的引入。这样的人文教育才更有利于科学的文化精神、多元化观念的形成,才不会培养出盲目崇古、崇书、崇尚权威、亦步亦趋的文化屈从者。新课程教材文质兼美,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图文并茂,已经为语言的理解和积累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形式灵活多样的语言活动中感悟语言、理解语言,从而内化和积累语言。如教材练习中的“读读背背”的练习,其中的好词佳句,都应让学生充分理解。但这种理解不是死记词义句意,而是应该让学生充分诵读,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或者通过“换词”、“比较”等方法去体会、赏析语言,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五、升华积累方面,除强调了解、感受、体验生活的必要性之外,还应该把认识生活与参与生活、改造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认识到生活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看到语文学习又是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的手段。认识生活的目的模糊不清,语文学习就会变成脱离生活的纯工具训练。
新课程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与其他教学资源,在各科课程标准中都对课程资源提出了具体要求。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校外,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开始成为学习探究的对象,成为学习的“课堂”。同样,语言的学习资源也应该拓展,要注意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语言。除教材外,语文学习资源还应该包括: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听广播,在看电影、电视过程中注意各种生动语言的表达方式。平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语言实践活动,多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文化馆等场所增长见识。所有这些,都是丰富语言积累的重要手段。一句话,我们必须重视指导学生到“大课堂”里去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该文章转自[小学课堂在线]:http://www.xxkt.cn/yuwen/2008/37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