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20:43
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那么,什么是唤醒呢?语文教学名师钱梦龙说:所谓“唤醒”,就是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读书、思考、求知的欲望。
下面,请看钱梦龙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的导入片段:
师:在我们这册课本中,有这样一篇说明文,人们一看它的标题就会引起阅读的兴趣。你们猜是哪一篇,看谁猜得快。
(生看书后纷纷举手)
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是哪一篇了,你们真聪明!好,你来说。
生1:《死海不死》。
师:完全正确!但你能说明一下为什么猜这一篇呢?
生1:这个题目叫“死海不死”,既然是“死海”,可又为什么说它“不死”呢?这就在读者心里造成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的兴趣。
师:刚才好多同学都举手了,你们猜的也是这一篇吗?有猜别的课文的吗?
生(齐):也是这一篇。
师(指一学生):那你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吗?
生2:同意。我认为这个标题本身就包含着一对矛盾:“死海”和“不死”,使读者产生疑问,急于想去读文章,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这个题目对读者有吸引力。
师: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有补充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哦,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啊。不过我还有个问题想考考各位“英雄”:标题上有两个“死”字,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生3:第一个“死”是指没有生命,第二个“死”是指淹死、死掉。
师:完全正确。你课前有没有看过这篇课文?(生摇头)那你怎么能够回答得这样正确?
生3:我在地理课上学到过。
师:啊,真好!现在请同学们暂时不看课文,回忆一下地理课上学的关于死海的知识,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
这样的导入真好,可谓一石三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巧妙地进行了解题,建立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亢奋状态。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唤醒”的过程:唤醒了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唤醒了学生对新课题的研究,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
人类有一种向上向善、发展自我的天性,并且蕴藏着相应的、巨大的情感与智慧能源。但是,由于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有时这些显现为进取心、积极性、创造性等积极表象的情感、智慧能源可能会处于沉睡状态。所幸的是,贯穿于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的教育,令这沉睡状态得以减弱,乃至消遁。可以说,教育自其诞生之始,就注定是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
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是“授鱼”,也不能仅仅是“授渔”,更应该学会唤醒。我们要唤醒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唤醒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让他们扎根在语文这片广袤的田野里,在“呼唤”中生根发芽,在“呼唤”中抽枝长叶,在“呼唤”中尽情绽放!
摘自《教育时报·课改导刊》作者: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