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财经备忘录-- 黑暗的季节 VS 光明的季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10:51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
----狄更斯《双城记》
目录
国际先驱导报回眸2006年中国经济的七大变化
视野周刊2006中国财经十大新闻
理财周刊2006年中国十大理财新闻
中国青年报2006中国股市回眸:下注牛市
既赚眼球又赚钞票 榜单经济钱景几何
中国青年报回眸2006年房地产多事之秋:刺痛百姓神经的一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回眸2006--世界经济繁荣背后有隐忧
国际先驱导报回眸2006年中国经济的七大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2006年堪称中国经济元年。以金融业开始对外资全面开放为开端,中国开始全面履行入世的各项承诺。古老的中国,正以"加速度"全方位地融入世界。而随着中国GDP继续保持10%的高速增长、外汇储备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青藏铁路建成通车、股市强劲复苏、天津作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的崛起,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地走向国际舞台。
然而,矛盾无时无处不在。在中国这艘巨轮正加速前行的时候,"暗礁"也正日益凸现。对内,固定投资增速过快,房价增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宏观调控正未有穷期;对外,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陷阱重重,国际化进程受阻;贸易摩擦愈演愈烈,而调整贸易结构尚未找到良方。
希望与困惑并存,动力与障碍同在。中国经济巨轮正在探寻正确的航线,平稳前行。
==== ==== 垄断行业:外资可治垄断行业高收入 ========
2006年,垄断行业高收入为国人所诟病。
【述】一个抄表员引发的减薪潮
"每月工资6500元,一年发16个月的工资,外加年终奖和两份商业保险。这是某市一位电厂抄表工的真实收入状况。虽然他所在的电厂已经倒闭,但并不妨碍他领取10万元年薪。而他所需要做的,只是一天抄4次电表。"今年年中刊登这则消息的媒体一定没有想到,这个原来不为人注意的工种竟然引起了一场对垄断行业高收入的口诛笔伐和人们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再思考。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近日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工作的通知》,要求对工资增长过快、工资水平过高的企业,从严审核其挂钩经济效益基数、工资总额基数,将其浮动比例由0.75下调至0.6以下,并严格执行新增效益工资分档计提办法。这一通知被媒体称为"限薪令"。
==== ==== 股市复苏:中国股市不应是"青海湖" ==== ====
【述】炒股又成全民运动
自2001年以来,亏损成了中国股市的主旋律。2005年是股指运行相对平稳的一年,但几乎没有什么人奢望2006能走出"超级行情"。
但中国的股市永远让人意外,12月20日,上证指数收2373点,创出历史新高。随着股指沸腾的,还有众多股民。
小李负责在营业部办理指定交易开户工作,他告诉记者,这几个月来开户的人越来越多,经常还需要排队。"比以前累多了,不过这是好事,我现在就希望我们年底能多发点,我们的工资已经5年只降不涨了。"小李说。
==== ==== 宏观调控:中央"组合拳"见成效 ==== ====
在宏观调控的"组合拳"下,广州房价已经应声而落,2006年9月比8月下跌了406元/平方米。图为广州市一地产中介公司。
【述】宏观调控,中央"组合拳"见成效
初见成效的调控依然任重道远,中国面临的挑战将是如何将调控贯彻到底
2006年9月,上海的王先生终于把松江区的两套房子卖掉,长长抒了口气。这两套房子王先生2005年买来的时候,就打算转手卖掉。那时,也是上海房地产投资气氛最浓的时候。
==== ==== 企业国际化:中国企业要"傍大款" ==== ====
汤姆逊像个烫手山芋,十几年来,包括大师杰克·韦尔奇在内都没有想出"救"它的药方。TCL以身犯险,终遇挫折。
【述】国际化:冲动的惩罚
2006年,给人们留下更深印象的并不是多少中国企业又走出国门,而是TCL国际化的失败和南汽收购罗孚后不断暴露的"陷阱" 。
TCL遭到巨大挫折
2006年,TCL与法国汤姆逊公司于2004年联姻而生的子公司--TTE欧洲公司因经营不善而被迫重组。此前,TCL收购施耐德、阿尔卡特均以整合失败告终。虽然TCL坚称,这并不意味着TCL退出欧洲市场,但是已经有舆论认为,TCL欧洲公司的重组意味着中国公司通过品牌收购"走出国门"的方案遭到了巨大挫折。
其实,TCL的失败甚至是可以预言的:具有"世界第一CEO"之称的杰克·韦尔奇曾对李东升坦言,十几年前,他就对整合汤姆逊彩电没有办法,此后,公司被转手好多回,说明很多人都没有办法。而收购时,TCL最渴望的完整销售渠道与高端彩电的生产技术并未获得,同时汤姆逊的专利和品牌,只可以无偿使用两年。可以说,迫切的国际化冲动让李东升当年知难而进。"当战略脱离了公司的人才、技术和管理基础,没法与公司运营机制衔接,就容易发生战略失误。"一位分析师如是分析TCL国际化的失败。
不是有钱就能并购
比起TCL,南汽整合罗孚虽未见成败,但不断冒出的各种消息却让人高兴不起来。收购成功后,南汽才发现,罗孚一部分核心技术早已花落上汽;而今年9月,上汽和南汽开始争夺罗孚(Rover)商标使用权时,福特汽车突然宣布行使优先购买权,将罗孚(Rover)收归旗下;12月,荷兰一家公司又跳出来宣称,其在欧洲数国拥有MG商标所有权,南汽将无法使用MG商标打入这些市场。
失败与陷阱让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在2006年显得尤为触目惊心。"中国企业不是有了钱就能并购的,他们首先应该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又能够给对方提供什么。"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桑百川说。
==== ==== 贸易摩擦:"中国制造"遭遇严冬 ==== ====
2006年,中欧贸易摩擦频繁,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第四次访华时,与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达成了尽可能通过磋商来解决贸易摩擦的共识。
【述】"中国制造"遭遇严冬
2006年,中国有可能连续第13年成为世界上遭遇反倾销调查和被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最多的国家
"培植国外市场非常不容易,一点一滴做起来,刚刚有点成绩,一个反倾销政策就给封杀掉了。我们今年调研的时候,提起贸易摩擦,很多大企业的老总都是眼睛含泪。"
2006年,正如人们预测的那样,贸易摩擦有增无减,密集的时候仅10天之内中国与欧盟就发生3起贸易摩擦:3月23日,欧盟委员会宣布,从4月7日起对中国皮鞋征收临时反倾销税;3月30日,欧盟又联合美国,就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等措施,在WTO提起争端解决机制下的磋商请求;时隔一天,欧盟宣布撤销对中国彩电的价格承诺,对中国7家彩电企业恢复征收44.6%的反倾销税。
而今年11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来自中国等地的铜版纸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这是美国自1991年以来对中国发起的首例反补贴诉讼。美国一直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认为中国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以及制成品的价格包含大量政府补贴,且难以判定补贴程度,因此不使用反补贴法。但铜版纸案表明,美国长期遵循的这一贸易救济政策可能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产品有可能面临"双重歧视"。
中国已经成为反倾销的"重灾区"。2006年,中国有可能连续13年成为世界上遭遇反倾销调查和被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最多的国家,国外发起的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国。商务部的最新统计显示,2006年前三季度,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约70起,案件数量为历年同期之最。
==== ==== 金融开放:2006金融全面开放元年 ==== ====
上海陆家嘴金融街集中了大量外资银行,在12月11日以前,外资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已涉及股市、汇市等几乎所有的理财热点。
【述】2006:金融全面开放元年
2006年12月11日后,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上的争夺战已经不再遮遮掩掩
10月11日,花旗银行宣布与广东赛壹便利店有限公司(7-Eleven在华南地区的经营者)签订ATM合作协议,前者将在华南地区的部分7-Eleven便利店内设立ATM取款机。不甘示弱的渣打银行则于11月30日与百佳超市签署ATM协议。汇丰、东亚等主要外资银行今年铺设ATM机的速度也在加快。
12月11日之后的第一周,汇丰、渣打等外资银行在上海、北京、天津、大连、南京等中国主要城市推出百万元以上的人民币定期存款业务。与此同时,人才争夺也趋于白热化,为防止被人挖角并留住员工,外资行员工的平均工资涨幅接近10%,最高的甚至翻倍。
2006年,外资银行还明显加快了同城支行设立的步伐,汇丰、花旗、恒生和东亚银行在上海支行的数量均已达到5家。加紧布局之外,外资银行最重要的工作是申请将在中国境内的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因为按照相关规定,人民币业务只向外资法人银行全面开放,而不是对所有外资金融机构开放。12月11日当天,中国银监会就接到了8家外资银行的改制申请。
而12月18日,花旗银行收购广发行尘埃落定,让业界人士真正有"狼来了"的真实感受。"大家都在为未来的竞争作准备。"一位外资银行的高层如此描述即将过去的2006年。
中国金融业的"金戈铁马"之声已经浮现。
==== ==== 入世五周年:中国需学会"主导规则" ==== ====
【述】入世五年,"狼"在我也在
入世改变了中国企业,也改变了外国企业
5年前,提起中国入世,中国不少企业最常说的一句话是"狼来了";5年过去了,人们却发现,"狼"虽然来了不少,自己依然健在,并且在逆境中不断茁壮成长。
"把最好的产品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卖给中国顾客。"2006年东京车展期间,谈及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理念,着力拓展中国市场的日系汽车企业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同一观点。
"我们今后引进的车型都将是日产的最新车型,绝对不会引进旧的车型。"东风日产的总经理中村克己肯定地说。
"在中国市场,以前确曾有从国外引进20年前的车型仍然大获成功的事例,但那是市场竞争不充分条件下的产物。"一汽马自达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山田宪昭分析,"从长久来看,这对品牌造成的负面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 ==== 二00六年影响中国的十大经济热点 ==== ====
壹、"十一五"规划纲要审议通过。
贰、上半年中国GDP增长10.9% 。
叁、国务院将天津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
肆、沪深股市强劲复苏。
伍、中国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
陆、中国入世五周年。
柒、中美举行首次战略经济对话。
捌、青藏铁路通车。
玖、中央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拾、国务院出台系列规定限制外资并购
视野周刊2006中国财经十大新闻
2006年11月20日,上证指数5年来首次突破2000点。新华社发财富、速度,在2006———一个中国经济周期理论的“小年”里,给所有中国人上了一课。“2006年沪指将达到1500点”,这个曾在2005年底被人嘲笑的“疯狂预言”,现在看来是如此的现实和可爱。在12月29日沪指突破2600点时、当500只股票在短短一年内竞相翻番时、当央行大盘股一只接一只上市,还可以一只接一只暴涨时,你会感叹:钱,原来可以来得如此之快!
当你还在感慨“钱越来越不值钱时”,人民币却在“脚不停步”地天天升值。拿着人民币走到香港,终于不用“补零头”了……
百姓有钱了,国内GDP在2006年也一跃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外汇储备更是突破万亿美元,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的新高度……
有钱也有有钱的烦恼。楼价上涨的速度,终于让你相信有些东西确实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年收入12万须自行纳税申报”的规定,让一帮找了钱的朋友开始紧张;而唱卡拉OK的发烧友,明年也要准备交版权费了。
不管怎样,挣了钱就应该花,但也要悠着点花!祝愿大家2007年多挣点钱。
百姓的钱包鼓得有点快
1.“国六条”引发楼市地震
新闻回放:2006年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九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简称“国六条”)。意见规定从6月1日起,对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的,销售时按其取得的售房收入全额征收5.5%%的营业税……新政出台一周之内,全国各地房价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新闻点评:“国六条”的出台,抑制了房价的涨幅,为楼市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保证。
影响指数:★★★★★本报记者 聂玉虎
2.证券暴涨股民没赚钱
新闻回放:12月14日下午1点41分,当沪指突破15年来的新高2245点时,中国股市历史新纪元的奠基日诞生。全年,中国的股市涨幅列全球第一。在1396家A股中,涨幅超过100%的高达490家,比例高达35%,涨幅超过200%的也多达150家。但大多数股民都是赚了指数没赚钱。
新闻点评:2245只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市场起点。抛开历史重负后,有理由相信未来将不断创出新高。
影响指数:★★★★★本报记者 曾欢
3.央行再加息稳定房价
新闻回放:4月28日,央行全面上调各档次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在加息后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再次上调利率;8月18日,央行再度宣布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同时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也上调0.27个百分点。
新闻点评:频繁的加息,主要是为了抑制投资需求,进一步稳定房地产价格。由此也可以说去年的加息,新一轮宏观调控揭开序幕。
影响指数:★★★★★本报记者 曾欢
4.人民币汇率首破8元大关
新闻回放:5月15日,1美元兑换人民币汇率首次跌破8元大关。至7月19日后,人民币开始正式进入“7”的轨道。到11月,汇率更是不断刷新记录。汇改至今,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3.71%%。
新闻点评:人民币升值是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集中体现,同时面对美欧等国际压力,如何确保人民币稳定升值,也将继续成为明年人民币的一个主要课题。
影响指数:★★★★本报记者 曾欢
5.超级航母工行上市
新闻回放:10月27日,工行在香港和上海同步上市,共筹资219亿美元,创下了新股发行的世界纪录。而在此前一年多时间里,建行、中行已先期上市。截至目前,我国四大国有银行仅农行尚未上市。
新闻点评:这些可看作是中国金融业为应对全面向外资开放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果敢之举,同时也显现出中国股市目前已具备了接纳更多占据国民经济主体地位的公司上市的能力。
影响指数:★★★★本报记者 曾欢
6.银行业全面对外资开放
新闻回放:12月11日,我国入世5年过渡期正式结束,银行业全面向外资开放。人民币业务成为外资银行争抢的重点。在此情况下,国家银监会出台新的《外资管理条例》,要求只有注册在我国的外资银行,才能大范围的经营人民币业务,否则,只能开展金额超过100万人民币的存取款。
新闻点评:喊了5年“狼”来了,如今真的来了,国内银行显然还是准备不足。不过,在“复制性”极强的银行业,外资银行不少长处也会很快被借鉴到中资银行。
影响指数:★★★★本报记者 王兴
7.中国成为第四大经济体
新闻回放:7月4日,世界银行向全球发布消息说:中国经济规模已超英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世界银行测量的结果为:中国在2005年GDP达到了2.263825万亿美元,比英国多出9400万美元。
这一结果同时被两国政府公布的GDP数据所证实。
新闻点评: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强国,中国人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完成了超越。这一壮举令人振奋。但也有人指出:尽管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达到全球第四,但人均GDP仍非常低。
影响指数:★★★★★本报记者 仇峥
8.年入12万须自行纳税申报
新闻回放:国家税务总局在2006年11月发布了《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规定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取得的全部所得达到12万元,不论各项所得是否已足额缴纳了个人所得税,年度终了后3个月内都应当再自行向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
新闻点评:修订后的个税法,将高收入群体首次纳入税源监控管理中,这表明在社会分配上加大了对高收入群体的调节力度,同时也是国家为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税制过渡创造条件。
影响指数:★★★★本报记者 吴国富
9.滨海新区引领北方经济
新闻回放:5月份,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指出“鼓励天津滨海新区进行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
滨海新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在这里有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天津港保税区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保税通道……随着国务院正式提出将滨海新区打造成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百亿热钱已涌向滨海。
新闻点评:天津滨海新区开发是中国继20世纪80年代开发深圳、90年代开发浦东之后,又一个区域开发的重大战略举措。
影响指数:★★★★★本报记者 仇峥
10.卡拉OK收版权费
新闻回放:11月9日,国家版权局公布了卡拉OK经营行业版权使用费的收费标准,规定:卡拉OK经营行业以经营场所的包房为单位,支付音乐作品、音乐电视作品版权使用费,基本标准为12元/包房/天(含音乐和音乐电视两类作品的使用费)。
新闻点评:这个费用标准是否合理?收上去后如何使用?不透明自然会引起大家的争议。
影响指数:★★★★★
《理财周刊》2006年中国十大理财新闻
日前,《理财周刊》会同海内外专家共同评选出2006年中国十大理财新闻。2006年是中国老百姓的"理财年"。中国的投资市场喜讯连连,股市火爆一扫多年的阴霾,基金热销连创奇迹,而随着金融业全面开放、QDII问世等,中国的百姓越来越融入国际资本市场行列。
1、A股步入全流通时代,股指年末创历史新高。
股民终于扬眉吐气了。
谁也没有料到,2006年中国证券市场会有如此火爆,股票指数一举突破历史高点,投资者喜笑颜开收益不菲。
上证指数、深圳成指分别在12月14日和15日打破历史纪录。12月26日上证指数创出设立16年以来的新高2505.70点,深成指在12月25日创出新高6481.34。沪深股票市场的总市值突破8万亿元大关。
股市取得如此喜人战绩,与A股市场步入全流通时代这一大背景密不可分。随着
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推开,2006年5月18日《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实施,拉开了"新老划断"的序幕,国内股票市场重新恢复IPO,中行、工行等"航空母舰"的相继上市更为提升股指"锦上添花"。
2、央行两次加息三调存款准备金率,收紧货币流动性。
存银行的钱可以拿到更多的利息,当然,如果你有房贷的话,也要向银行支付更多的利息。
2006年,央行两次加息,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收紧货币流动性。4月28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 5.58%提高到5.85%。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但存款利率保持不变。8月19日起,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各上调0.27个百分点。这是近两年来央行首次同时提高存贷款利率。此外,7月5日、8月15日和11月15日,央行分别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通过一系列行动,央行回收了银行系统内过剩流动性7000多亿元。
3、中国银行(5.25,0.31,6.28%)业全面开放,百姓可去外资银行存钱。
2006年12月13日,汇丰银行宣布开始向本地居民提供每笔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定期存款服务后,一位国内居民在汇丰北京分行进行存款,成为外资银行的首单人民币国内居民百万存款。这是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标志性事件。
11月16日《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公布,12月11日起实施,我国银行业向外资全面开放。11月29日中国银监会颁布《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外资法人银行获准办理全面人民币业务。已有渣打、汇丰在内的9家外资银行被批准将境内分行改制筹建为法人银行,变身法人银行后外资银行将能全面办理人民币业务。
4、基金成为"投资明星",跃居城镇家庭金融资产第二位。
基金在2006年成为老百姓投资的明星。不仅老百姓购买疯狂,而且基金公司也赶上好日子,不仅大发新基金,同时也通过大比例分红,降低老基金净值,热卖老百姓喜欢的1元基金。12月7日,嘉实策略增长基金一天募集419亿元,创造了中国基金史的奇迹。
2006年,市场呼吁已久的"封转开"成为现实。8月9日, 首个到期封闭式基金基金兴业终止上市,同日,由其转型的华夏平稳增长基金合同生效,由此,封闭式基金正式转为开放式基金。
央行最新报告显示,证券投资基金成为我国城镇居民拥有的仅次于储蓄存款的金融资产。2006年新发行89只证券投资基金,募集资金3887.72亿元,比上年增加近3倍,基金业的资产管理规模达8000亿元。
5、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继续加强,全国房价继续高位运行。
房产投资者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国家重拳出击,调控房地产业。2006年5月,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九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俗称"国六条",提出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措施,明确新建住房结构比例。" 十一五"时期,要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自2006年6月1日起,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
然而"国六条"的效应完全发挥还有待时日。统计显示,全国房价继续在高位运行。"猛药"下的深圳、北京等地房价稳步上涨。数据显示,2006年11月份,全国新建商品住房售价同比上涨5.8%,北京更是连续6个月涨幅超过10%,上海房价则趋于平稳并略有下降。
6、年收入12万元以上者需自行申报个税。
对于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富人"们来说,他们即将面临空前严格的个税监控。
2006年11月,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下发了《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明确为"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必须在每年1-3月向税务部门申报在上一年度的收入所得。这是本着"方便纳税人、调节高收入、便于税收征管、突出管理重点"的原则进行申报的。
7、人民币汇率连创新高,与港币"平起平坐"。
老百姓手中的人民币更值钱了。伴随着美元的不断贬值,2006年
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从年初的8.0702到12月26日的7.8220,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连续突破重要关口,逼近了7.8;人民币对港币汇率也基本平起平坐,并且人民币升值趋势依然显著,人民币越来越吃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与此同时,我国贸易顺差继续有增无减,预计2006年贸易顺差达1750亿美元。到10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突破1万亿美元。
8、中国首个法律规定的强制保险--交强险实施。
买汽车就要上保险,而且是强制的,这在中国还是首次。2006年7月1日起,我国首个由国家法律规定实行的强制保险制度--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简称"交强险")出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规定:交强险是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不包括本车人员和被保险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
9、QDII出海投资国际资本市场。
中国居民也可以投资国际资本市场了。2006年4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发布《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允许境内机构和居民个人委托境内商业银行在境外开展金融产品投资,QDII制度开始浮出水面。8月,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成功募集1.97亿美元,这是中国首只基金QDII产品。
资金总是在双向流动。与此同时,QFII总投资额度也增长迅速。目前QFII获批总投资额度已突破90亿美元。
10、黄金价格似"过山车",投资门槛不断降低。
投资黄金犹如坐上了"过山车",2006年黄金市场虽然一路高歌,但也出现较大的震荡,国内黄金市场价格由年初137元/克曾一度跌到118元 /克,随后大幅上涨至186元/克,创出新高。到目前为止最新黄金价格为157元/克,年度涨幅15%。2006年由于国际贵金属和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走高,导致黄金价格曾一度大涨。
黄金是最具国际购买力代表的投资产品,受到投资者普遍欢迎。黄金投资的门槛也不断放低,从2006年12月11日起,工商银行(5.90,0.05,0.85%)"金行家"个人实物黄金入市交易门槛将由1000克降低到100克。
中国青年报2006中国股市回眸:下注牛市
蓝筹坚挺 基金暴涨
2006年即将过去的最后几天,在北京上班的公司白领赵女士,改变了自己的"投资计划":一直看好的车不买了,想投资的商铺放弃了。她去证券交易所,激活了多年封存的账户,把"几乎所有的储蓄",改投到了股市。
这个大胆的决定很有代表性。对中国A股市场投资者来说,带来巨大心理压力的熊市阴影,在过去一年中渐行渐远,终于在年末时分一扫而空。沪指在8月之后一路高歌,最终在圣诞节前后创下2600点的历史最高位。蓝筹坚挺,基金暴涨,各路资金跃跃欲试。
疯狂不是没有依据的。2006年,中国A股跻身全球15大股票市场,总市值从3万亿元涨到8万亿元,涨幅居全球前五位;2006年,中国的商业银行陆续完成改制,并在A股登陆,尤其是工行,H+A更是创下全球最大IPO纪录,并成为A股的"定海神针";2006年,股市进入机构时代,400亿元规模的基金轻松出炉,的确让熊市时发到100亿元就被质疑难以操控的说法闭嘴了,同时QFII(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等资金主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共同撑起了上涨的大盘。





为何看好中国股市
最值得在中国证券史上留下一笔的,是在2006年,一直被称为"股市顽疾"的股权分置难题,在证监会主席尚福林的主持下,力排众议并基本完成改制。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的荒唐事,如今渐成历史,中国股市长期发展从此奠定了基础。年终时刻,尚福林明确表示,中国资本市场正在发生着转折性变化,"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尚主席一向出言谨慎,但禁不住市场对他的表态永远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因此,2006年在一些投资报告里,就变成了"黄金十年"的"元年"。
本土或外资的分析机构,在长期预测上颇有共同之处-唱高。申银万国认为,如果未来10年中国GDP平均增幅不低于7.5%,2015年A股总市值将达到惊人的24万亿元,是目前的300%;高盛银行则预计,2010年,A股总市值可达两万亿美元(按目前汇率约16万亿元人民币),同时QFII的总规模可能扩大5倍至400亿美元。
所有的预测,依据的是关于证券市场一个理论上的推演逻辑--一个优秀的经济体,必然孕育一个强有力的资本市场。从国际视野看,唱空中国经济走势的论调的确稀有。相反,在比较了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后,人们发现,在"金砖四国"中,中国可能是综合指标最好的一只"绩优股",而另外三个国家在过去几年都经历了"大牛市",解决了制度瓶颈后的中国股市,自然也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两极分化以及阴谋论
不过,即便在牛市中也会有人赔钱,就像在熊市中也有人赚钱一样。从长期看,一路上升的股指,从来不会是一条直线,而它的每一次波动,都意味着一部分人的狂喜和另一部分人的悲哀。
事实上,2006年牛市初现的A股市场,其结构性矛盾所引发的"赚指数不赚钱"的问题,一直缠绕着众多中小投资者。12月26日,沪指突破2500点时,有人评论称,"二八现象"愈演愈烈,并最终演化成了指标股的"一枝独秀"。两只巨无霸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成为这场豪华大戏中孤单的主角,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其余个股明显遭遇冷落。当天,指数出现大涨43点,但个股涨跌比例竟然为1比3,也就是说,下跌股票的数量是上涨数量的3倍。
针对这种蓝筹疯涨,而更多的股票停滞甚至下跌的"两极分化"现象,很多分析人士都发出了"警报"。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表示,担心资本市场所有数据的迅速"膨胀",一定程度上是受到游资炒作的影响。"数字的增加并不必然意味着价值的增加"。她说,比如,工行的市盈率近期已经高达30多倍,其市场价格和价值已经有所偏离。
还有评论认为,此次"机构操纵大盘蓝筹股暴涨"是"一场阴谋",其目的,是为了在股指期货问世之前提前抢夺做空的筹码。这样,先通过做多大盘蓝筹推动股指上扬,等股指期货上市,一边抛售蓝筹指标股获利,导致大盘下跌后,再通过做空股指期货而大赚特赚。这个过程中,以散户为代表的中小投资者必然是被鱼肉的对象。
"阴谋论"者的提醒值得警惕。数据显示,目前仅工行和中行两只股票,其市值合计就可达到沪市总值的30%以上。这两只大盘股的杠杆效应,无疑对指数的上升有巨大的撬动作用。利用这种作用,进而操纵"指数牛市",以图在未来的股指期货游戏中清洗中小散户,从证券市场的历史上看,这并非危言耸听。
即便不以阴谋论度人,A股市场的投资价值能否承载一个大牛市?似乎一个理性的回答也是不容易给出的。著名证券专家成思危,就对某些开始"头脑发热"的投资者表示担忧。在他看来,股市的基石是优质上市公司,而现在沪深两市加起来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满打满算也不过400家。"如果基石不打好的话,即使能上到4000点,最终还是会造成泡沫的破灭。"事实上,市场中股票"两极分化"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反证了目前的股市缺乏更多可投资的优质股票这一事实。高举价值投资大旗的机构投资者(如基金),之所以重仓持有少数蓝筹指标股,原因之一也是碍于"没有更多选择"的苦恼。
面包会有的。积极地看,其实促使人们下注牛市的诸多利好因素之一,就是未来将会有更多优质企业来A股落户,长期看,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也会催生出更多有价值的上市公司。
2006年,中国股市迎来一个面目全新的市场,但它是否拥有一个全新的未来,还有待观望。一切都在改变,惟有人性的弱点不变。投资大师巴菲特说,每个人都有恐惧和贪婪,只不过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们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们贪婪。
这句老话再次给心潮澎湃的人们以提示:下注的时刻是否到来?你必须自己选择。
既赚眼球又赚钞票 榜单经济钱景几何
岁末盘点的时间到了,中国的富豪们可能因为生意忙事情多,来不及细算一年来的收益。不过也用不着自己动手,因为早已有人为他们打分排名。特别是今年,继“胡润百福榜”、“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推出之后,新一轮的榜单如“中国情侣富豪榜”、“兄弟富豪榜”、“作家富豪榜”等早已纷至沓来。
榜单涌现
听有钱人的故事是大部分人喜欢的事,可直到1999年以前,国人还没有看到过一份中国富豪榜,尽管此时中国已有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此时,英国青年胡润 “突发奇想”抓住机遇,制造出中国内地第一份企业家排行榜,并投稿至以编制全球富豪榜闻名的《福布斯》杂志,得到支持和认同后,被刊登发表。该榜一经发出,即刻受到各方的关注,《福布斯》在中国也成为一份备受推崇的权威杂志。
虽然这份只有50人的富豪榜还有些粗糙,但却开创了中国一个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从此,《富豪榜》便与中国结缘,不仅上榜的富豪越来越多、身价越来越高、榜单的名目也越来越多。
2003年1月,福布斯宣布自行编制了中国企业家排行榜,2003年6月6日,胡润与“欧洲货币机构投资”合作制榜,到2005年时,已经形成“中国内地人物创富榜”与“福布斯中国”、“胡润百富榜”三“榜”齐发的局面。
不过更热闹的还是今年,胡润百富榜的副榜:女富豪榜、IT富豪榜、房地产富豪榜、零售富豪榜、能源富豪榜、金融富豪榜等与《福布斯》的中国富豪榜、《蒙代尔》杂志的情侣富豪榜、兄弟富豪榜,《财经时报》的作家富豪榜形成了“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的局面。
榜单效益
尽管有如此多的榜单,可是胡润多次在公开场合说过“富豪榜本身并不赚钱”。甚至还需要大量的制作成本。据了解,《福布斯》制作榜单的调研成本大概在 200万~300万元之间,胡润百富榜的花费应该与此相差无几。但是,胡润在今年发布百富榜时公开表示,今年他的团队盈利能力是去年的2.5倍。
这“以千万数量计”的收入或许就是榜单“各放异彩”的根源。每到胡润百富榜发布的时候,《胡润百富》杂志就充斥着“顶级”广告,如奢华旅游目的地和高端“男人的玩具”,包括豪华汽车、高档手表、艺术品收藏、豪宅、游艇、葡萄酒和白酒等。
新闻发布会也是赚取真金白银的好时机,百富榜每次发布的时候都毫不吝啬地给商家一些“冠名”的机会。近两年胡润把百富榜的发布地选在观澜湖(深圳顶级高尔夫球场),并冠名为观澜湖2006胡润百富榜新闻发布会,而随后发布的零售榜和IT榜上,冠名权则分别给了顶级豪华汽车品牌———宾利和奥迪。据称,胡润因此获得了年均千万元的冠名费。
榜下的活动赞助对胡润的贡献就更大,占其总收入的95%。有消息称,胡润百富旗下所有的活动都不需要自己买单,而每个活动下来的盈利甚至达到了7位数。不久前,胡润还携手劳斯莱斯,连续在沈阳、杭州和广州三地举办了名流晚宴。
看得见的收益已经令人垂涎,看不见的品牌影响力还在其后。在中国胡润已是妇孺皆知,深谙眼球经济的他从2002年开始陆续围绕富豪榜出书,2006年8 月,他的第6本书《我和富豪榜》也面世了。除此之外,胡润还成为维珍航空太空游的中国区独家代理。“如果你肯出20万美元,到2008年,你就有机会搭乘载人飞船与太空近距离接触。”
胡润的成功大家都看在眼里,即使他的百富榜暂时离开了人们的视线,但富豪榜掀起的波浪却未平息,近期《财经时报》推出的“中国作家富豪榜”,《蒙代尔》推出的“中国情侣富豪榜”、“兄弟富豪榜”再次推波助澜,将人们的眼球吸引过来。
为有所区别,制榜方每次放榜时还要不断创新,就是胡润百富榜每年都要刻意制造出一些卖点,上榜人员今年推出了女首富,还尽量推出多个副榜来吸引眼球。比胡润榜推迟几周发榜的福布斯则总千方百计避免“撞车”。
《蒙代尔》的总编辑丁海森,在答复记者的邮件中也强调,与《福布斯》及胡润的富豪榜的区别。将“涵盖了两岸四地的富豪”,“一个公司和公司股东在一段时期内的资产表现”,“欢迎企业主动提供数据”作为卖点。
营销界的专业人士黄静告诉笔者:“随着经济的日益强盛,富豪越来越多,一些人希望通过富豪榜来打广告,而一部分人对富豪的故事感兴趣,由此形成供需关系,加上品牌效益的影响,富豪榜现今已成为一个可以营销的产品,已经形成一种榜单经济。”
“榜单经济”的未来
即使榜单经济现在看似红火,但远在香港颁奖的丁海森甚至在邮件中抱怨:“大陆媒体报道并没有香港多,我最近在香港工作,所有香港当地的中文媒体都大篇幅报道《蒙代尔》富豪榜,譬如香港的《经济日报》、《东方日报》、《苹果日报》、《明报》、《文汇报》、《太阳报》等等。港台的富豪们更乐于回答我们的问题,参与意识非常强。相比较而言,内地富豪相对低调一点。”此前甚至有报道说,一些不愿意上榜的富豪,可以事先“沟通”,一般花30万元就可以不上榜。
内地的富豪低调也是有原因的。曾几何时,富豪榜已被人们称为问题榜,多位上榜富豪由于各种原因落马。去年高居胡润富豪榜第二位的严介和,近来却因为拖欠巨额债务,不但被多家银行逼债,甚至法院也发出“限制高消费令”,限制其消费水准;如在近日公布的胡润榜中排名438位,财富达到8亿元人民币的顺德金冠涂料集团董事局主席周伟彬涉嫌巨额偷税,于近日被佛山市公安机关带走接受调查,继而刑事拘留。
同时,业内专家分析认为,目前的富豪榜也不能做到完全真实客观地反映中国富豪的财富状况,而且其中确实有些数据是缺乏财务常识而出现的低级错误,胡润版、福布斯版两种版本的富豪排行榜相差甚远,除了追求差异化外,没有标准的评价体系才是关键原因。
即使商业化运作比较成功的胡润百富也有遗憾,“胡润的赢利模式还比较单一,主要依靠传统的商业赞助。在目前受捧时状况非常好,但如果出现一点意外,现有的盈利模式将是比较脆弱的。”
黄静也指出:“制榜人是在利用人们对富人的神秘感,刺激想上榜的部分富豪们,但是随着人们对富豪神秘感消失,思考更趋理性,富豪们上榜兴趣的减退甚至抵制,一时间榜单风起的现象将有所缓解,但由于供需关系短期不会消失,出榜作为一种经济行为还将长时间存在。”
中国青年报回眸2006年房地产多事之秋:刺痛百姓神经的一年
2006年的房地产业是热闹的一年,也是多事的一年。
这一年,针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频出,时近年底却看到不调控的效果;这一年,普通老百姓在受够了高房价的折磨后,开始发起各种运动来表达抵制;这一年,房地产的反腐力度陡增,一批地方高官因此落马……
银监会副主席蒋定近日撰文指出,我国今年的房产宏观调控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房地产市场是不稳定的,过热势头仍在。

地震:90平方米,70%
这两个数字无疑是2006年备受关注的数字。也是众多宏观调控措施中最重要、最醒目的一条措施。
5月29日,国家九部委联合发布的"国十五条"规定,从6月1日起,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建筑面积为90平方米以下(含经济适用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
与此相适应,国十五条对住房信贷政策也做出了改动,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仍执行首付20%,而90平方米以上的首付执行30%。90平方米成为一道分水岭,不论是对购房者还是对开发商,这一政策都足以用"震动"来形容。因为,这是国家首次从供需两个方面对房价进行的宏观调控。
如果说2004年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针对部分城市房地产出现过热现象的调控,2005年是对不合理需求进行调控,今年则是双管齐下,供给和需求都不放过。
从时间上看,90平方米70%的政策显现作用最早也要等到明年下半年。"小户型产品会在明年下半年才能够批量投入到市场中,明年不会是90平方米以下的商品房大幅度占据市场空间的一年,应该大中小都有各自一部分。"在12月22日,焦点房地产网举办的一场论坛上,众多房地产代理商表达了这样的看法。这一政策究竟能对房地产市场产生怎样的效应,难以预测。
保障:经济适用房的生与死
在很多学者眼中,政府应为中低收入者提供保障性住房,面向高收入者的商品房则按市场规律运作。"新加坡85%左右的人口都住在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中,剩下的房子爱怎么涨就怎么涨,反倒对国家有利。"一位房地产专家这样对记者说。
但是,在我国,保障性住房缺失却是难以回避的问题。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还有65%的地级以上城市、91.1%的县级城市未公布住房建设规划。尚有5个省(区、市)没有建立廉租住房制度目标责任制,19个地级以上城市没有建立廉租住房制度。
不但如此,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的界限在哪里?夹在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之间的中等收入群体该买什么样的住房?国家财政能否负担起大量的保障性住房?这些都是争论不休却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
很多人想租住廉租房却不知道哪里有这样的房子,很多人需要经济适用房却总也排不上队、买不上房。在北京,经济适用房早已变味,中低收入者买不到,买到的因为生活不便同样怨声载道。
由此带来的是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波动。今年10月1日公示的《北京住房建设规划(2006年~2010年)》提出,经济适用住房将转变供应模式,由销售为主过渡到租售并举,并探索建立政府回购式的"内循环"流转模式。
经济适用房回购的这一说法迅速在网上引发争论,最初支持和反对者旗鼓相当,但几天之后,反对者占到了70%。最终,这一回购政策不了了之。
经济适用房该寿终正寝还是继续保留?各方仍在争论。
抗议:从不买房运动到个人集资建房破茧
统计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全国7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房同比涨幅5.8%~8%,北京、深圳、广州等大城市房价涨幅领跑全国--每个月的同比涨幅均在10%左右。面对高昂的房价,普通人的"不买房运动"、"公开房地产成本"、"集资建房"纷纷登台。
4月底,深圳市市民邹涛在网上发表《"不买房行动"致全社会的公开信》。他认为,如果人们现在买房,将"没有幸福感可言"。号召人们要付诸行动,在近3年内不要买房。
这封信的发表立刻在网上获得了全面支持,不少人在呐喊:3年不买房,让开发商破产。然而,这只能是邹涛们的理想,现实中,该买房的照买,开发商丝毫不为所动。
邹涛并不罢休,他在发出不买房公开信后,给开发商们也写了一封公开信,指责房地产是"一个暴利行业",并追问"有哪个开发商敢公布房地产开发的成本?"
要求公开成本的声音越来越多,哈尔滨出现了经济适用房购买者状告政府,要求公开成本的案例。
开发商坚持说这是商业机密,公开成本不合法,而多数学者和普通购房者却认为公开成本理所当然。财政部公布39户房地产开发企业共查出资产不实93亿元,收入不实84亿元,利润不实33亿元。房地产究竟是否暴利?开发商心知肚明。
在浙江温州,另一场普通购房者对高房价的抗争行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个集资建房运动并不新鲜,但与之前全国其他地方的集资建房相比,温州的集资建房在"拿地"这个难度最大的环节上取得了突破。11月15日,该集资建房的牵头人对媒体公布,开发成本不足周边楼盘的一半。
本来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好示范。然而,集资建房并非一帆风顺,12月13日,温州市房管局局长胡立同表示,温州个人合作建房项目存在"违规操作"行为,违反了房地产开发的相关要求,在操作上已脱离"个人集资建房"有关标准框架,是一种变相的商品房买卖。
个人集资建房能否顺利走下去,目前还是未知数。但毕竟,这给普通人带来了希望。
反腐:一批高官落马
伴随全国房价的高歌猛进,一批高官纷纷落马。反腐,似乎也成了2006年房地产市场的一个亮点。
今年6月17日,首创置业董事长刘晓光突然被有关部门带去谈话,随之而来的是两个多月的不再露面。一时间,北京的各大地产开发商纷纷三缄其口。
68天之后,刘晓光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只是协助有关部门进行调查"。但这却给北京地产界甚至全国房地产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今年以来,和土地、楼市有关的腐败官员落马一个接一个,安徽省原副省长何闽旭、天津市检察院原检察长李宝金、湖南省郴州市原市委书记李大伦等等,影响最大的还包括上海的社保案和国资委相关人员接受调查等。最近的一个当属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
反腐能带来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吗?在普通百姓心中,开发商哄抬房价、地方政府推波助澜是造成高房价的根本原因,从这个角度看,反腐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回眸2006--世界经济繁荣背后有隐忧

新华网华盛顿12月19日电(记者刘洪 胡芳 卢怀谦)在即将过去的2006年,世界经济在克服了美国经济降温、国际市场高油价以及全球通货膨胀压力等种种不利因素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2007年世界经济虽然仍有望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但美国经济降温等因素给世界经济前景增添了变数。
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国际金融机构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经济形势及前景的判断和预测一向为人们所密切关注。该组织首席经济学家拉古拉姆·拉詹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形势喜人,但繁荣背后也存在着诸多隐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今年9月份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今年世界经济将增长5.1%。这样,从2003年到2006年的4年,是世界经济从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增长最快的一个4年。2003年到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4%、5.3%和4.9%。
2006年的世界经济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美国、欧元区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的增长速度趋于平衡,特别是欧元区经济增长势头明显增强,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二是中国和印度等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拉詹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应该是我们所处时代表现最好的经济发展之一"。
美国住房建筑投资今年急剧下滑,导致美国经济自第二季度开始明显降温。国际油价今年7月份曾飙升至每桶78.4美元,目前仍维持在60美元以上的高位。西方主要中央银行为防止通胀抬头今年纷纷采取紧缩银根措施。这些因素不仅妨碍着今年世界经济的发展,也被认为是影响2007年世界经济走势的最主要变数。
拉詹认为,2007年世界经济前景依然看好。他说,美国经济受住房和汽车市场降温影响,经济增速开始明显放缓,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世界其他经济体都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从而基本上抵消了美国经济降温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9%,仅比2006年下降0.2个百分点。目前,有利于世界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因素包括油价下跌、通胀压力减轻、发达国家公司盈利情况较好从而有利于投资等等。
但也有的经济学家对2007年的世界经济前景并不那么乐观。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尽管很多人认为明年世界经济将延续前4年年均增长4.8%的惯性,但我不认为目前的消费市场支持这一趋势。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大概在4%或者4%以下。"不过,罗奇认为明年中国经济仍会保持高速发展。
野村国际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戴维·瑞斯勒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2007年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是美国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最令人担心的情况是住房市场降温波及到其他部门。如果制造业和其他相关产业部门所受冲击较大,这会影响美国的进口,从而会对世界经济造成一定影响。
油价波动也仍将是明年世界经济面临的一大风险。罗奇认为,总体而言,国际油价明年将维持在高价位上,随着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油价可能会小幅下跌。不过由于地缘政治和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很难确切地预测油价的走势,比如伊拉克和伊朗的局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瑞斯勒说:"由于影响油价的因素很多,不能排除油价再次出现大幅上涨并挑战每桶80美元关口的可能性。"
拉詹认为,世界经济仍面临着高通胀的压力,在包括美国在内的数十个国家,通胀率都比理想状态高了许多。他指出,由于现在许多商品都是销往全球市场,因此通胀问题也不是一个地区市场的问题,而是全球市场的问题,这需要各国提高警惕。瑞斯勒认为,目前美国和其他主要经济体普遍推行偏于紧缩的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胀,这也是世界经济的一个潜在风险。
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主要由于美国经济增长放缓,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有所回落。另外,明年欧元区经济不大可能维持今年的增长速度,日本经济增长也会有所放缓。不过,中国、印度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可观。经济学家们还认为,尽管美国经济明显降温,但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不大。另外,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可能已经到达谷底,其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将会逐步减弱。
瑞斯勒认为,到2007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形势预计将会好转,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也将会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