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墙壁也说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38:50

字数:2382    字号:大中小
记得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孩子四岁时跟随我到苏州去游玩,走至观前街时,孩子吃完了一串烧烤,我递给她一张餐巾纸。孩子擦了嘴,当她打算像往日那样将烧烤棒与废纸顺手丢弃于街头时,她忽然无所适从,求助地看着我——是干净的地面让她下不了手!我反应过来,立即把她带到路边的垃圾箱。我不禁惊叹:平时屡说难改的孩子今天竟然有了如此高的觉悟,看来环境的制约力真不可小觑!试想一下,如果当时街面废纸满地,周围的人们也都在乱丢乱弃,那孩子的丢纸动作肯定也是自然而利落。环境影响人!环境改变人!我由衷地佩服起孟母三迁的明智。想当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时,也极为重视让一切客体发挥其对学生主体的教育作用。在他的学校里,他曾殚精竭虑地使一切物质环境、器物、设置都活起来,给儿童以能动的有益的影响,用以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的习惯。他在实践时这样说过:“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让学校里的墙壁也说话呢?我认为有以下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去除粉饰,重熏陶。
很多时候,环境的布置,是为了渲染一种氛围。在1992年的时候,我班从农村转来了一位学生,家长是做木材生意的,经济较富裕。但因为两口子没什么文化,总怕别人看低自己,便在房子装修时耗资两万元购置了一些名著放在宽大的书橱里。墙上挂的也都是一些名家字画。据说,每逢有客来访,男主人都要作重点介绍。有趣的是,那些名著他和家人从来都没碰过。至于字画所寄托的意蕴,则更是毫无所知。他们一家要的只是那股书墨香气,以此来营造一种书香氛围,为这个富足的家庭填补些许的知识气息。然而,他们照样可以在这种氛围中喝酒划拳,吞云吐雾。由此可见,这种贴金式的粉饰并没有渗入其灵魂。
目前好多学校也存在类似情况。橱窗里的校史简介,墙壁上的名言警句,回廊中的诗文荟萃……布置极为精巧,但当你随意去采访某一位学生时,他(她)会茫然地看着你,学校简史中介绍了什么?名言警句说的是什么?诗文写的是什么?他们一无所知。看着学生们歉意的眼神,我忽然不知道这到底是学生的悲哀,还是环境布置的失败。学校想用如此氛围来感染学生,培养出有诗情、多才气的学子,岂料,由于缺失了宣传与引导的环节,竟迎来一个置若罔闻的尴尬局面。
二、杜绝口号,旨感召。
走进校园,你会看见许多口号式的标语,有很多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真的,有很多标语,我也只是成年之后,才逐步读懂了它们的含义。当年读初中,看到校园雪白的墙壁上醒目地刷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几个大字时,模模糊糊留下印象的也就“教育”两字。没有人跟我们说起过它的含义,而我理解的只是墙壁太空了,刷几个字点缀点缀而已。现在想来也是,那些标语到底是写给什么人看的呢?学生看不懂,他们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老师早知道,在他们“捧着一颗心来”时;真正应该看的人是那些管理者吧,何不置于他们案头,以免纷繁的工作挤掉这点记忆。而在学生的视野之内,需要的不是空洞地唱高调,该是有趣的顺口溜,形象、好记。当我把学生领到洗手间,领他们读:来也匆匆,去也冲冲。他们笑着说知道了。当我把孩子带到校园的花圃前,那句“请别伤害我,我怕疼”,不禁自然地勾起孩子们善良的童心;那句“手下留情,脚下留青”,又让孩子们多了一份怜香惜玉之情。
三、避免刻板,多灵动。
“灵动”二字最能体现墙壁的说话功能。每每谈起布置墙壁,很多班级会立即着手发动字写得好的学生临写一些古诗或文章。于是,墙壁上有两个园地必定少不了:芳草地、翰墨飘香。如果说班与班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也只是布置地点的不同,栏目字体的不同,所用装饰纸色泽的不同。这种刻板、千篇一律的布置很难引起孩子们阅读与欣赏的兴趣。放在那儿,也就是个样子而已。像我们学校各个班级前墙的“每周新星”园地,一开始布置的时候,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十分新鲜,当选者会为自己的照片粘贴在其中而兴奋得意,旁观者也是羡慕不已,老师更会利用这一点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日子久了,一切就会淡下来,老师烦了,觉得每周花时间来选“星”比较费时、费力;学生厌了,评来评去,都是一个味道,没劲儿。顺理成章,一切便成了敷衍。到时候,任意叫一两个学生带张照片,写段自我介绍即成。其实,很多时候,应该把权力交给孩子,他们的想象空间非常开阔,如果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去编排,整个学校走下来,你一定会意外地发现许多惊喜,也一定会明白什么是班级个性。
四、克服不变,常换新。
环境布置之所以不能充分彰显其功力,究其因,是缘于学校里的很多布置都是为了应付检查,布置给上级看的。普通老师做给校领导看,校领导做给局领导看,一级一级递升上去。这已在根本上改变了环境布置的初衷:营造一种洁净的氛围,营造一种文化的氛围,营造一种向上的氛围,熏陶孩子,感染孩子,震撼孩子。有意思的是,许多班级为了减轻出墙报的负担,在开学初就设计好了一个中性话题,每到学校有了新的出墙报任务时,只要换个刊头则可。从开学的“春节”到紧接其后的“妇女节”、“植树节”、“劳动节”,再到学期末的“儿童节”,全是一个内容。至于教室周围其它地方的布置,修修补补也就行了。这样一学期下来,无论你何时光临,均是“容颜依旧”。如此环境布置除了遮领导耳目,又能带给孩子什么?天天面对老掉牙的东西,哪里还会萌生出新奇?天天看着那不变的面孔,哪里还会激荡起热情?该引以为戒的是,好的墙报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好的墙报也一定要富有个性。吸引孩子眼球最好的办法就是有新意、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