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创意,让墙壁也赚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40:10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上世纪30年代,还未完全走出经济萧条的美国旅馆业经营惨淡,大多数酒店关门停业。这天,纽约一家已经倒闭的酒店里来了一位南非钻石商人,在将酒店的五层楼面上上下下走过一遍后,商人掏钱买下了这座酒店。许多人都以为商人要么是傻了,要么是疯了。然而三个月后,“傻了”的是这些当初满脸讥讽的人:商人将酒店的外墙立面和内墙走廊全部镂空,装上了玻璃橱窗,橱窗里陈列着各种款式、大小不一、晶莹璀璨的钻石。消息传开,全美的有钱人都来了,来买钻石的有钱人自然而然住进了这座“镶”满了钻石的酒店。卖钻石兼卖住宿,南非商人赚了个盆满钵满。
这个真实的故事后来被选编成为管理学教材中的经典案例,名字叫———让墙壁也赚钱。
这就是管理创意的魔力。
发现“水桶短板”
何谓管理创意?
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教授这样定义:企业是一个由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而成的平台,通常情况下,企业总是按照既定的路径和模式运作,然而当发展到一定阶段,既定的路径与模式已无法支持企业的后续发展,这时就需要突破,需要不受制于它原有模式的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组合方式进入,企业管理学把这种突破叫做管理创新或管理创意。
张晖明教授进一步用比喻来说明:企业好比一个由多块木板围成的水桶,管理就是把这些木板箍紧的钢条子,再高级的水桶,它的注水能力都是由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决定的,管理创意就是发现并抽掉那块最短的木板,补上一块新的长木板。在上面那则故事中,酒店的短板就是它陈旧的布置、传统的经营模式,而钻石橱窗与多种经营模式则是南非商人补上的新木板。
同样因“发现短板”后用管理创意激活的还有分时度假酒店。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度假风气兴盛,法国地中海沿岸开发了大量海滨别墅,欧美政要、贵族、富商蜂拥而至,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休闲度假中心。由于房产价格高昂,多数家庭无力单独购买度假别墅,而部分有能力购买别墅的用户,每年的使用时间非常有限,最多只有几周,空置率很高,所以出现了亲朋好友联合购买一幢度假别墅供大家不同时间分别使用的情况。这种“联合购买”的方式让德国人亚历山大·奈特发现了商机。他尝试将度假地房产的股份出售给消费者,然后给予每个购买者在度假地住宿的权利,所有购买者被称为股东或合伙人。当时出售的还是房产的所有权,购买者可享用的度假房产与时间相对固定,后经过逐步完善,出售对象从房产延伸到时间,消费者只要在世界某一处购买了度假房产,就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交换其他度假房产的时段。
在这个案例里,度假别墅的高价格、空置率和地域性是传统旅游度假酒店的“短板”,分时度假用时段购买、全球流通、分时享用的管理创意打破了常规,并由此创造、蓬勃了一个产业。目前,分时度假成为服务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年销售额近百亿美元,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5万个家庭购买分时度假,分时度假酒店的入住率高达87%左右。
换个方式思考
不难看出,管理创意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本身就是企业这一组合平台里最关键的生产要素。而成功的管理创意,往往是企业家换个方式思考的结果。
珠穆朗玛峰上常年可见登山爱好者用完丢弃的氧气瓶,一些人把珠峰称为“世界上最高的垃圾场”,可美国缅因州的杰夫·克拉普却从垃圾中淘出了宝贝。他花费7000美元从尼泊尔登山协会买到了132个氧气瓶,把它们运回家乡加工成各式器具,制成的钟每个售价1600美元至3000美元,每个碗500美元至1500美元,剩下的边角料也被做成每个售价15美元的圣诞装饰品。由于这些工艺品都带有珠峰的特殊印记,推向市场后很受欢迎,有些饰品甚至进入了迪斯尼乐园,在珠峰探险过山车的礼品店出售。
通常成年人的思考方式都会受制于经验与认识的局限,换个方式思考,其实质是跳出常规思维的惯性,充分发挥想像力与创造力,从常人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掘创意,点石成金,变废为宝。由于企业是一个众多人的集合体,管理创意也需要集体智慧的参与,“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几乎是所有成功企业的不二法则。
美国3M总裁狄西蒙曾在美国财星杂志上介绍自己公司的“管理创意十律”,包括“放手让员工追逐梦想”———在3M公司,技术人员非常自由,常会花上15%甚至50%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计划,公司也鼓励主管用“放牛吃草”的态度来包容属下;“创造合作的文化”———在3M公司,开发新产品遇上瓶颈,就在公司内部找救星,3M鼓励每个员工充分利用公司资源,打破部门界限,互享彼此专长;“抢先消费者一步”———狄西蒙认为,最有意思的产品就是那种“消费者有需要,但自己说不清这种需要的产品”,所以销售人员要勤与顾客互动,替顾客发掘需求,再把这种需求告诉公司的研究部门去开发。正是这种全员参与管理创意的企业文化,帮助3M公司连续多年名列全美十大声望最佳企业。
嫁接“中国因素”
在MBA班、EMBA班方兴未艾,管理学案例口口相传的今日中国,管理创意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MBA、EMBA教育也可能成为中国企业家发挥管理创意的束缚。张晖明教授的这种担忧并非多余,创意就是不以成熟模式与现成经验为规,然而MBA教育恰恰是用案例说话。张晖明教授担心中国企业家不加消化、不考虑“中国因素”地把西方案例照单全收,其结果是使管理创意走进经验主义的误区。
这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例子在中国并不鲜见。比如“加油站旁开便利店”模式,在欧美很成功,但引入上海却水土不服,市区80%以上的加油站便利店是亏本生意。水土不服的原因就是未考虑“中国因素”,欧美地广人稀、以车代步,而上海市区便利店比比皆是,加油站面积小,加好油停车也不方便。据说中石化上海石油销售分公司的有关人士已在考虑把便利店改成肯德基,也许会是个不错的尝试。
管理创意时要考虑的“中国因素”有哪些?张晖明教授认为包括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经济中属于追赶型、后发展型,中国有30多年计划经济的积淀,中国法治还不是很健全,中国人有自己的传统习惯与消费心理等。西方管理创意嫁接“中国因素”的成功例子也有不少,比如中国人更注重房产的所有权,所以西方分时度假酒店到了中国就“入乡随俗”成了产权式度假酒店公寓;比如中国人喜欢家用车更气派,德国的帕萨特引入中国就加长了10厘米,两厢的POLO也推出了中国人更能接受的“三厢版”。
“管理创意,其实是在学习基础上的集成创新,中国20多年改革开放就是向外学习的过程,现在到了找自己感觉、创自己路径的时候了。”张晖明教授说。
→  分时度假已成为服务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
把氧气瓶变成人们喜爱的圣诞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