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大陆女生探寻1950年国民党舟山大撤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07:32:46
文章提交者:欧八马 加帖在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舟山女孩陈玲 填补被遗忘的时光
2010.03.27 08:45 am

来自舟山浙江海洋学院的陈玲,为了寻找过去六十年前的舟山历史,隻身前来台湾研究。
记者林琮盛/摄影
一九八七年,国民党开放大陆探亲,让舟山岛的居民重新拥抱阔别卅七年的亲人。对于那些从台湾来的「老头」(舟山方言:指年长男性),让当时八岁的陈玲印象格外深刻。
「他们为何跑去台湾?」的疑问自此烙印在陈玲的心中。这股好奇心,深埋了廿二年。去年起,她带着一连串的问号来到台湾寻觅答桉。
「我在舟山(的口述历史)做不下去了」,陈玲说,六十年前的大撤退,舟山完全找不到任何书面资料,连当地博物馆都没有,只能少数长辈的口中得知。
但横亘在她眼前的,却是棘手的挑战。陈玲说,大陆几乎没人研究「荣民」。有涉台研究学者还直接告诉她:「这太冷门了!」甚至,因议题属于非主流,一开始连研究经费都无法拿到。
最后,在台湾海洋大学的协助下,去年中,陈玲到台湾和当时的军人和舟山居民进行一系列的口述历史。
刚到台湾时,「我只认识两个人」,茫茫的陌生环境,让她的研究不知如何做起。
幸亏,在各方的协助下,她从北杀到南,与当时舟山撤退时的第一线军民进行深入访谈,逐步完成国军舟山撤退史的研究。
回顾在台田野调查的「勇敢」岁月,陈玲直呼:「根本在找罪受」。但她说,为了填补舟山岛那段空缺的历史,辛苦也是值得的。
60年前舟山大撤退 保存台湾战力
【联合报╱记者林琮盛/台北报导】
2010.03.27 03:47 am
今年是国军「舟山撤退」六十周年,「舟山撤退」早已被两岸民众遗忘。但这段撕碎舟山岛一万三千多个家庭的历史,却也让台湾保存了重要战力,它的重要性不下于一九三九年的敦克尔克大撤退。
来自浙江海洋学院港台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玲,在台湾以半年多的时间,为舟山岛重新找回六十年前那段「被遗忘的时光」。
舟山撤退发生于一九五○年五月。该次撤退行动的极为祕密,自十三日晚间进行至十六日,三天内共计十四万多人撤退完毕。
舟山岛位居杭州湾口,是东海的战略要地。陈玲说,因战略重要,蒋介石起初在舟山岛部署十多万重兵,作为「反攻基地」。
一九五○年开始,解放军在苏俄协助下,海空军实力不断强化,让国军备感威胁。
当制海和制空权丧失后,蒋介石决定撤出舟山岛。对于蒋介石的决策,陈玲说,「他的决定是有智慧的」,儘管当时仍有部分国军将领反对撤守。
当被问及若国军不撤守舟山,当今两岸又会是怎样的局面?陈玲直言,「格局会不一样」。
她分析,十二万五千多名的岛上守军占了当时六十万国军的五分之一。但舟山岛距离台湾的补给线长,若补给线被切断,舟山岛国军恐将全被歼灭。
陈玲认为,「舟山撤退是国军史上成功且重要的战略转移,对巩固台湾基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舟山撤退,却也让一万三千多个舟山岛家庭,自此隔绝卅七年。陈玲说,三天的祕密撤退中,国军在当地抓了上万名男丁充军,造成全岛哭声一片,「那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哭泣」。
舟山的精壮劳力因国军撤退而顿时锐减。陈玲说,「舟山的劳动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
[/center]
蒋经国终生信奉关公与舟山撤退有关
http://news.QQ.com  2007年12月12日16:26   中国新闻网    评论0条
国民党军队大撤退(图:台湾东森新闻)
点击浏览更多最新图片
中新网12月12日电 据台湾东森新闻报道,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陆东南沿海,曾发生过两次惊心动魄的撤退行动,分别在舟山群岛以及大陈岛。当时国民党军队在美军的掩护下全部转进台湾。
蒋介石尽管于一九四九年撤守台湾,但仍然部署重兵在大陆沿岸的舟山群岛,希望能当作前进基地举兵反攻。无奈解放军海空兵力增强,孤岛反被困守。这时蒋介石决定将这批三个军十个师约六万人的军队从舟山转进。
舟山群岛位于江浙外海,由四百多个岛屿组成,是海上要冲。一九五0年初,蒋介石派了儿子蒋经国执行撤退任务。但天候不良,甚至还发生船舰故障,让所有人忧心不已。
台湾资深媒体人张友骅讲述说,撤退展开后,其中一艘船舰突然故障,蒋经国在那边等船的过程当中,看到一尊关公的浮雕。那个雕像顺水而下漂过来,蒋经国就命令手下去捞起来。“那个时候,舟山群岛下雨已经下了五天五夜,蒋经国拿了关公像一拜以后,结果一个小时雨就停了。所以蒋经国终生都信奉关公。台湾的第一尊关公像,那就是蒋经国带回台湾的。”
尽管出现这样的“神迹”,但是仍然无法挽回颓败的局势。舟山岛退守,解放军把攻击矛头转向另一个孤岛大陈,米格十五战机天天轰炸,再加上一九五五年一月十八日华东军区海陆空三栖进攻,激战一昼夜,仅有国民党一个团驻守的江山岛失手,大陈岛进入火炮的射击范围。
台湾当局见到江山岛也失守,决定展开大规模的大陈岛撤退行动。张友骅表示,美国逼得台湾撤退,蒋介石于是也命令蒋经国去办理,要他看看情况,回来报告能否守得住。蒋经国回来也是说,上下大陈绝对守不住。
在守不住的状况之下,美国派了六艘航空母舰执行金刚计划,掩护国民党军队撤退台湾。自此,封锁大陆沿岸的岛链宣告溃散瓦解,蒋经国心有定数,反攻大陆已经大势已去
国共舟山战役
毛德传 撰
5月1日当日,蒋和柯克一行飞返台北,也就在这天,海南全岛为林彪部四野攻占了。
三、毛泽东决心三军联合两栖登陆 蒋介石担忧所部损失 退保台湾
面临中共即将发起三军联合两栖登陆强大攻击之际,蒋介石担心其舟山之国军全军覆没。1950年5月10日,台北国防部遵照蒋介石意图,决弃守舟山,集中一切兵力退保台湾。石觉飞台北出席最高作战会议,当夜赶回定海,迅即以《对共军发动攻势作战》下达命令。5月11日,蒋派副参谋总长郭寄峤。空军副总司令王叔铭,海军副总司令马纪壮(1943年,马在重庆蒋侍从室获保送美国海军学院深造)飞舟山协助石觉撤军。其时,中共解放军空军已进驻浙沪参战,同时,由苏联军队的巴契斯基中将指挥的苏联空军混成集团也已抵上海、徐州助战。请苏俄军援直接介入与台湾国军作战,系聂荣臻和陈毅所提议,由毛泽东和斯大林在莫斯科商定。巴契斯基集团编配有各型战机一百十五架、探照灯一百0八部、防空情报雷达十六台。中共新组空军和巴部俄军,于1950年3月23日—5月11日间,在苏浙沪上空,前后击落国军飞机六架、击伤一架。舟山国军十分顾忌。蒋介石特书手谕称:
“寄峤、为开(石觉字为开)二位同志:此时防备匪机突然来定(定海)轰炸我运输船舰,比防范其陆军渡海来攻(舟山)本岛更为重要。故应从速准备,以防万一……中(蒋中正自称)意,舰只停泊不可太挤,总以疏散为宜。故部队开始登舰,亦以络续行之为妥,不可太迟。明(十二)日晚间即应开始登舰,并期于本月十五日至迟十六日上午必须完成全部工作。是为至盼。中正手书 民国39年(1950)5月11日”
蒋至为忧虑共方机群飞舟山轰炸泊港舰轮,再现珍珠港式的灾难。夜九时,再发手谕:“为开吾弟勋鉴:前函修竣,想起各运舰(凡已到舟山群岛附近者)灯火必须一律管制与熄灭灯光。千万注意实施为要。叔铭、纪壮二同志均此。中正手书民国39年5月11日21时”蒋氏手谕显然汲取了美军欧亚非作战珍珠港、北非、西西里、诺曼底经验教训。
5月13日,海军总司令桂永清和柯克上将也从台湾飞抵岱山机场,下机后不休息,一行七人挤在一辆吉普车赴码头登舰,驶入茫茫雾海中。桂和柯克先到中程号炮舰,后移驻太昭号护航驱逐舰,督导海军及运轮行动。该美将此次在舟山四天三夜十分忙碌很卖力气。 由台湾派来舟山运轮有秋瑾、万国、利华、台东、其美等近百艘。海军有太康,太湖、泰安、中权、永修、嘉陵等舰艇船驳六十三艘,其中部份任运载兵员装备。自5月13日起到17日凌晨,舟山海上浓雾迷漫,而上空却晴朗,陆地视界亦可,兵民共十四万八千人,由石觉统一指挥,分点分批登船撤退入台。内劫持舟山壮丁一万三千五百余人去台湾,使父母妻孩离散。另有舟山绅商携家眷及青年四千余人,自愿随国府军赴台。据柳际明中将文称由干石览码头(含猫峙、三江口)下海兵民达八万人,占赴台总人数的54.05%。
5月16日晚,岱山机场只留有一架C—46运机了,19时多,空军副总司令王叔铭看看手表,吩咐岱山机场指挥“赴海边迎候郭副总长桂老总一行,他们该回来了!”此人持手电筒走去码头,不太久,郭寄峤、桂永清、柯克和舟山空军指挥官赖逊岩乘艇靠岸。此刻已无汽车(已都装船)大家步行到机场。王叔铭迎着说:“我们也好走啦”此时黑影里十九军军长刘云瀚跑来送行,敬礼后报告:“我率两个步兵团在此掩护,待长官们起飞后,我们也就登船。”
C—46机腾空,柯克和郭桂王赖自机舱俯视,只见火光闪耀,工兵正将耗银元两百万新筑的岱山机场实施大爆破。
1950年5月17日,中共方面的22军、21军、23军渡海进兵定海、沈家门、干石览“敌已逃空”;占领舟山。
四、舟山战役最后结果
影响海峡两岸分峙
台北国防部转移舟山三军入台,为保密,以“美援和日本赔偿物资运输计划”为代名,颁令实施,蒋夫人宋美龄曾亲赴基隆港欢迎撤台国军。蒋介石1950年5月16日给金门防卫司令官兼福建省政府主席胡琏手谕称:“伯玉(胡琏字)吾弟主席勋鉴:定海全部已于今日安全撤退完毕……。此后,我决以全力固守金门,澎湖及台湾本岛,确保此反攻之基地,免蹈已往备多力分被匪各个击破之覆辙”,“千万明告将士,我军此番撤退定海,仰此以加强台湾与金门之兵力也”。
舟山群岛屏卫京沪杭,扼长江口及南北海道之冲,历史以来为中外兵家所必争。中国内战舟山战役自1949年7月宁海象山半岛战斗结束后,7月24日中共第七兵团司令员王建安、兵团副政委姬鹏飞在宁波召开舟山作战会议起至1950年5月国军放弃舟山撤军入台,历时长达十个月,双方出动兵力达三十万之众,且有苏俄军直接参战(此为解放战争时期前无先例)。与古今中外诸多战役战斗不同的是,国共都宣称本方取得了伟大胜利。(国军且自誉为比美二战时英法军邓刻尔克大撤退!)究何是何非呢?
五十九年前硝烟早散尽,今日冷静考量研判,我认为国共双方各称自己是胜利者,并无不当;双方都有得分也各有失。
中共和解放军不再严重战斗付出流血伤亡而占取全舟山,使国军对京沪杭甬持别是大上海的轰炸封锁被打破,保障了大陆最富饶区安全。国民政府依托舟山作跳板反攻长江下游的计划破灭。在1950年—2000年远东风云,防美帝抗苏霸,金三角始终磐安。
中国国民党和国军方面看,十二万五千黄埔嫡系能征惯战之师退保台澎,使共方原先计划攻台兵力远远不够。须增调几个军至福建前线参战。十余万野战军官兵和装备,需翻越仙霞岭诸地入闽(当年,福建省尚无铁路),更须筹足渡台及制空兵力。正此时,1950年6月25日韩战爆发,27日美舰队协防台湾,杜鲁门不得不恢复援助国军。
访问学者-陈玲研究员來台心得
台湾行,开启我生命中的另一扇窗——我在台湾的研究心得
2009 年 3 月,作为台湾海洋大学的访问学者,我入境台湾,
进行舟山撤退与舟山籍「台湾老兵」等相关课题以及台湾社会文
化的研究工作。特别感谢浙江海洋学院客座教授、台湾海洋大学
生命科学院院长黄登福教授,感谢台湾海洋大学校长李国添教
授,感谢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江福松教授,没有他们在我的申请
资料上的签字,就没有我的台湾之行。
台湾之行,为我开启了生命中的另一扇窗。已经过去的 178
天,我收穫颇丰。
欣慰—— 基本完成课题研究计画
說到台湾,与其最紧密的形容词就是「敏感」 。行前,被嘱咐
要多加小心。当地报纸也以《浙海院派出首位赴台访问学者》为
题作了报导,让我的压力着实不小。
59 年前的舟山撤退,是国民党歷史上成功且重要的战略转移,12 万 5 千的舟山撤退部队占了
60 万大军的五分之一,它对巩固台湾基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那场撤退留给舟山的记忆是,3
天的秘密撤退中,国民党军队裹挟了大量的舟山青壮年男丁赴台,全岛哭声一片,是妻離子散、家
破人亡的哭泣;1987 年兩岸开放后这些老兵回家探亲,全岛哭声一片,是相隔近 40 年后喜悦的哭
泣。快60 年了,这段歷史在舟山,至今没有完整的纪錄。
就《舟山撤退与舟山籍「台湾老兵」 》的课题,进行资料收集和口述歷史撰写工作,在 2010年
5 月前,将此段歷史以出版物形式完整呈现,是我此行台湾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奔波于国史館、党
史館、台大图书館、国家图书館等处收集史料,奔波于各二手书店寻找那段歷史的隻言片语,奔波
于舟山同乡会、寧波同乡会寻找歷史的見证者,奔波于陌生的人群中探寻可能的线索……
在大家的帮助下,我找到了舟山撤退歷史事件的多名当事人,包括曾任台湾「国防部」部长当
年任第 75 军作战科科长的蒋仲苓、跟随父母撤往台湾的原海基会副董事长邱进益、跟随省政府撤
往台湾的原台湾当局官员戴瑞明、見证舟山撤退的第 87 军上尉军需官李万煜、执行舟山撤退任务
的205 军舰副舰长黄绍容、被母亲送往台湾后被人遗弃流浪街头日后成为着名作家和评論家的桑品
载、当年从舟山群岛撤退并參加过登步战役的现着名诗人辛鬱、在寺庙里被迫从军后又返回寺院的
真华法师、被国民党部队强行抓夫的多名舟山籍老兵等……。
寻找这些歷史的亲歷者和見证者,是从 2008 年 9 月就开始的行动,台湾是寻找的主要土地。
每一个当事人的寻找和访问过程都是一则丰富的故事,这段持续了一年的寻找,于我,绝对是一种
刻骨铭心的磨礪。比如聯繫上1987年老兵返乡运动组织者之一的姜文标先生,是通过写信的方式。
聯繫上桑品载先生,缘于看到聯合报上的一篇报导,我致电访问了桑先生的记者。发现李万煜、黄
绍容先生,源于在台湾讀到的一本关于眷村的口述歷史。找到辛鬱诗人,和一个私人会所有关。而
蒋仲苓、邱进益、戴瑞明先生等人,则是通过浙江同乡的层层引荐……倘若所有的路程让我重新走
一遍,我想,我决然是没有力气和勇气了的。
遭遇火車故障,使得访问时间延迟,深夜还坐在返程的火車上,吓得半死;访问途中,手机不
慎丢落,手足无措……儘管遭遇了很多艰难困苦,我依然幸运。相关资料和口述歷史的整理正在进
行中,对在台湾的半年歷程,我深感欣慰。
期待——未來在兩岸文化交流中尽心力
在台湾期间,因为不断寻找歷史当事人,不断地就一个线索穷追不捨,于是,从只认識 2 个半
人开始,以这 2 个半人为中心点,我的朋友圈子的半径渐渐扩大。也正是得益于这些不断扩大的朋
友圈,推进了我寻找歷史当事人的进程。可以說,我在课题之外的其他收穫,确实大大超过了我的
预期。
參加学术研讨或讲座,和台湾的学生和民众交流,也是我在台研究期间的一部分。我近距離感
受了台湾民众的思考模式和观点,近距離倾听了台湾学生的所想所說,这些经歷带给我别样的体会
和感受,某种程度上也推进了我的研究工作。
由于探求发生在舟山群岛海域的太平輪船难歷史,也因此与探求太平輪船难歷史的台湾朋友认
識,做了一些事情。太平輪是上海开往基隆的輪船,在国共内战后期,成为非富即贵的人们撤退到
台湾的救命船。在它的第 35 个航程,1949 年 1 月 27 日沉没于舟山群岛海域,千人遇难。60 年前
的这起事件,是时代苦难的缩影,却也在现实意义上成为聯结舟山与台湾的紐带。60 年后的今天重
提太平輪,让歷史与真实的社会生产力相结合,不失为一种构筑兩岸交流合作的方式。
我那一口北京腔的翘舌平舌、前鼻后鼻音分得极为清楚的纯正普通话,让我在台湾的日子里,
带上了深刻的「大陸來的」痕迹。从最基础的文字和表达差異开始,我适应着台湾生活,也深刻感
受到台湾和大陸有着太多文化共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太多的差異。于我,完全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和
挑战。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则新闻的播报,說是來台的大陸学生具有共青团员身份,因此可能负有中
共特别任务在身,让我哭笑不得。我在小学一年级戴上红領巾,成为少先队员,在初中一年级戴上
团徽,成为共青团员。这除了說明学习成绩好品德好,不代表任何含义。当我举起右手庄严宣誓的
时候,我所认知的也只是我是一个好学生,仅此而已。对我们这一代而言,政治的意蕴早已经渐渐
远去。也有台湾学生问我是否是中共党员,我說不是,当我年满 28 周岁,没有成为中共党员时,
就算自动退团了。事实上,我们已告别了军公教人员多半要成为党员的时代,我们可以有更多的选
择。
有海大的老师问我,什麽叫解放,为什麽要称解放?我一时语塞。 「解救你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
这个說法似乎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有人很疑惑大陸现今的言論已经大胆和开放,事实上,正
如今日的台湾已经不是当年的台湾,今日的大陸也已然不是当年的大陸了。
和军人对话,那个时代的很多词语被频繁展现,比如「**」 、 「反共救国团」 、 「反攻大陸」 。
在对立的年代,这样的词语很多,就像我从小认知的是「国民党反动派」 。曾经的「三民主义统一
中国」已经成为观光客们欣赏的景点,曾经的「解救台湾同胞于水深火热之中」也已经作为那个时
代的歷史名词,我这个「**」后代的「红領巾」 ,现在和「国民党反动派」们进行着对话,只能
說明时代变迁,一切都在以非常快的速度颠覆着我们的认知和判断。
相同的语言,相同的文字,却可能有着截然对立的思维和角度。兩岸的资讯不对称,相互之间
有着太多的误解,也需要更多的沟通和解讀。正因为在台湾半年给予我的体验,我很期待未來,自
己能在兩岸的文化交流和研究中尽一份心力,期待未來,台湾于我们,不再「敏感」
尾   声
感谢海洋文化研究所的老师们,感谢通識教育中心的老师们,感谢人文社会科学院的老师们,
感谢人事处、国际交流组的老师们,感谢所有给予了我热情帮助的台湾海洋大学的老师们和学生
们。要感谢的海大人实在很多,在此不一一写出名字,因为这张纸容纳不下我对大家的谢意,又生
怕遗漏了给予了我帮助的您。
深深一鞠躬——为我在台湾土地上得到的所有帮助以及给了我帮助的人们。
(作者简介:陈玲,浙江舟山人,1979 年生。2007 年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为浙江海
洋学院港台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舟山市港台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在台停留时间:2009年 3月中
旬至 9 月初。
[转贴]图:携家眷火线撤退 大陈居民来台55年
文章提交者:天会亮1 加帖在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大陈年糕香Q不粘牙,数十年来已成为永和特色美食。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携家眷火线撤退 大陈居民来台55年
【记者沈旭凯/台北县报导】 2010.02.07 07:16 am
明天是大陈义胞撤退来台五十五周年,当年他们携家带眷在炮火中登上军舰,离开世居的大陈岛到陌生的台湾,也带来大陈传统美食、手工艺,在各地建立家园。
民国四十四年二月八日,大陈岛海面上聚集三百多艘舰艇,在政 府令下,大陈人收拾细软、放弃家业,含泪排队登船。
他们在家门上写着:「我们现在含泪离开了,不久会含笑的跟着蒋总统打回来」,辛酸撤退过程,让大陈人毕生难忘。
台北县浙江温岭同乡会常务理事林玉麟,撤退时才二十二岁,离岛前,他还将渔网晒好,小心翼翼收进仓库。由于正值过年期间,林玉麟将家里年糕、鱼货放置妥当,才跟着家人登船。
林玉麟说,当时他们相信不久就会回到大陈岛,因此家务不可废,孰知一等就是数十年,当年小伙子如今已白发苍苍。
台北县浙江温岭同乡会前理事长江载先回想撤退时,因登陆艇人数限制,一家人紧跟着排队,父母上艇了,却因满载,子女被迫拆散,搭下一艘登陆艇,哪种短暂失散的感觉,度日如年。
大陈人来台后,政 府将他们安置在宜兰、台东、花莲、屏东、高雄等地的大陈义胞社区。
大陈义胞撤退来台,也带来当地美食、手工艺和民俗,位于永和市五和新村的周家年糕远近驰名,弹牙的Q感和不粘牙的嚼劲,让人回味再三。年节将至,周家总动员,赶着将大陈岛美食送到饕客口中。
除了年糕,大陈妇女更擅长串珠、绣花。民国六十年代,大陈妇女代工珠绣外销日本,贴补家用,当时永和新生街可见绣花架一字排开,大陈妇女边缝边聊,成为当地特色。然而随着计算机刺绣兴起,大陈手工刺绣也没落了。
==================================
大陈撤守「移往台湾」 签诗早有预言
当年大陈岛战事吃紧,地方仕绅忧心何去何从,向岛上「招宝寺」先后求三次签,均获得同样的签诗。仕绅原不解其义,直到撤退公告发布,才恍然大悟签诗中暗示「移往台湾」的天机。
民国四十三年九月,大陈岛屡遭共军炮击,岛上仕绅忧心忡忡求签,求得「弥勒菩萨移四方、济公活佛往天堂、文昌帝君台中座、三官大帝湾内藏」。
台北县浙江温岭同乡会常务理事林玉麟表示,初看签诗内容,神佛、菩萨们遇到战事似乎也要各自避难,但没有暗示人们要何去何从,他们无法参透其义。
四十四年元月一江山沦陷,共军兵临城下,大陈岛居民二月一日接到撤退台湾的通知,重看签诗才恍然大悟,每句第五个字符串联起来就是「移往台湾」,让人啧啧称奇。
林玉麟指出,军民撤退后,家族被安置在苏澳的岳明新村,他的伯祖父林庆道将招宝寺的观世音菩萨神像请到台湾,供奉在岳明新村的招宝宫。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大陈战役3舰击沉 从此编号禁4
民国四十四年二月十日,大陈岛上只剩少数后卫部队,居民已全部撤离,时任国防会议副秘书长的蒋经国向海军要来一面国旗,升上旗杆顶。行政督察专员沈之岳报告,公署办公室就要爆破,蒋经国拿起一根木棒给中央日报记者刘毅夫:「你也发泄一下吧,今天打坏公物不犯法!」
大陈岛位于浙江台州外海,原本只是不起眼的小岛,但四十年代初期,却是中华民国政府控制领土的最北端。韩战结束,共军重兵南调,双方不断爆发海空战斗,局势愈来愈不利。
四十四年一月十九日,共军攻下大陈列岛中的一江山,国军指挥官王生明上校战死。在共军空袭下,军民过了提心吊胆的农历春节,眼看无法支持,国府在美国第七舰队掩护下,四天内完成撤退行动。
大陈战役也让海军增加了一项「传统」:由于编号「二二」太平舰、「二○二」中权舰、「一○三」灵江舰,全在大陈被击沉,从此海军规定避开总和为四的编号。这项规定至今仍奉行不悖,例如拉法叶巡防舰第一艘康定舰编号「一二○二」,避开总和为四的「一二○一」。
大陈岛的如意娘娘 风光回大陆(图)
文章提交者:天会亮 加帖在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大陈岛的如意娘娘 风光回大陆
【联合报╱记者罗绍平/台东县报导】
发稿时间:2008.09.10 02:35 am
当年如意娘娘保佑我们平安从大陆逃到台湾,现在我们要护着祂重返大陆老家!」已故特技演员柯受良的叔叔柯位方轻抚如意娘娘神袍,心情兴奋。
五十四年前,四、五百名大陈岛义胞撤退来台,柯受良的父亲柯位林说:「当年大陈撤退前,共产党的炮火像雨点般打下来,浙江省象山县石埔镇其它岛的人全死光,我们大陈岛坚持带如意娘娘一起走,四、五百人没有一人受伤,都是如意娘娘的保佑!」
柯位林说,相传如意娘娘两、三百年前是浙江内地人,有天梦到父亲困在大陈附近渔山岛,跳海救父,渔山岛民下水救她,只捞起一块木头,于是把木头雕成神像祭拜。
他说,在如意娘娘庇佑下,撤退来台的四、五百名大陈岛居民,在台东富冈安居乐业,人才辈出,有博士、还有以机车飞越长城及黄河,扬名世界的特技演员柯受良。
柯受良的胞兄柯受球表示,中国浙江省象山县九月十四日即中秋节当天,将举办「开鱼节」活动,象山县长李关定知道台东县有大陈岛人,今年七月专程来台邀请他们返乡参加开鱼节。
他们循小三通,今天先由九人护送如意娘娘,搭车往基隆再搭渔船到马祖,转福建马尾港到象山;另有百人搭机转往象山会合。
柯位林说,当年撤退时,如意娘娘装进木箱,连头上凤冠都取下,大家轮流背着木箱逃难,如今要让如意娘娘风风光光回娘家。
「如意娘娘」渡海来台半世纪后,今天将回大陆浙江省象山县石埔镇老家祖庙,信徒柯位方昨天忙着为「如意娘娘」整装。
记者罗绍平/摄影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发生在西元1955年的历史图像说一个故事(共42张珍贵照片)
文章提交者:天会亮 加帖在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历史图像——说一个故事
发生在西元1955年民国44年的故事
有数万名大陆浙江沿岸的海岛军民,在中国内战的历史时空下,一度成为举世注目的焦点。他们经历了在游击战火下经历现代化洗礼;为求生存与尊严而抛弃家园,在国际瞩目下,全部安全撤退到台湾,从家徒四壁、筚路蓝缕中又重新出发。他们是民国四十四年二月、农历春节间来台的一万七、八千名「大陈义胞」。
经过五十年的岁月,「大陈义胞」的故事,逐渐被人淡忘,不过与此同时,随着族群研究和乡土文化的盛起,有关「大陈人」的研究却又让这段故事重新得到注意。
下面,我们通过中央社的老照片,来讲一个和「大陈义胞」撤退前夕有关的集体故事。
这里的相片,要感谢《汉声杂志》第九十七期有关〈大迁徙〉主题的首先报导,更要感谢中央通讯社的优惠赞助,让大家可以透过图像,想象「重回现场」。
最后的大陈——撤退前夕
朝鲜半岛战争结束后,中共对于东南沿海的国民党军展开新一波的夺岛战。民国44年1月18日,中共突袭一江山,国军失去海空掩护,战到最后全体阵亡。而一江山是大陈诸岛北方屏障,只有十二浬之遥,防务岌岌可危。中共空军随即对大陈岛展开轰炸,居民因为逃警报而人心惶惶。一星期后,获得美军同意协助,政府决定大陈军民全体撤退来台,是为「金刚计划」。大约从二月三日派员到大陈策划撤退工作始,到廿五日完成各岛居民运送工作,安全抵达基隆港止。
由于时间仓促,加上撤退可携的物品有所限制,很多人相信不久即可重返,大家匆匆收拾行囊、封锁门户,便随政府来台。一些大陈老人说,当时因为来不及带出来的黄金、银圆都埋在家里的地下,还有人将炊好的年糕整齐摆着,以为到台湾只是避祸,过了年便可以回去吃。
当时大陈岛是军事重地,有军队、海港,一般民众不得拍照,因此我们很难在田野里收集到当时大陈岛的生活形貌。也有不少受访者说,大陈岛的现貌已经完全改变,岛上修建了马路,也有供水供电,而他们的房子、祖坟却不复存在了。
由「中央社」记者所拍摄的档案照片,主要着重在大陈岛的防御工事和撤退前后的情形。不过,透过这些照片,我们仍可略窥当年大陈岛的面貌与气氛。撤退前夕,我们可以看到老百姓四处张贴,如:「我们情愿抛弃家庭跟着蒋总统走」、「打倒**救人民」、「我们现在含泪离开了,不久含笑跟着蒋总统打回来」等大字。
中央社记者秦炳炎摄民国四十四年二月八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家家户户整队打包,准备撤离,而木板墙的
留言,反映着反共手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期待有一天,这里的主人将会回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告别大陈,航向新岛屿
撤退时,人们是分批离开家园的。老人、儿童、学生、青年救国团、游击队、一般民众,以及不同岛屿之间的居民,均分不同梯次登船。有受访者清楚记得,当年他是乘坐195号军舰来台,这艘舰艇载运公务员,身为青年救国的团员,他也被包括在公职人员之内。他出示珍藏多年的团证和肩徽,据说这在当年「很好用」,持团证出门可以「风雨无阻」。
潘婉明摄 九十一年十一月十日于埔里。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不少受访者描述撤退时不能携带镜子、利器,并且限重30公斤(或有称20公斤)。当时是农历正月中旬,正值寒冬,许多人都只卷了铺盖和棉被,穿着随身的衣服便上路了。一位93岁高龄的奶奶告诉我们,她的丈夫临时被拉扶,拉了去做搬运旳工作,结果她甚么都没来得及带,只带了八个小孩上船。
这是撤退时常见的样子:棉被、草帽、茶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是有组织、有秩序的撤退。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耐心而又焦虑,等候登船。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大陈撤退到台湾时,据说全岛仅有几位病重的老人不愿或不能离去。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病弱、高龄的老人在亲人的搀扶下离开家乡。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有人举步维艰,有人被抬在担架上,也有人累得坐在石阶上休息。下图最右边的是沈之岳先生,沈当时是大陈防卫部政治部主任兼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行政督察专员。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尽管地方狭小而人潮多,但队伍仍井然有序。撤退时或者因为国共默契、美军插手,所以并无战斗。由于港口水浅,军舰无法进港,遂用较小型的登陆艇接驳。不过,在登上登陆艇之前,人们仍必需搭做驳桥:先用小渔船一字排开,然后在船面横着平铺木板,形成一道临时的渡桥供大家行走,先登上登陆艇,再接驳上较大的军舰。这一段,举家、举村、举乡共同走向不确定的未来,六十岁之上的大陈人至今都还记忆深刻。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维持秩序的美军陆战队。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走过用渔船搭起的木板桥,才能登上登陆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空中鸟瞰下的撤退情形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准备就绪后,登陆艇纷纷出发,航向舰队。很多人真心相信,不久便可反共大陆,重返家园,但也有人心里明白,回来的希望渺茫。撤退后,整个大陈只留下人去楼空的市街,原来的孤岛更变成空城。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下图分别是203号军舰和207号军舰,
据资料,当时出动了将近两百艘大小船舰才完成是次撤退的工作。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登陆艇纷纷出发,转进台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人去楼空、中央社记者最后一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从前线到后方——抵达台湾
在尚未撤退以前,大陈人对「台湾」有何概念?在田野里常常可以听到很多种说法:
一、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台湾」在哪里,只知道要随蒋总统撤退到「台湾」,是一条生路;
二、 有人原以为要去美国,结果却来了台湾。以后见之明,感到相当慨叹,因为不少义胞最后还是到美国去谋生发展了;
三、 有人曾经到过台湾,或因受过教育,或因参加青年救国团随团来观光,对当初乍见香蕉和听见木屐走路的声响而惊讶的故事,津津乐道。
四、 台湾是后方,繁荣安定,但是比前方男儿在流血,可能也太过享乐。
无论先前认识「台湾」与否,经过是次集体撤退后,大陈人马上便要接受此地为居所。
基隆码头就在眼前,尽管茫然,但是信赖政府,对未来有期望。
何况从被轰炸、在孤岛上等待和**决一死战的命运中,到能登上美国军舰、或者从没见过的大船,举乡能够平安顺利抵达后方,前后的变化也不过是几天,彷佛是绝处逢生,既感伤又雀跃。档案照片显示当时军舰进港以及上岸歇息的情形。
即将靠岸。中央社记者苏培基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休息一下,要下船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渐次下船。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又一批下船。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一家平安。 中央社记者苏培基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原来担任浙江省妇联分会主委、被塑造成游击女将
的传奇人物「双枪黄八妹」(黄百器)。下船时
接受献花后已被记者们包围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高举青天白日旗步出码头。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政府在基隆港分发物资粮食。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坐上汽车前往接待所。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到接待所,兑换货币。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台湾省议会议长黄朝琴,代表台湾民众前往接待所慰问。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蒋夫人与大陈儿童——新一代新希望
在大陈的时候,只有家境富裕的人家把小孩送到大陆去上学,其余的人家也会送男孩到岛上的私塾去接受一、二年的教育,不过女孩却几乎完全没有机会读书。有时候,有些贫困的家庭,父母亲并不希望小孩读太多书,以免他们成长后离开家,选择留在大陆发展。
不过撤退到台湾以后,大陈儿童便有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和可能。当时正值幼年的儿童可以选择到蒋夫人兴办的华兴育幼院就学,该院也特别收容父母身亡的孤儿。
如果在大陈时受过小学教育,来台后可以分发到员林实验中学就读,这一批学生后来大部分都有很好的发展,成为各行各业的翘楚。当年大陈义胞对于两位蒋总统的再造之恩,蒋夫人以及政府的照顾,一直非常感念。
小朋友们在寝室里游戏,将来可出了不少杰出人才。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蒋夫人宋美龄女士接见大陈来台孤儿的情形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蒋夫人宋美龄女士慰问大陈义胞及战士。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蒋夫人与义胞寒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蒋夫人分发糖果及香蕉赠予大陈来台儿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半世纪以后。。。
抵达基隆以后,大陈义胞分别住进二十六个招待所,由行政院「大陈地区反共义胞来台辅导委员会」负责照料生活。在基隆停留大约一至两个星期后,政府按渔、农、工、商等志愿协助义胞登记职别,再陆续安排分发至宜兰、高雄、屏东、花莲、台东等县市的义胞新村安置。
经历战乱和重生体验,半世纪来,虽然有不少大陈人又从台湾移民到美国以及世界其它地区;但是台湾已成为很多大陈人安身立命、哺育新生命的故乡。而大陈义胞的点点滴滴记忆,生活轨迹,亦丰富了台湾的多元文化资产。
跟随蒋家来台大陈村民哀悼蒋夫人
PS:民视电视新闻台是民进党的喉舌电视台,
会播这则新闻,内容如此,我想蒋家可以偷笑了!
(民视电视新闻台陈劲晔10月26日花莲报导) 除了台北有追悼蒋夫人的活动外,在台湾花莲的大陈村民,更是一片哀伤,因为村民们当年都是跟随着蒋宋美龄,从大陈岛撤退来台,今天全村家家户户以降半旗追悼致意。蒋宋美龄的辞世,让大陈村民的心情重回五十多年前兵慌马乱的时代。
这些村民的故乡-大陈岛,是当时国民政府抵御***的最后一道防线。民国四十四年,国军弃守大陈岛,岛上一万八千位军民撤退来台。来到台湾后,大陈岛居民被称为大陈义胞,并分别被安置在全台各地,其中约有三千人落脚在花莲的大陈一、二村。虽然外界对于蒋宋美龄的一生毁誉参半,但大陈居民对她只有无尽的感激。
现在大陈人怎样呢?
他们分散在台湾各地也融入台湾社会进入台湾各行各业
经过子孙繁衍,有些人从台湾移居至全世界
原本只是个偏僻的浙江省外海的列屿孤岛岛民靠农耕打渔为生
一万多的人口,因为这样改写了他们的命运!
尤其是女孩在政府照顾下都受了很好的教育
培育出非常杰出的下一代!出了不少学者与大老板喔!
大陈岛最後於1955年弃守,
全岛与其他列屿的居民共一万六七千人全部跟着国军来到台湾,
所以他们是没有大陈岛的大陈人
在台湾是一群很特殊的族群!
这篇 大陈岛如意娘娘 风光回大陆
是由【联合报╱记者罗绍平/台东县报导】
发稿时间:2008.09.10 02:35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