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统治的最后12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21:45:00

60年前,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崩溃,退守台湾一隅,直到今天我们依然保持着这种格局。而在此之前4年,国民政府作为战胜国甚至出国接受日本投降,何以一个政权会如此迅速地崩坏?对此最为困惑的应该是美国人,在二战中他们向中国输入了大量物资,给予了巨大的经济援助,但是国民政府却以更快的速度垮台了。当时美国国内就提出过一个问题:谁丢失了中国?这一问题后来甚至影响到了美国国内,麦卡锡议员认定是国内有人同情和帮助中共,“赤色分子”们应该对此负责,因此一度让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牵连了美国国内的许多知识分子。

美国伊利诺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中国现代问题专家易劳逸先生在1984年给出了他的研究成果:《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9)》。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1990-1年曾经引进翻译,当时定下的名字是《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蒋介石与蒋经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2009年的新版采取了直译,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再次翻译出版。两个译名之间的变化,可以看出译者在心态上的微妙改变。

易劳逸先生在《毁灭的种子》一书中说,他采取了“地质学家研究地球形成的方法”来分析国民党政权崩溃的原因。这一说法让人觉得困惑,因为在这本书里抽取了各种典型历史事例分析,但是并没有按照中国人的习惯用一种统摄其上的说法予以贯穿和解释。只能靠读者在阅读中仔细体会,自行领悟易先生心中的那个“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全书第一章是《地方和中央:云南对重庆》。讲述了云南军阀卢汉、龙云对国民党中央政府的对抗与合作,用云南这个典型揭开了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中国的基本构架:蒋介石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全国领袖,他实际控制着中国部分发达地区。而当时中国的地方和中央是割裂甚至对抗的关系,地方拥有独立的税赋体系和军队建制,并没有实质性的统一。而蒋介石的全部统治基础完全系于他的武力---精锐的中央军。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因为军力而起,他的全部努力就不得不都在维持他的部队实力上,最后也因为军事失败而宣告政权倒台,这就是毁灭的第一颗种子。

二、三两章专门谈抗日战中和战后的农民和赋税问题。当时的中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国家,所以考察这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就一定要讨论农民和税赋问题。易劳逸通过历史数据的调研,发现中国农民在战争中忍受着残酷的盘剥,在战后情况甚至变得更糟。国民政府的低能和低效浪费了大量劳力和赋税,最后把农民逼向消极抵抗,并且拒不承认中央政府的地步。在这背后是蒋介石的一道两难选择题:在饿死军队和饿死农民之间,选择谁?通过第一章的讨论,答案不言自明,他只能选择牺牲农民,因为他的军队就是他的权柄。因此,他不可能采取土地改革,如同后来撤退台湾后做的那样,给予农民以喘息生息的机会。

四、五两章探讨了拯救这个政权的另外一种可能:党内改革。蒋介石也清醒地认识到他的独裁政权腐败横生,效率低下,因此做过改革的尝试。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和革新运动。三青团的建立,是想通过培育党内年轻廉洁的新生力量,以促成整个国民党的变革。但是,不久他就发现这一做法徒然产生了分裂和内耗,而且那些年轻人一旦权力在手,也迅速变得和他们的前辈别无二致。而针对国民党本身的革新运动最终也无疾而终,易劳逸总结说,无论是哪一个运动,它们和它们攻击的对象本身都具有相同的基因,国民党的问题是体制性的,因而这些政治运动的发动者可以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关键,但是最终却依旧难逃利用政治运动换取权力和地位的老路,也就永远无法成功。

第六、七章的主题是军队,对比了对日战争和国内战争中的国民党军队。国民政府看似强大的军队其实战力很低,士兵得不到必要的给养和训练,又是强征入伍,壮丁在路途中的损耗是惊人。在整个战争期间,军队数量的增加和装备更新的同时,军队的战斗力却一直在下降,士气低落军心涣散,因而最后迅速被击溃。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军官阶层的极度腐败,他们贪污了士兵的粮饷,使得整个军团维持在生存线上一点。与其说他们是军官,不如说他们是一群奸商。在随后的内战中,基于相同的原因,军团之间并不能彼此支援配合,而是彼此倾轧猜忌。虽然获得了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拥有士兵数量上的优势,但是国民党军队采取了错误的战略,占领了太多城市,把战线拉得太长,因此逐步陷入被动。与此同时,军队的倒戈成为常态,指挥官的意志力不坚定使得胜负的平衡进一步被打破。

最后的一击来自金融改革,战争诱发空前的通货膨胀,金元券变为废纸,人民陷入了空前的苦难之中。金融改革的失败把原本忠于国民政府的国统区普通市民乃至大商人变成了反对者,当他们对国民政府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国民党治下的中国也就走到了末路。

《毁灭的种子》一书在最后得出了国民党政府溃败的根由:国民党政权缺乏对中国的有效治理。在结束了清朝的统治之后,国民政府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坚固强大的政权结构。地方和中央之间,乡村士绅和政府之间,始终存在着对抗,并产生了强大的离心力。国民政府也始终没有建立起一套高效运转的行政管理系统,孙中山和国民党左翼一度试图尝试走国民运动的路线,以加强和民众之间的联系,监督经济上的腐败和政治上的独裁。而蒋介石发动4.12事变,做出了他的选择。在一个完全独裁而低效的政府和一个民主而高效的政府之间,为了他个人的权力,他选择了前者,因此祸根早藏。多年后,当他清醒地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却无法发动任何有效的变革。他曾经严厉地批判他的党员们:

1、做官不做事;
2、有私利而无公利,有小我而无大我;
3、重权位而不重责任、享权利而不尽义务;
4、有上层而无基础,有党员而无民众,骄奢淫逸、自高自大而不知民众疾苦,与民众相隔离;
5、有组织而无训练,有党章而无纪律,有议案而无行动

事实上,这说的难道不是他自己么?他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独裁头子,其下的官僚体系中的任何一员,难道不是他的微型克隆版么?

日军的入侵,给予国民党政权的脆弱统治以极大的压力。在八年的时间内,日本人的持续打击让蒋介石失去了相当数量的嫡系军事力量,造成了他统治力的下降。内迁重庆之后,从富庶的东南来到华西,无法按照以前的税赋模式获得必要经济支持,蒋介石也不愿意改变土地所有制,给予农民权益,而是更加残酷地压榨他们。同时,放弃了国内民族资本家的实业,而是直接大量使用外援,试图恢复工业。直接的结果就是丧失了民众的支持,并且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等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这种现象如同瘟疫一般随着国民政府接收失地传染到全国。在这个时候,国民党政权的败亡就已经只是个时间了。

易劳逸全景式地分析了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统治的最后12年,探讨了这个政权的各种痼疾和可能的解决尝试。但是,最终的结果都是此路不通。国民党从内部已经体制性地完全腐朽,丧失了对中国的有效治理,因此覆亡就是它最终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