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技艺.汇编(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30:37
第一课 摄影的入门与学习
中部地区,最近接连的有两个初级摄影研习班开课,整个学程内容的规划几乎与先前一样,可是参加研习的人数依然相当踊跃,重修的学员也不少,使主办单位感到很讶异。由于笔者均担任第一堂的入门课程,事先均被知会这种现象,并且交换意见:该如何使初学与重修的同好,均能同时获得有效的学习成果,由此似乎也可感受摄影学会的办学用心。
其实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学习〝艺术创作〞的领域,不足为怪。一般而言,愿意花钱与时间前来学习的人,可以确定他们对于理论的求知欲望比较高,而摄影是一种多元化的辅助工具,从学习需求加以分析,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下列五种类型:
1、为制作教材而摄影
2、为纪录而摄影
3、为休闲而摄影
4、为谋生而摄影
5、为艺术创作而摄影
因此,在踏进摄影界的时候,必须先有一份需求认知,如果是前面四项的话,顶多数月至一年的时间,相信任何人均能达到学习的目标,因为这仅涉及技术层面的问题。这种现象常见于一般摄影初学者,于历经第一阶段学习之后,均有明显的入门技术成效,可是当详加分析其内容,不难发现绝大部份仍停留于模仿或拷贝的技术层面,还谈不上〝创作〞。
何谓创作
任何一种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创新〞。所谓的创新是指:一位艺术工作者必须「熟练」本门所有的技巧、表现以及相关的艺术表达方式。之后融入作者个人的『内心思想、感觉』,然后创造出『前所未有、前所未见』的崭新感觉、视觉或听觉 ( 音乐 ) 效果。以摄影艺术而言,不论任何题材、任何方式 (写实或写意),它的创作还需具备合乎摄影的光影,视觉与表现等逻辑条件。
譬如:以个人近二十年所涉猎的各项题材之一「鸟类」生态而言,目前的相机已经达到全自动的功能;对焦、曝光、全自动,配合超远摄镜头以及高速连拍马达,只要在短时间之内稍微了解相机的操作之后,几乎任何人均可能成为生态摄影高手,可是这仅仅切入纪录的表象层面而已;此外,『走在铁轨上面散步的情侣』、『鹿港天后宫回廊下休憩的老人』、『花坛老树的晚归』…这些常见的画面也仅能归类于习作或模仿。如果谈创作的话,那么前面所述各项条件不能缺少。
如何创作
首先需要百分之百的把技巧 ( 操作与表现等学理 ) 完全融会贯通,然后将所有技巧元素溶入于个人独特的思维,如此才能达到收放自如的地步。熟能生巧、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些均为〝创作〞的写照,通常刚接受初级入门训练时,那怕是上课时全神贯注并且勤作笔记,在吸收上绝对无法达到百分之百,这是因为摄影除了课堂的学习之外还有实际的临场操作,当理论与技术无法和『创意』产生平衡点时,随即面临创作的瓶颈,才有所谓的「看山不是山」现象。此时再度回流学习正好可以有效的抒解困境。
何谓重修
与学识的求知相似,一般人对于非个人兴趣的科目,或许要求比较低,可是面对喜爱的科目,相对的要求就比较高。如果要当做研究或创作的话,就应该以百分为追求的目标,因此重修是必然的。
根据个人多年来的经验,曾经在摄影学会待过一段时间,或是上过初级班的学员,在重修整个学程当中,如果不得要领,那么进步有限,甚至于可以用毫无进步来形容;反观从未接触摄影的学员,不仅有明显的进步,甚至于有些超越这些老手,当然他们的学习方式必须正确:一、勤作笔记,二、勇于发问,三、认真演练。可是当他们再度重修时,往往也会患相同的缺失,不是忘了先前这些特质,就是重修的要领有误,最后还是阻碍了进步。
如何重修
如同前面所述,如果要把摄影当成创作来看待的话,那么在技巧方面绝对要百分之百的吸收,当然这是不可能的目标,因此才有所谓的『艺术创作是一条永无止境的不归路』,譬如:前辈摄影大师郎静山先生,到百岁时依然在从事摄影创作。名画家毕加索、张大千,在八、九十岁时仍然创作许多不朽的名作。可是该如何学习呢?那么当您在做第二、第三次???重修时,唯有把自己先前所暸解的暂时摆在一边,把自己当成一位初学者,一切从〝零〞开始;不能够存在着这些我懂、那些我会的心态,否则很可能会错过一些细节或关键性的问题,如此一次又一次的累积。譬如:好友林家祥先生的「摄影表现技巧」,以及个人曾经做过的笔记,每当经过一段时间,总会再度的详细阅读一遍,每次均采用重修的方法。均能或多或少的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此外,摄影的创作工具,长久以来一直随着科技的脚步研发与改进,创作方式的修正与改变时常发生,随时要有学习新技巧、新观念的准备。
第二课 相机的分类
相机是如何形成的呢?是在一百多年前所发明的。其实就是利用一个不透光的黑箱子(机身),再在暗箱前中间处挖一个小小的孔,就可以呈现影像,但清晰度不佳。若在暗箱的小孔上加装一个可以控制透光量大小与时间快慢的器材,再加上光学镜头,就能使影像更为清晰明亮,称之为「相机」。
相机种类有如大型蛇式相机与特殊用途的相机如拍立得(现影)相机、立体相机、复像式相机、旋转相机(现改称「摇头」相机)、水底相机、宽景的相机,针孔相机、110相机、120相机、135相机、双眼相机、单眼反光相机、APS相机、立可拍相机、数字相机…等。相机种类分为大、中、小以及迷你型相机:
●大型相机(4"X5"、5"X7"、8"X10") :此大型(底片幅面大)蛇式相机为建筑、工商业摄影及要求高品质的玩家所使用,体积较大,操作较难学,摄影棚和室外也多有人使用。
●拍立得:马上拍马上可以看,大、中型与135都有。
●110中小型相机4X4cm:目前已买不到四公司与胶卷。
●120中型相机(645、6"X6"、6"X7"、6"X9"、612、617、619、624):使用于婚纱摄影;612、624特用于团体或长幅风景。
●135小型相机(24X36mm):分为单眼、双眼、傻瓜式、APS 3、立可拍、数字相机等。
第三课 活用滤色镜!
大部份的黑白菲林,尤其是业余使用的卷装菲林,都是对蓝光较为敏感。所谓敏感,就是对蓝色光线感受较快。譬如拍摄的景物共有红光、绿光、和蓝光三种光线,经过测光表测量,用f11光圈,和1/125秒快门,菲林对蓝光感受较快,对绿光感受较慢,拍成的照片,就是绿光部份较暗、较深色,而蓝光部份则较白,较浅色。所以对蓝光敏感是相对的说法。
业余使用的卷装菲林都是叫做全色片,对任何色素都感光,但对绿光感受较慢,对蓝光感受较快,这是正常的情形。所以拍摄风景之时,树叶的色调一定较深,而天空的蓝色一定很浅。往往看来一片蔚蓝的天空,拍成照片是一片浅白,毫无趣味。
想使蓝色天空在照片中有较好的效果,也就是显现出较深的色调,我们就需要一个黄滤色镜片。黄滤色镜可使天空的蓝色成为中灰色,恢复眼睛观看景物时的那种效果。我们的眼睛观看景物时,觉得天空的蓝色并不比树叶的绿色深去多少。如果拍出来的照片,天空部份色调太浅,那照片的效果就是不自然的。
如果用深黄的滤色镜加在相机镜头前面拍照,那天空的蓝色会变得更深。用橙色滤镜,甚至红滤色镜加在镜头前面,天空的蓝色在照片中会变成黑色一般。这因黄色玻璃对蓝光有阻隔作用,减少了蓝光进入镜头的份量,也就是等于减弱了蓝光对菲林的敏感度。这样在照片上,这部份就显得较深色。深黄镜,橙镜,以及红镜,由于颜色一步步加深,对蓝光阻隔的作用也一步步加大。所以到了红镜,蓝色光线差不多全部被阻隔掉,于是拍成照片就成为黑色了。这完全是一种光学作用。
有人说,用了黄滤色镜就可以拍出白云。事实上黄滤色镜对白云并无影响。如果天空根本没有白云存在,不管用黄镜也好,红镜也好,永不会拍出白云来的。但如果天空原本有白云,拍照时不加滤色镜,天空的蓝色部份浅白,而白云自然也是白的。用浅白来衬白,那白云一定不会显著的。如果我们何用黄镜或橙镜,将天空的蓝色部份变成中灰或深灰色。用较深的灰色来衬托白云,白云自然就会显现出来了。如果用红色滤镜拍摄,用黑色的天空来衬托白云,白云就更为突出,很像暴风雨的前夕一般。
所以滤色镜对白云并无影响,它影响的只是天空的颜色。衬色较深,白的就更为显现。正如我们觉得黑人的牙齿十分洁白,这完全是因为黑人的皮肤深色之故。所以如果天空没有蓝色,或蓝得很浅淡,那就算用滤色镜也起不了阻隔作用,拍出来的白云还是不会显著的。
所以加什么滤色镜来加深天空的颜色,一方面要看自己的要求,一方面要看天空蓝色的深浅。天空蓝色浅,就要用较深的滤色镜,天空蓝色深,就可以用较浅的滤色镜。自己要求天空较深色,用较深的滤色镜。 如果不想天空太深色,就要用较浅的滤色镜。
至于一般情形,二号黄滤色镜(即中黄镜)可使正常蓝色的天空获得接近中灰的色调。
黄镜还有隔除雾气的作用,这可以使拍到照片上去的远景有比之眼睛所见的具有较清楚的层次。天空中的雾气主要是蓝色光线和紫外光线的成份,黄镜对于蓝光和紫外光线都有同等的隔除作用。如果想远景有更清楚的表现,可用深黄镜、橙镜,以至红镜。这些滤色镜对雾气的隔除有更大的作用。
红镜和橙镜对于人像一般不甚适宜,它使皮肤显得毫无血色,而嘴唇也会太苍白。黄镜则要因人而用,对于肤色浅的人会显得苍白,但对肤色深的人则可以将肤色略为减轻。
在户外拍摄特写人像,想天空具有中灰色调,脸孔的皮肤较有质感,可用绿镜或黄绿镜。绿镜而且可以减轻树叶的色调,使照片有较丰富的层次。所以绿滤色镜对于风景也是十分适宜的。
如果拍摄之时感光准确的,彩色菲林对于景物颜色的再现,比之黑白菲林有更大的真确性。所以彩色菲林是无须要采用这些黄、橙、绿的滤色镜的。至于远景雾气,那就不论黑白或彩色菲林都同受影响。
为了这个原因,所以又有紫外光镜,或者是雾气镜(也有叫作霞雾镜的)。雾气镜对于彩色菲林和黑白菲林都是有用的。它可以隔除雾气,使远景较为清楚。它同时可以使彩色菲林有较暖的色调,消除阴影部份的蓝色影调。在户外的遮荫地方,或者在云翳天色之下,受不到太阳的直接照射,主要是从蓝色天空反射下来的光线。这时候的光线就偏近于蓝,拍出来的脸孔会带青色,如果加一个雾气镜,就可以清除这种不悦目的蓝影调。
所以在镜头前经常套一个雾气镜是不坏的主意,它对黑白或彩色都有好处,而且也可以有保护作用,避免意外的碰伤镜头。
至于消除玻璃窗或水面的反光,则有偏光镜。偏光镜对于黑白和彩色菲林也是同样有用,因为它是纯灰色,并没有颜色的,不会影响菲林的色彩。使用偏光镜要留心它的角度。眼睛贴近镜头位置,偏光镜放在眼睛之前旋转,当看见景物的反光点消失,就照着当时偏光镜的角度套上镜头。如果角度改变,反光点就不能隔除。
除了雾气镜和浅黄镜之外,大部份的滤色镜都有颜色,使透入镜头的光线减弱。所以必须看颜色的深浅,相应增加感光时间,不然就会拍到感光不足的底片。至于增加多少时间,则是根据「滤光率」来计算。这些滤光率,每只滤色镜新买之时都有说明书说明的。有些厂家还将这个数字刻在滤色镜的外沿。
假定滤光率的数字为2,拍照时就要用两倍的感光,即照测光表测量的开大一级光圈,或者是拨慢一级快门。当数字为4时,即要求有四倍的感光,亦即是开大两级光圈,或者是拨慢两级的快门。数字为3时,即要拨大一级半光圈。数字为8时,则是三级光圈。各种滤色镜的滤光率数字列写如下:中黄2 黄绿2 深黄4 橙色4 绿色6 浅红4 深红8 偏光镜8或4
拍户外景物,因为日光、天空与胶卷的关系,相机上必须加上滤色镜(Filter)才能够达到人们看到的深浅程度,使照片上有细致的纹理,丰富的色层。例如蓝天白云,非常醒目,如不加滤色镜头则底片虽有影像亦无法放出。通常用一个二号黄滤色镜或黄绿滤色镜,就可以使所摄成的照片和人目所直接见到的深浅层次相近似。所以要改正底片所摄照片的色调,则必有赖滤色镜的帮助。
滤色镜有红、橙、黄、绿、蓝各种,每种又有一二三号深浅不同,使用起来效果也不一样。
滤色镜的构造与形式,过去种类很多。如用两片光学玻璃加胶而成,或半边白,半边黄绿等,现在多不适用。现仍以光学玻璃加上蓝膜,或褐膜(coating)为通常使用品。滤色镜应该经常保持清洁,擦拭时小心,不用时宜放在干燥地方。
使用滤色镜后,对曝光时间的影响很大。除了单眼有自动测光表的可以不加顾虑外,其它相机使用时须按照出厂的说明书研究清楚,然后使用。因为各国厂家所出器滤色镜的颜色深浅并不一致。
有的滤色镜是用胶片做成的,颜色的种类很多,可配合于各种特殊用途。目前只有拍电影时使用。至于放大黑白或彩色照片所使用的滤色镜,则各成体系。因为胶片滤色镜片不太耐用。
■偏光镜(Pola-Screen)有两种作用,一是减少被摄物体的反光,增加层次。如果拍摄商店橱窗内的物品、瓷器、水面、镜框等,都需要加上偏光镜转到适宜的位置去拍摄,就能将反光吸收而把目的物拍的清清楚楚。第二,无论黑白或彩色摄影,都可以用偏光镜而使天空加深又不影响其它色调。不过使用偏光镜要增加曝光时间二倍至四倍。
■柔光镜(Diffusion Filter)的作用是使照片发生柔和及散光的效果。拍摄半身人像及风景照片往往用柔光镜头来增加艺术气氛。用柔光镜光圈放得愈大则效果愈显著,反之则效果愈小。在镜头上加上柔光镜,其作用是使高光部份的散光,散向深色里去。如加在放大机上亦可使照片有柔和散光作用,但是其作用则是照片上的黑色部份有黑色散光向浅色里去。
■减光镜(Neutral Density Filter),是把高速的胶卷感光控制到适宜的程度。因为胶卷速度很快,在强烈的光线之下,往往曝光过去。使用红、绿滤色镜,虽然也可以控制胶卷的速度,但颜色的滤光镜,会影响物体的反差和色调。所以减光镜实在是控制胶卷速度的有效工具。这种减光镜深浅种类很多。我们通常应用上祇需二倍或四倍就可应付了。
第四课 什么是艺术生活照片
生活照片可说是人们拍摄得最多的一类题材了,但同是生活照片,却又有普通和艺术的两类。普通和艺术的生活照片有什幺分别呢?
◎普通的生活照片是:
(一)对时、地、景物,都不太细加选择。
(二)不甚注意采光、角度、构图等技术问题。
(三)祇要当时的情形纪录下来,不计较美的条件和效果。
(四)随意按动快门,对人物的姿态,不甚讲究,大都是呆望着镜头或左顾右盼。
(五)不拘论「照片质素」。
◎至于艺术的生活照就不同了,它在拍摄时应注意的是:
(一)有丰富的生活真实感,而又不能缺乏美的因素。
(二)对人物的神韵、面部的表情、个性的刻划,都有充份发挥的机会相透彻的描写。
(三)一举手一投足,都可影响到画面的优美,在拍摄时须小心照顾和提示。
(四)对被摄者的姿态、轮廓、肥瘦、高低须很留心,以求尽善尽美,勿犯「变形」之弊(用夸张手法者除外)。
(五)彩光要柔和细腻。侧光、对光或平光都可用,祇要运用得宜。不过通常以采四十五度至七十五度角的斜光较佳。阴暗面有时要借重闪光灯或反光板的辅助。
(六)要合乎构图学的基本原则。
(七)人物不论多少,画面上务求「均衡」。
(八)主体的动作和视线,要有清楚的交代。
(九)光圈大小,必须灵活调用,切勿祇用细光圈。
(十)生活方式和背景的衬托,要配置得合乎情理。从形式上来说,普通的和艺术的生活照片的不同处就如上面所述,即能给人美感的照片就是艺术照片,反之若只是纪录式的,就是普通的生活照片了。
除了形式外,内容的美当然是更重要的了。

第五课 『黑白』摄影要领
每一位业余摄影者,要踏入摄影艺术时,必须由基础开始,按步就班地来,先要了解构图、主题、采光这三项要素,还要多观摩、多问、多拍,不断地充实自己,是影艺进步不二法门。黑白相片只有二色半之色调,但却能表现出涵义、生命感,使人觉得百看不厌。所以黑白摄影值得同好研究发挥,器材经济实惠、简单易操作。当然最好是自己冲放,全部过程由自己掌握,随心所欲地表现出特有的风格。摄影前辈郎静山大师近几年来之回顾展及摄影展,全部都是黑白集锦作品。拍结婚摄影时,每对新人也都有拍黑白相片,而黑白胶卷也可用彩色相纸冲放成单色调相片。
■胶卷选择性质
■胶卷冲洗要领:135胶卷微粒子专用药水冲勿用120胶卷粗粒子药水冲胶卷反差,浓度要正常。
■胶卷盒之说明:注意制造日期、感光度及其它有关之说明。
■胶卷种类:黑白胶卷、黑白正片、红外线胶卷、色盲片(拷贝片)彩色药水冲专用黑白胶卷。
■黑白摄影技巧:
1.拍摄人物:
适用长镜头及大光圈,景深短能使背景单纯化,较具美感,男女老幼都是摄影题材。光源之应用以早上10点以前,下午4点以后之逆光,摄影表现最佳。勿在太阳直射时拍。
2.拍摄风景:
适用短镜头及小光圈、景深长能表现其深度感,光源以斜光45度拍摄较有立体感。
■滤色片之用途:
红色(R):表现最强烈,高反差之对比,以拍摄蓝天白云为多,对红色景物能显现浅色。
橘红色(O):能使风景层次分明,影像清晰显现,如汽车之雾灯、高速公路路灯、都用橘红
色来消除雾气。
绿色(G):光线较弱时使用,对于人像、山水等较能表现,尤其对于绿叶能清晰显现。
偏光镜(PL):可用来消除或降低橱窗玻璃、金属及水波之反光。
■摄影构图:是绘画、雕刻、图案、摄影以形、块线等为美好的表现手段。初学摄影时,往往容易产生茫然,不知所措。所以一定要先学好摄影构图。
■构图基础有下列几种:
1.美的分割(黄金分割):如水平位置大约1/3上下,作为美的分割。
2.三角形的构图和V字形最常用。
3.水平线、垂直线的构图。
4.S字型、Z字型:路、人像。
5.左右同型的构图:均衡的美感,是一种对称照片,如树林、建筑之拍摄。
6.反差色调的配合:正常色调、黑、白、灰色皆适当,为一般摄影基本条件。
■写实摄影法:
1.主题突出:利用画面内人、物的大与小、近与远、实与虚、明与暗的对比,位子定点的稳定性,来达到主题之突出。
2.画面简洁统一:采取能舍则舍的原则,遇到复杂场面和景物尽量化简,力求统一画面。
3.摄影理念:「不要一下子就要拍下整个世界,而应从简单的事、物拍起」。最平实的就是从生活周遭人、事、物着眼。黑白摄影不比彩色摄影之色彩丰富,所以必须参照上面所述各项原理拍摄,方有优良的作品。
4.暗房的技巧及机会快门等运用。
■黑白胶卷构造与种类:
一、胶卷之构造:
1.基板层式:(1)玻璃(2)胶片。
2.乳剂:(1)胶(2)银盐。
二、胶卷之感色性:
1.正色性胶卷:对蓝色、黑色、绿色感光、红色不感光,为印刷方面及高反差相片之表现。
2.全色性胶卷:对红、蓝、绿、黑都感光,为一般大众所常用。
3.红外线胶卷:对各种颜色都能感光,但对不可见之红外线放射感光,所以为军事上常用之胶卷。
三、胶卷感光度:
1.A.S.A.(美国标准协会)50度、100度、200度、400度、800度。
2.DIN(德式)18度、19度、20度、21度、22度、23度、24度、25度、26度。
3.ISO:S、SS、SSS、其它:X(50度)、XX、XXX。
四、胶卷种类:
1.柯达KODAK新片T-MAX-100度、400度。
旧片Trix-400度。
PLOS-125度。
2.爱克发AGFA-100度、400度。
3.富士FUJI-100度。

第六课 浅谈摄影构图加法与减法之认识及运用
乍闻摄影构图加法与减法,是否有一头雾水之感,然而在摄影中真是有如此复杂,而需用到数学的加法与减法吗﹖其实今天要跟大家来探讨的是在画面构图中,所运用的加法与减法。摄影论及加法与减法构图,其实它本来在摄影拍摄过程当中就以潜意识进行而不自觉罢了。
在摄影的领域中,我们可以把它粗略区分为二,即是商业摄影、业余摄影两种。而商业摄影如产品摄影(工商摄影),所运用的就以加法构图为居多,而业余摄影则以减法构图手法为居多,当然也有两法并存之例,以下则针对两者之间的差异作说明。
加法 -大家都了解,厂商如有商品要作平面广告,那就必须将商品交给工商摄影者,将立体的商品拍成平面作品而方便日后印刷。今天厂商交给拍摄者只有产品本身,而要如何在平面作品表现出产品的特性及美感,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进而加以采购商品,这便是工商摄影者须达成的任务,而工商摄影者此时拍摄应用最多的手法便是加法摄影。
现就举个例子来说明:最近在电视上常有看到日本酒商作广告画面,广告的主角是一瓶酒,而呈现出来的画面是一瓶酒及摆在旁边的,斟满酒的酒杯,酒杯内有一大块的冰块的在一旁陪衬,看到这画面真让人忍不住想喝它一口。就厂商而言只给拍摄者那一瓶酒,而拍摄者为了画面的气氛营造及叙述,而在画面上加了酒杯及冰块,这就是摄影中加法的运用。另有一则广告是我们电视画面常看到的汽水饮料广告,主角也是那一瓶汽水,拍摄者在画面上汽水瓶身上加许多水滴,让人感觉好似刚从冰箱拿出来的样子,非常清凉可口,如此已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这不就是摄影加法的应用吗﹖所以原本没有的事物,因环境、情境的需求,而需外加物品陪衬、强调、衬托,如此皆可称为摄影加法之运用。但使用时须注意,外加的事物,一切之安排须合乎逻辑,绝不可患有违常理,格格不入及宾主不分,喧宾夺主之嫌。
减法 - 本法之应用较广为业余摄影者所用,因业余摄影者常处自然现实环境中寻找主题,杂乱的周遭环境,不见与主题相呼应,所以拍摄画面中的景物须有所取舍,那如此就须用到摄影之减法运用。减法之运用在强调突现主题,去除不相关有碍画面视觉人、事、物,使观赏者显而易见主题的表现,立即感受到作者的表达之精神所在。在运用上如我们常听见画面中有电线杆、垃圾桶、白灰的天空、不相关的人、事、物…. 等等,都要加以去除。也如评审老师们照片评介中常提及之画面,那里裁去几分之几,如此这不就是减法之运用。
加法与减法其实也常须混合使用,如拍摄一儿童乐园中之娱乐器材时,除须舍弃周围的电线杆、垃圾桶,栏杆之后,而画面中没有小朋友玩耍搭配也失色不少不是吗﹖若能适切的加进安排小朋友进来,如此不就生动不少呢!而舍电线杆、垃圾桶,栏杆是减法,而加小朋友玩耍不就是加法,由此得知此两法交互运用得宜,不失相得益彰之作法。
拍摄者如明了各中之道理,而加以融合运用,如此不失为构图之准则。

第七课 认识自已的测光表
当你使用测光表之时,有没有想到凭它那个小窗子,怎样就能测到光的强度而指示出正确的曝光呢?
它主要包含三部份:摄影晶体(Photocell)将「光能」转变为「电能」(或者,在镉型晶体中则在电流信道形成电阻),一件纪录仪器用电力单位和计算系统将电能表示出来,然后第三部份将光能,非林速度、光圈和快门速度等结合起来产生具体的曝光指示。虽然测光表有各种大小型式,但都是在相同的原理下工作的。
测光表是纯粹客观性的,它不可能自动配合你的摄影要求,所以你必须根据自已的要求而加以适当的运用,否则会得到错误的结果。所以了解测光表的问题,今天同样的问题仍须用来注意那些自动曝光相机、或镜头后测光相机的。
你可能听见过「测光角度(Acceptance Angle)」这个名词,是指一个测光表测量一幅景物的阔窄角度,角度的阔窄一般是与标准镜头的拍摄角度相等;但事实上由于设计的不同,各种测光表的测光角度并不一样。特别是所谓标准镜头的含义,今天已开始模糊。许多相机已用广角性镜头来做标准镜头了。但内装测光系统的自动相机,其测光角度总是跟固定镜头的拍摄角度相差不多。有些较阔些,有些较窄些。但不管怎样,它总是测量「测光角度」内的平均光度。测光角度愈狭,理论上是测光结果愈可靠,但在实际使用时就要愈加小心。如使用一有疏忽,就会引致很大的错误。有些测光系统兼有阔的和窄的测光角度(前者称为全面测光、后者称为局部测光),不论角度的阔狭,测光表表示出来的都是该一定角度内的平均光度。
上述的测光表实是「摄影电表(Photo Electric Meter)」,另有一种称为「摄影表(Photo Meter)」的,并没有晶体装置。它有个像望远镜的设备用来观看拍摄的景物。镜内有一圆点可调整深浅色度,当圆点的深浅与题材主要部份互相配合(即同样深浅)时,即能显示出当时的准确曝光。这种测光表非常准确但却相当昂贵。
摄影电表有若干缺点必须记着的,当它露向强烈光线较长时间,会产生惯性。如转向暗弱地方测光时,它就不能马上起灵敏感应。反之,在暗黑的地方太久,转向光亮地方时,它的感应也是同样迟钝。但过了一段时间,或者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惯性就没有的了。至于气温的高低,如不特别厉害,那对测光表是没有影响的。测光表的构造虽然相当坚固,但它的配件十分纤细,很易在碰撞中受损,晶体对色彩的感应跟肉眼的感应更为接近过非林的感应。
我们要记着的,摄影电表不管测光角度内大小,都是测量角度的平均光度。这是对能否正确地使用测光表是十分重要的。
(1)为测光表作水平平行方向测光.(2)为测光表上仰,测到过多的天空光线,引致曝光不足.(3)为测光表朝向地面,如不过份朝下,是获致准确曝光的方法.(4)为测光表测量十吋外的灰咭(10),灰咭是12吋丁方;如果使用正确,这种测光方法是最为可靠的.天空(8)来的光线受灰咭表面反射,接受光线;它的测光窗要与题材同一方向,主光(17)和部份反射光(18)为直接光附罩(11)接受。(6)为「摄影表」的型式,可在相机位置使用。这种测光表可测量题材的任何细小部份.(7)为相机位置.(12)为题材的天空部份.(13)为题材的地面部份.(14)为题材位置.

第八课 大谈"光线"、"色温"和"风景"
光源不论是阳光、灯光及电子闪光,都是分别由不同成份的光谱组成的。光谱成份不同,光线的本色便有异。从肉眼看来,这三种光线都是白色的,但实际并不然。太阳的光线以肉眼看来只是接近于白色,而电子闪灯发出的光便偏蓝色,钨丝灯发出的光是偏黄色的。只由于肉眼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觉得全都是白色光线了。当我们从阳光的环境走进钨丝灯光照明的环境,初时会觉得灯光是偏黄的,但逗留时间长了,就不再觉得光线是偏黄的了。这由于肉眼的视觉神经已适应偏黄的灯光。
但彩色菲林,感应红、绿、蓝三种色光的乳剂膜,涂上片基制成菲林之后,其感应能力便不能加以改变。举例说,一种彩色菲林制造时,如果是以太阳的光色为标准,那三层分别感应红、绿、蓝光的乳剂膜,其感应能力就刚好与阳光中含有的红、绿、蓝光的不同成份取得平衡。这样拍摄出来的景物颜色,才会与在阳光下看见的相同。
又例如某种彩色菲林,是以钨丝灯的光色为标准的,它那层感应红光的乳剂膜就要减弱,感蓝的乳剂膜就相应加强。这样拍摄出来的钨丝灯光下的景物才会有在阳光照明下的效果,也即等于具有肉眼矫正了视觉神经之后感觉到的效果。这因为人类习惯了在阳光下观看景物,就自然而然的认为太阳光线照明的色彩才是自然的色彩。【注:日光型彩色灯片菲林的感色性能一般是以太阳加天空蓝光的混合光色为平衡的标准,并非只以太阳光的光色为标准。自然,各厂商的平衡标准虽然都是以太阳和蓝天的混合光色为标准,但由于所用染料及制造方法不尽相同,彼此之间仍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换句话说,如果将减弱了感红能力的灯光型彩色菲林用来拍摄阳光下的景物,拍出来的景物会全部偏蓝。如果将三层乳剂膜的感色能力与阳光平衡的日光型彩色菲林用来拍摄钨丝灯光下的景物,又会全部偏红了。
因此,彩色灯片菲林,有日光型,钨丝灯光型和闪光胆光线型的分别。但彩色负片菲林,只有部份供专业用的才加以分开,给业余人士用的都不分开(为了照顾业余人士的非专业习惯)。这因为彩色负片菲林冲洗出来的是底片,要经过射印或放大的工序才成为照片,底片的偏色可以在放大加工时改变放大机光源的光色成份来加以矫正,出来的照片便会有正常的色彩。
彩色灯片菲林,冲洗出来就是正片,无须经射印或放大的程序,即是说再没有加以矫正的机会,所以要分开制造用于不同光源的菲林了。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同一张彩色底片,由不同的店家射印,甚至由同一店家但先后不同期间射印,都会有不同效果的彩色照片,就因为每次射印或放大时采用的矫正色光所含的光谱成份有不同之故。
英文有句话:「all color is light, all light is color.」这就是「色就是光,光就是色」的意思。在深不可测的海洋深处,没有阳光,所有动植物都没有颜色。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在墨黑的房间内,也同样看不见颜色。
阳光照射着绿叶,绿叶将蓝、黄、橙、红的色光吸收了,只将绿色光反射出来,肉眼才见到那是绿色的叶。
红、橙、黄、绿、青、蓝、紫组成了光谱。红的一端光色习惯叫作暖色或低色温;光谱蓝的一端习惯叫做冷色或高色温。
光线与色彩的密切关系,已经表过,何以又和温度有关呢?根据物理学的说法,将一块纯黑的物质,如铁块加热,随着热力的增加,铁块会开始有颜色出现,最初是红色,继而是黄,到最热时变成蓝色。颜色与温度有关,是由此而来的。
表示色温高低的单位是K。阳光加天空蓝光的平均色温是5000-5500K。低于此的是暖色温,高于此就是冷色温。采用日光型或灯光型灯片菲林,应该先看一下说明文字,明由它的平衡色温是多少。所谓平衡色温,是指它适宜用于同样色温的环境下拍照。如果现场的色温与菲林的平衡色温有出入,理论上是要在镜头前加色温滤光镜,改变进入镜头光线的色温,使与菲林的色温取得平衡。
5000-5500K只是日间光线的平均色温,但实际的日间色温却有很大变化。一般可以分为晨曦和黄昏、中午、日出和日落这三段主要色温。晨曦和黄昏,是指太阳在升出水平线之前及没入水平线之后,天际是一片黑,中午是指11时至下午3时这段,这段的天空蓝光较强,因为空气中的分子吸收暖调的长光波。如果没有太阳光,色温就严重地高了。但还要看白云的多少对色温的影响。天空最多红、橙、黄色的,是日出和日落这一段,也是拍摄风景的人最喜欢出动的时段。
这三段,只是概略的从时间作出的划分。实际上,日间的色温还会受其它因素影响,变化甚大。例如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纬度、不同的海拔高度,以及云、霞雾、雨雪等天候条件都会影响色温起变化。此外,地面的水气、空气中的微尘、大气中的紫外线都同样会使色温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日出日落时的色温为什么会较红呢?因为太阳的位置低,阳光要穿越广阔的地面,冷调的短光波给地面的尘土粒子隔滤掉,肉眼见到的大都是暖调的长光波。又,落日的色彩往往比日出时的更红、更浓,这因为早上人们还没有开展劳作、地面较少尘土飞扬。而日落时分,空气中累积了整天飞扬的尘土,其滤隔能力比日出时大了许多,日落时段的太阳就显得更红了。
我们的问题是,用彩色菲林拍摄风景,面对色温这许多变化,怎样办呢?回答这问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用什么材料,即用负片菲林还是灯片菲林拍摄。
用负片菲林的话。正如上文提及,射印和放大的工序可以将底片的色彩效果作一定程度的矫正,那是不必解决的问题。
如果是用灯片菲林拍摄,也不一定要在拍摄时非动用滤光片加以矫正不可。因为风景摄影,除考虑景色的取舍之外,还要表现景色的时间、季节及气候等因素。一幅风景照片如果欠缺这些条件,那是没有生命的风景。所以用日光型灯片菲林拍摄日出日落,还原出那些时段的暖红气氛是应有之举。明信片的风景不受重视,就因为那些画面看不出当时的时间、季节和天气,景色没有了生命之故。
当然,正午时分,色温太高,那是要用色温低的滤镜降低蓝调。这方面的控制和矫正,一方面要看实际的色温情况,另方面就要看自己的想法和意图,才好决定。
业余人士,用彩色菲林拍摄风景,只要配备三个滤镜也就可以勉强应付了。那就是紫外光滤镜(UV或B1)用于一般郊外场合,天光滤镜(skylight)用于中午、及早晚滤镜(morning & evening)用于早晚时段。
如果对照片的色彩严格要求,或者是供专业用途,那就配备色温表和一套暖色和冷色的矫正滤片。色温表用来测量题材的色温高低,如色温比所用的菲林色温偏低,就用冷色温滤片矫正;相反,就用暖色温的滤片矫正。这些专业知识,专业人士都知之甚详,这里不必赘述了。
用彩色菲林拍摄风景,除色温问题之外,还要明白彩色菲林──特别是灯片菲林的反差,或者说是感光能力的宽容度。所以在猛烈光线之下,一定要加补光,否则的话,不是暗位太黑就是白位太白。

第九课 主观摄影 v.s 感触摄影
民国六十八、九年许,还祗是个人摄影的起步阶段,当时多位摄影前辈均言:「画意风格」倾向于表象的唯美;相对的「写实风格」则较具内涵的表达。甚至有人说:「画意」再拍五百年也一样。为了这句话,个人将拍了二年,也是使我在初期,即获得许多奖项的画意作品,减少创作,转而积极投入「写实」,以体会「唯美的表象」与「写实的内涵」二者之间,有何不同之处。
一年过后,果真领悟了画意只是唯美的表象,但也不免质疑写实若只以乡土、民俗为主题材的单作,是否也只是另类的表象而已?并无法满足所谓「内涵的深度感」。民国七十年左右,即开始试图从这两种风格之外,寻找另一种创作方向的可能性。
既然画意与单作的乡土民俗,都有可能沦为表象。当即思考,摄影是否应从作者本身的思想、情感着手,并将之投入作品中,才能呈现真正的内涵及深度感。这种想法便成为往后个人努力实践及指导学生的目标与方向。其间林庆云老师,将个人有此想法及感受的作品,解释为「主观摄影」。从此,个人就以「主观摄影」这个名词,冠在这类作品上。
如果,要来说明何谓「主观摄影」?个人粗略认为:即是以作者本人的思想(价值观)及见识(历史的、人文的、社会的)为出发,并藉由联想、象征,将所见之事与物,融入个人的情感思惟,重新赋予作品新生命的表现方式。其中必须透过生活上共通性的认知,产生理性的生活化且合乎自然的逻辑性构成,才不至于变成各说各话与普罗大众没有交集。
由此,生活上共通性认知范围的大小及能不能灵活运用联想与象征,已成为创作「主观摄影」主要关键。而这些认知来自于每个人的学识、社会见闻及生活周遭的观察,不但因人而异且无远弗界,它与作者本身的历史文化背景,对生长的土地关心程度有着密切关系,为使我影友更简易理解,试将所谓“共通性认知”简述于下(包含甚广祇能简述一、二是无法完整但仅供参考):
一、人类:
如红发蓝眼为白种西方人、黑发黄皮肤为东方黄种人…等。
二、民族:
中国传统的风土习俗,如灯笼、钱币、太极等的圆融思想;红色的喜事、丧事的白色;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等。
三、国家(历史):
台湾四百年,先民从唐山驾帆船冒生命危险过黑水沟到台湾,历经满清、日本、国民党统治发生二二八事件;从过去的专制逐渐开放民主…等。
四、社会(现状):
过去农业时代的斗笠、木屐,从草厝、木造房、红瓦厝;到现代工商业社会高楼大厦的水泥丛林;从早期走私商品、毒品到现在的枪枝;政府的扫黄、特种营业赶出住宅区、向毒品宣战、枪枝所造成社会的混乱,绑票抢劫及环保问题,伦理的错乱…等。
五、宗教:
天主教属西洋教派:尖形的教堂,窗户常见多色玻璃、白色长袍、十字架、教堂钟声…等;佛教属东方教派:黄色架裟、合十、光头、卍字、圆形斗笠、行脚拖钵、阿弥陀佛…等;回教属中东教派:白头巾…等。
六、美学知识:
点、线、面、几何图形、色彩学,如:并行线的稳定,斜线的动感;圆形的合好、团圆、圆融,三角形的尖锐、方向感…;色彩的冷暖感及对色彩的联想与象征…等。
七、季节感:
春、夏、秋、冬的季节,所隐喻生、壮、老、病、死的生命周期循环,及春、夏、秋、冬各自代表的色系气氛。
「主观摄影」因为有了思想情感,较能有内涵的深度性;有了共通性的认知,能和观者产生心灵契合;有了联想与象征,能使表现空间,更为宽阔。但又由于每个人的思想情感、认知、生活历练及社会价值观…等,均有所不同,对事物的感受必有差异,而这种差异逐造成作品的多样性与个人的独创性。
因此,在创作「主观摄影」作品时,是对眼前的事物,心中先有感触,才按快门。而作品之「题名」则是按快门之前的那些感触情愫,择用一适当之「字词」替代。所以作品的「题名」在「主观摄影」的作品中,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鉴赏者可试由「题名」切入,来探讨作品背后作者心灵之深处。透过眼前的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明了作品所欲传达的内涵。果此,摄影作品将不再只是一帧看起来,很赏心悦目的相片,而是会说话的。
以上,以「思想情感」融入作品的「主观摄影」,再印证中西美学的论点,其对艺术品的界定也是这么说的:
一、从中国美学的『意象』理论:「言有尽而意无穷」,艺术创作就是要为,人的思想情感找到合适的形象化形式,而这个形式必须以表达「意」-—思想情感为最高目的。
二、从''西洋美术史''中『美术的意义』:…当我们提到美术品时,必然想到那是作者生活情感的造型表现,换言之,…并非只是胡闹地或无意识之间的制作,而是具有生命的人类以某种意识而表现的物体,…美术的具体表现的美术作品可以说是:「作者透过意识的艺术活动,将其生活感情以形体表现出来的东西。」
三、「台北摄影」87年9月号,邀请师大袁金塔教授主讲─『艺术创造想象力的探讨』一文:…
所有的艺术创作,都必须加入创作者的思想情感,才可能成为艺术品,…作品的内容要提升,就要在其中加入作者本身的知识,和对时代的感受、生活的体验…从人类文化的历史切入,…落实生活去体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至于在各种艺术创作品中,最重要的是你能把对土地的关怀,以及对台湾文化的情感,讲出来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是否可以证明「主观摄影」的作品符合了成为「艺术品」的基本条件?而个人倡导「主观摄影」并非认为它是最好的,而是它好象与所谓「艺术作品」接近一点,或许是进入艺术摄影创作的垫脚石。

作者:严淑绢(作品转载自望角摄影艺术研究会出版─『寄语』艺术摄影集)
(作者建议读者先将上面这几张作品认真的看过,体会作者表达的意涵,再来看本篇内文,以建立自己的观点。)从前期台北摄影会刊里,「主观摄影」的论述文稿中可知,作者所谓的「主观」并非偏狭的,而是具有开阔思考的「主观」,它所运用的创作思考是属于「在地性」的生活体验、情感及价值观…等,即「文化」的思想体系。
「感触摄影」是作者所尊崇,对「思想、情感」方面摄影表现有极深度修养,目前正在全台举办巡回个展的—『谢震干』老师,于1982年间也是全台巡回个展中所提出。「感触」何来?设若吾人对某一事务有所「感触」,其根源无非是源自于在这块土地的生活体验、情感及价值观…等的引发。因此,作者在1999年4月,中华摄影教育学会年度大会中发表「主观摄影」时也表示:如今想来「主观摄影」与「感触摄影」有其异曲同工之处,就是会说话的照片。是故,如欲尽速理解「主观摄影」或「感触摄影」其以「内在」深度意涵为主要表现的摄影方式,建议您不要错过参观『谢震干』老师,本次「感触摄影」—「神的话」,全台巡回展的机会当面向他请益。
「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这是一句众人耳熟能详的词句。我们的摄影人,是把它当作一句普通的文辞,还是都有深入的体悟。前期「主观摄影」的内文也提到,美术史上所定义的「美术的意义」是:…当我们提到美术品时,必然想到那是作者生活感情的造型表现,换言之,…是具有生命的人类以某种意识,而表现的物体,…总之,美术的具体表现的美术品,可以说是「作者透过意识的艺术活动,将其生活感情以形体表现出来的东西。」。因之,美术品创作的「因子」来自认真的生活,加上对环境事务的关怀及反省的能力。
如上,试问读者朋友,「主观摄影」与「感触摄影」作品的创作理念,是否正符合所谓「美术的意义」里「美术品」的条件。
前面这几张作品是严淑绢小姐于1993所发表系列作品的部分,作品题名为「现代儿童」(您认真的看过上面那几张作品,体会作者每一张表达的意涵?)。据作者对这套作品的简略感想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翁,被定格的孩子,父母的心肝宝贝。大人到大世界去打拼讨生活,将设限的小世界交给了孩子,孩子在没有选择之下,接受电动声光,品尝快餐美味,变成了「电视儿童」…等,这就是父母的「孩子!我要你比我更强」的期望吗?这些没有见过大自然鸠飞草绿的孩子,将来对世界能有多大关怀呢?再按下快门的剎那,我心凄凄然。
每张作品的意涵:
a . 都市的繁荣带动人口的集中化,也压缩下一代活动、成长空间,是否也压 缩了他们的视野、胸怀。
b . 当年儿童被绑架事件频传,作者利用娃娃车上的交通警语,保持距离以策 安全及车内儿童的手势(拒绝),作为联想的表现。
c . 开放的社会中或许为了符合大人一时的偏爱,却造成儿童身心的伤害而不 自知,包括色情锁码频道…等。
d . 为整个系列作品的最后一张,作者意图用这张作品,来表达她对现代儿童 成长环境,较为悲观的观点,这从作品中应可窥知。
这一套系列作品,外表看起来虽非很美,但也不丑;如果我们增加内在美的因素来考量时,包括作品及作者关怀社会、关怀儿童成长环境的一份心,就很美了。作者要提醒大家的是,它是否正符合「美术品的意义」里「美术品」的条件及与「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相吻合。我们回顾台湾的摄影界数十年来,大都份持续追求形式美的范畴,自有一番的成绩;但没有作者「意识」的作品,离所谓「真正美术品」的距离,究竟有多少?是将进入新世纪的您我,该彻底思考的课题。
第十课 浅谈「少女人像拍摄」注意事项
一年当中全省各地,少女人像摄影比赛何其多,相信许多摄影同好一开始接触摄影,就是从少女人像开始。它是最容易上手,因场次、时间、地点、奖励、参与人数众多、而对器材方面所需要求不多,所以摄影同好大多以此为摄影的入门口。少女人像虽然容易上手,但要拍得好也是不容易,所以今天以个人心得来跟大家探讨一番,若有不宜之处,还望请指正。
脸部─个人认为拍摄少女人像,首重脸部表情(喜、怒、哀、乐)的掌握与表达,再加上肢体语言、光线、背景叙述及严谨的构图配合,为有如此才是上乘之作。
眼神─人像拍摄成功失败与否,所重眼神的表现,所谓「眼神」即是黑眼球中反光白色光点(如图2) 眼球的位置,能代表一个人的神韵。瞪白眼即是眼球位置呈现一半白一半黑(如图1),称之「瞪白眼」是生气的表情(若是要表现生气表情,当然不在此限)。而黑眼珠内的白点最理想的位置,应是以时钟方向在2点及10 点位置为最佳(如图2)予人神彩奕奕,不失柔情之感。如常人所云:有眼无神,即是呆滞的眼神,也可解说是没有精神,眼睛精神的表现,就是在黑眼球中有无反光白色光点(如图3)。这就是如一句成语提到画龙点睛的重要性。

嘴角上翘(表现喜、乐、欢怡、满足)。 嘴角下垂(表现哀、怒、讨厌、生气)应避免。
头发─长发可表现出,飘逸、柔顺、娇媚、神秘感。长发的利用:可用于改善颈部过长、脸颊的缺失如青春痘、斑点、可使国字(方型)脸显得较修长…..等。
短发的利用:可表现出,俏皮、青春活力、活泼、果断、毅力、坚强。
颈部─颈部的转动方向须留意角度不可过大,避免颈筋浮现过于明显。一则会使观赏者感觉僵硬之感,二则被摄者也会因用力旋转而不舒服,姿态不能持久,进而影响到脸部表情不自然表现。
肩部─肩方向不可正对着镜头(如图4),因对着镜头时,会产生画面中手臂占比率过大,抢走脸部表情表现。而可考虑调整肩部使其一高一低、向镜头的前肩应下压,再加上转腰,如此会产生有柔软、俏皮的感觉(如图5)

胸部─挺胸可使前胸曲线更美,而后背则可避免产生驼背的现像(如图4)。
手部─手腕勿呈自然下垂成90度角(如图6),感觉上较僵硬、似断掌之感。应手背稍上提自然成为似莲花指(如图7),感觉会较柔软,而勿手掌背面及手掌心整面向镜头,会给人手掌很大的错觉,手腕应稍旋转,成侧面才可显得细长。
腰部─身体勿正面向着镜头会感觉较肥胖(如图8)。应稍为转侧身,如此可显得较瘦,曲线更美(如图9)。

脚部─是身体重心的支撑点,重心不稳必倒无疑,脚站的位置方向会改变一个人的体态不可不留意。一般建议双脚尖不要同时朝向镜头(如图10),而可选择站所谓的丁字步即前脚脚尖朝镜头方向,而后脚尖在前脚跟旁,后脚脚尖朝45度方向,身体重心摆在后脚而立(如图11)。前脚脚尖可着地,而脚根可稍微上提,如此更可强调腿部的修长与曲线美。

背景─尽量以单纯素色为主,才能突显衬托出主角。低辉度为背景有忧郁、沉思、怀念、个性表征。高辉度为背景有活泼、青春、纯朴、快乐、期盼、个性表征。背景处理不宜太过杂乱、清晰容易造成喧宾夺主之嫌,景深宜采朦胧若有似无的搭配环境说明。
光源─宜采用逆光及斜逆光为佳。由于采用逆光、斜逆光,脸部会因背光有阴影产生,所以一定须加以补充(闪光灯或补光灯)来平衡亮度,而由于有补光动作,所以眼睛会有反光白点产生(眼神)何尝不是一举两得。顺光虽好但是须留意被摄者眼睛因受强光,而睁不开造成瞇瞇眼,此时应请被摄者目光注视远方较暗的地方即可改善。
道具─随身道具准备搭配要以合乎逻辑为主,常见有花、伞、扇、帽子、丝巾、眼镜……..等等。
镜头─人像拍摄中建议以中望远镜头(80mm─200mm)为佳。因镜头太短拍摄者与被摄者之间距离近,容易造成对被摄者心理上有压迫感不自在的感觉产生。
镜头太长对拍摄者与被摄者之间距离太远,两位互动性也不安。
光圈─人像拍摄宜采较大光圈为主,但不是最大光圈。因如需对背景的景深要求模糊程度时,较容易表现与掌握。
柔化处理─如遇被拍摄者肤质不是理想时,可考虑加柔焦镜片拍摄。
第十一课 回归艺术的思考--主观摄影的摄影主观
时序1998的下半年,二十世纪末的台湾,社会乱象丛生道德沦丧伦理尽失,环境恶化土石流狂奔灾害连连之际。包括国家最高当局、社会各阶层人士,鞑划检讨反省之声不绝于耳。巧的是摄影界,也于去年的下半年起,国内三大摄影学会会刊里,也同时出现类似自觉性的三篇文章;个人对这三篇作者或活动主办人,表示肯定与敬佩之意。
首先登场的是:「省会」87年8月号赖东铭先生所写『中部沙龙期许』一文:…中部的摄影水准,日渐式微向“钱”看、重名利,无法承受失败考验…写实题材不知如何拍?连作如何组?…等。
接着「台北摄影」87年9月号,邀请师大袁金塔教授主讲─『艺术创造想象力的探讨』一文:…所有的艺术创作,都必须加入创作者的思想情感,才可能成为艺术品,…作品的内容要提升,就要在其中加入作者本身的知识,和对时代的感受、生活的体验…从人类文化的历史切入,…落实生活去体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至于在各种艺术创作品中,最重要的是你能把对土地的关怀,以及对台湾文化的情感,讲出来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是「中国摄影」87年11、12月号许永川前辈所述『梦的创作』一文:…相机可作自然景物的复写,也可描写个人内心意识。以艺术摄影家来说,后者的功能才是艺术摄影所需要且注重的。…而我们却唯拿相机当作自然景物的拷贝机…。
从以上简述文中归纳出:一是对摄影者「心态、价值观」的无奈与自省;另一是对「艺术创作理念」的探讨。个人认为这两个题目虽不新鲜,但的确是目前非常重要的课题,特别巧合的是国内三大摄影团体不约而同的出现,就值得再添一笔,期望藉此提供我影友齐来反省与思考。
近年来有机会与一些前辈相聚时,均对时下的同好,将摄影做为追求有奖金比赛的工具,此种心态颇不以为然。参加比赛固然可以测试自己初学阶段的程度,如有得奖对自己也有激励作用;但比赛却不是每一个人摄影历程的全部,更不能以比赛获奖的高低及次数,来评断一个人摄影的成就,更与他对摄影知识丰寡无关。试想目前业余摄影界台面上人物,那一位没有得过奖,它们全都还在国内有奖金的比赛厮杀吗?是否早已封剑多年?
我们再来回顾业余朋友进入摄影环境的缘由:大多因买了一部相机想要学会如何操作,而到文化中心、学会…等地方学了一些使用相机的基础、或因为拍了许多年的家庭照对相机操作很熟练后,正好又巧逢朋友、同事介绍而加入摄影学会。自此就不断参加会内、会外及许多商业性的比赛而踏上比赛的不归路,多年征战累积下来,得到奖自是必然之事。如果再加上一点对会的热心,能成为会内重要干部也是合理的,也因此可对摄影的推广及方向,提出应该这样或那样的诸多见解,而将摄影学会带领到『纯个人想象』的方向走。我们试问这样单纯的历练足以理解国际摄影艺术的未来走向?本国摄影艺术未来的走向?它又如何带领这个学会往那个方向走?
从以上过程里我们提出几点来供我族类,自我反省、探讨:
我们都在不断比赛中忙碌着,是否忽略了去探讨『艺术摄影的本意?』,我们从业余的心态踏入摄影环境至今,可是我们是否认真的思考过『摄影是什么?而我们为什么要摄影?』。
虽然我们可以从其它非艺术的专业领域中借镜,来对摄影的未来提出参考意见,但也仅止于参考罢了;因为大部份的摄影学会或文化中心的课程里,从来没有告诉我们『艺术原理』是啥?『摄影史』又是什么东西?如果摄影是『艺术』的话?如果不鉴往如何知来?
摄影学会举办会内的比赛,旨在磨练新会员的技术激励创作动机之本意实无可厚非。但是否应开辟一条教育与研究『艺术摄影理论』的路,提供会员认识与追求,使得理论与实际相并行,以免对艺术摄影有所误解,以为摄影就是应该这样或那样,当一提到『艺术摄影理论』知多少时?又推说我们只是业余而已?
一昧的追求会外有奖金的比赛,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得失心?为利而忘义与意?有一次个人有幸参与某政府单位的高额奖金比赛评审,该比赛得奖作品必须缴交底片,有一位评审建议主办单位:「入选奖奖金不高可增加张数,以便有更多的图片可应用,反正参加比赛的人讲难听一点就像“奴才”一样,给一点奖金它们就会拼命。」各位好朋友您听到这一席话有何感想?我们是否因为想得到一些奖金而被许多商社利用,而陪掉了在人性底层的贪婪?连带的也因自己没有得奖,而不服评审结果变得没有修养,甚至引起纷争?
前段曾述『中部沙龙期许』及『艺术创造想象力的探讨』这两篇文章内容所诉求的意义并不新鲜。笔者于71年,因感受同好们过于追逐奖金疏于探讨学理,致社会出现对摄影团体有负面印象,而自那时起为建立形象,即封剑不参加一般性的比赛,年过近20我们改变了什么?七0年代谢震干老师在台北会刊连载,为当年另类观点的论文;林炳文先生常年在台北会刊发表无数艺术理念性文章。我们回头检视台北会已经改变了吗?或是进展有限而大都依然如昔。从如上的大环境改变缓慢相较,高龄迈向八十曾是国内沙龙派大将——许永川前辈,能够在这个时机提出:「…相机可作自然景物的复写,也可描写个人内心意识。…而我们却唯拿相机当作自然景物的拷贝机…。」这么“现代式的语汇”。个人深觉他的可爱,更值得我等后辈尊敬、深思、反省。
个人以为,这么多年来业余摄影界进步迟缓的最大主因在于:「我们也实在太业余了,业余到不用去了解摄影的本质,业余到不用去了解整个摄影世界的演化。」如此怎会有能力指导或制定摄影界未来的走向?摄影学会虽然自认为摄影是艺术,但业余到没去理解「艺术的根源」却一直在「外在美的通俗艺术」层次打转,无法切入具有「思想情感之艺术理念」的深度表现,奢谈艺术?纵使有识之士有心欲往较富艺术理念层次方向表现,奈何却不知如何往啊?真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憾''啊!
为此笔者在此呼吁—『回归艺术的思考』,只有从艺术的根本去探讨,才能厘清真正的方向、找到真正答案。况且再从中西美学的论点,其对艺术品的界定也是这么说的:
一、从中国的『意象』理论:
「言有尽而意无穷」,艺术创作就是要为,人的思想情感找到合适的形象化形式,而这个形式必须以表达「意」-—思想情感为最高目的。
二、从''西洋美术史''中『美术的意义』:
当我们提到美术品时,必然想到那是作者生活情感的造型表现,换言之,…并非只是胡闹地或无意识之间的制作,而是具有生命的人类以某种意识而表现的物体,…美术的具体表现的美术作品可以说是:「作者透过意识的艺术活动,将其生活感情以形体表现出来的东西。」
由上再次印证,艺术作品的创作必须要有作者「思想情感」融入的这种理念。从古至今,从中西美学论点至谢震干老师、林炳文先生、袁金塔教授等艺术理念的论述也一再的重复着没有改变。而我们急需改变的是,如何将「思想情感」融入作品来表现的问题了?否则,可预见的是,过一阵子我们又会邀请不同的对象,讲相同理念的东西,而我们的作品依然「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来面对。
第十二课 怎样冲洗胶卷?
冲胶卷的用具,要预备一支温度计(最好是能够插入冲罐轴心内的一种)、一只冲片罐(塑料制的较便宜,不锈钢的耐用)和一只十六安士的量杯。显影药可买国产的微粒显影粉,定影药可买配好的酸性坚膜定影药。这些东西可到器材店购买。
冲胶卷最困难的一道手续是将胶卷装入冲片罐内。新买的冲片罐有一条跟胶卷一样的塑料片,可先用来多实习几次。因为装胶卷时不能有光线,没有黑布袋,或者用毛毡折成一个兜形,将胶卷及冲片罐放入里面,毡子的四周要向下反折,避免漏光。所以实习入胶卷时,首两次可用眼睛看着,但以后就必须依照正式入胶卷的手续在毛毡里实习多次,以达到纯熟为止。
正式冲洗时,先将药液开好。一加仑装的酸性坚膜定影药,开包后将八分之一左右(不必很准确)倒入量杯中开水十六安士。其余八分之七用阔口的瓶子装起留待日后使用。
定影药完全溶解后,另用瓶子装起待用。然后将微粒显影粉加水。药粉完全溶解后,用温度计测量,如温度太高,可用小冰块投入显影液中,使降低到七十度左右。如冰块仍未溶清,则要将冰块取出,以免温度继续下降。
胶卷装入冲片罐,盖好盖子之后,方可从布袋或毛毡里取出,在光线下进行以后的工作。这时将冲片罐注满清水,将胶卷浸两三分钟,使胶卷浸软。浸之时用手拍打冲片罐的两旁和底部,驱走内部的气泡。两三分钟后,将清水倾出不要,跟着即注入显影液。注入时要尽可能快捷,手势不要停。开始注入时要看清楚时间,注好后用笔将时间记下来。同时药液注入之后,将罐心依照时钟的方向轻轻转动,约一分钟。然后将温度计插入冲片罐内测量水温。
如果水温是华氏六十八度,冲依尔福的FP3,或柯达的万利,则要十分钟;冲爱克发的IF或ISS则要十三分钟(所有黑白非林都可用这种药)。如水温为七十二度时则各要减二分钟;如水温为七十度时,只要减一分钟。
除了第一分钟要将罐心不停转动之外,以后的每一分钟内只要转动三两次即够。塑料冲罐有保温作用,在以后这十多分钟内,水温不会怎样升高,可将温度计取出收起。显影时间一到,即要将药液倾出储起。倾出时也要尽可能的快捷,同时要注意将所有药液全部倾出,点滴不留。
倾出显影液后,也跟着非常快速的将定影液注入体内,同时不停地转动罐心(不要太快),以免有显影不匀的现象发生。转动两分钟之后就可停手,以后每分钟内转动三五次即够。到五分钟时可除去罐盖,察看胶卷。如果非林已全部通透,没有奶白色的霞雾似的痕迹,即可倾出定影液注回瓶子内留待以后使用(十六安士可以定影六卷至十卷的胶卷)。如仍有奶白痕迹,可继续浸在定影液中,以迄通透为止。
定影液倾出后,胶卷连罐心放回罐内,注入清水漂洗。这时可大力转动罐心,加速定影液的清除。一分钟换水一次,大概换十次之后,胶卷即干净。最后一次,滴入Photo-FIo的润湿液少许,搅和后将胶卷浸一分钟。就可将胶卷取出,两头用衣裳夹子夹着,挂在无尘的地方让它自干。不必用东西揩抹,避免花痕。
这就是冲胶卷的全部手续了。显影之后可用清水漂洗一次然后定影,不过这道水洗手续不是必须的。

■装胶卷图解:在不漏光的黑布袋中
将胶卷装入冲洗罐。
1将胶卷的底纸拆开,卷开后即摸到胶卷的尾端。
2将胶卷尾端伸入冲罐轴心的坑口上,慢慢卷进。
3胶卷全部卷入之后,将胶卷与底纸黏连看的胶布撕开,不要底纸。
4胶卷全部卷好后,即将轴心放入冲罐内,盖好冲罐的盖子,从黑布袋内取出进行冲洗。

■冲洗胶卷图解:胶卷装入冲洗罐之后
1倾入显影液
2转动轴心
3依照度和时间进行显影
4够时间后将显影液急速倒出来
5注入清水,漂洗残留的影显液
6将清水倾出
7注入定影液
8够时间后倾出定影液
9用清水漂洗胶卷
10过润湿剂
11抹去水珠
12挂起晾干
初学摄影,冲晒方面可先从冲洗入手,也可从印晒入手。但晒相要黑房,黑房不是要有就有,所以不妨先从显影胶卷开始。晒相和冲胶卷要经过显影和定影、漂水的手续。只是显影药方面,冲胶卷和晒相的并不一样,定影药则彼此相同
第十三课 荒山与云海的创作经验
最近阅读一篇古文『儿时记趣』,作者:沉复,江苏省吴县人。生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本文节选自『浮生六记』,内文记叙作者的童年生活情趣。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加上丰富的想象,在平凡的事务中开拓出悠闲的天地。其中尤以『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由于意涵与笔者二十年前有一段时间所拍摄的意念极为吻合,因此提出与同好们分享。
每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均会兴起无数的幻想、暇思,虽然有些明知无法实现,却能暂时化解烦恼或焦虑;企业家的转型经营、发明家的对象研发、艺术家的创作….他们往往凭着这些在脑际闪动与激荡的瞬间灵感,实时掌握并且加以实现,而渡过了企业的危机;改变人类的生活或创造新的作品……
在个人例行的摄影创作范围,距离员林不远的「花坛乡」,山区属于八卦山脉,风景秀丽,为个人创作的黄金地段。其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摄影素材;除了昆虫、鸟类生态与朴实的住家环境外,还有保留本土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台湾民俗村』、摄影界广为流传的『沙龙树』、烟囱林立的砖窑场里、场外景观等等,这些均为同好们热爱的创作园地。
对于以上这些素材或许因为同好们趋之若鹜的关系,笔者反而鲜少拍摄,甚至于沙龙树流行一、二十年,个人迄今仍未前往造访,可是却被东郊一座座几经开采遗留下来光秃秃的山丘所吸引。
二十余年前,境内有一座大约八公顷的小山丘,或许因为砂石含量高,不适宜制造砖块而遭到弃置,经过年复一年的风化(风吹、雨打与日晒),几年之后终于形成如竹笋状的土砾,布满整座小山。历经一次火烧山之后,杂草全部化为灰烬,而导致表层的土石全部裸露,使得所有土石原形毕露。每当我来到这里,面对如此的地貌,总会驻留的观赏,虽觉美丽壮观,可是始终无法领悟出其美感的表现方法。直到有一次突如其来的灵感,利用摄影的光影特性,于摄影时投下一些小型烟幕弹营造气氛,顿时呈现如云海般的层次感效果,将狭小的场景化为大环境「以凸者为丘,凹者为壑」心中的想象幻境霎时间一一呈现。就因为这一次的灵感,让我维持三年未曾中断的摄影,直到这一座山经过几度春风秋雨之后,再度布满了绿绿的杂草之后才告终止。
二十年来,这一系列拙作,在国际摄影展艺术组为我争来不少的奖励。可是长久以来却未发现在国际间的摄影舞台或是国内的摄影圈里,有其它的同好应用相同或类似手法的作品发表。如今公开此一系列的摄影经验与方法和同好们切磋,藉此拋砖引玉,企盼获得同好们的喜爱。

﹝图一﹞

﹝图二﹞
布满了满山的小土笋与坑洞,遇雨,由上而下的排水山沟形成小山谷,由于隔局狭小,顺光之下毫不起眼,逆光也只多了一些层次感而已,谈不上「气势」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三系列﹞
为了加强烟雾迷漫的气氛,笔者利用干冰喷出雾气、或点燃沾上机油的布料、甚至于投掷烟幕弹制造浓烟,在逆光的照射下,顿时将景观的层次感完全改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四系列﹞
利用这些场景以幻灯片合成(叠底技巧)所完成的拙作
第十四课 怎样拍好订婚、结婚照片
结婚是人生喜事中的第一件,因此每一对新人,对他们这一刻的留念也就特别注重。当然,便会煞费苦心委托摄影师拍摄订婚、结婚之日的各种照片,或者请亲友帮忙在场拍照。
农历十、十一、十二这三个月是结婚的旺季,初学者在年底前了解订婚、结婚摄影,或有个基础概念,利用他人婚庆之日可以好好发挥和磨练一番。
◆动「机」之前
一个称职的摄影师,在他未出家门前,一定要有周详的计划与准备,例如需要拍摄怎样的画面,有什么可能发生的情形,这一切都要有事先的构想和计划。
其次,就是器材的准备。
一、相机:通常一般的摄影师,都是以35 mm的相机为主,而且,机动性也比较大。除非是预定要拍外景,作放大之用,120的大相机应是用不着。
二、镜头:五十厘米至二十四厘米的变焦镜头一支就够了,长镜头用的机会很少。如拍结婚外景那什么镜头都有可能用到,就看您如何去灵活运用。
三、闪光灯与干电池:闪光灯的种类和厂牌很多,但原则上以回电快,及在亮度上可以采取分段式的闪光灯较妥。干电池最好能够准备几组,以防仪式进行一半没电而漏拍。
四、底片:准备ASA 100度,及ASA 400度两种感光度的底片,至于该带多少卷,就看各人想拍几卷而定,不过最好多带几卷。
五、滤色镜:如柔焦镜、流动影像镜、多面镜、单边多面镜等,但只有柔焦镜用的机会较多,其他的只表现一些特殊效果,在拍外景时才会用到。
◆签「约」动「机」时
一般来说,订婚有如签「约」,是结婚前的「手续」,如送聘礼、戴戒指这种仪式是不可免俗的,所以这些重头戏的镜头是绝对不能漏拍。这种仪式大部份在女方的家里举行,当男方的下聘代表到达,就是我们开始动「机」的时候。
男方到达女方家时,媒人或是长辈会牵着准新娘,端着甜茶请男方亲友代表,这个时候因为进行的速度较快,如果闪光灯的回电慢,当你拍完第一张,第二张还没拍,仪式可能已进行完毕。在这种情形下,建议采用分段式闪光灯,把它播在1/16光或1/4光,底片用ASA 400度,看距离远近采F3.5、F4、F5.6三种,这样一来就不会遗漏任何一个镜头。相同地,当新娘收茶杯,男方压红包时,也采用这种方法拍摄。
紧接着,就是家长收授聘金,男女双方互戴订婚戒指,在这种仪式进行时,我们可以要求当事人站的位子,而摄影师尽量找背景单纯,或者环境说明交待清楚的为背景。待这些拍完后,也可以请准新娘的兄弟姐妹、亲戚、同事、朋友、或双方家长与准新郎、准新娘合照,甚至可以请男女主角以日历为背景拍照,一来画面单纯,二来以后如果忘记订婚日期,只要拿出照片出来看,就会知道。假使这些您全拍齐了,那么订婚这天的「开机任务」便可以说是「大功告成」了。
◆随「机」应变喜洋洋
结婚这一天,不论是新郎或是新娘的家,一定是充满了忙碌、热闹而带有喜洋洋的气氛。而这一天也是摄影师最忙的时刻,通常以本省的礼俗,一定是由男方代表到女代家迎娶新娘,由女方家拉开序幕,而在晚上的喜宴中落幕。在这过程中,可能包括到郊外、公园等地拍外景。而照像馆的结婚照,现代的年青人大多在结婚日以前就拍妥了。
如果您是受托于女方,那么您就可以在男方迎娶的代表还未到达前,先帮新娘拍照。一般新娘会请她的同学或同事作伴娘(俗称送嫁)。这些人可能在新娘还未换上白纱礼服之前,会帮新娘整理头饰或补妆,这些镜头也不错。说不定您会碰上哭丧脸的母亲,或伤心流泪的新娘,这些也是我们不可漏失的对象。对新娘白纱礼服换好,如果还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利用新娘家的装饰如窗户、镜子、垂帘饰物、吧台、日历、台灯、花盆、或油画……等物与新娘搭配拍些单独半身照。拍完新娘的独照后,就拍全家福,也可以和父母亲或兄弟姐妹分开合照。至于取景、姿式、背景、镜头运用,那就看摄影师个人的构想,以及依当时现场而随「机」应变。
等新郎迎娶代表到达时,女方会先请男方吃蛋茶。然后,才由新郎把捧花交给新娘,再来就是上香拜神、祭祖,最后是新郎把新娘的头纱盖下,叩谢父母养育之恩,女方这边的礼仪才算完成。在这过程中,摄影师当然要眼明手快,丝毫不能放过任何一个镜头。
而到男方家之前,摄影师一定要比礼车早到,如需同行也一定选第一台车,而在到达之后需先行下车。等男方的家人来请新娘下礼车这时摄影师就要开始拍照。进入屋内,首先祭拜祖先和神明,尔后才送入洞房。此时摄影师一定要跟着进去,通常「新娘房」一定布置得美轮美奂,我们可以利用当时的现场,如衣柜、化妆台、床头柜上的小饰物……等当背景,再来就是和男方的父母、亲戚、朋友、兄弟、姐妹合照,拍摄的方式还是由摄影师依现场来决定。
如果时间还很充裕,天气也很好,摄影师可以建议拍外景。在台北附近比较适合的有青年公园、新公园、荣星花园、中正纪念堂、以及双溪公园等几处,外景拍法与我们拍摄少女人像一样,讲求构图、采光、姿式、表情及背景处理。这时我们也可以利用特殊镜,表现画面的变化,但切记不可拍太多,因过多后就不觉得特殊了。
在晚上的喜宴上,如有观礼,那摄影师还得提前到达。观礼现场要拍的镜头有入场式,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新郎、新娘用印,以及致词的人。其它镜头只要能掌握当时气氛,即可摄取。至于宴客时,主桌照几张,新郎新娘敬酒时照几张,送客时可能会发生的,如新娘的女同事或同学要亲新郎,抑是新郎的男同事或同学要求亲新娘的趣味镜头,这种突发的事情随时都会有,所以脑子要保持清醒,提高警觉,随「机」应变。在底片控制上也要注意,如果双方家长没有要求拍合照,而该拍的都已拍过了,那么,这一天婚庆喜宴到此算是「功德圆满」。
◆开「机」注意事项:
一、每换一次底片,要确实注意是否装妥。
二、随时注意光圈、速度是否有所变动。
三、随时注意闪光灯的指示灯是否亮着。

第十五课 户外人像摄影小秘方
◆拍摄人像,分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表现被摄者的本人,另一种是表现拍友本身的意图。
◆我们要把被摄者的脸孔拍得像他本人之外,还要把他的性格、他的精神状态拍摄得像他本人。(外表到内心)
◆户外人像和室内人像主要是光源性质的不同,其次则是由于拍摄环境的不同。
◆户外人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客观地表现被摄者-主要是运用镜头的特点,把人物的五官轮廓的美点快现出来。一类则是表现拍友心目中的想象-主要是把被摄者当做为一件"活道具",尽量运用画意的手法,使照片的画面显得悦目而优美。
◆人造反光板或闪光灯作补光的目的,是将脸孔部的全部阴位加以同等程度的减弱,不要形成碍眼的白位,使照片有不自然的感觉。
◆测光的最可靠方法是将测光表移近主要的部位来测度,测度之后再退回原位拍摄。
◆户外光线在任何情形下都可以拍摄出好照片,问题只是采用光线的手法是不是得当。所谓光角度,包括太阳位置,被摄者位置及相机位置。
◆太阳位置在时钟面五字至七字处都属于前光。在三字四字或八字九字处都属于侧光。由十字至二字则属于背光了。前光和侧光之间的就是前侧光。在侧光和背光之间的就是背侧光。
◆日出之后和日落之前的两小时以内的阳光,都属于低光位置。上午八时至十时,又下午三时至五时的太阳位置,相当于中光的高度。上午十时至十一时,和下午两时和三时,则相当于高光的位置其余由十一时至下午两时都属于顶光范围了。户外人像当然以中光和高光的位置拍出来的效果最理想。
◆户外的背景和光源都不能加以更动的情况之下,只有移动被摄者和照相机来获得最好的效果。
◆拍摄户外人像,首先要注意背景,初学者拍照时只顾看人,全部精神都放在人物的身上,对于背景往往不加注意,事前既不加选择,拍时也不予留心。
◆背景初步选好人物站过去,还要再来一次背景的鉴定。我们要看背景的趣味和人物是否配合,背景的色调和背景的线条等跟人物有没有冲撞。
◆到郊外拍摄人像,对于背景的处理原则「不利用就消除它」。
◆凡在照片里出现的景物,都要和主体有关连,不是衬托他的姿态,就是加强他的情趣,不是增加他的美感,就是使他更突出。
◆凡是户外人像的背景,拍得清楚也好、拍得模糊也好,总以简洁为宜。最忌是黑黑白白、花花绿绿,那就不论大光圈或小光圈都一无是处了。
◆大光圈只可以使背景的线条模糊,但却不能使反差减轻的。
◆背景的所谓乱,是指景物的线条太多,和形相不一致,使人的视线不住地左看右看,因而分散了主体的吸引力。
◆背景上的线条或形相,如果是统一的、一致的,都是使照片产生美感的辅助力量。这是不可不知的。
◆凡是横过照片的直线,不要把它放在正当中,也不要在人物头顶至腰部之间横过。
◆背景跟人物不配合,给人的印象是背景归背景,人物归人物,两者不能结合成完整的有机体,那自然不能成为一张具有美感的照片。
◆户外人像要求的只是假自然的姿势,即经过摆布技巧处理之后,令人觉得自然而且有美感的姿势。
◆采用镜头角度,必须要有目的,有作用,千万不要为角度而角度,为新奇而角度。
◆在户外,如果想人物不皱眉,最好是不让光直接照射到眼睛,如采取斜光、侧光或背光的光线等。
◆如果要在阳光之下拍照,可教被拍照的人保持着摆布好的姿势,闭起眼睛来,等到按快门时才教她张开。
◆如果手或脚被景物或身体隔断,在照片上只看见手臂,或者只看见手掌,那时候就会有被切断,或者无主孤手的感觉。
◆人物的手,在照片上,要就全部看得见,否则全部隐藏起来。最好将手布置在脸孔和胸肩的附近。
◆身体太侧的话,最好是只要一只手,如果两只手都要的话,身体的姿势就不要太侧。
◆在户外人像照片中,一定要让手有些工作,有些任务,在照片里有些作用。
◆在拍摄之前,拍友和被摄者能够进行交谈,,对于拍摄表情自然的人像是有帮助的。
◆临场经验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只有多实习,多检查,从错误中吸收经验。实习,是训练自已的手;检查,则是知道自已的错误。检查后再实习,则是提高自已的技术。
第十六课 摄影棚人像摄影基本技巧
◆摄影棚内的人像摄影,所有光影、人物、道具…等都可事安排就序,所以需事前作好一切准备.
◆人像摄影首重就是人物,所以事前摄影师应和模特儿多作沟通,如此除可了解拍摄过程之需外,并可解除模特儿的戒心。
◆在正式拍摄之前,如有可能的话应先多作几次试拍的工作。如此可让彼此多了解,并可事先了解模特儿的个性、特色、角度,以及她的缺点, 如此可改进缺点,并培养默契。
◆模特儿常多练习一些基本的美姿、肢体语言、脸部表情,尤其是利用眼睛来说话。应多参考时装杂志中模特儿的姿态、表情动作。
◆人像摄影的化妆和造型变化也是很重要的,如有可能的话,也应事先作试装和订装的工作,如此在正式拍摄时可缩短拍摄时间及减低失败率。
◆在摄影棚拍摄现场,模特儿刚开始称,可能一时还未能进入状况,摄影师应耐心引导,并在现场播放轻音乐来改善现场的气氛。并尽可能清除现场的非必要人员,以免使模特儿分心,无法专心进入状况。
◆摄影棚拍摄之采光要领和室外人象摄影的基本构图,其实是大同小异的,只不过在摄影棚拍摄,较能随心移动背景、前景、道具,以达到我们所需要的效果。
◆可拍摄人物特写的表情、眼精与嘴部的表情,以及静态与态动的表情,侧面的描写,及不同光源下的表情。
◆可利用化妆、发型变化及光影的变化来修饰模特儿的脸型和身材。
◆利用衣服的颜色深、浅和条纹变化,也可修饰模特儿的身材。
◆利用不同的镜头,和不同的摄影角度亦可修饰模特儿的身材。
◆人像摄影时需尽量让模特儿自由发挥,或是设定一段故事内容,让模特儿能有一点事作,如此拍出来才会自然、生动。
◆室内人像摄影一切掌控在自已的手中,但因是在摄影棚内,所以空间比较有限,背景、道具的制造有限,故更应善加利用采光、构图、摄影手法、新的创意、摄影角度的应用。
◆室内摄影不受室外气候变化,白天和晚上的影响,不受时间的控制,所以有机会时要多加利用.
第十七课 怎样参加摄影比赛
摄影的技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长时间的揣摩、经验的累积和致力于摄影艺术工作的心愿,才能达到「得心应手」的工夫,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恒心、信心和毅力。假如,你不能吸取失败的经验,那失败就等于完结了;如果你能吸取失败的教训,改正缺点,那失败就是成功的开端。
要成为一位出色的「百战百胜的摄影艺影家」,必须培养追求摄影艺术的一股热狂,有了这份无法遏止的热狂,才能培养追求「创作欲」,是摄影参赛者的必备要求。
参加摄影比赛,总带点幸运成份,这是不可讳言的,但不管怎样,参加摄影比赛,一定要先求在我,自已要尽力做好,不要抱得过且过的心理。送出作品之前,不妨先由自已做一检查,看是否满意,自已满意了才送出去。如果连自已也过不了,那经验老到的评审员又怎能过得呢?
你不妨根据以下十点做检讨:
(01)照片的质素是否缺乏?
(02)是否有画味?
(03)主体是否突出?
(04)题材选择是否有新意?
(05)构图是否良好?
(06)采光是否满意?
(07)色调或色彩是否准确?
(08)比赛办法已详细看过否?
(09)填修和装裱是否够干净?
(10)是否有充份的邮寄时间?
艺术没有速成,我们需要有想象力,再加上发现题材的眼力,然后学习把题材怎样拍到照片上去,因此你见到了甚么有趣的事情,能够用照片把它表现出来,然而表现得使人明白甚至表现得更有趣,那就是成功的照片,因此,我们要成为一个杰出的摄影家,就要不断地实习和研究培养起对摄影的热情,然后才会有创新作品。
在比赛初选过程中,一张技术质素有缺点的照片,如模糊不清、主体不明、色调不匀、反差不正常、装裱填修不干净…等技术有问题的照片,首先会被淘汰。
参加比赛,对于获奖与否会有侥幸的心理,且对于入选与否就应该抱定必胜的信念。我们要知道每一位评审员都要求作品有创作性,有优秀的技术、有选择题材的技巧、有新的表现手法。如一般只有技术上成熟,题材又比较新鲜的作品,才有最后复选的机会,但题材好而技巧欠缺,或技巧而题材槽,都不可能成为完整的作品。一般商业性摄影比赛,大都是专题的,如果以不对题的照片及大小、种类底片、填写规定、相纸等不合手规定参加,自然一定落选。而一张作品画面悦目的,在初选时有较大讨好的机会,但题材内容如果贫乏空洞,缺乏有力的刻划,就入围没有大机会的。如你要参加摄影比赛,想取得好成绩,作品一定要有主题(并非主体)感情,要有简洁的故事性,要有突出的主体,要有表现的技术,要有迅速的吸引力,同时要有「耐看的内容」。参加比赛,对照片的幅度,常为相纸的尺寸所囿,不能发挥自已的创见,构图这部份在评选员的给分中,占去很大的比重,色调的错误自然是失分的最大原因,如配纸不准确,放大曝光过多或过少,而显影则过少或过多等,则是最常见的。其次要小心处理底片,可省去许多的精神和时间,因为填修照片的花点、斑痕、刮线等是很费眼神和时间的。
摄影作品的题名不要卖弄甚么花巧,主要是将主题表现像画龙点精一样点出来(尤其是组合或连作照片),可帮助评审员对照片主题的加深或加速领会,而不会错过了应得的分数。
一张处理手法新鲜的作品,是最容易获取高分的。所谓创新,是指新的拍摄角度,对题材表现有新的境界。如在评选过程中,接连几张横开照片,忽然出现一张高长照片,眼前就有新鲜感觉。
参加摄影比赛照片,在题材选择和表现手法方面,一定要「与众不同」!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入选机会。我们要能够灵活地运用构图方法,把构图学的种种原则完全融化在自已的知识之中,自然而然地会中引导自已去怎样去拍摄,和怎样去剪裁。因为构图不是从「熟记」中得来,「强记」只能帮助你去摹仿别人的作品,并不能帮助你创作出自已的作品。
一幅刻划有深度的照片,不会使评审委员越看越平淡,而是越看越新奇,兴趣盎然,抖擞生机,爱不释手的。以技术素质过了初选关,再以美的素养过了复选关,就有可能进入决选的阶段,如果题材刻划有力生动,显现创新独特典雅的风格,无疑是大家公认的杰作。
参加各种摄影比赛照片,因为主办摄影比赛单位不同,其宗指、征求题材等规定观点各有不同,所以要选适合该比赛的胃口为妙!一幅作品,往往在甲处获奖,而乙处时,便名落孙山,所以比赛之得失,勿过于认真,无须以此为荣辱,还是个人的实际修养最重要,成功的摄影艺术作品,始终是不会被湮没的。可是有一共同的目标,就是每幅作品的艺术成就要以「健」「美」「新」为鹄的。换句话说,要富创造性,要与众不同的风格和技术高超制作完美,及吸引人令人有共鸣情感。这样在比的评审会上,是有利而无一失的。
第十八课 烟火拍摄技巧
相信烟火是一项最热门的摄影主题,个人谨把以前所学的、所看的、所听的有关于烟火的摄影技巧,综合一下在艺术视界发表,希望有助于所有会员及摄影同好对国庆烟火的拍摄,希望人人能拍到最好的烟火摄影作品。但因个人材疏学浅,万一有阐述错误或疏漏的地方也请各位前辈同好能不吝指正。
为了这即将到来的十月,笔者勉力将拍摄烟火时的注意要点归纳为十点,如果这十点都注意到了,只要构图恰当,应不难拍出美丽的烟火。
1、首先要慎选拍摄地点,拍摄位置千万不要选在烟火施放点的风尾方向,否则迎面飘过来的烟雾保证让您拍出来的烟火不清不楚或宛如白昼。另外距离远近及烟火施放地点的背景也是要考虑的因素,这要看您的镜头焦距长度、配景好坏及光害程度而定。
2、时间:一定要提前到达拍摄制高点先占好有利位置,最好是较无光害的小山上或私人大楼顶楼,因为人较少,不会没地方放脚架,也不会不小心拍到人头。
3、器材:如可能会用到长时间曝光(拍烟火轨迹)时,一定要带脚架,且使用时要预防被人踼到。此外黑卡纸,小手电筒,最好也随身携带。
4、底片: 不建议用高感度底片,感度愈高的底片对色彩的表现力愈差,焰火自然较不出色,且因曝光时间短, 较不能表现焰火的轨迹。正负片不拘,但如果是日后要作叠片二度创作使用者,请务必用负片,许多专家前辈多用叠片的方式来创作出绝佳的国庆夜烟火作品。
5、对焦:自动对焦相机拍摄前最好先将相机调成手动对焦模式,并将焦点对于无限远处,然后全程用此焦距拍摄。不管在有无光害的地方皆建议加遮光罩。
6、判断烟火方向:每一次的烟火施放前数秒都会有一颗信号弹射出,用以标示下一波烟火的方向。此时记得把镜头对准信号弹的方向,如此可以缩短构图时间。
7、快门时间:如果是要现场拍摄完成作品,当然要选好烟火下的配景及拍摄的角度。此时曝光时间及光圈的决定应以配景为主及烟火的效果为辅来决定。如果两者条件光度或距离位置实在配合不来,可尝试使用重复曝光,在现场把地面的配景和烟火分开来拍摄。如果是要事后二度创作才产生作品,通常只会拍烟火,则当然以烟火的效果来决定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