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的能力及最适合岗位简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33:40
红军时期,粟裕表现平平,作为一个冲锋陷阵的中下级军官,其指挥水平,建立的功绩不仅无法与彭德怀,林 彪等元帅相比,(如彭德怀攻克长沙,被毛泽东称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攻克的唯一的省会;第四次反围剿黄陂,草台岗战役,林 彪担任战场总指挥,统一指挥红一方面四,五万人歼灭了国民党军五十二,五十九两师和精锐十一师,蒋介石大骂林 彪是战争魔鬼,悬赏十万大洋缉拿)就是与徐海东等大将相比也逊色得多。抗日战争粟裕对日军作战表现一般,没有打过一次歼灭日军五百人以上的战斗。 抗战时期其作战性质是局部的游击伏击战,短平快,打了就走。
解放战争,粟裕在华东战场给陈毅当副手,第一次成为一个战略区的副帅,在陈毅的领导下负责具体的战役指挥,这时对粟裕的要求就不像红军和抗战时期了,粟裕要应付比以前大而复杂的局面,大一点的战役要自己来计划,粟裕就显得不太适应了, 控制全局能力不足的弱点就暴露出来。
一是战役能力不强:华东战场的第一个大仗宿北战役的作战计划是陈毅,陈士渠制定的;莱芜战役舍南取北的战役构想是陈毅提出来的;孟良崮战役前,中央多次指示不要急躁,不要分兵,要掌握最大的兵力。粟裕因为分兵多次错失战机,他不但不引以为戒,反而还要分兵,幸亏被毛泽东及时制止。陈毅提出在不分兵的前提下机动作战(毛泽东也指示华野机动作战,毛,陈在这一点上英雄所见略同),不分兵,机动作战是华野能够捕捉到七十四师,取得孟良崮战役胜利的关键。豫东战役,粟裕本来是要虚攻开封,在鲁西南寻机歼灭五军,陈士渠提示说:“勿以固定对象或固定地区所限,免贻误战机,形成敌我主力长期对峙,反而被动不利。”这才有了实攻开封,围歼区兵团之举。说明粟裕还没有掌握指挥大兵团的方式方法,全局观,大局观有问题。
其次战略眼光眼光不够敏锐。济南战役前夕,粟裕因为不确定的获悉敌国民党军第八十七师一个旅增调济南,对攻下济南确乏信心,犹豫不决,他的担心更多是出于战术考虑。济南战役后,我军的下一个目标自然应该是黄伯韬兵团,通过围歼黄伯韬兵团引发更大规模的作战。粟裕却看不到这一点,向中央建议的淮海战役作战目标仅为淮阴,淮安(两淮),海州,连云港。粟裕的建议有四个可供选择的方案,淮海战役是四个方案中作战规模最大的方案。如果按照粟裕建议的那个淮海战役打,只是个一般性的战斗,毛泽东指示淮海战役首战目标应该是必须是黄伯韬兵团,毛泽东把粟裕的一般性的战斗改变成了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役,把淮海战役在事实上改变成了歼黄战役。实践证明毛泽东的战略部署是英明正确的,奠定了淮海决战胜利的基础。军史说“围歼黄伯韬兵团断了敌徐州集团的右臂,迫使徐州之敌增援,调动黄维兵团到淮海战场,围歼黄伯韬兵团的华野部队与东进的中野四个纵队对徐州之敌形成了战略包围的态势,揭开了淮海决战的序幕”。同时也说明粟裕在判断上有问题,没有做到“知己知彼”,因为战争的进程和他建议的完全不一样,这说明他对敌我力量对比,我军战力等的情况判断有偏差。宿北战役后,陈士渠建议我军下一个作战方向是鲁南之敌,(陈毅,陈士渠在制定宿北战役作战计划时就拟定宿北战役胜利后接着北上打鲁南之敌,粟裕却不能审时度势,而要打两淮已经固守,难以消灭的敌人,陈士渠看着着急,如果不是觉得粟裕指挥实在太差,也不至于将作战方案越过粟裕直接上报中央裁决,还好中央英明,批准了陈士渠的作战方案,否则只能看着我军攻击两淮之敌不下,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了。
其三,从军事思想来看,粟裕在战略上既缺少创建,战术上又乏善可陈,对于大兵团作战,粟裕少有见解,对战术的研究更是付之阙如,南麻,临朐,曹县等等战役粟裕的兵力都是多于敌人,粟裕似乎只会向心进行攻坚,而外围的阻击部队似乎只是摆设,敌军似乎不用费多大劲就可以突破或绕过他的防御,这些例子给人的感觉是粟裕胸中似乎没有全局,只够考虑一个方向的作战(就象下棋的人,只能看到第二步或第三步,局面复杂一些就不能应付了),不合理的战役组织,就会使兵力的发挥大打折扣,才会出现这些总兵力优势的情况下都不能以多胜少的局面(陈毅也有责任)。解放战争粟裕打的败仗为全军之最————最大最多。纵观粟裕解放战争作为一方副帅来看,虽然表现不突出,然而在主帅的领导下还算完成了任务,还可以算称职。
粟裕解放战争为华东战场副帅,一度代理主帅,以他的能力应付起来可以说是殚精竭虑,然而上面有毛泽东,陈毅把关掌舵,坐镇领导。三大战役后,当其它野战军势如破竹,解放了自己的战区,又解放了大片国土时,离开了陈毅直接领导的粟裕却在金门,登步连打败仗,给攻台作战蒙上了阴影。中央要粟裕担任攻台总指挥,粟裕自觉不克负荷,向中央建议请林 彪,刘伯承来指挥攻台,自己做林 彪,刘伯承的副手。解放战争,华东是全国各战区中唯一没有完成任务的战区。
分析了战争年代的粟裕,我感觉粟裕最适合的岗位是:军长,这才是他最适合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