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历史考试大纲考点配题训练(三轮知识回归书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28:19
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主要考点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二、配题训练
1、  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按宗族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2、  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的特征有
①皇位世袭制②帝位终身制③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④皇帝独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秦朝推行郡县制在当时
A、彻底废除了贵族分封制B、成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C、取代了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D、首次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4、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之一。下列哪些举措是为了分割相权?
①秦设御史大夫②唐设三省六部③北宋设参知政事④清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简答题)明清两朝分别设立内阁和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
(1)明朝初年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忙,设内阁以备顾问。
(2)清朝建立后,重要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而议政王大臣办事效率低,于是雍正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而设立军机处,原来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决定的事情改由军机处办理,这样就强化了皇权。
6、(简答题)从汉至元我国的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是如何发展的?这一发展过程反映了地方管理体制变化的趋势是什么?对地方管理体制的强化有什么不利影响?
(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逐渐加强了地方的监督,但出现了藩镇割据现象,北宋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实行郡县两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管理。
(2)在分权的基础上,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建立起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王的管理体制。
(3)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劝,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考点:
(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       手工业的发展
(3)       商业的发展
(4)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二、配题练习
1、  战国以后2000年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①国有土地所有制②君主土地所有制③地主土地所有制④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  下列关于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规定百姓占有田地的最高限额,将多出部分分给无地或少地者
B、北魏时借鉴汉族的土地制度制定并开始实行
C、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D、隋唐沿用和改革了均田制,唐朝中后期因土地兼并严重而逐渐瓦解
3、某现代古物收藏家收集到下列文物,其中可能是赝品的是
①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一尊②宋代缂丝图一副
③唐代彩色瓷器一件④明代珐琅彩瓷器一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其表现有
①商业市镇兴起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③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日益商品化④商帮崛起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简答)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2)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3)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4)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水平(5)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6、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因素有
①小农经济②闭关政策③重农抑商政策④官营手工业⑤家庭手工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7、下列关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有利于封建社会的稳定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8、下列对清政府禁海闭关政策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使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B、刺激了民间工商业资本的迅速扩张
C、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推进工业化的契机D、堵塞了对经济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
9、(简答题)明朝中期以后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具有怎样的特点:
一是从行业和区域看,产生于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的丝织行业。二是从表现看,主要是苏州,丝织业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三是从程度看,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出现在个别地区的个别行业部门,是十分微弱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配题练习: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条件。主要表现在:
①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②“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
③学术下移,私学兴起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学术传播和交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新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思想是
①春秋大一统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君权神授④仁政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4、(简答题)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在汉武帝时期开始成为统治思想?
(1)       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面临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需要新的学说加强统治
(2)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发挥,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
(3)       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思想上统一,从而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5、隋唐儒学发展的特色不包括
A、佛、儒、道三教希望“三教合归儒”
B、封建帝王重视儒家,甚至建立国学,传授儒家思想
C、虽然还尊重孔子,但是已经对他的思想进行了调整
D、儒学的影响远及西藏、新疆,甚至影响到东亚国家
6、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A、阶级立场不同             B、政治主张的分歧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D、社会性质的差异
7、下列哪些观点属于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
①“心性论”②“宇宙便是吾心”③“致良知”④“万物皆是一个天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高考知识点: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二)配题练习
1、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这段话反映出
A、中国古代发明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
B、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侵略扩张
C、在特定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三项伟大发明蕴涵着资本主义发展因素
2、要了解中国古代的混合选择法,可参阅的资料有
①《范胜之书》②《齐民要术》③《周髀算经》④《黄帝内经》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3、下列剧种产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元杂剧②昆山腔③诸宫调④京剧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4、下列关于京剧表演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表演内容以历史故事为主B、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C、表演形式上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D、表演无固定程式
5、汉赋的特点包括
①以骚体诗为基础②吸收散文成分③利用江汉一带流行的句子④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下列属于明清时期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是
①《三国演义》②《红楼梦》③《儒林外史》④《水浒传》⑤《聊斋志异》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③④⑤
7、下列关于中国绘画演变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A、夏商周三代以人物肖像为主B、隋唐时期山水画、人物画、宗教画盛行
C、两宋时期山水画成为最大的亮点D、元明清时期文人画兴盛
古代世界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主要考点:(1)雅典民主政治(2)罗马法
二、配题练习:
1、  雅典民主不是某个天才的瞬间发明,而是雅典志士仁人在平民支持支持下,经过200多年颠簸曲折,不断创新的产物。
据此回答:
(1)、雅典进入文明社会之处,采用的是怎样的政治制度?
(2)该政治制度在公元前8——前7世纪时又被怎样的政治制度所取代?
(3)前两种政治制度有哪些区别?
(4)对雅典民主制度确立作出突出贡献的两位改革家的名字。
(1)君主制(2)贵族制(3)贵族制与君主制不同,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制原则,采用任期制和选举制,而君主制采用终身制和世袭制(4)梭伦和克里斯提尼
2、伯利克里在著名的“葬礼演说”中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这段话反映出雅典民主的特征是
A、主权在民 B、民主面前人人平等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民主为国内人共享
3、古罗马政体发展的先后顺序是
A、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帝制B、君主制——元首制——共和制
C、共和制——元首制——帝制D、共和制——帝制——元首制
4、公民法和万民法之间的区别消失是在
A、4世纪初   B、3世纪初    C、2世纪初    D、1世纪初
5、罗马法的发展演变过程
(1)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 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配题练习:
1、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下列哲学思想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直接借鉴意义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know  yourself”
C、“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D、“最初偏离真理毫厘,到头来就会谬之千里”
2、对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与智者学派为同时代的人②哲学追求主要集中在认识自己这一命题上
③强调知识的作用④哲学研究集中于自然科学这一命题上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近代中国
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主要考点:
(1)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3)辛亥革命
(4)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配题练习;
1、之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依据是
A、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B、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D、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
2、清朝同治年间,一位美国商人来华,这时他享有的特权有
①他可以到黄山观光旅游      ②他在中国触犯了中国法律可以不受中国官员的审判
③可在汉口租赁土地          ④可在重庆开设工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在《马关条约》诸内容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危害最大的是
A、割台湾给日本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D、开放沙市等为商埠
4、李大钊在一首诗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 两度劫”发生在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5、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已达到。”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是
A、武昌起义的胜利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清帝下诏退位         D、《临时约法》的颁布
6、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许多资产阶级性质的法令对原同盟会的纲领未能贯彻实施的一项是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
7、五四运动中的直接斗争目标基本实现的是
A、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B、还我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废除二十一条、内除国贼   D、内除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8、以下不属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的是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此有了先进政党的领导
B、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国际援助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C、推动着中国革命不断向前发展D、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党
9、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倡议是在
A、“八一宣言”B、瓦窑堡会议C、国共合作宣言D、洛川会议
10、中共在抗日战争中实行的土地政策,对地主阶级
A、既打击又依靠B、既限制又依靠C、既限制又联合D、既保护又联合
11、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主要目的是
①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②揭露国民党的投降分裂行为
③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④向全国人民指出抗战的正确道路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12、1947年底,党中央在杨家沟开会,毛泽东说:“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会议,20年来解决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局面开展胜利可期。”这里的“解决优势”的关键决策是
A、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B、全国扩大解放区
C、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D、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13、中共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政策的相同点是
①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②执行统一战线策略方针
③发动人民力量,进行人民战争④坚持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根据地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4、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下,西方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包括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西方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包括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确立的三个条约是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15、(比较题)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
提示:不同点主要从时期、领导、成果、群众基础等方面分析
相同点主要从失败的主、客观原因、启示来分析。
16、(简答题)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抗战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建国初期:
建国后50年代: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二、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主要考点: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二、配题训练
1、鸦片战争后,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给中国带来的客观作用不包括
A、中国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刺激了中国城乡经济的发展
C、瓦解了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
D、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2、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①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②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③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④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④
3、以“求富”为口号兴办民用工业的直接动因是创办军事工业所遇到的困难,其“困难”主要有①资金②运输③燃料④矿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实质上是
A、以工场手工业代替简单协作     B、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C、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D、近代化的一部分
5、下列哪些因素客观上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①一战结束②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③日本的全面侵华④民族资本的薄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6、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种新的经济成分。它们同自然经济的关系是
A、互相依赖B、不同程度瓦解自然经济C、既相互依赖又互相瓦解D、继承发展
7、据统计,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加了80%。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和发展
C、西方列强因受经济危机打击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8、(探究题)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有利因素:①外来技术的引进。如洋务运动。②外来经济侵略的客观影响。③政府开放的政策,如清末甲午战争后的政策,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措施。④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如一战的影响。⑤重大政治变革的推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⑥新式学校的创办,教育制度的改革所起的作用。
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①政治腐败、专制统治,不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②外来侵略的加深,特别是主权的进一步丧失,外来经济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严重地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③封建经济的阻碍,影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④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外来技术垄断),管理经验缺乏等等。总之,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三、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主要考点
(1)       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配题训练
1、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①弘扬民族文化②挽救民族危亡③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根基④发展资本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②③
2、关于早期维新派和洋务派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早期维新派最初都是洋务派的支持者
B、早期维新派为洋务运动的发展作出过贡献
C、早期维新派一贯反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早期维新派从洋务运动的失败中提出了改良政治的要求
3、19世纪末,威新运动之所以取代洋务运动而在政治舞台上唱主角,其最主要原因是
A、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B、民主革命思想还没广泛传播
C、帝国主义支持光绪帝夺权           D、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4、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是指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
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5、中国近代前期,新旧思想进行了几次激烈论战,结果是新思想流传日广,旧思想的信仰者日减。其原因是
A、新思想是正确的,就思想是错误的
B、新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旧思想违背了历史潮流
C、新思想符合中国国情,旧思想不符合中国国情
D、新思想所代表的阶级人数多,旧思想所代表的人数少
6、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其原因包括
①使专制主义受到空前打击    ②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③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觉醒      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发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维新变法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思想共同的特征有
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②是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③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④彻底抨击封建主义正统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8、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的知识分子极力宣传十月革命,这表明
A、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中国新思潮的主流
B、十月革命对新文化运动产生重大影响
C、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转而学习俄国革命经验
D、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已经到来
9、(创新思维)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三派主要力量在反封建和学习西方问题上的特点(金榜)
(1)各有侧重点
①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学习西方,兴民权,设国会,走君主立宪道路。
②革命派:反对封建统治,主张实行西方民主共和国方案。
③激进派:矛头指向封建正统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
(2)各自实践方式和结果
①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依靠光绪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但君主立宪制问题在变法诏令中并未涉及到,且由于不发动群众,没有武装力量,最终失败。
②革命派,通过暴力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国方案也未能真正实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并未改变。
③激进派,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革命,掀起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上产生重要影响,促使人民追求民主和科学,并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近代世界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一、主要考点
(1)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       启蒙运动
二、配题训练
1、在希腊哲学思想中,主张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的是
A、泰勒斯B、苏格拉底C、亚里斯多德D智者学派
2、在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美术作品中,也有许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他们的这些杰作与神学宗教画的最大区别在于
A揭露教会腐败与神学的谬误反动   B、表现现实生活与真实的人物形象
C、倡导民主革命与反抗精神       D、宣传宗教改革与激进思想
3、下列对文艺复兴运动和人文主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以推翻和否定上帝为目的        ②以反对世界观为内容
③以复兴辉煌的古代文化为武器    ④以天文学领域的革命为开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万物的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提出上述观点的哲学家是
A、泰勒斯B、普罗泰戈拉C、亚里斯多德D、苏格拉底
5、下列观点属于智者学派的是
①万物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②“感觉就是知识”
③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都是人制定的④“知识就是美德”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马丁·路德改革和加尔文改革的相似点不包括
A、都反对“因信称义”               B反对罗马教皇的权威
C、都创立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   D改革都在德国进行
7、恩格斯称赞法国的启蒙思想家“都是非常革命的”,这是因为他们
①反对封建特权②反对专制王权③主张实行法制④倡导人文主义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二、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主要考点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二、配题训练
1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评价,我国史学界大多数人认为
A、哥伦布的作为是进步的,对近代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B、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人类文明社会的先驱
C、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给印第安人带来灾难
D、哥伦布的活动具有非正义性和进步性的双重特点
2、下列关于奴隶贸易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最早和最大的奴隶贩子分别是葡萄牙和英国
B、三角航程为西欧→非洲→美洲→西欧
C奴隶贸易始于17世纪
D、英国因奴隶贸易获取了巨额财富
3、  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活动出现。以下哪几项能正确说明殖民活动对于资本主义发展起促进作用
①推动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②加速了西欧封建主阶级的衰落
③造成了商路和贸易中心的变化④贩卖的黑奴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西方国家的长期殖民统治不利于广大亚非拉国家近代经济的全面发展,造成亚非拉国家的穷困与落后,主要的相关因素有
①经济结构的单一化②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③阻碍了近代生产方式的传播④自然资源被掠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下列关于世界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进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互隔绝的状态
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发展
④经济区域化明显阻碍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6、英国工业中普遍出现了一种“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这一模式最早出现在
A、毛纺织业B、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中C棉纺织业的发展中D蒸汽机的发明中
7、下列关于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条件中最重要又最直接的因素是
A、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B、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C、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D、手工劳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8、第二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
A、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B、工艺技术的需要
C、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D电力的广泛应用
9、大企业(垄断组织)出现的积极作用包括
①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②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③有利于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升质量,提高生产效率
④放弃了自由竞争⑤消除了经济危机
⑥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⑦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⑥⑦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⑥
三、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主要考点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二、配题训练
1、下列对1787年美国宪法的客观评价是
①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②加强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
③具有一定的民主性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阶级或阶层在1832年议会改革中取得更多席位的是
A、新兴工业资产阶级B、资产阶级化的贵族、
C、封建贵族地主阶级D、新兴工业无产阶级
3、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目的是
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B、协调当时各种社会矛盾
C、确立三权分立的立法原则D、确保国家摆脱殖民统治
4、约翰是内华达州的众议员,汤姆是来自内华达州的参议院,汤姆的任期比约翰
A、短3年   B、长3年   C、短4年    D、长4年
5、1792年法国称共和国,1804年称帝国,这一名称变化中没有实质变化的内容是
A、阶级基础B、国家政体C、政府内外政策D、与人民关系
6、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总统的产生方式是
A、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B、由选民间接选出
C、由议会两院联席会议选出D、由众议院选举产生
7、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体与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相比,其特点是
①专制主义色彩浓厚②君主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③国王“统而不治”④首相对君主负责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8、下列由国民直接选举的有
①英国下议院议员②美国众议院议员③英国内阁成员④德国联邦议会议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9、下列关于法国共和制与德君主立宪制的对比,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都属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B、法国的总统是由议会选举产生,而德国是世袭的
C、法国总统和德国皇帝都有权解散议会D、都顺应历史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0、都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行政首脑的是
A、《权利法案》与1787年宪法B、《权利法案》与德意志宪法
C、1787年宪法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德意志宪法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一、主要考点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二、配题训练
1、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发展到科学的根本因素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B、资本主义弊端的日益暴露
C、马克思、恩格斯共同研究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巴黎公社在客观上体现了《共产党宣言》中
A、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
B、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统治的理论
C、资本主义是一种腐朽
D、建立社会主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理论
五、近代科学技术
一、主要考点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二、配题训练
1、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的位置的看法的是
A、进化论B、血液循环学说C、细胞学说D、植物分类法
2、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器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是
A、阶级结构的变化B、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C、人民生活的丰富D、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3、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之所以是时代进步的综合产物,原因是当时
①近代欧洲社会经历了两次思想解放运动②科学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③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④出现了早期进化论思想
A、②④正确①③错误B、①②④正确③错误
C、①②正确③④错误D、①②③④都正确
4、达尔文的进化论对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②优胜劣汰思想影响了被压迫民族的斗争
③沉重打击了宗教神学世界观④促进了欧洲理性主义思潮的萌发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18世纪以来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是
A、工业文明——知识经济——农业文明
B、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知识经济
C、知识经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D、“电气时代”——“蒸汽时代”——现代信息技术
6、(知识探究)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一轮金榜
现代中国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主要考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二、配题训练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下列关于这一制度确立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奠定了我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B、成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C、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D、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2、新中国初期,人民政府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有
①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确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③实行村民民主自治制度④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与《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显著特点是
①规定中国国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②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在中国首次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④确立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2002年5月,新疆霍城垦区居民王振明因一根电线落地而触电身亡,其妻状告该地用电部门失职,要求人身损害赔偿,最终获赔39732元。其法律依据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5、直接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的法律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C、《劳动和社会保障法》D、《环境保护法》
6、新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下列五个省级自治区成立的先后顺序是
①内蒙古②新疆③广西④宁夏⑤西藏
A、①③④②⑤   B、③④⑤①②    C、①②③④⑤    D、⑤①②③④
7、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前,人民政协具有代行人大职权的功能。人民政协诞生的背景
A、反对内战的舆论不断高涨B、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基本胜利
C、《共同纲领》被各民主党派广泛接受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8、对1982年的宪法评价最到位的是
A、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起点
C、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D、是中国新的历史时期治邦安国的总章程
9、(概念理解)“法制”到“法治”的新变化(《大讲堂》)
10、(材料题)阅读下列三幅图(导航)
图一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图二中国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图三台湾民众反台独的示威
回答:
(1)以上三幅图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我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法?这一方法首先是为解决哪一地区的问题而提出的?在实践中又首先运用于哪一问题的解决?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
(3)我国政府在对台湾和港澳的政策中有什么异同?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
台湾可以保留军队;
因素:台独立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11、(材料题)观察下列三幅图片,请回答相关的问题(导航)
图1: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左)访问苏联,图为毛泽东在斯大林(右)70岁寿辰宴会上。
图2:1972年2月,毛泽东(左)在寓所会见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右),后来中美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
图3:1972年9月27日,毛泽东(左)在寓所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右)、外务大臣大平正芳(中),两天后双方宣布建交。
(1)结合图1的背景,分析这次会谈有什么历史意义?
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封锁、巩固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图2的会见对图3的会见有什么影响?
有影响。图二的会见有利于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3)图2和图3的两次会见对中国外交起到什么重大影响?
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4)从上述历史事件,能看出中国外交政策的有哪些基本点?
独立自主;和平共处
12、“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在解决港澳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它符合
①社会主义原则②祖国统一原则③实事求是原则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原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根本条件是
A、中国政府的合法性     B、“一国两制”政策的灵活性
C、世界潮流的驱动性     D、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14、在解决香港问题的谈判中,英方代表多次提出“主权与治权”应分开。英方的根本意图在于
A、保持香港的稳定                   B、保持香港的自治权
C、继续维持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D、使香港脱离中国
15、2005年4月~7月,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和新党主席郁慕明先后访问大陆,三位均表示赞同“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这表明
①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国人民的心愿②“一个中国”原则符合两岸人民的最高利益
③“台独”缺乏理论依据和政治基础④国、亲、新三党访问大陆为两岸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平等对话树立了典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主要考点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二、配题训练
1、下列各项,以关注民生为出发点的是
①《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的写作②洋务派主张“自强”“求富”
③“平均地权”“节制资本”④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大利民政策,因为它
A、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B取消了自古以来的农业税
C、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D、改变了农村单一的生产结构
3、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成绩显著,有学者曾经形象的把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其中“弓箭弦”是指
①14个沿海开放城市如弓②长江中下游如箭③京九铁路如弦
④京广铁路如弦⑤小浪底工程如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⑤    D、①③⑤
4、下列关于“走出去”战略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实行“走出去”战略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
B“走出去”战略即开放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等
C、“走出去”战略即加大外资引进力度,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D、实行“走出去”战略是为了减少竞争,扩大国际经济合作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根本目的是
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解决商品不足的问题
C、发展社会生产力D、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6、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这些措施是
①推行现代企业制度②全面开放粮价③改革金融体制
④改革企业所得税⑤改革外汇管理体制⑥改革社会保障体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7、关于市场经济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市场经济不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B、国家宏观调控不需要市场机制
C、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互相补充D、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互相矛盾
8、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B、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
C、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D、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
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有
①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②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③我国顺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
④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0、下列哪项不是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的相同之处
A、引进外资B、外向型经济C、劳动密集型产业D、引进外国技术
1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下,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的手段包括
①财政经济②货币政策③法律手段④行政手段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2、(材料题)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以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
(1)中共八大在这一探索的开始之际作出了怎样的历史性贡献?
(2)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生产关系进行了成功的调整和改革,简析其主要内容和作用。
(3)中共十四大在这一探索中作出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4)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提示:从所有制和经济体制两方面加以概括)(金榜)
(1)①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规定了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提出了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2)内容: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作用;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极大提高。
(3)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主要考点
(1)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二、配题训练
1、标志着中日结束长期敌对的历史,翻开了睦邻友好新篇章的历史事件是
A、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B、1973年中日建交
C、1978年缔造《中日和平友好条约》D、日本断绝同台湾的关系
2、2002年3月16日,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召见美国驻华大使,就美国政府允许台湾所谓“国防部长”赴美“开会”向美国政府提出严正交涉。美国政府的这一行为
①践踏了《联合国宪章》的精神②违反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
③干涉了中国内政④改变了其坚持的“一个中国”政策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交的主要特点是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与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D、促进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和合作
4、下列体现“稳定周边”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首要的对外战略目标是
①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重视发展与东盟的关系
③保持与欧盟各国的关系④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我国新时期的外交方针与政策有
①不结盟政策②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③一边倒与一大片④对外开放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6、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十分重视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从1991年开始,中国外交部长每年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东盟会议
B、1997年东南亚金危机中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
C、与东盟国家在经济合作、反恐方面态度一致,形成《上海共识》
D、1997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发表联合声明,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7、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对世界的看法由“战争革命”转变为“和平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党和政府正确地认清了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认清了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
B、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成败中得出的教益
D、从一些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中得出的教益
8、20世纪90年代,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A、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行为
C、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D、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9、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当时提出这一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间存在着严重的边界问题
D、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上提出“反共产主义问题”
10、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钟,但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这里宣读的公告是
A、基辛格访华的公告B、尼克松总统将要访华的公告
C、中美《联合公报》D、中美《建交公报》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主要考点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二、配题训练
1、促成中国人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重要因素不包括
A、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大力经济援助、
2、如果你想查阅有关新文化运动的文章,可以看看下列哪个报刊
A、《人民日报》B、《新青年》C、《新华日报》D、《时务报》
衣食住行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出时代特有的精神面貌,随着近代工业的起步和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回答3~4题
3、下列不属于鸦片战争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变迁的原因的是
A、西方的大量洋货涌入中国B、租界里西方人把其生活的方式移植过来
C、洋务派的倡导D、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
4、近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西餐逐渐成为一些人的时尚②西餐逐渐由通商城市流人市镇、由沿海进入内地
③日常西式食品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④酒、茶、烟等日用食品发生变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5、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和结束帝制,而且是一场社会革命,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习俗起到的作用有
①辛亥革命后,政府颁行男女礼服制,新服饰走向社会中下层
②辛亥革命后,政府颁行《剪辫通令》,革除结辫陋习
③提倡“自由、平等”文明精神,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
④辛亥革命后,政府颁行《不缠足会草例》,促进不缠足运动的开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6、从目前的居民整体生活水平来衡量,我国正处于
A、温饱型社会           B、初步小康型社会
C、高度发达的社会形态   D、向全面小康型转变的社会、
7、铁路成为中国近代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主要因素有
①铁路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②铁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
③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④清政府从一开始就支持建设铁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主要考点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配题训练
1、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
①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阐发②是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③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④反映了人民要求独立和民主的愿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孙中山重新解析三民主义的外部因素有
①十月革命的影响
②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影响
③孙中山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必然结果
④孙中山由伟大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3、下列关于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辅助农工同三大政策
B、新三民主义是实现三大政策的唯一途径
C、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
D、新三民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4、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主要“新”在
A、完善了民族主义           B、提出了国民一律平等
C、提出了平均地权的要求     D、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5、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最重要的意义是
A、确定了联俄、联共、辅助农工同三大政策B、奠定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C、促成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兴起和发展D、指明了新民族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
6“民权主义”在当时的进步作用主要是
①否定清王朝存在的合法性②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
③保障了汉族君主政体的重建④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下列主张不能体现毛泽东思想精髓的是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B、“毛泽东的话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C、江泽民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D、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8、从中共创建到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的主张不包括
A、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B、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C、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D、“农村保卫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9、对建国后毛泽东思想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借鉴
C、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总任务作过科学论断
D、造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巨大失误
10、在中国民主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中,毛泽东作出的彪炳史册的贡献有
①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②完成了反帝反封的任务
③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④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③④
11、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发展和成熟的标志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发表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C、《井冈山的斗争》发表D、《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12、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实践相结合的有
①实行“工农武装割据”②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对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13、邓小平理论提出的客观条件不包括
A、东欧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B、邓小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丰富
C、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现状的需要
D、建国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工作经验教训的总结
14、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邓小平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的旗帜
B、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基本原理和新的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C、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D、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旗帜
15、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的内容有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④“一国两制”的构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中共十三大和中共八大对中国国情的分析最重要的相似之处是
A、国内的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
B、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基本解决
C、人民内部矛盾已开始处于突出地位D、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7、中共“十四大”相对“十三大”的一个重要突破是
A、提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B、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基本路线
C、强调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完整的科学体系
18、下列有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涵盖政治系统的科学理论B、核心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D、其历史地位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上确立的
1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哪项体现了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
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始终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20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C、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D、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21、(创新思维)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金榜)
22、(框图体系)邓小平理论→标志性会议→核心或精髓→发展→地位(金榜)
23、(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标志性会议→核心或精髓→发展→地位(金榜)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一、主要考点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配题训练
1、建国以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显著成就的原因是
①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③发展科技工作的战略规划④一些海外的优秀科学家回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科技成就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我国第一艘“神舟”号宇宙飞船安全返回②潜艇从水下向预定海域发射导弹成功
③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研制成功④“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②③①   D、④③②①
3、标志着中国进入太空新时代的是
A、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B、“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升空
C、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发射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4、下列关于摩尔根学派和李森学派之争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由于斯大林的干预,这两个学派之争在苏联一度被认为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争
B、受苏联影响,中国接受摩尔根学派的生物学家,也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的
C、第一个贯彻“百家争鸣”方针的会议,讨论的就是两个学派之争
D、在中国科学院和高等教育部召开的关于遗传学的座谈会上,这两个派别再起争议
5、“双百方针”提出后,在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表现在
①生活视野扩大,新的题材和主题的开始②出现多样化的体裁和表现手法
③小说、散文、电影、音乐等硕果累累④文艺期刊大量增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是在
A、1949年B、1952年C、1954年D、1956年
7、我们通常所说的义务教育是
①学前教育②是一项公共事业③适龄儿童、青少年应尽的义务④免收学费的教育⑤小学教育
A、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世纪新中国取得的下列成就,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入太空
③袁隆平育成“南优2号”④中央提出调整八字方针⑤中国恢复高考制度
A、①②③④⑤  B、④①②⑤③   C、④②①⑤③   D、④①②③⑤
9、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作用和意义是
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②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10、“双百”方针的一个很大特点是“自由”,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文学艺术在形式风格上可自由发展B、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自由讨论
C、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D、可以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斗争的自由
11、在1956年如果正确地执行“双百”的方针,以下现象应该被允许的
①宣传唯心主义观点②批判唯心主义观点③批判斯大林的错误④宣传信仰基督宗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我国把基础教育放在更重要的战略地位的做法有
①鼓励社会力量办学②推动农村义务教育③加快课程教材改革④着手实施“211工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3、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我国科技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4、改革开放后,在处理科学、文艺工作中要求处理好三个关系中最基本的是
A、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的关系B、科学、文艺工作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C、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D、科学、文艺工作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15、关于“211工程”计划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为推动各级学校教育而提出B、在全国建立100所大学和一些重点学科
C、至今已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D、造成了严重的资源分布不均现象
现代世界
一、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配题训练:
俄国十月革命与巴黎公社相比,主要不同之处是
A、斗争方式不同B、组织领导不同C、革命对象不同D、建立的政权性质不同 下列事件发生于1917年到1918年的俄国,先后顺序是
①《四月提纲》的发表
②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③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发动武装起义
④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表现之一是
A.探索出了一条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B.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C.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推动作用
D.提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以俄国十月革命作为世界现代史开端的标志,主要依据是
A.苏俄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垄断资本主义从此开始走向衰亡
C.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社会主义时代的开始
D.人类历史开始出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共存局面 十月革命与二月革命相比,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布尔什维克党起了领导作用B、工人阶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C、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D、以暴力革命为主要形式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B、无产阶级与沙皇统治的矛盾
C、 资产阶级和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 D、人民大众和沙皇专制制度的矛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里的“特殊历史条件”包括
①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②苏俄受到帝国主义威胁
③俄国的相对落后贫困  ④巩固苏维埃政权是当时最重要的任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发展       ②是苏维埃政权经济政策的一定程度的倒退
③是利用市场和价值规律发展经济的一种尝试 ④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步骤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④ 20世纪30年代造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农业、轻、重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是
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B、片面发展重工业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D、农民的利益受到极大伤害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
A、用政府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管理
C、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D、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 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A、余粮收集制B、征收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农产品自由贸易 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B、联共(布)十四大提出方针
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展开D、到1937年基本实现 下列关于勃烈日涅夫改革前期和后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B、在前期苏联经济增长快,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
C、在后期改革取得一定成效,虽进展缓慢但仍取得一定突破
D、在后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苏联经济越来越军事化 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的命运影响很大,结果说明
①这是由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产生的必然结果
②个人能决定历史发展的走向
③执政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至关重要
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种体制就是要讲究稳定性
A、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
A. 改革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C. 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D. 改革应稳步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当时的政策相比
A、都引起了当时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B、都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
C、都否定了十月革命D、都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 戈尔巴乔夫进行政治改革的直接目的在于
A、以政治改革推动经济发展B、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C、适应西方和平演变的需要D、解决苏联日趋尖锐的民族分离活动
二、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配题训练:
下列对经济危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从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开始B、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经济危机横扫整个世界D、对世界局势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罗斯福新政主要表现在复兴、救济和改革方面,其中反映救济方面的内容主要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B、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
C、兴办公共工程D、调整农业政策 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相似之处是
①面临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 ②国家强制干预经济
③最主要的内容是调整和恢复工业④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对美国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在于
A、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B、促使美国的经济复苏
C、缓解了美国的社会矛盾D、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罗斯福新政的本质区别在于
A、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不同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同
C、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力度不同D、对工人的态度不同 在各国应付危机的措施中,哪项措施加剧了彼此间的矛盾
A、加强对经济的干预B、争夺世界霸权
C、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D、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 国家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罗斯福新政曾实行美元贬值的货币政策,其主要作用是
A.有利于增强美国商品的竞争力,争夺国际市场 B.增加人民的实际收人,缓解危机
C.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D.缓解银行压力,稳定金融体系 罗斯福新政的积极影响有
①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               ②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
③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④完全实现了经济复兴和充分就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二战后联邦德国的迅速崛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首要的一点是
A.推行政治改革,实行非军事化    B.美国的扶植政策
c.政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          D.人民普遍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 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得到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现代福利国家产生于19世纪中叶
B、二战中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现社会福利政策
C、罗斯福新政中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是国家成功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实践
D、到20世纪80年代,福利国家得到更大的发展
11、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晚期,位于太平洋西岸的美国和中国相继成为世界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国家,其影响力的提高,是以经济的大发为基础。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都是由于在较好的利用外部条件的同时,对内部进行了成功的调整。回答
(1)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历了怎样的重大调整?有什么作用?
(2)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生产关系进行过怎样的调整?有什么作用?
(3)中美两国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有什么异同点?
(1)推行罗斯福新政;作用:①调节了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
(2)在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城市实行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制度,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作用:农村和城市经济全面发展。
(3)异:美国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中国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同: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12、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近代以来的世界与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北大西洋与地中海示意图
(1)读图14,16世纪始,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北大西洋东岸;20世纪初,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重心逐渐转移到了北大西洋西岸。
分别说明上述两次“转移”的原因和影响。(10分)
(2)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关系的调整时有发生。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和50年代的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施了社会改革。
试说明上述改革在历史背景、措施手段上的主要共同点。(6分)美国的改革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有何影响?(2分)
(3)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强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获得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又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试归纳上述两个阶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12分)
【导析】先仔细审题,明确每个问题的要求.回答第(1)问时要注意"原因""影响";第(2)问要注意两个时期改革的背景和措施,关键要理解其共同点是什么.第(3)问要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有关史实来回答,注意只要分析两次发展的共同原因.
【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英国等大西洋沿岸国家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迅速崛起,工业跃居世界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列强开始衰落.美国开始争夺世界霸权.(2)历史背景:经济严重受损.美国遇到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二战后西欧各国经济亟待恢复.措施手段: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影响:为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3)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不断入侵,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产阶级倡导商战和实业救国;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政府对兴办实业的政策发生变化.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配题训练:
二战后,出现美苏两极格局的主要原因是
A、美苏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B、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被战争打破
C、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D、美苏政治军事力量形成抗衡 冷战局面的形成是由于
①美国试图称霸世界           ②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增强
③欧亚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④美苏展开核军备竞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由欧洲煤钢,到欧洲经济共同体,再到欧洲联盟,反映了欧洲各国的合作
① 由单一的经济部门扩大到各经济领域 ② 由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
③ 由区域集团化到经济全球一体化 ④ 由追随美国到要求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联合自强的发展进程是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     ②签订《罗马条约》
③“舒曼计划”提出   ④欧洲共同体成立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③①④        D.③④① 促使不结盟运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三个首倡国家都受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威胁
B“冷战”格局使国际关系趋于恶化
C和平中立是三个首脑国家战后的一贯政策
D民族经济的发展使第三世界国家已能与美苏平等对话 直接导致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是
A、戈尔巴乔夫改革        B、1991年苏联全民公决
C、八一九事件            D、《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 推动当今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因素是
A、欧盟的形成、第三世界的兴起B、欧盟的形成、联合国的建立
C、第三世界的兴起、联合国建立D、联合国的建立、东欧的剧变 二战后东西方长达近半个世纪对峙的实质是
A、两种文化传统的竞争        B、两种政治势力的争夺
C、两种军事力量的较量        D、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表现在
①两极格局已经终结               ②出现多极化趋势
③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④形成一超多强的格局
A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国家、
三等国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欧洲的统一不会在一夜之间实现,也不会仅仅靠一项计划来完成。它将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成就而进行,首先要做的就是取得一个实际的联合。……建立共同的经济制度所依赖的那种利益之间的融合……可以成为一种催化剂,促使因粗暴的分割而长期敌对的国家,相互形成一个更大和更牢固的社会。”
摘自《欧洲一体化理论与历史文献选读》之《舒曼计划》
回答:
(1)材料一认为“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理由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欧洲为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提出了什么目标?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欧洲在实现上述目标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4)二战后至今,欧洲的统一过程有何显著特征?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
(1)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遭到严重削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受到来自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威胁。
(2)由经济联合进而实现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或由经济联合到实现欧洲统一)。
(3)20世纪50年代相继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60年代上述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90年代成立欧洲联盟,发行欧洲统一货币。
(4)特征:由经济联合到逐步走向政治统一。特点: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配题训练:
1.     下列有关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
B、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发展的趋势
C、以美国为中心、美国拥有特殊地位
D、损害了其他国家的利益,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2.     二战对世界经济所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促进国际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的形成B、使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C、导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西方各国得到空前发展D、推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3.     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共体相比,所不同的是
A、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联盟B、贸易区成员国之间享受减免关税的待遇
C、形成了关税同盟D、贸易区各成员国之间消除贸易壁垒
二战后初期,“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①雅尔塔体系的确立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③北约组织成立④对德分区占领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5.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指出:“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的鸿沟。”我国学者认为:“西方是经济全球化最人的赢家,第三世界却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受到主要按西方国家意志制定的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发展中国家无法选择逃避,毕竟全球化能够提供发展的机遇。以下各项,对于上述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①经济全球化过程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②经济区域集团化阻碍了全球化的实现
③经济全球化加强了西方国家的经济优势④发展中国家必须全面实现西方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6.     欧盟成立后,有关欧洲一体化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从最初的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
B.从最初的政治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
C.从最初的军事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
D.从最初的政治、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
7.     欧共体成立之后,采取哪些重大措施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
①建立了关税同盟             ②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
③建立了欧洲统一大市场   ④欧洲单一货币欧元启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④
五、现代科学技术
近代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的重大成就的取得都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回答
1.     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与牛顿力学的关系,比较准确的是
A、前者否定了后者        B、前者概括了后者
C、前者继承了后者        D、前者推翻了后者
2.     下列物理学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落体定理   ②万有引力定律  ③狭义相对论        ④量子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3.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内容不包括
①狭义相对论②广义相对论③作用与反作用定律④量子假说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爱因斯坦是历史上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在1905年发表的五篇论文涉及到了分子动理论、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日后的诸多技术奠定了基础。关于爱因斯坦孜孜不倦地探索科学的动机,以下组合中最为可能的是
①财富 ②名声 ③好奇心 ④科学的美 ⑤研制原子弹 ⑥创造神话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⑥  D ①②⑤
4.     相对论和量子论对人们思维的影响是
A、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    B、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C、思维方式不能绝对化        D、使人们有了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第一个提出量子论假说的人是爱因斯坦
②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
③量子论与物理学界“自然界无跳跃”原则发生了直接冲突
④在量子论的基础上出现了一门科学——量子力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     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物理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主要表现为
①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②放射现象的发现
7.     ③物理学相对论的提出     ④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8.     因特网的诞生使
①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②交往更加方便
③遗传工程迅速发展           ④地球变得更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     互联网的发展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下列有关其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加快了城市化进程B、使世界更紧密地联成一体
C、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D、在军事、文化领域,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
10.  知识经济的特点主要有
①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       ②以信息产业为主导
③其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④完全依赖于知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六、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     “感情高于理智,信仰高于理性”持这种观点的应属于哪一传统美术流派的主张
A、新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2.     被恩格斯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百科全书”的是
A、《唐璜》B、《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C、《西风颂》D、《人间喜剧》
3.     以下名言或描述,哪些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内容
①“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②被誉为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③“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④“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
A、①③      B、②       C、③④     D、②④
4.     下列文学大师不属于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流派的是
①大仲马②海涅③莫伯桑④马克吐温⑤易卜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5.     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的特点表述有误的是
A、受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影响,现代主义成为文学的主流
B、既有现实主义作品又有现代主义作品
C、文学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老人与海》等,语言风格与传统文学大相径庭
D、现代主义作品集中表现自我,与传统文学差异很大
6.     关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都具有反传统的特点
B、现代主义文学强调集中表现自我,现实主义侧重揭示社会矛盾
C、都体现出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D、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产生都反映了人们对社会显示的不满
7.     “光的诗人”应是对下列哪一画派的描述
A、新古典主义B、印象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8.     下列哪些画派吸取了东方画派的艺术风格
①后期印象派②现实主义画派③现代主义画派④浪漫主义画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9.     19世纪,法国的绘画获得了全面繁荣,绘画风格上存在的艺术流派有
①新古典主义②浪漫主义③现实主义④印象画派⑤现代主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0.  下列表述与印象画派有关的是
①产生受光学理论和画家实践的影响     ②画家用光和色来描绘外部世界
③得名来自于名画《日出.印象》        ④开创者是法国人凡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  下列电影业的发展顺序,正确的是
①无声电影   ②有声电影  ③宽银幕电影        ④彩色电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12、下列情景在1935年不可能出现的是
A、约翰一家三口去看有声电影B、英国人通过电视看到舞台表演
C、汤姆终于可以看彩色电影了D、卓别林的表演让美国人欢笑和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