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寄语---再添一把柴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56:28
离高考还有不到六十天,已经有的同学睡不着觉了,吃不稳饭了。那个即将来到的终点和它藏在身后的结果,已经让有的同学怕了,不敢参加考试,不敢去想,可又控制不住一次一次地想。于是,书也看不进去,题也做不好;因为做不好题,更加迁怒自己,这也不会,那也不会;高考为刀俎,我为鱼肉,随便了。焦虑、无助、惧怕这些看着你脸色行事的心态应运而生。
心理专家提醒说,适度的焦虑不是坏事,可以激发人的效率。可是这个适度的标准是什么?没有人说。一致的看法是,一旦越过了这个“度”,期望的、成功所需要的效率就会急剧下降,直到感觉绝望,破罐破摔,自我毁灭。
这个时候,终点遥遥可见,不去想结果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会想。只是想的程度不同,各人的心态也就不同。对于那些不仅想,而且想得比较很——这种想无孔不入,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不想——的同学,支个什么招呢?我想送给他四个字:准备失败。
二战期间,最具决定意义的战役就是诺曼底登陆成功。盟军胜利登陆之后,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发表了讲话:“我们已经胜利登陆,德军被打败,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向大家表示感谢和祝贺。”可是当时谁也不知道,除了这份讲话稿之外,艾森豪威尔同时还准备着另外一份截然相反的讲话稿,那是一篇失败讲演稿。它是这样写的:“我很悲伤地宣布,我们登陆失败了,这完全是我个人决策和指挥的失败,我愿意承担全部责任,并向所有的人道歉。”而且,这两篇讲演稿是在开始策划这场战役时,就同时写好的。写好后,放在同一个文件柜里。然后,才开始了战役的准备。他们不间断地演练,不止一次的演练,从方向、地点、时间以及一切登陆需要做的事情。最后,真正登陆的时候,已经胜算在握,两百多万人登陆的时间与计划的时间只相差几秒钟。与其说这是准备的力量,不如说是一种心态的力量,那就是支持艾森豪威尔坚定不移,无所畏惧、自信顽强地做下去的心态——失败与成功一起,都放在了文件柜里,而没有放在心上。
我们复习迎考,不停地练,应该说也是做了充分的准备。这个时候再看艾森豪威尔,这个美国鬼子给我们的启迪是:虽然也承受着巨大的胜负压力,但结果只是文件柜里的某一张纸;虽然胜利对自己是那么的重要,但是一旦放到文件柜中了,余下要做的就只有一件事,就是以一往无前的心态,把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得缜密扎实,万无一失。心里想的只是一个个的细节,从一个个细节的完成上积累起巨大的对胜利的自信。
一位在股市投资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投资人,介绍成功的秘密时,出人预料地告诉所有听课的人:准备失败。他说:任何一件事,事先你不论怎样做,都不可能做得万无一失,做好准备失败的思想辅垫,也就把心理压力扔在了身后,余下的只有眼里要精心打造的过程。因为没有了怕,没有了包袱,也就放开了手脚,从而取得了更好的效益。他说:既然不能预知最后的际遇,我们只好调整自己的心态,随时准备好去应付最坏的状况。
据说,心理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缝衣针穿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易穿入。在科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性颤抖”——目的性越强就越不容易成功。这就是许多学生的心结所在:对那个高考结果的目的指向太集中了。
准备失败,并非是放弃对成功的追求和向往,而是放松心情,保持平常的心态,无论得失都不成为影响进程的绊脚石,不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但保证过程百分之百的卓越;准备失败,是指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如此一来反倒容易成功。太多的悲剧都因为把成功当作唯一目标。其实,坦言的失败里深藏着求胜的意愿、成功的契机和超然的心绪。既然如此,何故还要把一个未知的结果,来吓唬自己本来就不坚强的心,从而使本来就是的成功也失之交臂呢?
在复习的“高原”期,需要给心灵松绑,需要自信的滋润。你可以不选择我推荐的“准备失败”,但记住,一定要有适合你的方式。在对结果的患得患失与不可预见的恐惧来临时,要有一种有效的外在的方法,分解它的注意程度。
春天,是个明亮与希望的季节,但也是个传染病容易流行的季节。控制焦躁情绪的蔓延与传染,需要意识,需要些微创意与操作,需要从外到内。
我们这一届,与应届生不在一个校园,这有一个弊端,就是少了一面镜子。年前,我们是应届生的镜子,过年了,应届生就成为我们一面很重要的镜子。因为我们高原期的来临比他们要早,因为高考综合症的症候要比他们严重。因此,我们就少了从一起跑的队伍中感受别人焕发出的蓬勃力量的感染,就出现了年后复习班最最危险的“三缺”现象:缺少自信、缺少激情、缺少节奏。而这,恰恰是突破高原期最有效的武器,恰恰是赢得高考不可或缺的三种重要元素。这反映在许多许多的细节上。这两次的周一晨训,从站姿,到誓词,到歌声,我从大家脸上和声音中读到是这几个字:不在乎,形式,腻烦,士气低落。完全没有想象中的激昂奋进、舍我其谁的应有气势。班号,一种很好的调节心态的方式,没有几日,寿终正寝。,5:45,细数这个时候才匆匆甚或还慢慢从院内跑向教室的学生,止于5:55,周一晨训只是一项活动,但从中看到的是,许多同学潜意识深处的不以为然和自以为是。早读不一定更早就好,但那是一种精神状态的呈现。疲沓、抵触、听不进去、无所谓、不在乎细节,就是这些,正在影响着制胜的法宝——士气,束缚着许多同学前行的脚步,使得他们在学习的“高原”期内步履维艰。
复习班的同学,面对教师介绍的方法,总是不自觉地认为,我听过,我见过,我试过,没用的,小儿科。“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样子,另一方面,对学习上、心理上的问题手脚无措、自卑自悔、暮气沉沉、我行我素、效率低下,活脱脱一副“我是复习生”的心态。缺少了接受复习指导的新鲜感,缺少了直面自我、更新一点点的心理素质,缺少了活泼泼的天地不怕的一腔朝气。如果哪一天,你输给了应届生中的对手,绝不是因为知识比他少,熟练程度比他差,是输在“复习生”这三个字上。这种心理定位的不断强化,使自己越来越紧地蜷缩于一个蜗壳之内,虽也全力挣扎,终究冲不出来。都说人生极处是精神,什么是人生极处?这个影响人生走向的时刻,不是人生的一极又是什么?越过这一极,现在最需要拼的,就是精神、激情和心态;最需要具备的,是有一种无所畏惧的气势;最需要培养的,是悦纳做题枯燥的心理素质。而最大的敌人,是畏惧、焦躁、沉闷与疲沓。分数是硬道理,做题是硬功夫,心态是硬保障,气势是硬标尺。
目前,当务之急是:勃发起激昂的士气,营造活力四射的大环境。
一种环境是:每个人都激情澎湃,昂扬奋发,这种气氛相互传染,相互激荡,形成一种冲天的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水涨船高,处于这个环境中的每个人都受到鼓舞,从哲学上讲,形成了一种势,从物理学上讲,形成了一个场,在这个势中,这个场中,共同提高,共同成功。
另一种环境是:也形成势,也形成场,不同的是场中的每个人都萎靡不振、厌考厌练,同样是相互感染,相互影响,只是共同走向精神的低谷,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共同失去已有的优势与机遇。
选择哪一种场或势,在哪一种场或势中生存,让自己成为营造和享受哪一种场或势的角色,就目前形势而言,可谓是生死抉择。激发自己,感染别人,别人的奋发反过来感染自己,如此,得到一步步的提升;萎靡自己,传染别人,别人的萎靡反过来又传染自己,如此,得到的,是一步步的退缩。这就是成功环境的辩证法。
前面多少届参加高考的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告诉我们,越是临近高考,越需要有严明的纪律,越需要借助于集体的力量。哪一届成功,总是在备考后期纪律严明,集体凝聚力强,班内总是汹涌着催人向上的力量;哪一届较差,总是个人散漫,集体松散,班内弥漫着悲观沉闷的气氛。
学生的最高智慧,就是善于维护集体,同时善于从完善的集体中感受向上的力量。
你们每个人,现在都是一锅已经烧到九十九度的开水,只需要再来一点理智,再添一把柴火,也就是说,再来一点点小小的创意,从学习或生活的某一个小小的地方作些着意的调适,把潜力再发掘一点点,把激情再点燃一点点,拼一拼精神上的东西,所期望的第一种场或势就会形成,这锅九十九度的开水,就会有了质的升华。
缺少自信,缺少激情,缺少节奏。自信、激情是果,节奏是因。把自己每一天的生活做一下小小的调适,使学习与生活的节奏感明快起来,使自己时时感觉愉悦、舒展与收获,这是一种境界。达到它真的不难,不需要对自己全盘否定,不需要对自己生活全面审视,可能就只是像衡中的学生那样,在吃饭前从袋中抽出一张纸片,可能就只是把归寝前的那两分钟有意梳理一下,可能就是每天的一个自我暗示,可能就是每天设计的几个小动作,可能就是每天喊口号的扯破嗓子。这,就是成功的全部。毕竟,现在需要的只是一把柴火。千万不要说这是小玩意儿,没有一个人能在他焦虑的时候自己对自己说:不要焦虑了,他也就当真不再焦虑了。调节心态,追求学习状态的卓越,在离高考五十天的时候,恰恰就是需要的一些小玩意儿。一如一辆重车已经接近坡的最高处,越过去需要的仅仅是后面一只小小的手掌,只是这手掌来源于一点精神,一点自信,一点激情。
我自己感觉,我从来没有像对哪一届学生这样对你们如此关注,我从来没有期望过哪一届的高考成功像期望你们这么强烈,我从来没有对哪一届学生像对待你们充满更多的自信。
我相信,经过风雨和富于思考的复习班同学,在这未来的几十天里,理性、智慧、激情、自信、节奏,会成为生活的主色调。只要我们一起,用计划而不是用散漫,用坚忍而不是用彷徨,用细节而不是用粗放,用平和而不是用急躁,用活力而不是用沉闷,用精神而不是用意气,理性、智慧、激情、自信、节奏这些美好的字眼,就一定会结出快乐的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