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证治虚火证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03:45
血虚证治
血虚为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证候,亦称之为贫血、血亏,严重者为血枯、血脱。其形成责之于失血过多,或生血机能发生障碍,或造血材料供应不足等。血虚包括了心血虚、肝血虚、气血两虚、血虚生热、血枯、血脱及现代医学之再障等证候。
血周流循环,营养滋润全身,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故血虚为全身或局部失荣失养、功能活动减退之证。李老将血虚证分主症及全身各部症分述:
主症:面色苍白。眼睑唇舌淡红,腹部压之不痛,脉细涩或无力。
全身各部症:身热,呈愈虚愈热,形体消瘦,皮肤干燥,毛发黄脆,筋脉拘挛,伸缩不能自如,性情急躁多怒,头晕痛,耳鸣,面色无华或苍白或淡黄,眼干目眩,视物昏花,惊悸怔忡,失眠健忘,肠燥便难,唇色苍白,舌嫩红而干或舌淡无苔,脉细涩无力或细缓或芤。在妇科表现为月经后期,经闭,经量少,色淡红或呈黄水样,经后腹痛,胎萎不长,胎动小产,产后易患血晕、发痉、大便难及恶露不下等。
血虚辨证重在辨其主症,结合病因及全身症状,并与各部类似症详细对比分析而确立。其治疗以补虚为主,兼祛瘀。补虚之法有补血、补气、健脾、补肾、滋阴及益阳之法,分述如下:
补血:虚则补之,为逆其证候属性施治。
补气:气属阳,血属阴,气具有推动、沮煦、化生、统摄血液之功,补气可生血、摄血,故对血虚甚者及气血两虚者补血必补气。
健脾:调补脾胃,增加饮食,血者水谷之精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饮食营养及脾胃功能正常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故补脾胃以健运化,增加饮食以资化源。
补肾:精血同源,肾藏精而主骨生髓,补肾可资造血充足。
滋阴:肾阴为元阴,血虚甚者,久必致元阴亏耗,故补肾阴以资阴血。
益阳:阴从阳化,故凡血病当以甘苦之药以助阳气、生阴血。
祛瘀:瘀血不祛,新血不生,故活血祛瘀以达间接补血之目的。
内伤发热
火,《内经》云:“南方生热,热生火。”朱丹溪谓:“气有余便是火。”其形成原因颇多,从五脏论之,有醉饱火起于胃,大怒火起于肝,悲哀火起于肺,房劳火起于肾,五脏火炽,心火自焚,他如风、寒、暑、湿、燥等五气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化火,而自身机体病机转变也可以导致火盛,如阴虚则火盛,血虚则火盛,郁久则化火等。
根据火证.临床表现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实火、虚火,其中实火是实证兼火证的证候,程钟龄称之为“?\火”,虚火是虚证兼火证的证候,程氏称之为“子火”。实火宜泻,众人皆知,但虚火之治则宜补,故有“补火”之说。李老曾对虚火作过较详细的论述,兹整理如下:
虚火就是不足之火,也就是虚证兼火证的证候。程氏谓: “虚火者,七情色欲,劳役耗神,自内而发,热犹子也。”故又叫子火。李老认为程氏将“虚火”名为“子火”,有好处,也有缺点。好的方面是能够启发学者对于虚火的具体治法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子宜养而不可害”,不致误犯虚虚的错误;缺点是容易使学者把七情形成的火证都误认为是虚火,这样对于大怒形成的适用当归龙荟丸一类的肝火实证,难免迟疑审顾,不敢大胆使用泻药,甚者或有犯实实之虞。
虚火由于劳损而来,五脏皆有。一般说来,焦虑生心火,仇怒生肝火,劳倦生脾火,忧愁生肺火,房劳生肾火。但总的原因大部分是伤及各脏的阴分及血分,所谓阴虚火盛,血虚火盛,还有从阳虚或阴虚而来者,所谓虚阳外越,及阴盛于内,格阳于外,或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等。
例如肾精不足,虚火上炎,其症见腰膝痿软,骨节疼痛,足跟痛,小便淋沥或不禁,遗精,梦泄,水泛为痰,自汗盗汗,失血,消渴,头目眩晕,耳鸣,齿摇,尺脉虚大。
何梦瑶认为虚火之治有二:①可用温热,如内寒外热,下寒上热等证是也;②亦可甘寒,水虚火炎之证是也。程钟龄认为虚火又名子火,并说:“子宜养而不可害……养子火有四法:一曰达。肝经气结,五郁相因,当顺其性而升之,所谓木郁则达之。如逍遥散之类是也。此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也。二曰滋。虚火上炎,必滋其水,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如六味地黄汤之类是也。三曰温。劳役神疲,元气受伤,阴火乘其土位,经曰:劳者温之。即‘甘温除大热’。补中益气之类是也。四曰引。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当以卒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人海。引火归原。如金匮肾气丸之类是也。”
(一)虚火的治法
李老把虚火之治总结为以下四法:
1.滋阴降火
这种方法多采用生地、元参、天冬、麦冬等甘寒之品组方,对于由阴虚、血虚形成的虚火上逆之证最为相宜,但对由于火盛而致阴虚之证就不甚适合。因为前者以滋阴为主,阴足而火白降也;后者以泻火为主,火清而阴自复也。即便滋阴清热的药品同时并用,在药味和用量的多寡上也应该有所区别,即阴虚较重者以滋阴为主,佐以清热,反之,以清热为主,佐以滋阴。此法的代表方有大补阴丸,知柏地黄汤,甘露饮,四物汤加知母、黄柏等。
2.引火归原
这是治疗阴盛于下,逼阳于上之假热证的方法。
主要见症有:面赤烦躁,口渴,或口中溃疡,舌上有苔。但临床需要注意的是,患者虽口渴却不欲饮水,苔虽有而舌必滑软,并兼见足冷过膝,小便清长,右尺脉必沉小而迟,或浮大无根。李老还特别提出,高血压病服凉性药物则血压愈高者也宜用此法。
禁忌证:水涸火炎之证忌之。例如虚劳之证,肾水真阴虚极,水不济火,火因上炎而致面赤唇红、口鼻出血、齿痛齿衄等种种上焦虚热之证,虽亦是龙火上炎,但与虚阳上浮不同,纵有下部恶寒足冷,此因虚火上升所致,非真阳衰而然,故小便必黄赤,脉必带数,有内热之证可据,若误用此法,是抱薪救火,上焦愈热而咳喘燥渴、咽痛喉烂诸症益甚。
方剂:
(1)八味丸之属。应冰凉与饮,下咽之后,冷性既除,热性始了,浮游之火可引之归原。
(2)十全大补汤吞八味丸。汪昂曰: “肾虚火不归经,大热烦渴,目赤唇裂,舌上生刺,喉如烟火,足心如烙,脉洪大无伦,按之微弱者,宜十全大补汤吞八味丸。”
(3)地黄丸加肉桂、五味子治三消证,也是此法的精神。
(4)十味地黄丸:治上热下寒服凉性药更甚等证。
3.甘温除热
凡用人参、黄芪等甘温药品解除身热的方法就叫甘温除热法。这种治法对于因饮食饥饱不时、劳倦过度、内伤元气致阳气下陷的虚热之证最为相宜,其他一切发热诸证绝不宜用。主要方剂有补中益气汤、保元汤等。曾有一妇人因服丹?d逍遥散后身热如炽,脉数无力,用温经汤一服而愈,也属甘温除热的一种类型。
4.补血降火
这是治久病阴火上升、津液生痰不生血的治火方法。
(二)补火的药品
总结起来,补火的药品大致有以下几种:
].附子:补命门之火。
2.乌头:补命门之火。
3.仙茅:入命门补火助阳,暖精散寒除痹。若相火炽盛者反致助火为害。
4.胡芦巴:入肾补命门之火,壮元阳,暖丹田。补火须兼附子、硫黄、茴香、吴萸等药同用。相火盛、心血虚者忌用.
5.淫羊藿:入肾、肝,补命火,逐冷散风。
6.蛇床子:入肾补命火。下部有热者忌之。
7.肉桂:入命门与肝,直透肝肾血分,大补命门相火,凡属肝郁克土而无火者用之最妙,能引无根之火降而归原。精虚血少,肝盛火起者忌之。
8.沉香:补火降气,治上热下寒,气逆喘急。阴虚火旺者忌用。
9.硫黄:大补命门相火,虚火上浮、阳被阴格者服无不效。
10.阳起石:补火散寒,温暖命门。
11.钟乳石:入肺肾,温肺壮阳,下乳。阴虚有热者忌之,不可久服多用,恐伤人气。
12.鹿茸:补肾阳,生精血,强筋健骨。
13.虾:补火助风动气。阴虚火动者忌之。
14.蛤蚧:补命门相火,温肺火,治喘乏。
15.雄蚕蛾:入命门,补肾阳,起阳痿。阴虚火盛者忌之,误用则阴愈竭,火愈旺。 三、验案二则
案一 赵某,男,30岁。门诊号:51167。 1962年4月6日初诊:头晕目眩,脱发,腰痛,午后烦热,喜冷饮,大便干。证属肾阴虚之虚火上炎。治宜补火,具体而言宜滋阴降火。处方:
六味地黄丸10丸 杭菊花30克
每次杭菊3克,煎水冲服六味地黄丸1丸。每日早晚各1丸。连服半月而愈。
按:本案以肾阴虚、虚火上炎为主,同时兼有肝阴虚,肝火上炎。六味地黄丸虽云专补肾阴,实则肝、脾之阴兼顾,其中山萸肉重在养肝阴,丹皮又重在清泻肝火。另加菊花清肝明目,与丹皮配伍可平肝火,止眩晕。另外,用单味药煎汤送服丸药之用药方法,也反映了李老不拘成方应用之定式,灵活配伍的特点。
案二 朱某,女,30岁。门诊号:23005。
]959年6月12日初诊:头晕,脱发,手足心灼热,月经期加重。于经期过后5日就诊,苔薄白,脉细数。证属阴亏血虚之虚火。治宜补火,滋阴补血以降火。处方:
杭菊花9克 天麻4.5克 生白芍9克 生地9克 当归7.5克 川芎4。5克 丹皮6克 地骨皮6克 知母4.5克 黄柏3克
二诊:服上方2剂,头晕、手足心热明显减轻。继服上方4剂而愈。
按:本案属于阴血亏虚、阴虚火旺之证,故以四物补其阴血之不足,丹皮、地骨皮、知母、黄柏退虚热,辅以杭菊花、天麻辛润而不燥,平肝熄风以治头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