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凡达》的三场革命 看中美导演的差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43:04
2010年01月10日 15:30 凤凰网综合 【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2条
核心提示
AVATAR,梵语,意思是神灵从天上降落到凡间的化身或者分身。如今,这个神灵的化身走入中国的银幕,在短短5天之内就掀起了滔天巨浪,进而形成一种现象:一部纯粹的美国大片,一些相对陌生的演员,在中国受到了极度的追捧:影院排起长龙,观众“无比震撼”,甚至关于该片上映期间影院出现的纠纷都可以被大肆炒作。而《阿凡达》所带来的冲击波,其实并不仅限于观众。中国导演们对于这一巨片的上映同样有些震惊。十二年前,詹姆斯•卡梅隆通过《泰坦尼克号》带给中国电影界革命性的思维,而《阿凡达》的出现,现在看起来同样会对中国电影界形成一波新的更深刻的革命。
综述
在许多中文网络论坛中,詹姆斯•卡梅隆有着这样一个称号:“卡神”。意思就是天神卡梅隆。这是中国网友对这位屡屡在电影工业中创造奇迹的导演的敬畏。毫无疑问,詹姆斯•卡梅隆担得起这样的鼎礼膜拜,因为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是整个二十世纪全球最引人注目的导演之一。
1月4日在内地开始上映的卡梅隆新作《阿凡达》,目前在全球已经劲收13亿美元,而在内地,尽管被排斥到传统的票房重仓圣诞及元旦假期之外,但到本周五为止,5天的票房依然突破了1.4亿人民币——这还是在内地3D影厅奇缺、并且没有节假日观影高峰的情况下获得的。而全国仅有的11张IMAX银幕,更是因此而出现难得的爆满现象,许多地方的IMAX电影票,已经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甚至有院线不得不规定,除了会员的网上购票,不再接受任何IMAX预订,想看的人只能在现场排队购买。而对于这部电影,院线经理们的票房预期更是出乎很多人的想象,最保守者也认为,这将是内地第一部突破5亿人民币票房的电影,而大胆者更是估计,如果广电总局不会强制下画,这部电影直到2月11日春节时期,依然会迎来第二个观影高潮,在这期间将使包括《孔子》、《大兵小将》、《花田喜事》、《锦衣卫》等诸多类型的国产电影毫无作为,最终的票房将达到8-10亿左右。
中国电影上一次出现这样的奇迹还是在1998年,那时也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内地3.8亿人民币的票房让当时仍处在低谷期的中国电影界看到了希望,而他当时在电影里所呈现的各种新技术和新的讲故事的方式,同样也让中国的导演们受益匪浅。卡梅隆通过1995年首部引进的大片《真实的谎言》和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让中国人知道了在艺术电影之外居然还存在着这样一条工业化的、以视听享受为主要标准的大片模式,而李安则告诉了中国人,制造一种什么样的本土大片才更容易让全世界认可。
正当中国电影人认为已经找到了一条正确的立足于世界电影工业之林的道路时,卡梅隆老师又带着他的《阿凡达》来给我们上课了。这一次,他传递的是更新的技术——全3D拍摄以及将电脑CG特效运用到无比精微的地步;更疯狂的想象力——凭空捏造的科幻星球,以及那些让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奇特生物;更强大的理念——在我们还在让全世界认同中国声音的时候,他所考虑的已经是将全球背景下的文化杂糅在一起。是的,技术、想象力、价值观,这三种东西构成了卡梅隆的“神话”基础。问题是,尽管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电影在这三个方面,依然没有任何可以被称为成功经验的东西。
革命一:技术革命
我们不仅缺乏技术和资金,更缺乏时间和心态
《阿凡达》的上映,在技术上对于中国的导演们无疑是一种警醒。陆川在看完该片之后就忍不住在博客上发表议论:“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这是在所有方面的一次完败。”而他所谈的,当然不仅是后期的制作。事实上,《阿凡达》在演员的表演方面同样有着让中国演员们继续“深造”的空间。根据卡梅隆的阐述,电影中所有的外星人其实都是真人在进行表演,而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事先限定在一个范围空间内,而这个“空间”呈现在电脑上,就是外星人的各种动作和表情。而这种“限制”,对于演员们的发挥同样有着极高的要求,尤其是动作戏方面,必须将身体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一抬手,一踢脚,都不能超过这个范畴,否则电脑做起来就会显得无比吃力。
最近十年来,尤其是2002年《英雄》上映之后,国产电影的特效技术毫无疑问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中国式大片”在其耀眼的武侠光环之外,其实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些电影的后期制作,绝大多数都在国外进行,而特效合成无疑是其中最致命的地方。“国内的后期制作无法达到导演的要求”,已经成了诸多中国导演将特效合成搬到国外的重要原因。而在近年来随着产业的整体进步,国内也开始出现了一些这方面的公司,比如中影在怀柔成立的数字拍摄基地,以及珠影集团即将建立的数码后期基地等。但与美国人成熟的数字拍摄工业相比,这些基地甚至连婴儿期都算不上。
将电影结合到高科技之中,似乎从来都不是中国电影所擅长的道路。而这也与中国电影的导演中心制有着莫大的关系。
2008年冯小宁所拍的《超强台风》本来是一个不错的运用新科技的平台,但因为资金的限制,冯小宁向大家展现的,依然是十多年前就已经不再流行的模型技术。事实上,真正在特效技术方面觉醒最早的依然是被称为“内地商业片第一人”的冯小刚。在拍《集结号》时,他就尝试了来自韩国的战争爆破技术,而在接下来的《唐山大地震》中,他不仅会运用IMAX胶片进行拍摄,同时也会采用更多的特效制作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阿凡达》上映才一周,中国电影人的反思却已经开始。比如香港相对知名的特效公司万宽的负责人黄宏显就认为,现在香港特效技术水平比好莱坞,其实只落后10年左右。“比如《变形金刚》,他们针对这一项目做的很多技术研发就花了10年,现在就算给香港特效人员足够的钱也做不到那样。”而华语电影现在做什么都以快为先,这个理念也导致了诸多投资商不敢将钱拿来进行这样的技术赌博。
革命二:想象力革命
中国进入工业化时代,导演的想象力依然停留在农耕时期?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通过自己一次又一次给观众带来的“惊喜”,詹姆斯•卡梅隆一再向世人证明了这一点。关于技术方面的创新,在卡梅隆面前基本不是问题。因为他拥有着在技术难题面前最大的优势:时间。这一点他显然是师承前辈乔治•卢卡斯。卢卡斯在1977年的时候就拍摄出让人叹为观止的《星球大战》系列,但在那之后,等了22年,他才在1999年时开始拍摄《星战前传》。20年的时间,改变的是科技,不变的却是人类无穷的想象力。
《阿凡达》给中国电影界带来的另外一场革命,自然就是导演头脑中的风暴,以及由此产生的产业化运作模式的改变。众所周知,美国电影的商业化程度最高,但在这种商业化模式之下,一位导演却可以等待十年甚至二十年才拍摄一部电影,而在这期间,他们所做的唯一事情,就是针对这部电影,在庞大的资金支持下进行技术的革新,以使新科技能够更好地运用于这部电影的拍摄。以乔治•卢卡斯为例,他在22年漫长的等待期间,所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成立了工业光魔特效公司,进行着各式各样的实验。但这一点在中国显然很难实现,因为几乎没有任何公司可以看到,中国的导演们所写出的剧本有着天马行空一样的想法,有着足以让这些公司沉下心来去进行十年投资来进行技术升级的诱惑力。
缺乏想象力已经成了中国导演们的通病。但是,让很多中国人感到不平的是,我们这个民族,一向以来又是以想象力著称。中国拥有的无数美丽神话完全可以与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神话传说相媲美,而在14世纪就诞生的《西游记》,更是被当作中国人拥有丰富想象力的最好证明。只是,就如今来看,我们瑰丽的想象力显然随着老祖宗的名声一起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了。几十年来,内地的电影界几乎没有人尝试过科幻类的作品,仅有的几部带有科幻色彩的电影,也被贯上了儿童片的名头。以至于2008年初周星驰所拍的《长江七号》,甚至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关于科幻片填补空白的作品。
但这一切相对于美国人纵横捭阖于无限宇宙的想象力而言,显得是那么苍白。有影评人认为,中国人其实并不缺乏想象力,只是这种想象力却被局限于农耕社会阶段。而在当下,全世界几乎都已步入了现代化工业时期,但最近30年才开始迈入工业化的中国,人的思维观念显然还没有适应这种氛围。因此,相比于美国人上百年的工业化之路,中国人在工业化乃至信息化时代的想象力缺乏也就显而易见。而目前中国所流行的“国学热”,同样是对这种想象力的一种扼杀。因为不论是诸子百家的哪一家当道,其所唤醒的都是中国人对传统、对古老世界的一种回忆。
革命三:价值观革命
美国导演开启了全球化视野,中国导演依然停留在“我们”本身。
《阿凡达》让人震撼于导演的想象力。但这部电影之所以被陆川称之为中国电影人的“完败”,其实最重要的一条,还在于该片所呈现出来的那种全球化背景下的理念。相比于这一点,中国导演的任何一部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都显得无比“小家子气”。
很多观众在看完《阿凡达》之后会惊喜地发现,与《2012》、《变形金刚》等电影类似,这部电影其实也有着为数众多的“中国元素”,但相比于后两者过分明显地将场景搬到中国,《阿凡达》所展现的“精神”则更为容易让中国人所接受,因为里面外星土著所持有的那种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的理念,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不可缺少的观念。甚至连男主角杰克通过灵魂转移把自己的意识过渡到外星土著生命上,这一点看起来也与中国封建迷信中的“鬼上身”有着异曲同工的感觉,更有好事者探根究源,称这一做法完全来自于曾经在中国北方流传很广的萨满教。
只是,詹姆斯•卡梅隆却并不承认这一点。在他看来,与其说是特意讨好中国观众,倒不如说是他这次糅合了全世界诸多民族对待自然的态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位大师就清晰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对于某个国家特有的文化,我从来不会排斥,但也不会刻意用在我的电影之中。诸如‘天人合一’这样的观点,也不光中国才有,全世界很多土著民族,其实都有着类似的想法。我只是把这样一个故事讲述给大家,至于这个故事中所传递的理念,就是个人理解的问题了。”
如今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电影行业中,中国人和美国人都在反复地强调着“我们”的存在。但是,中国电影强调的“我们”,只是所谓的中国人。中国导演在借助电影这一工具,向全世界证明着自己的存在,发出属于中华民族的声音。而美国电影所强调的“我们”,却已经从单独的个体、单一的民族转变为包括全世界所有观众在内的“大家”。美国电影开始越来越多地搀杂进各种来自全世界的元素,让我们领略到美国的、欧洲的,还有原生态的,甚至包括中国的各种信息和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