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艺术的时代巡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06:32
敦煌石窟艺术价值之所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经过了大约十个朝代近千年的连续发展,从未中断。尽管我们无从窥探前秦敦煌石窟艺术的滥觞,乐僔窟或许永远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传说,所幸是今天莫高窟保存下来的遗迹,足以显示从北魏一直到元代发展演变的脉络,每一个步骤都是那样的清晰。历史的进程、社会的变动、各种人物的生活与情感、文化思潮、佛教信仰的变化以及不同民族的兴衰荣辱,无不从敦煌文物遗迹中得到生动的反映。
走进敦煌石窟,我们像是读着一本书,亲眼看到那动荡惊惧中机敏的北朝人,将西域样式融进了魏晋风骨;正值太平盛世的唐朝人雍容华贵,从容自信,处处追求艺术的完美;由盛入衰的五代和北宋,渐渐失去了进取的勇气,而西夏人的朝气和蒙元的强悍,却一次又一次引起我们的惊喜。
中原绘画史上诸流派泯没的踪迹,往往可以到这边陲洞壁上来寻觅。要了解敦煌艺术,当然先要弄清楚时代的更迭。
★早期:十六国和北朝
敦煌是中国最早建造石窟寺的地方之一。一般认为新疆的石窟寺建造最早,甚至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但可惜这只是凭藉佛教传播路线由近及远的合乎逻辑的推理,一直无法找到确实有力的证据。公元366年乐僔在敦煌开窟的记载却为学术界所普遍认同,然而这个记载也得不到实物的印证,因为崖面上和现存的洞窟中根本没有前凉的遗迹。
敦煌莫高窟第268、272、275三座洞窟,有人认为建于十六国时代的北凉,有人认为建于更早些的西凉(公元400-421年),也有人认为建于北魏(公元439-535年),不论孰是,它们总是敦煌现存最早的石窟。它们在洞窟形制上的不成熟是显而易见的,但绘画风格及水平已同北魏并无二致。
北魏显然是敦煌早期最重要的石窟建造期,年代较长久,开窟也最多。西魏(公元535-557年)、北周(公元557-581年)两个时期虽然都各只有20余年,但作品的创新和艺术生命力皆不容小觑。北朝三代敦煌石窟艺术在美术史上各得擅场,光芒四射,耀眼夺目。
北魏石窟
北魏拓跋氏于公元439年统一中国的北方,先有太武帝的「灭佛」(446年),后有文成帝的复法,复法后以「雕饰奇伟」的云冈石窟为号召,全国佛事重又兴盛。
敦煌北魏石窟可以莫高窟第254、257、259、248等窟为代表,新起的中心柱式洞窟标志着石窟寺建造高潮的来临。这种不同于印度和龟玆的塔庙窟,为中国所特有,流行于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以后。改制与汉化,兴起了魏晋风骨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成为北魏佛教艺术的典型样式。
石窟前部人字披窟顶之下,是聚集信徒的礼堂;后部以方形塔柱为中心,塔柱正面开一大龛,左面、后面和右面作一层或二层,开龛塑像,供绕行禅观。龛内为佛坐像,龛外两侧塑胁侍菩萨。全窟彩绘,壁上是大面积的千佛,绚烂异常。窟顶画方形平棋和人字披椽间图案,壁面上沿为生动曼妙的「天宫伎乐」:伎乐天人在天宫栏墙之上奏乐起舞。
北魏艺术家先声夺人,一开始就显示出非凡的艺术想像力和表现力,第259窟微妙含蓄的彩塑佛像和第254、257窟的多幅本生、因缘故事画,都是万古不朽的作品。
西魏石窟
北魏晚期,全国上下造像礼佛之风盛极一时。来自洛阳的王朝宗室元荣,在瓜州刺史任上被封为东阳王。他信仰佛教,给敦煌带来中原地区佛教艺术的新风格。他对敦煌的治理延续到西魏。
元荣家族统治敦煌长达20年(公元525-545年),史学界称为东阳王时期,最盛在西魏前期,南朝士人文化的影响更为浓厚,潇洒飘逸,犹甚于北魏。此时完成的莫高窟第249窟,平面方形,覆斗形顶,正壁开龛造像,殿堂式的格局形成,同过去以中心柱为特征的塔庙式大异其趣。艺术匠师利用四面披的覆斗形窟顶驰骋想像,施展才智,画成神奇变幻的广阔天空。窟顶下沿,又以山林野趣和狩猎人物讴歌了大自然和淳朴天真、宛然世外的生活。
北朝唯一的纪年窟莫高窟第285窟,建于大统四、五年(公元538-539年)。窟形及顶部绘画的格局与第249窟略同,但两侧壁各开四个供僧人坐禅入定的小室,表明兼有僧房的功能。窟内壁画以南壁上部「五百强盗成佛因缘」(即「得眼林」故事)最引人注目,精致的描绘显示出东阳王时期壁画艺术的卓越成就。
北周石窟
西魏末年,掌握实权的宇文氏大举改革,复兴「周礼」,推行鲜卑化,艺术的风格和样式顿起变化。佛像不再清瘦,变得肉髻低平、面相丰圆,形体结实粗壮,以北方民族的强健有力,一扫南朝士人病态的文弱。所谓的「北周风格」,与关陇地区的悠久传统紧密联系,在雄浑豪放中仍不乏细腻精致的抒情。北周短短20余年(公元557-581年),修造石窟不只数量多,规模之大更为惊人。北周建平公于义任瓜州刺史,主持修造了敦煌莫高窟北朝最有气派的大窟第428窟。窟内雕塑壁画无一不是精品。惊心动魄的降魔变和生动的故事画「萨埵太子本生」,与北魏同一题材的画面相比,深沉的悲剧气氛中闪现出光明,静止的构图转化成快速的运动,人物的姿态传达出心声,使壁上的图画不仅有形有色,还有嘹亮的音声,如哀恸,如呐喊,如悲壮的歌唱和呼啸的风。北周的中小洞窟,像第290、296、299等窟,都有壁画的杰作。
北周的丰富建树使建平公与东阳王齐名,一同载入莫高窟的史册。
★承前启后:隋代
北魏末年,朝廷衰败,由宇文氏和高氏两路军阀作俑,将元魏江山东西两剖,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宇文氏扶持元氏(拓跋氏)王子称帝,独霸西部,20年后取而代之建立北周,又24年外戚杨坚擅权,废了周,灭了高氏,再灭了南陈,统一全国,改称大隋。
隋朝(公元581-618年)文帝、炀帝两代竞相崇佛,「破斥南北,禅义均弘」,佛教迅猛发展。在38年内,莫高窟新建洞窟达94个。
隋代石窟以覆斗顶的殿堂式为主。中心柱式仍然出现,但已经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方柱造型淡化了「塔」的含义,有的在方柱前造大型立像,有的干脆把方柱做成了须弥山形。
最有代表性的隋代洞窟是莫高窟第420和427窟。第最有代表性的隋代洞窟是莫高窟第420和427窟。第420窟以整个覆斗顶的四披描绘构图复杂的法华经变。巨幅经变为主体的石窟壁画格局由此开始。彩塑造像凝重端方,线条简练,追寻中原传统,撷取北齐遗风。第427窟中心方柱前面人字披下的空间,在三铺大型立像合抱之中俨然成为窟室的主体。
★高峰期:唐代
敦煌佛教艺术经过了隋代短时期激情洋溢的发展,迎来了崭新的唐王朝(公元618-907年),进入了中国历史上的巅峰时代。唐帝国地域辽阔,国力强劲,经济发达,文化昌盛。
唐代艺术形象丰肥秾丽、色彩金碧辉煌,统一的风格之下千变万化。仅就敦煌而言,在289年中,开窟、修窟数量逾300,而且随着社会的风云起伏,艺术面貌呈现着丰富的变化。唐代的盛衰标志着整个中国中古史的盛衰,其演化之深刻非比寻常,艺术上的反映自必强烈。极盛之后,尽管依然漫长、蜿蜒曲折,毕竟是下达坡谷的路途。
聪明的学者仿照通史和文学史,把唐代敦煌艺术也划分为初、盛、中、晚四个特色分明的阶段,但依据河西及敦煌地方的具体情况,划分的年代与通史、文学史有着相当的不同。
初唐和盛唐石窟
初唐至盛唐(公元618-780年),是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唐王朝一开始就十分注重对河西走廊的治理与开发。唐朝大军于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经由河西平定高昌,统一西域,丝绸之路全线贯通。美好的社会理想使净土思想深入人心。
莫高窟第220窟,是敦煌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1948年,敦煌艺术研究所将表层的西夏壁画剥离,令满壁的初唐壁画精品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维摩诘经变重见天日,还发现了贞观十六年的纪年题记。
初唐石窟艺术的成熟完成于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公元650-704年)。第57、71、329、328等窟中美丽而活泼的壁画形象传达出喜悦的心情,雕塑则有第96窟高33米的北大像。
武周以后到公元780年,虽称盛唐,其实已进入多事之秋。纵使陇右、河西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无奈宫廷颠覆,边镇拥兵自重,安史之乱骤起;但是佛教信仰随灾祸而益增,艺术因此臻于完美。盛唐的第45、130、172、217、320、323、148等窟,雕塑、壁画均为不朽之作。
中唐和晚唐石窟
为镇压叛乱,河西、陇右精锐会兵中原,吐蕃乘虚占据河陇,直逼长安。自公元781年起,吐蕃统治河西67年,在这中唐时期,佛教信仰有增无减,惟绘画材料稍打折扣,彩塑和壁画由盛唐的金碧辉煌转为清雅、明快;菩萨塑像亭亭玉立,姿态上亦稍减「S」形的婀娜;壁画经变题材明显增加,瑞像图展露新姿,还出现了盝顶帐形龛的新形制。
中唐代表作见于莫高窟第112、159、194、195、231等窟,第158窟是继盛唐第148窟之后的又一座涅槃像窟。最佳壁画作品则保存在榆林窟第25窟。
民族矛盾终于在9世纪中叶爆发。公元848年,敦煌大户张议潮振臂一呼,率众起义,以后受封归义军节度使,于863年克复凉州。在晚唐的57年间,敦煌是由张议潮家族治理的。第156窟内画有「张议潮领军出行图」。第9、85、196窟中把造像搬到中心佛坛上,空出整个后壁来描绘正义战胜邪恶的「劳度叉斗圣变」。归义军节度使衙门的画院也开始在打窟、塑像和画壁上发挥作用。
★晚期:五代至元代
唐代末年,张氏家族中落,归义军政权由曹议金于公元914年接手,经过五代、北宋,至1036年敦煌被西夏占领为止,曹氏统治敦煌达123年,通好四邻,外交得宜,社会安定,保持和平。
节度使画院对石窟大力整修。历任节度使都在窟中留下身量巨大的供养人画像。五代石窟艺术因袭唐代而趋于程式化,但仍造作出像第61窟那样伟大的洞窟和「五台山图」那样伟大的壁画。
唐代以后,回鹘人在沙州很有势力。一些洞窟被确认为沙州回鹘所建,其中发现回鹘国王和王妃的供养画像。西夏民族朝气蓬勃,具有兼收并蓄的能力。早期西夏石窟仿照北宋陈式,逐渐发展成自己的特点。西夏在敦煌的行政驻地主要在瓜州(安西),所以尽管莫高窟西夏作品为数众多,最好的壁画却见于接近瓜州的榆林窟:第29窟显示出西夏人鲜明的民族特征;第3窟显密双修,构置精研,前壁壁画「文殊变」、「普贤变」,精湛的线描和水墨晕染效果的山水意境,展示了宋人山水画的成就,两侧壁的密宗曼荼罗别开生面。
敦煌石窟艺术在元代闪光收尾,建窟少而精。莫高窟第3窟「千手眼观音变相」集人物画线描之大成,第456窟壁画则堪称藏传佛教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