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做·思(周平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36:17
读·做·思(是一个线索,是个中心点,体现了本文的灵魂)
作者:周平健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06(15)
我从教八年,教龄虽不长,却与乡村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八年来,我在村小这块看似贫瘠的园地里,沿着“研读——实践——反思”之路,走出了自己的特色。(简洁,真实,又启下)
研读,与书籍为友
(三个小标题的结构相同,但前两个字有递进的作用,后两个字是并列关系,意思相近,换了一种说法。)
特级教师钱梦龙说:“人的能力暂时低一些不要紧。但心中的标尺不能低。”(引用例句一般要放在前面,名气要大,要有说服力)我自认为属于专业发展起点低的人。(由别人的观点链接到自己的观点。)一是“先天智力不足”。小时候,家里穷,交不起学费,买不起书。在少年时代的底片上,我永远记着那没有书的日子。学生时代,我错过了读书的“黄金期”。二是“后天营养不良”。1998年8月。我被分配到一所偏僻的小学工作。村小里,可用资源少,信息通道不畅,学习机会不多。(善用反义词、近义词,使人产生语言的美感)在这段“灰色”(两个字的加入有利于促发了读者的伤感)的日子里,伴随我的是无尽的苦涩、烦恼和迷惘。工作第二年,我被调至堡河小学。在一次“忘年交”活动中,一位老校长(这是个转折点,很自然的引出了下文)把“读书”归结为“助他成就事业”的“成功秘诀”。他的忠告、曾经的苦闷经历,激发了我勤奋读书、读书改变人生的愿望。(为什么读书)
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产生在业余时间里。”七年来,我很少休过节假日、双休日。在同龄的教师中,我显得不太合群,既不会“娱乐”,又不善交际。我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读书、学习、写作。不知多少次,听着子夜的钟声敲响最后一下,我还沉浸在学习思考的兴奋与激动中,不忍睡去。(语句很美)近几年来,我每年花费一千五百多元(用数据体现了真实和自己的独特性,让人读出与众不同的感觉)(写文章、做事情要抓住自己独特的方面或自己的个性进行开展)用于订阅报刊和购买教育书籍。购书成了我生活中最主要的消费项目。我通过剪贴、摘录、复印等多种途径收集教育教学资料,并逐渐养成了边读边评(对精彩的语句、精辟的论述进行评论,并记在旁边)的习惯。我深刻体会到:读书,因评论走向深刻。(这是自己的观点)这也使得我后来写文章时,能够融会贯通、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并列关系)。(怎样读书)
如今,我正实践着“让读书成为习惯”(经典格言)这一格言。“购书,读书,评书,藏书”成了我的嗜好。书如同生命的挚友一样伴随着我。(体现了自己与书的感情)(总结,提炼)
实践,和行动作伴
(这儿的“实践”主要是谈课题,没有谈教学,避开了自己的缺陷)
有一段时期,我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然而,在教学中,我发现,仅有理论的指导远远不够,任何理论都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收效甚微。在“不搞科研的教师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师”的信念支配下,我踏上了课题研究之路。(为什么搞课题)
世纪之初,我校承担了县教科研课题《农村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从方案的起草到计划的制订,从活动的谋划到总结的撰写,(这体现了一个完整的过程,结构相同,但让人读起来有点空洞)我都全身心地投入。我校确立了“双主体”育人思路。在教师培训方面,积极引进“项目管理”(对于06年那段时期来说,这是个比较时髦的词语)的方法。比如,围绕主课题确定相关的专题培训内容,由教师分块承包。让每位主讲人准备得更充分、研究得更深入,随时接受课题组成员的咨询;在心得交流方面,不说套话、空话、假话,多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或实践的困惑,力求让每个教师表达真情实感;在学生培养方面,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养成教育为抓手,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道德体验活动,使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现在想来,当时的有些认识很肤浅、有些做法很牵强,但师生们还是在实实在在的活动中尝到了教育科研的甜头。(科研课题怎样搞的?)
搞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是为教育教学服务。《农村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的课题结题后,学校暂时没有新的立项课题,我的心中不免有些失落。但我想:“不是课题校,一样搞课题。”(改用别人的话,让人读出了作者的愿望,和强烈的上进心)经过重新思考,我决心把自己置身于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自选课题。针对农村学生学习习惯差,课堂学习效率低这一现状,我进行了《运用“导学卡”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我利用担任教导主任的便利,邀请县教研室专家来校指导工作,经常组织现场观课议课活动。同时要求教师们学会反思自己的课堂。在各种活动中,我也总是尽力指导并和他们一道研究教学。后来,该课题被县教研室列为“滚动课题”。研究成果发表于《海安教育研究·教研成果集》,并获得县教研课题优秀成果奖,成为全县村小里唯一获奖的课题。(教研课题,怎样搞的,还谈到了自己的成果)
通过上面两项课题研究,大大拓宽了我的研究视野。虽然自己研究的课题尚属浅层次,形成的点滴经验也难登教育科研“大雅之堂”。(这两句话有点相似)但几年的“蹒珊学步”却使我养成了较强的教改意识,并成为省级教研课题《小学数学教学评论研究》、《小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案例研究》的课题组骨干成员,同时还主持了县教研课题《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进入了课题研究更加广阔的新天地。(展示了自己的成果)
反思,跟写作同行
教育哲学家乔治·奈勒说:“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者,必然是肤浅的。”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许多感触。经历了不断的反思和否定的“阵痛”(好词语),我不断超越自己,把所感、所思、所悟、所得记下来。我把日积月累的点滴学习收获倾注于笔端,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我先后在《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等四十多种报刊上发表了两百七十多篇文章,还有多篇文章在征文中获奖。
同时,我也逐渐领悟到写作的“窍门”(引进通州曹平的经验):要在理论和实践的衔接上下功夫,要在理解、融化名家观点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有个性的东西,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生命力,才能让读者阅读“鲜活”。(谈窍门)
写作,帮我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每当学生们看到老师发表的新作,都惊奇不已,不少学生以我为榜样,也试着开始写作。写作,帮我攻克教学中的难点。在写作中我发现,数学教材中有些知识在结构上有类似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按照一定的结构模式去进行教学,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写作也帮我提高了管理质量。不少老师的文章经我润色后,得以在报刊上发表或获奖,这使得我在管理中“政令”通畅。(从三个方面谈了写作的好处)
回眸我的人生经历,我努力把两项劣势变成了优势:(再次对应前面点了自己的劣势)一是家底穷,所以我发愤读书;二是基础差,所以我加倍工作。(后面写的都是优势)在村小工作的八年里,我曾一度羡慕那些在“好学校”工作的教师,他们有聆听专家讲座的机会,有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有竞赛活动的反复磨砺。而这一切,对我来说,一直是一种美好的遐想。可是,我失去了鲜花,却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多年来,我辅导学生参加省、市、县数学竞赛获奖三十多人次,培训学生参加省计算机竞赛有二十多人次获奖。同时,我还独自承办了《辅导员》、《小学生数学报》的专版组稿,多次在县级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回顾自己八年的村小之路,我悟出了一条真谛:“研读、实践、反思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要坚持走下去,我相信:前面会有更迷人的风景。”(这是对未来的展望)我要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自信、更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