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结构科学自修教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16:13
卢氏结构科学自修教程(一)
第一章 六面整体浑圆力的获取 第一节 正面浑圆桩练法 清末,内家三拳(形意、太极、八卦,其代表人物分别 是郭云深、杨露禅、董海川)横扫当代武林!而现代武坛, 内家拳却雄风不振。其最根本的原因,即是内家拳的核 心功法“六面整体浑圆力”的失传!“六面整体浑圆力”是 内家拳法的精髓所在,为中华武学所独有,这正是优于西 洋拳法的高明之处。练就此功后,只须不失间架,根本无 须有意防守,无论对手击中自身间架的任何部位,无论来 力如何巨猛,都会被自身强大的功力反弹而起,且来力越 大,反弹力越大、造就无坚不摧的整体劲力,再配合“炸 力无断续”的训练,即可在电闪雷鸣般的生死格斗中,令 对手鲜血狂吐,筋断骨折…… 著名格斗专家赵道新先生曾言:“成功不会垂青于那 些只顾寻求捷径,而不想下苦功的人。但是有决心‘悬发 锥股’而不讲效率和方法的人,也必将一事无成!能以最 少的精力,最短的时间,最大幅度地提高格斗水平,则需 要有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攀登一条近乎直接通往顶峰 的捷径……”。轨迹拳学创始人李紫剑老师也说过:“路 有千万条,最近,最直的只有一条。”为了使真正追求中华 武学直谛的广大武友。早日步入中华武学之神圣殿堂。 现以卢氏浑圆桩为例,向大家介绍获取“六面整体浑圆 力”的最佳途径。 正面浑圆桩法:正面浑圆桩是中华武学中最重要的 桩法之一,各门各派均有此桩,不论太极、形意、武当、少 林,概莫能免,它是求取六面整体浑圆力的最根本的桩 法,六面整体浑圆力是指上下托接力、左右开合力、前后 撑抱力、三相矛盾力的综合,没有浑圆力做基础,任何高 深的武功都无从掌握,故希望引起初学者高度重视! 双足平行分开,宽可容肩(深州老谱秘传,求取整体 劲力之最佳距离),双膝定位,胯根内裹,臀部下坐、双膝 前顶上提。脊柱之大椎穴(颈后高骨)向上拔起,与尾骨 内卷下坐,形成二争力;双臂连通,肩撑肘横,形成左右二 争力;双手与小臂向前、向内合抱,与脊柱整体后靠,形成 二 力。大小臂之间夹角大于90即可,膝部角度为 120°一150°之间,双手食指尖距离为半尺。大腿与躯干 夹角约120°左右,躯干与地面垂线夹角为15°一30°之间 (见图1正面浑圆桩) 第二节 六面整体浑圆力训练步骤 第一月:脊柱上下功力的求取 1一10日: A姿式:两脚平行分开,双脚内侧之间距离,与肩等 宽,足心空涵,足趾轻微抓地,双膝微曲,膝部(大腿与小 股之间)角度为120°,胯部(大腿与躯干之间)角度为 120°,上体微前倾 15°一30°之间,双臂环(松)抱于胸前, 十指自然分开、虎口撑圆,拇指自然内扣(此时不要求双 臂拉伸川。臂如搭在栏杆上休息。三窝(两肩窝及胸窝放 松、自然腹式呼吸,头部正直,目平视前方。(见图1) B原理分析:本月是为了练出六面整体浑圆力打下 坚实的基础,切不可性急!主要是锻炼下肢肌肉的力量 及脊柱的拉伸(背部两侧大筋挑起)躯干是整体劲力的根 本!特别重要!而脊柱的颈弯与腰弯是使脊柱正直(挑 起背部两条大筋)的障碍,因为它们与胸弯、骶骨正好形 成S形状,所以我们在站桩训练中,必须做到“头如线系, 下颏内收”和“颈椎后领”的要诀,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我 们可以用手去触摸,就会发现颈弯这个生理弯曲不见了, 这时颈弯与胸弯的S形改变为一条直线,腰椎弯曲是变 化最大的生理弯曲,故改变这一段的训练极为困难,很多 初学者,皆因之知难而退,但它又是掌握六面整体混圆力 的必由之路,是连接上下的重要部位,只有坚定信心.痛 下苦功地重点训练,才会改变腰椎生理弯曲。(面授大约 一月即可达标)改变的要诀是“敛臀提肛”“尾骨内扣”尾 骨内扣时,臀大肌自然向内收缩,提肛是指如忍大便状, 要领正确后,我们就会感觉腰部酸胀难支,这是正常的。 因为把这一长期处于内弯状态的骨关节改变成和胸椎弯 曲骶骨弯曲方向一致的外凸,就需要骨节与骨节之间的 间隙拉大,是非常困难的,但经过一段(大约一月左右)的 训练后,我们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会减弱,然后,我们用 手触摸腰椎的变化,如果要领正确,腰椎由内弯而形成的 竖沟会被填平,并后绷而起,且越来越明显,敛臀提肛的 要诀做到后,往往会出现小腹及胸腔弊气的现象,这种情 况的产生,会使我们站桩时极不舒服,所以有的初习者认 为这不符合“舒适得力”的原则。的确如此!因为敛臀提 肛、尾闾内扣,腰椎后绷之际,小腹极容易因腰椎向后绷 起而弊气缩腹门折腹状见图2)这样腹部肌肉就会处于 紧张状态,而导致呼吸失衡,如果这种现象出现,我们从 侧面观察,脊柱虽然都是向后绷起的,但不是正直状态, 而是有点驼背拍图3)这是因为我们丢了脊柱向上向下 的矛盾争力,我们已经知道向上的力是吊顶及大椎上拔 的要领,而向下的力仅靠敛臀提肛是不够的。应加上“小 腹内掖”的要诀(如图4)小腹内掖就是要在敛臀提肛之 后,把小腹掖在大腿根里,从而把骰骨向地面引下(即尾 骨下坐之力不失!人这样吊顶带动颈椎,掖胯带动骶骨, 一上一下,正好形成两端拉伸状态。胸椎。腰椎就会被牵 扯运动,这样,脊柱才会形成正直状态,折腹憋气的现象 就不会发生了(如图4)脊柱正直状态下的桩形,腰要紧 背要直是站桩最关键的要领。另外,练功时,可以有意识 地使脊柱正直后向外鼓凸,可起到增加运动量和校正脊 柱的效果。 C要诀:大椎上拔与尾骨下坐形成上下相对争拉,尾 闾内扣,使腰椎自然后绷而起(无须有意识向后凸腰,)三 窝放松,形成自然腹式呼吸,腰紧背直、敛臀提肛。如此: 膝部、胯部角度不变,躯干部要领不失,保持5分钟,练功 结束。 D意识:须随时检查,膝部及胯部的角度是否变形, 躯干的要领是否已失?如膝部角度不变,证明下坐劲未 失。同时配合“金刚铁板桥”每次5分钟,每日2次,以增 强腰部劲力,以加速背部两侧大筋的挑起!使躯干整体 连通! E易犯错误:①随练功时间增长,腿部肌肉酸痛难 支,而不自主地站起,(如图5敞胯这是因为失去了尾骨 下坐劲、此时应加强“如坐高凳”的意感)或上体过于前俯 (如图6)这样会减轻上身对下肢的压力,却不利于功力 的增长,这是因为失去了脊柱整体后靠(特别是颈椎后 领)要领的缘故;②驼背状态@图3)这是因为脊柱失去 上下争力的原因,应注意大椎上拔,把小腹掖在大腿根 里,使层骨向地面引下,如同有一重物挂在尾阎、使之不 得不下坠!(尾闾内卷的要领不可失!)大椎上拔时,千万 注意不可颈椎用力上拔,否则会造成气血上涌之弊(赵道 新先生即犯此错误人 吊顶的要领,芗斋先生谓之“头如 线系”是指轻轻上提之意,否则线即会断,而不是说“头如 绳系”!请学员于此多留意!免得将来后悔莫及! ③软项(如图7)是因为颈部失去了后领之劲。只 须大椎向上拔起。腰紧背直是获得脊柱上下力的要诀, 能强化腰部肌肉与背部肌肉的连通,臀不敛。肛不提,腰 部脊柱便不会后绷,只能是内凹,这样就失去了站桩的意 义,(如图8)即使能够做到上述要领,也必须保证背直的 原则;因为背不直,脊柱就不能正!脊柱不正,劲为何来? 很多人认为腰一紧背就会弯,这是因为背部与腰部没有 连到一块!要以脊柱整体后绷为原则来练才能做正确! 腰紧背直是站桩中最关键的形体所在!很多意拳爱好 者,站桩多年而功力平平,大都是因为此项要领错误所 致,这就必须通过局部的协调合作,其中某个局部往往是 关键!我们都熟悉纲举目张这个成语,比喻只要抓住事 物的关键便能带动其他环节,这个“纲”是整体中的关键 部分。那么站桩中的“纲”在哪呢?怎么做才能进展神速 呢? 1、十趾抓地,胯根内裹;2、脊柱正直、尾阎内扣下坐。 大椎上拔;3、大臂内翻。肩撑肘横。其中脊柱正直后绷, 小腹内掖是关键,它是求取浑圆力最根本的条件,初学者 必须高度重视脊柱的上下争拉,势必带动腰背部的肌肉 群也随之拉长,而后再通过双肩的放松或其他的动作要 领,使躯干部分的韧带肌肉群同四肢连为一个有机的整 体,只有矫正其曲线,才能真正达到“返先天,返婴儿之 体”。才能具备整体力,通过此项锻炼,就会因椎间隙和 附着韧带的拉长强健,从而恢复增大脊柱的弹性,并因大 推上拔,尾骨下沉等要领的相互配合,互为拉伸,调动阳 面肌肉群连结成一个整体面,进行六面的拉伸放长,确切 地说,应该是四面八方的辐射性拉伸,只有如此,才能真 正练出强劲笃实的六面整体浑圆力,有些所谓的“大师”, 幼时即随师学艺,直到胡子白,也没有练出“一触即发”的 功力!他们还以为是他们练功不苦所致,大家可仔细观 察一下,他们是不是清一色的命门前挺,腰椎内凹?孰不 知,这样是永远也练不出功夫的!别说苦练一生,即使修’ 炼千秋万载,也别想练出登峰造极的功夫!正确的要领 是:大椎上拔,命门后突,尾骨下沉,这样站桩不到10分 钟,就会感到腰部酸痛难支,请尽力坚持!这正是增长功 力的关键时期、一月后就会适应,此后动力进展之速,真 可谓“一日千里”。当你亲身感受到了功力的增长,就会 信心大增,而不觉得站桩枯燥无味,笔者在中学读书时 曾遇到过两个教学方法截然不同的外语老师。一位老 师,讲课时讲的非常全面,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但只说一 遍,临考时,同学们大都考不好,那位老师说,考试内容都 是他上课时讲过的!我们想想也是实情,但就是考不好! 另一位老师,上课时特别强调重点,翻来复去的说,我们 都嫌他太罗嗦。但他说的都是重点,平时就在我们大脑真 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考试时,想都不用想就能写出正确 答案,毕业后回想起来,才知道,这才叫会教呢。也就是 说干什么事都要抓住其要点,同样本功有些要点在我们 的教材里出现了好几次,甚至很多次!望大家能够理解 编者的一片苦心!我们毕竟都是黄河之水哺育的炎黄子 孙!我们的体内毕竟都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为了我们 共同的目标一使我们中华民族永远成为世界上最优秀 的民族Z 使中华武学永远屹立于世界博坛的最高峰!我 们有什么舍不得付出呢?⑤双臂极力拉伸、使三窝发紧 憋气(如图9)请参见训练要求,不要急于求成,要在呼吸 自然的基础上渐渐加大拉伸量;⑤低头、目视地面,沙图 10):应注意临阵精神状态的培养。意想前方有一敌人, 随时会向自己进攻;①耸肩(如图11),耸肩会使上肢与 躯干不能连通,整体劲力受阻,应肩撑肘横,并使之下沉 (但不可有失自然): 10—20日姿势要领同上,时间增至10分钟,此时, 凡胸肌过少,宗气不足虚胖,或瘦弱过度的人,应加练:初 级内劲功,以充实强壮。每次15分钟,每日早晨、上午、 中午、下午、晚上及临睡前各练一次,二月后功成,内气充 足,不畏击打,承受劲力自动反弹! 凡是消化系统之疾病必然恢复健康,同时还会使胸 肌高隆,给人以健美之感。(金刚铁板桥叩至10分钟。 20—30日练功方法同上,只是站柱为15分钟,“金 钢铁板桥”亦为15分钟。“金钟罩体喷气功”,每日6遍。 要求:站桩时应保持姿式的正确及内在要领始终不 变、意念随时自我检查间架各部是否正确!如有错误,及 时纠正,马召崇冀骥先生曾言“意念你在前面站桩,后面站一 日本兵,你一偷懒,他就会用刺刀挑你!”千万别以为本功 法简单,而忽略了它的重要性,要知道平易才是成功的关 键,每日有空时应多读一读本功的要领及方法。能记住 之后,每日在睡觉前或起床前用10分钟默诵此要领并想 象其形态,逐一对照。这时的状态极易进入你的潜意识, 久而久之它就会成为你精神活动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 将渗透你的心灵,增进你的功力! 下面是我们为学员自修设计的练功记录表。请你在 这三十天内,认真练习,它将有助于你进行自我检查,它 将帮助你简明扼要地总结每天的练功效果以及坚持计划 的意志力。请你先填上日期,然后注明当日是否阅读过 功法要领标准、练功的遍数及练功质量,给自己打分, 分代表差,二分代表好,3分代表特好SO分代表没练功。 如X月1日:练功情况:我今天在早。中、晚阅读了功法要 领,我今夭练了3遍功,今天加强了对颈椎上拔后靠的理 解,今天练功时我特别注意质量,我给自己今天打2分。 千万别以为写练功记录表及练功日记不重要,因它是练 者的第一手资料还可加强练者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在写 练功情况时可把当天的情况写详细一点,每十日为一阶 段总结一次,如做的好,请继续向下进行,如不合格,请重 新从头来一次!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第一周期到第三周期,每周期10天。 本月总结:你如果认真地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了 本月的计划,那么,第一步训练达标,你的下肢力量已得 到了很大提高,背部两侧大筋已全部挑起!腰部增粗! 腰椎后绷而起! 此时脊柱上下力功成,你的汗水没有白费,本月在不 练功时,也要随时注意,尾闾内扣、提肛、腰椎后绷,以便 养成习惯,另外,还要见缝插针地练功站桩。不拘时间长 短(最少不低于 50日呼吸)对增强功力,和对要领的理解 效果极佳!请勿忽视! 第二月整体上下力的求取: 1- 15日 姿势同上,加入大腿外侧肌肉内裹,两胯 外撑,双膝(不得随之外开)定位、上提前顶,尾骨下坐内 卷。足下踩之劲与膝前顶上提、胯后坐形成争拉,使下肢 外侧肌肉群随之连结拉长,腹部保持松圆状态,随呼吸将 小腹下沉起到挤开胯部的作用,开胯不仅是横开,而是向 横向后的圆弧形轨迹的外撑.这一点一定要时时注意! 切!切!脊柱处于拉伸状态整体后靠练时可设想有一 橡皮圈,套在大椎穴上.双足亦踏于圈内,这样脚掌与大 椎产生了上下争力,虽是假想但必须真切,似乎确有此力 上下争拉,一二日即可感觉到此力。其他要求同上,练功 时如要领正确,同手可触摸到大腿根部,有一条大筋绷 起。配合“功架大形起价’的训练(每日4遍,每遍左右各 20次,约 15分钟)。 随着功力增长,这条大筋会逐渐粗大强劲,直达足 趾。 15—30日功成:此时已具备了无坚不摧的整体劲 力。 左右及前后力的求取; 15—30日:姿势同上,增加双臂要领。 双肘横撑双臂内裹,带动肩关节肌肉同时拉长,双肘 再向前下方螺旋滚压,使大臂内侧之筋膜绷拉而起,然后 一小臂前抱,与脊柱整体后靠形成争力,撑腕涨指、使小臂 内侧之筋膜腾起,要使韧带、关节、筋膜真正拉长。本要 领正确后,可试摸腋下会发现有一根筋鼓起,随功力增 长,这条筋日益粗大强劲,并直接与食指连通(约2个月 左右),要注意在练功中坚持各部关节定位,一直坚持到 练功结束,同时增加调气训练:培植丹田之气,增强流动 内力(每日20分钟一2小时之间)。 第二月成功记表:第四周期 第五周期(11—20日) 第六周期(21—30日) 第三月练功计划:整体六面浑圆力的求取: 通过以上训练,我们已经具备六面整体之力。上下 力的获得是整体劲力的基础。是为了恢复脊柱先天的垂 直状态,并得以有效拉长,为实战中摧动身体做各种形式 的发力动作。中华武学内在力量的根本就是从动物运动 机制中提炼出的伸筋拔骨的训练。 1—15日训练方法: 通过站桩把肌肉整体放长、使肌纤维变长、肌肉更富 有弹性。左右横撑力是在技击格斗中防守对方侧面进攻 的模式,而且在主动进攻中,由于间架的左右横撑、根本 无须格挡左右两侧的来拳,不必害怕打到自己头部,当敌 人侧问到我左右之际,我也只须以关节支撑力为发力点, 进行横向的发力,即可解决战斗(遍观世界搏坛,均无左 右撑力的训练,更没有横向发力的技法,可以说此为中华 武学所独有)另外,双肘的横撑状态,还能使大臂肌纤维 的初长度得以改变,肌肉的弹性伸缩功能得到加强,肩关 节之间在肌肉放长作用下,间隙也获得一定的拉长。从 而使关节枢纽,如加入润滑剂般的灵活。前后撑抱力是 贯穿整体格斗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力量,因此是必不可 少的训练!撑抱力是以肘关节横撑定位后,小臂环抱体 前,双手食指的连线交叉点与人体腰背肌肉群(以整条脊 柱为中心点)形成圆柱形的争拉状态。这时人体腰背肌 纤维初长度已产生了改变,我们双臂环抱的间架就会更 加圆整。前后力的根本在于阳面(俯卧于地面朝天的一 面为阳面,而朝地的一面为阴面)筋络向两侧(以脊柱为 中线)横向展开,使背部机能得以充分调整,阴面肌肉(前 胸一侧)正好区别于阳面,一律松软如棉絮,其实浑圆柱 法的训练就是培养仿生学中猛兽的形态,撑抱力的前后 用力要点在于肘横撑、臂前抱、体后靠,形成前后的矛盾 用力,由于前后的抱靠用力,我们横撑的肘关节角度就会 产生一定的变化,成为大于90°的钝角三角形,人是柔性 体,会产生张力,张力的表现形式是争力的具体化,混元 桩的模式形成,从直观的六点定位开始,逐步往圆滑状态 过渡,由六面力渐渐形成浑圆状态。请记住:卢正文老师 曾言:“局部加局部不等于整体,局部与局部的最佳组合 才是整体”! 我们在操习桩法之时,必须用意识去感知我们所维 持的桩架是否合理,因为意感训练能使我们更正确、合理 及深入地调动自身的神经系统,以获得那种人与自然和 协统一的本能状态。因此,必须利用意感训练以刺激和 启动人体中那些惰性(不随意肌)细胞的机能,从而最大 限度地调动起全部的人体能量,使我们追求的整体劲力 和整体爆发成为现实。当间架处于一种尚有棱角“六面力”的阶段,我们必须用大脑的深度去圆融肌肉的做功, 所谓的圆融才是真正的六面浑圆力。因此我们通过站桩 的整体肌肉矛盾的连续过长,使人体的肌肉系统形成了 根本性的整体连通运动后,我们再通过意识的引导去体 会这种连通状态下的肌体感受,并利用这种感受去对照 前人留下来的正确经验是否标准,也就是说用更细微的 大脑思维去检验和理解身体结构发生的细微变化。这样 我们站桩才会产生更微妙的变化。(下肢的三角力构造。 螺旋发力原理,下肢三大关节之争力,上肢三角争力的组 合请参见代中国原实战武学体系训练教程)一书人练习 本功时应同时加入《螺旋力入门训练》此功有如下功效: 第七周期 ①能使桩功产生的功力在实作中运用自如; ②阻碍整体劲力传递的“三窝憋气”现象得以彻底消 除; ③站桩时产生的局部紧张会得以缓解; ④使站桩产生的劲力更加饱满,圆润及灵活; 5、能够产生“一触即爆发”的触觉活力; 6、使外力挨身即被化解,并能旋飘对手的重心! 第八周期:16—30日 加入《整体劲力爆发训练》 3—7日功成,达到能一拳打倒体重超过自己二十斤 以内的对手2米之外。另外格斗专家赵道新先生曾言: “我们不能片面强.调劲力来源于腰、腿或后足,在漫长的 动量流主干道上,只要任何一点相对薄弱,那整体的劲 力,就是这个最薄弱处所能流过的动量! 我们应该看一 下自身。在劲力运行的主干道上,究竟哪一点最薄弱,再 有针对性地训练。我们在辅助功法一章中,已披露了一 些法简效宏的功法。学员可以自行选择练习如:1、上肢 力量弱:可以增加上盘秘功的练习;如下肢力量较弱可增 加下盘秘及功架大形起伏的练习;如躯干力量较弱,可以 增加,金刚铁板桥功法;如颈部力量较差,可以增加头颈 倒立的训练;如内气较弱可以增加调气秘法的训练;如内 气不足,体格过瘦,可增加初级内功训练;欲增强身裹体 周身肌肉的柠裹劲力)之力,可加入夹马桩训练。如此等 等。(以上功法见《六面整体浑圆力科学训练教程》一书,。 本部有售:48元/本。 第九周期: 假如您已经认认真真地坚持到现在,还没有打退堂鼓的 话,那么,我要祝贺您!此时您自身已具备了传统功法训 练三年以上的功力!一拳、一掌将对手打翻可以说轻而 易举!如能再辅以《原传实战武学》中的步法,精神夺势 及技术夺势的训练,要不了多久(大约三个月左右)您肯 定会成为真正威震一方的人物!您将活出男子汉的尊 严!您的武侠梦将成为现实,唯一的缺憾也许就是你将 饱尝“英雄寂寞无敌手”的孤独!至此,恭喜你终于迈进 了中华武学的神圣殿堂! 在本功训练期间,你是否觉得有时自己的情绪起伏 不定?有时候精力充沛,特想练功:请注意此时不必超量 练功,能完在我们的作业就行了!又有时候,情绪低落, 浑身无力,不想练功,那么这时您一定要坚持下去!不妨 多鼓励自己“这种情况很快就过去”千万不可中途退却, 只有真正执着热忱的人才会成为中华武学的中流砒柱! 这是一条通往成功的不败之路!尽管在一路上洒满了您。的汗水或泪水,但您的汗水不会白流,它将结出丰硕的果 实!您付出的心血不会白费!它将会使您的梦想变成现 实。 第三节 金钢铁板桥 南少w秘传之“金刚铁板桥”及“功架大形起伏”都是 法简效宏的高效功法,近四年来教学实践证明,增加此功 训练可使学员成功时间缩短一倍左右,诚为修炼整体劲 力不可多得之妙法。 金刚铁板桥练功方法 习者仰躺在两凳上,一凳放在脚后跟部,一凳放在双 肩部,使身体中段悬空,如此保持身体静止,达10分钟可 算及格,到能躺 20分钟,而腹部放15公斤重物为达标, 如习者腰力过小,而不能仰卧于凳,也可仰躺于地面以双 肘和双脚后跟将身体支撑而起,稍一乏力即可放松着地, 这样训练几夭后就可上凳练习,此功可在短时间内迅速 增强学者腰部劲力(见图 12) 本功的锻炼原理:整体劲力是指全身肌肉纤维都参 与作功而形成的强大劲力,中华武学各大门派均主张运 用整体劲力。南少林秘传之“金刚铁板桥”从形式上讲, 肌体两端着力,中间悬空,致使全身各部关节、肌肉必须 一齐用力,形成一股力量,才能挺起腰部,完成“金刚铁板 桥”的动作,整体力的衡量标准,要看肌体的肌肉组织在 运动中是否能一起用力,而“金刚铁板桥”恰恰能反应出 这一点,这种运动形式,似用身躯架起一座桥梁,桥身各 部必须全部用力,如有一处不用力,桥必将塌陷。另外, 桥体承物越重桥身受力越大,桥本身的荷载能力就越强 (是指肌体的整体力人它对增强肌体各项生理指标有着 不可低估的功效。 金钢铁板桥实质是一种卧式桩功,练功采用腹式呼 吸,脏腑与筋骨、前颈、四肢相结合成为一体,在丹田之中 就会产生内气,随着意念的调整,使气贯通全身,达到意 到气到。气到力到,保证肌体完成“金钢铁板桥”的动作。 可以说“金钢铁板桥”功法是肌体达到内三合极好的训练 方法。 由于呼吸、意念、劲力、内气的调配,气血流畅,贯通 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增强了五脏六腑的功能,达到了 强骨增髓的目的。当气血贯注四肢、躯干时,可使肌肤得 以营养和滋润。促进肌肉发达,增大肌体气力,加强肌肤 外表的抗力,故金刚铁板桥有“内养脏腑产壮肌肤”之妙 用。 第四节 螺旋力入门训练 本书原来不想披露此功。但因近二年的教学中有少 数因长期劳作而致肌肉僵硬的学员。因身体原因(亦有 部分学员因悟性较低而致,不能掌握功法要领)从而造成 了“三窝(心窝及两肩窝)憋气”导致整体劲力传递受阻, 以致于空有功力而不能实作,所以笔者将此功传授给他 们。但因考虑到自学者较多,又无明师指导。为使这一 传统秘法造福更多的武友,特将本功初级功法,全盘托 出。高级功法见《华夏武学精髓训练教程》)练就初级功 法,有如下功能①能使桩功产生的劲力在实作中运用自 如;②阻碍整体劲力传递的“三窝憋气”现象得以彻底消 除;③站桩时产生的局部紧张会得以逐步缓解;④使站桩 产生的劲力更加饱满圆润灵活;⑤能够产生“一触即爆 发”的触觉活力;⑤使外力挨身即被化解,并旋飘对手重 心;①为修练高级武功《华夏武学精髓训练教程》打下坚 实的基础。 一、螺旋力功法的训练,是卢氏结构拳法的核心,亦 为我国传统内家拳之精髓。历代拳家皆奉之为“不传之 秘”,真正掌握本功法、功力的人过去不多,现在更少。其 力如车轮切削,所遇之物无不被离心力击出。对方如主 动进攻,一旦与我方间架相触之一霎那必会产生一种不 可抗拒之力,今对手反弹而起,挨身即摔出。此功精熟之 后,在实战中不论来力如何巨猛,只要一经接触即会化为 乌有。在未发力之时,对手即已失去重心,一旦此功上 身,所有拳法及器械的发力,均可获得突破性进展。 通过站桩功的苦练,二至三月后就会获取强劲笃实 的浑圆整体力。当我们深入体会桩功的性能并且获得基 本的生理改造之后,怎样的运动才会使站桩的意义不失 呢?对“螺旋力”的体认是整体运动从相对静态过渡到绝 对动态的最佳训练手段。目前所有的意拳、心会掌、螺旋 拳等原传拳法的有关教材中,均一笔带过或根本未提,这 就如同否定站桩一样。如果自身不具备“整体螺旋”的功 夫,那么在应用之中“力如盘内之珠”的螺旋力是难以达 到的。 我国原传实战武学之整体劲力的来源即是通过关节 与关节之间的韧带拉伸来调动以肌肉为动力、骨骼为杠 杆、以关节为枢纽的、力的有序连接和释放。根据人体生 理构造原理分析,人体的关节运动分为屈伸、内旋、外旋 和环转,关节运动的特点是以关节为支点,进行某一部分 的运动。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人体的发力必然遵循物 理学上的力学原理。卢氏结构之“螺旋力”功法训练不但 吸收了上述特点,而且还上升至脊柱带动躯干,躯干带动 间架,一动无不动的整体性关节同步运动。 二、螺旋力修习入手方法:(见图13、14、15、16),首 先从桩功的间架动转开始,即以正面浑圆桩为基本姿式, 以躯干做为我们的中心轴,使双肩、双胯按顺时针方向进 行360°的滚动式摩擦环绕。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如双肩 双胯按顺时针运动,那么上肢所保持的间架就会与躯干 形成矛盾的反称运动,这样能使双肩关节真正产生360° 运动轨迹。双胯与躯干的运动亦是如此。另外,由于下 肢承上体的重压,下肢的膝关节、踝关节会随胯关节的运 动而自然带起,与躯干形成方向相反,轨迹相同的运动。 我们又发现一个新的课题,即如何能使双肩双胯在运动 中同步进行,若仅动双肩下肢力量传导不上来,如只动双 胯又会造成扭屁股,此均非真正的螺旋功夫,丧失了整体 用力的原则。 在此我们先来谈谈脊柱的中枢作用,脊柱上端连于 大脑,是人体肌能调节输出及输入信号的司令部,同时它 又是人体的中心分界线,把双肩双胯对称分开,所以我们 可利用它的运动原理来连接双肩双胯的运动方向。首先 我们可以坐在凳子上并且把上肢固定住不动,然后使脊 柱的颈椎和尾椎纵向拉伸定位体不许回缩*以尾椎为 动点,绕凳子做360°环绕运动,这时由于我们的双肩双 胯不能主动运动,其关节部位会被脊柱带动起来做与脊 柱轨迹相同、方向相反的360°旋转,待熟练之后,我们就 可以用站桩的间架来做平面螺旋训练。习者可把自己视 同老虎,有一条尾巴与地面竖直,让尾巴尖端在地面上划360°的圆,这样双肩双胯就会产生相应的同步运动。螺 旋功法训练深入之后,习者就会明显感到,在站桩时经常 出现的局部紧张会逐渐地缓解下来。使站桩所产生的劲 力更加饱满、圆润。松活,也只有间架形成劲力圆润松活, 才能产生力的松紧转换和“一触即爆发”的触觉之活力。 螺旋力的这种训练,是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的,它是所有拳 学发力的通用模式、轨迹拳学创始人李紫剑老师曾提出 “大形同动、局部自律、轨迹平行、切线对应”的发力原理 正与此不谋而合,大形同动:是指整体朝一个方向运动; 局部自律:是指每个部位,都分别遵循自己的自由轴旋 转;轨迹平行:是指各个圆的圆面平行;切线对应:就是各 圆心与目标处在同一直线上。 第五节 揉筋大法训练 本功是桩功的辅助功法:虽至简至易,但功效却极其 宏大,本功针对下肢,因为下肢的筋膜比较粗壮,故必须 进行大式的“揉筋训练”才能够挑动起来。本功对调起下 肢大筋有独到之奇效,不仅能大大提高桩功的训练质量, 而且能使易筋成功的时间大幅度缩短! 双脚丁八步分开三尺左右成伏虎桩式,双臂亦抱桩 (见图17),前膝前顶,后膝横开,并向后拉顶,使胯与双 膝在一条直线上,然后身体后靠下落(桩功要领不变)! 使胯低于双膝并极力向地面下坐,在保证整体劲力不失 的情况下,一直到无法下落为止(见图18)然后以后胯 催身向前移动,此时切不可把重心提起(见图19)最后待 胯部移至不能继续运动之际再把重心提至与双膝成一条 直线(如图20)。这种运动的形成是通过胯关节的最大 移动来调动下肢筋膜的拉伸极限,从而促使下肢筋膜训 练,意义是为了在实战中步法的迅猛和灵巧,并可以大幅 度地增加功力和体能。本功是易筋的动态形式,发力、实 作是易筋的具体体认和应用,遍观我国有成就的搏坛高 手,通过笔者亲见及参阅流传的遗照,均是通过易筋之法 而获得无坚不摧的爆发力和笃实浑厚的整体劲力。学员 一定要艰苦体认,只有本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躯干与下 肢的连通,并大大增加下肢的力量及柔韧性。 但须注意:练习本功时务必保持胸腹松软、呼吸自 然。桩功要领不失,否则就失去了训练的意义。尤须注 意,练习时切勿因求“量”的增加而忽视“质”的保证!
第二章 六面整体浑圆力的强化训练 第一节 整体九防式训练秘法 “整体九防式”是卢氏结构的门户标志!是原传形意 拳三体式及意拳矛盾桩演化而来。 叮与原传桩法已有如下区别: ①将斜面受力的传统三角间架,提高为“身不受外 力”的拱梁间架,使来力均衡地疏散周身并传入地下; 2、在此基础上:溶入解铁夫先生的“鹤拳宗劲”及宋 氏形意的“金鸡抖翎劲”及肖氏八卦的“螺旋劲力”; ③原传桩法的重心下降,气沉丹田,上升为“浑圆力 提重心出体”,此即卢氏门人津津乐道的“重心提出体 外”,可形成连续爆发功能,速度是拳击频率的2.5倍,但 若无“六面整体浑圆力”作基础,本部功法,绝难练成! ④呼吸方法的改进:解决了前人遗留下来的“下气” 问题,可练出“久战不倦”的耐力,古代战将在战场上厮 杀、“愈战愈勇”很可能是获益于此!但不知何时失传! 赫赫有名的大成拳(意拳)也难以在擂台赛上一展雄风, 即是因下气问题未能得到解决之故! ⑤在运动状态中保持“六面整体浑圆力”,可在接手 中保持桩架,再加上各个方向螺旋劲力的运用,无论对手 从哪一个方位进攻,一旦碰到我方间架,就会被巨大的整 体劲力反弹而起,腾空摔出! 卢氏结构整体九防式的训练,是建立在正面桩法间 架结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利用高低、虚实的不同及角度 变化来完成的。通过二至三月的正面桩法的刻苦训练, 并具备了一定的间架稳定性后,即可开始进行“整体九防 式”的秘法训练。它科学合理地运用了人体的骨骼、筋膜 的最佳结构组合,是中华武学中最科学的间架之一(它与 久经实战检验的原传形意拳之“虎剪式”、“原传三体式”; 肖氏八卦的“阴出阳入”、“走马活擒”;大成拳的“托婴桩”、“矛盾桩”;心会掌的“青龙出水”;朴真拳学的“童子送书”;华夏武学的“惊涛拍岸”及“移山填海式”等并驾齐 驱,傲视当代拳坛!)其根本得益于正面浑圆桩,只是在实 际应用中采取了“斜中取正”的角度变化而矣,在真正的 格斗中,其打击范围无非是直击、横击、竖击、斜击等几种 打法,而整体九防式的特点,就是在运动中保持六面整体 浑圆力,在接手中保持间架,再加上横削、竖切的螺旋运 动,无论敌人从那一方面进攻,我都可以用整体的劲力来 与之抗衡而不被动。 一、整体九防式练法: 前后步距约一脚半左右,成丁八步型,前膝前顶上 提,大腿肌肉由外向内(从上往下看)拧裹,后膝亦前顶而 上提,圆裆、双胯横撑大腿根部内裹,形成夹剪式(注:“夹 剪”的剪可不是现在用的剪子,而是唐。宋、元、明、清时代 夹银子用的“夹剪”,是说两腿微屈、后膝前顶、大腿内裹, 这样后大腿就象夹剪的下剪刃,增大与前腿的夹劲与向 前的顶劲,(同时“圆裆”要领不可丢”否则错误!切记2!) 后小腿就象夹剪的下支柱,起杠杆作用,后脚与前脚夹角 大于45°而小于90°,既有横劲又增长了蹬劲,前脚正直。 前膝向正前方微挺,这就便于进步和发挥前越之劲,前膝 不应有内扣之劲(后膝要略有内扣之劲!)前大腿就象“夹 剪”的前上刃,如剪银子有夹劲!可惜,今人多不知夹剪 为何物,故多有误解!明白了其真正涵义,再下一番功 夫,下肢三节(下盘)的精微之处便不难掌握了,(如不明 夹剪是何形状,可多向老年人请教便知!),身体呈略前倾 状态,脊柱整体后绷,双手环抱胸前,前手略高于后手护 住头部,掌心向上,前手小臂横撑出一个最佳抗击角度 (大于90°而小于135°以克一切来拳,并具有推之不动, 拉之不开,挑之不起,砸之不落的内劲感应,后手前伸(掌 心向下)而肘部回拉,与前手配合成拉弓射箭之式,为蓄 劲、发劲、抗劲的最佳姿势,(如图21)并以自身浑圆之力 将重心提出体外,形成“自身不受外力”之桥形拱梁间架。 卢氏结构的核心取法于站桩的六面均衡运动,但在 侧面的形态下,如何保持“六面整体浑圆力”就成为一个 关键的问题。整体九防式的基本原理与正面浑圆桩并无 不同,只不过是自身的角度由正面变成45°斜面而已,但 是我们仅仅从其基本角度变化,就会发现很多正面浑圆 桩所获得的劲力不见了,那么是不是侧面桩法,练得又是 一种劲力呢?其实无论什么桩最终所得到的都是“六面 整体浑圆力”,关键是如何深入地理解和加强这种不均衡 状态下所保持的整体劲力,由于身体角度变为45°,而腿 的起动力功能就必须有虚实的变化,所以侧面桩的重心 比例是前三后七,重心的前三后七是无数武林先辈经过 长期实践而最终印证的!因为前脚跟的虚起造成了后脚 蹬地的重心转换的频率,而且前膝的提顶之力与后胯的 坐靠形成矛盾争力,这项矛盾争力的安排,更加完备了以 胯催膝的瞬间爆发状态,而前胯随着膝的提顶又与后膝 形成了前后的二争力,这时下肢所形成的双腿的三角支 撑又如同上肢一样,被连结成一个交叉状态的整体形式, 而这一点是正面桩所体会不到的,可以说整体九防式的 训练强度要比“正面浑圆桩”大的多,内容也丰富的多,但 是无论姿式如何变化,但它们的内在要领都是一致的! 下肢产生了虚实变化,上肢同样如此!上肢前高后低的 上下虚实,撑三抱七的劲力虚实与下肢前三后七的重心 虚实,使练功者永远处在一种不平衡的失重状态,必须通 过三七转换才能产生瞬间的平衡,这种瞬间的平衡应该 是发力状态。如果双手撑抱之力平均,双足分担体重之 力平均,将无法起动发力!由此可知,技击桩的修炼也是 处在一种微动寻整的状态!因为力的平衡是相对的,而 力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 而整体九防式所保持的正是六面整体浑圆力,无论 敌人从哪一方发力,我均可运用整体劲力与之抗衡,而采 取主动!如对方直拳击打,我可用直发力迎之,接手用手 心、小臂、肘,均可把其拳堵回去,或将其劲力堵住而发不 出!!若敌以横劲击我,我同样可以横劲破之,横劲的发 力点,一般在肘尖;敌若以上下劲击我,我则以上下劲迎 之,此时身形上下起伏,以力碰力,以浑圆碰局部,鲜有不 胜者。若灵活应用,以横破竖,以直破横,无不在此理之 中。卢氏结构的所有打法都是活动起来的技击桩,其具 体应用,请参见后面的(活体对抗关》章节! 二、整体九防式之间架“七星拱梁递重力”原理:整体 九防式之外形、原理与形意拳之钻拳用法外形大体相似, 仅手型不同、双掌拧裹摇旋,手从口出,(左中右)三面顾 定,(上、中、下三盘,每盘又分左、中、右三面)九方防护, 其劲为截,既能封住对方来拳又能严密防护头部,运动路 线为起由胸、腹、头斜向而发,接哪打哪,左右双肘横撑, 保持了整体劲力的发挥!本桩对身体角度的安排,是间 架(含下肢)及躯干在三维空间的每一维中,都是一个斜 面,从斜面的原理分析,斜面可减少物体击打的力,做为 人体最薄弱的躯干,如果获得了三维空间的斜面,那么其 科学性和实用性是可以想见的!脊柱生理弯曲的修复 (见正面浑圆桩)更是整体劲力得充分发挥的根本。下肢 与上肢、下肢与躯干名干与上肢、整体形成的拱梁间架 结构,更是其他门派所不可比拟的!此即内家武学中的 “形整”,①它是通过桩法的整体均衡拉仲(此即“等张 力”,即周身各处张力均等)这是练习内家武学之至要秘 诀)逐步使周身各关节间之间自然松开,(为形整打下基 础!通过间架固定空间,身体则相应做出上下、左右。 高低、反侧的松紧运动,把四肢关节旋转起来,随着体内 气血的运动,逐渐打通奇经八脉,而将整劲贯通周身,到 此境地,自然神气合一,周身一家。初步形成拱效应(指 无论肢体何处受力,均可通过肢体各关节的放松转动而 调节,使力均衡地疏散到周身,并传入地面,而自身毫不 受力。过去,有些武林高手,被人重击后,身体无损,且双 脚入土数寸,便是由形整产生的“拱梁”效应的一个力学 范例,卢氏结构中“七星拱梁递重力”即指此而言。 三、“浑圆力提重心出体”,此即卢氏门人津津乐道, 而其他拳派梦寐以求而又觉得神秘莫测的“重心提出体 外”。对于常人而言,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练家 子”若无“六面整体浑圆力”的基础,想达此境界,恐怕也 难上加难。笔者刚开始听到这种理论,也觉得不可思议, 但自身有了切实体会后,才领会到其原理之科学及卢老 之伟大!现在笔者的学生中,能掌握此要领者也不下数 十人,其实方法异常简单,现简介如下:待真正掌握六面 整体浑圆力之后,在练功时,将整体前倾,有蓄势欲搏之 意,如出笼之困兽,但大椎上拔后靠(整个脊柱均要有后 靠之劲)如同有一根绳子从后面拽着,因为此时,身体重 心前倾,六面力中,“上领,后靠”之力必须加大,使之与重 心前倾之力相平衡。如同鹰之捉兔,猫之捕鼠,将蹿而未 动,欲捕而待机!无论动转挪移,意念中的这根绳子,始 终要后拽拉紧,格斗中,只要得机得势,只须此绳一松,自 身就会产生瞬间的整体失重,将对方腾空撞起(此时,自 身尚处于蓄力状态L欲打欲放,自可随意!但若无六面 整体浑圆力作基础,本部功法无异是纸上谈兵!此间架 与“鹤拳宗劲”,形意“金鸡抖翎”及肖氏八卦的“螺旋劲 力”相溶合,使整体发力的频率,大大超过了拳击及散打 等实战拳法!而独具中华武学之风格及威力! 四、呼吸方式的改进:将常人的自然胸式呼吸,改进 腹式呼吸(或项背部呼吸) 腹呼吸以肺肌上下运动为主,并使之与拳式的蓄、 发、开、合相结合。吸气时隔肌向下运动,肺部尽量向下 膨胀,两肋微微外张而肋骨则不要上提,下边则敛臂提肛 缩肾,将腹内脏器托住。呼气时隔肌上升,两胁则向内, 向下合,腹内脏器自然下垂,胸窝及肩窝始终放松,腹部 则沉甸甸,甚为充实。呼吸深长匀缓,形体要诀为:正身 塌腰(向后),把小腹放到大腿上。 通过腹式呼吸,隔肌上下运动和提肛缩肾的练习,可 明显增强这部分脏器的功能,(中医叫“补肾”X使之产生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功能增强后,人就可以变的精力充沛, 45 抵抗外来风、寒、湿、热的能力也大幅度增强!从练内气 来说,丹田是生气之源,先从丹田结成气场,然后即沿经 络运行,形成人体经络场,因此,正确的腹式呼吸可起“补 肾”之功,肾气足而武功自然得以精进。练功时的腹式呼 吸,使膈肌与腹肌力量增强,加大腹压变化,改善腹腔血 液循环,减少腹内淤血,可大大减轻心脏的工作压力。从 技击角度看,隔肌大幅度地向下运动,肺体大幅度地向下 膨胀,脾、胃等脏器垂注于腹内,全身阴面肌肉松坠,腹部 充实而沉重,运动中正中安舒、桩步稳健,灵活而具有弹 性,即便于随对方进攻之势纵横缠绕,引劲落空,得势时 又能迅速发出强劲笃实的整体劲力。 项背呼吸(又名颈背呼吸)在练功中,吸气时,提肛缩 肾,小腹微内收,呼气时小腹自然放松隆起。做时注意力 集中到夹脊穴,吸气时意念从鼻孔上升到额颅到巅顶百 会穴,沿头后而下顺脊桩下行至尾闾,前行至会阴,经前 阴而后入下丹田,至此忍住气暂不吐气,而后再自然呼 气。这种调息方法是用后天来培补先天的办法.一般练 功是督脉上升,任脉下降,而此法是吸气督脉下降,(逆行 督脉),让后天气充足了,由后天转化成先天,此法实际上 是;把大B然之气收回B身。一般元气虚弱,精气不足的 人,易用此法把元气补足,一般来说一至二月身体即可由 弱转强变得健壮而灵活。这是内家拳“不传之秘” !刚开 始学练时,应注意力集中,意领心想之,以后熟练之后,不 用再想也能自然做到,注意呼吸时,耳朵应听不到呼吸的 声音,应用丹田处去感觉。当丹田处有感觉后应将此气 抟住。同时配合抟气大法(桩)。如此天长日久(约四月 左右)、小腹部自然有松圆膨胀之感,长期练习浑身有球体 的感觉(即“精满浑圆身”)能达到浑身无处不充满饱涨之 感时,应调气到脚下涌泉穴。方法如下:吸气时纳入丹 田,再升气于百会(头顶)沿脑后下降至夹脊,透前心,降 入丹田,然后气分两路:以意领气,气自脊骨而发、沿上肢 骨中心贯入手梢,这样意到、气到、力也就到,久之,只须 掖胯之际,脊柱(整个脊柱同时)略一后靠,气自贯指尖, 气贯脚趾,同样以意领气,自命门处下降至脚趾(沿骨髓 而下),这里须注意意识贯注丹田,丹田之气沿足三阴经 下行至涌泉(逆行三阴经),脚掌之气团沿足三阳经返回 丹田,这样往复运动,气在两只脚下及丹田(丹田位置在 肚脐与命门之间,后三分之一处L循环往复,初练时,丹 田温热,经一段时间训练后,丹田气团可以前后翻转开 合,气贯四捎,这也就是内外兼容的过程,内劲在不知不 觉中增长,劲力提高很快,此时可配合“地盘秘功”的训 练,便可造就日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实力! 五、平面螺旋训练 下面我们以整体儿防式来重点体会平面螺旋力的训 练,因为侧步的桩形更易形成上肢与下肢高低虚实的矛 盾,所以在脊柱带动下,旋转中就必须注意后胯推动前 5 胯,后肩摧动前肩。此时我们的重心也会相应地在运时 中出现“前三后七”和“前七后三”的动力转换,上肢间却 也会随之产生“撑三抱七”和“撑七抱三”的力量转换成 此反复运动,直至三七转换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接着 我们就要求加快关节旋转的频率,力求在速动中保持站 桩状态下的六面争力,匀速的缓慢转动是为了体会间架 动转的拉伸范围,当这个范围获得了成功的达标之后,速 动就是通过加速的原理,深层刺激间架拉伸运动轨迹,磨 合关节与关节之间、筋膜与筋膜之间、肌肉与肌肉之间的 收缩、放长的转换频率。大家知道在一定条件下速度就 是力量,让我们加快摇旋的动转频率,体会一下螺旋力在 动态应用中的实际效果,我们可以让伙伴在自身鼓胀的 间架上用力推撞,会发现,由于三角支撑和斜面的角度, 在360°的旋转中能产生强大的切削劲力、离心力和向心 力。所以伙伴给干的每一个力都会被抑制或化解。这就 是螺旋力已形成并初具规模。而初步的匀速旋转就是内 家的试力法。由此我们认为,试力与发力的区别就是慢 动与速动的关系,而无论慢动还是速动都是以桩动为核 心,以整体原则为根本的运动模式,通过以上平面螺旋训 练,各位武友、会充分认识到,螺旋力的各项训练步骤, 实际上就是如何把一个相对静态的桩架在绝对动态中得 以体现,而探讨技击的意义就是:明确在整体观念的指导 下如何体现运动的方法和优越性能。因而当我们在技击 桩状态下,体会出平面螺旋训练的重要性之后,就必须进 一步去了解四肢与躯干在其他外形动作中的螺旋功能。 螺旋力训练的其他动态模式,笔者将在(华夏武学精髓训 练教程》一书中给广大武友一个更圆满的解答。 第二节 抟气大法 抟气桩是在浑圆桩的基础上,侧重于上肢的双臂与 后背肌肉关节的拉伸量,其形体模式为双臂肘关节角度 增大至120°一150°之间定位,这样训练的结果是椭圆的 平衡,也是在夹马桩(见(六面整体浑圆力科学训练教程) 一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桩法,其目的是为了将气抟 住,便于在激烈的打斗中保持体力,减少消耗,抟气桩的 训练是卢氏结构最重要的桩法之一。 抟气桩是在浑圆桩的基础上,双臂向内翻,双掌心向 对,向前方推出至大小臂夹角为120°一150°之间,指尖高 于眉齐,眼光从双手虎口之间向前上方望出,凝神定意, 神光内敛,眼前景物如被轻雾所遮,十指涨起虎口撑圆。 肩撑肘横、胸窝内涵、颈椎后领、大椎上拔、涨腰实腹、隔 肌放松、鼻吸口呼、胯根内裹,两膝前顶上提、圆裆、敛臀, 尾骨内卷、脊柱后绷十趾抓地,足心内涵,足背拱顶,使足 背、膝、胯、腰、肩、肘、小臂及整体,如涨满之弓,蓄势待 发,此即“一身备五弓”的真正涵义。此功至关重要,自学 颇为不易(其诀窍非面授不易说清)。(如图22) 桩法要领,正是萧海波先生所言:“上不散拢胸抱手, 中不散神清意明,下不散圆裆合胯。” 第三节 起拔桩功 (中国内家武学核心机密功法) 起拔桩功,是中国内家拳法的上乘功法之一。它是 将中国原传武学中的各步真传功法之精髓,有机的融合 在一起的特殊功法,是内家武学的“不传之秘”。历代一 线单传,名家著作亦多无记载,,或一笔带过,很难引起学 者足够的重况 为了使广大武友,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 使自身功力得以升华,特将本功全盘披露!愿真正有志 于深造中国内家武学的热血志士,早日学有所成f 正面浑圆桩修炼二月左右,整体劲力基本形成后即 可练习本功。此功练之日久(四月左右),能蓄养自身真 气,温养肌肉筋健,使百脉流通,并可产生拳术中的精神 和力量,尤其可锻炼出技击中一触即发人于丈外的弹抖 力和无坚不摧的整体劲力!此功实属是修习内家武学之 法要,然必须有一定的桩功基础方能练习,否则易于产生 弊病(如“三窝弊气”等)学此功者不可不知! 练功方法:两脚平行而立,略宽于肩,腿部略有弯曲, 头直项竖,目光远望,腰与背基本成一直线(脊柱拉伸定 位)空胸实腹,肩撑肘横,双臂环抱如浑圆桩态,然后双 臂内裹,掌心下按,大椎上拔带动脊柱节节拉开,尾骨同 时内卷而后坐,双胯内裹而外撑,膝部前顶而上提,同时 肩撑而肘横;其作用是通过脊柱及全身各部位之争拉,使 原有的桩法间架更大的向空间延伸,此即桩中之涨,外在 形式是紧,当涨(紧老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不由自主的缩 (松)这就是阴阳互换的表现,因为我们有着强烈的起拔 放长的意念,故松很快又变成涨,此时,我们要注意把握 意念的尺度,使其“无过亦无不及”,这就使我们的桩在一 定范围内,开始有节律的涨缩、缩涨。外形上可以允许微 动,但要保持桩功涨缩有节的原则,如此一松一紧交替运 动,练此功法时,要做到目光平视而远望,两眼内敛而藏 神(视眼前景物如轻雾所遮),周身上下要紧而不僵,松而 不懈、气魄要宏伟、精神要舒放,自觉周身细微之毛发都 能与空气产生呼应。意念中,两小腿如被泥土掩埋,并有 破土欲出之意,以配合双手下按,身形有拔地欲飞之势。 本功修习一月后可加如下意念:设想自己双脚十趾 筋骨象参天大树之根,向地下四面八方无限扩展延伸,身 躯的筋骨向宇宙的四方扩展,头刺蓝天,双手十指象大树 之枝干刺破宇宙,似乎全身筋骨都要扩充到宇宙之外去, 然而宇宙又竭尽全力包罗全身筋骨,不让其冲出罗网,但 最终全身的筋骨还是刺破了宇宙,此模式内在效应是进 一步的伸筋拔骨。当全身筋骨刺破宇宙后,应逐渐将全 身筋骨回收,然宇宙却全方位(立体)地将筋骨吸引住,不 让其回收,但意念最终却全力将筋骨收回到宇宙之中心 (即人体的总重心),如此循环往复。切记:这一切都是在 微意(无念)当中去体认,用意念支配筋骨身体来做功,即 是形神合一的过程,久而久之,则将意到气到、力到,本能 自然,“一触即爆发,炸力无断续”的良质良能,不期而自 至矣!练至高境界(约十个月左右),无需用意练功。即能 感到自身与宇宙间物质内外自行交换,一切力量来自于 宇宙之中!此时如有外物袭来,一触我身即跌于丈外。 “一经触觉,立即紧张,如同火药爆炸状,炸力发出意不 亡,无形机变却又深深暗中藏”即指此而言。 练习本功最好与呼吸配合,吸气时小腹内收(但不许 折腹)提肛缩肾,微向外张(不可向上提,胸部放松,勿有 起伏)将气提到中脘,双手复原(但要肩撑肘横),呼气时 小腹放松,外凸,会阴仍要微微提住,以意引气达于四梢, 双脚则五趾抓地,初练时,躯干因从未进行过训练,拉伸 量很小,外形甚微,随着功夫的增长,脊柱和躯干和肌肉 群的拉伸量都会增大,外形可看出如弹簧般的升降开合。 大椎上拔时,尾阎不能随之而起,否则就成了外形的起伏 而失去了内在的要领。训练时还应注意,在脊柱上拔时, 双膝会随之略起,但不可失去前顶后拉之意力要求,同时 还要加大其前后争拉的意力,使下肢加强分争,其内在的 要求是:大椎上拔和尾阎下坐产生矛盾拉伸,同双肘横撑 拧翻横向矛盾拉伸形成十字的拉伸运动,从而使躯干的 各部肌肉同时得到连结放长的训练,同时四肢各部也是 在桩的矛盾要领下而都在拉长,这就是整体的紧,即放松 后的整体连续放长训练。如此练不了多久,自己就会明 显地感觉到:双腿前节有力,腿肚子很沉,双脚有入地之 感,每一动作力之源都在脚跟,经踝骨沿腿而上两膝有 力,但大腿与腰胯则松快自如,自腰以上,各处都轻松而 灵活,动作时周身灵敏迅速,整个身子好象一根鞭子,鞭 把在腿,鞭杆在脊柱,两臂如鞭梢,此后,不论任何动作发 劲都显得凌厉无比!如按王者之威,霸主气势,拳脚未 到,杀气已笼罩敌身!攻击心态一起,双目中精光暴长, 阴冷中透出一股杀机,令人胆颤心寒!不敢踏进半步! 易犯错误:最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练功中间架整体 撑涨之时,双肩和胸部易出现反作用力,即僵滞憋气的现 象,此现象是残余的拙力运动,其破坏不仅是产生杀生恶 果,而且破坏整体六面放长效果(阻碍整体劲力的贯通), 要知道紧是六面浑圆放长,僵是肌肉回缩,所以放长时应 首先做到三窝放松,此即紧中求松。在三窝放松后,六面 已经拉伸的肌肉也会自然地随之松回,所以还要在松开 的前提下,使之放长(此即松中求紧)。练习本功,首要注 意的问题就是三窝放松,呼吸自然。由于大椎上拔时最 易出现弊气身僵的反作用力,此时的要求是后(阳面)升 前(阴面)降,即后背绷起而上拔,而气不能随之上浮,如 上浮,要立即纠正(参考呼吸方法)使之下沉,沉不是用力 下压,而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好象物体在静水中,随着 地心引力,徐徐下降,松静自然,毫无勉强之意。归于自 然。
第三章:整体力的动态形式演化规律 六面整体螺旋力的训练(又名“螺旋力深探”) 螺旋力训练是内家拳法的核心内容,也是与外家拳 的分界线。外家拳无此训练内容,而内家拳则无不修练 此功,形意、太极、八卦概莫能免。本功法是综合了形意、太极、八卦、意拳、卢氏定理等 各派的练功心法,精心编制而成,首次公开全盘披露。使 全身力量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在技击中发挥作用,它是从 古至今武功修练的至上大法!可以说几内家高手,没的一个不曾修练过此功。 螺旋力的修练,各派大同小异,大成拳、形意拳、八卦 掌。卢氏定理、心意拳。太极拳、螺旋拳、心会掌等响当当 的名牌拳种,无不以此贯穿其中。 这就是内家拳门内秘密训练的“不传之秘”!虽然只 有简单的几个功法,但就功法精要而言,已经足够了,各 位千万不可忽视,别因为内容简单而忽视它的价值,真功无价!你必须坚持锻炼,否则一切都是空的! 武功是练出来的,并不是只要懂其道理,功力即可上 身!明白道理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练功。一旦制订了切实 可行的练功计划,就要自我严厉约束,认真执行。许多自学者之所以学而不成,主要就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 契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毅力,单凭一时心血来潮,苦练几 天或遇到一点挫折,就一下子颓缩下来,给自己的能力来 个全盘否定。最终结局当然是半途而废。具备不屈不挠的斗志,这对于一个初学者尤为重要, 它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一旦拥有了它,你便会一往无 前地投入紧张的训练当中,而在持之以恒的训练中,又会 反过来锻炼其不屈不挠的斗志,所有这些,不仅造就了你的武功。而且塑造了你的人格,使你具备征服一切的勇 气和坚强的意志力。 当然,最好是找几个志趣相近的朋友,既可以一同学 习,互相督促,互相交流,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你们之间搞一引进模拟实战,来印证训练的效果,并从中找出不足, 作为以后学习的补充部分。另外,还可以大胆地参加比 赛,不要怕失败,重要的是参于和全身心的投入,至于胜 败大可不必在意,关键是在对抗中找出实战的感觉,和提高自己的动手的能力。 当今武术界推出的武功,名目繁多,鱼龙混杂,然而 真正揭示武学真谛的拳学,却凤毛鳞角。绝大多数武馆 为了顺应初学者的速成心理及盲目崇拜比中华武学差之太远的西洋拳法,而抛弃了传统武学的精华。本教程吸 收了中国传统内家拳法,取其精髓,直接步入正轨,函授 教材简洁明了,照本之学一练即会。下面我们将历代名 家留传下来的,传统武学千古不传之秘告诉大家,以使大家在极短的时间内,真正掌握中华武学的精华,使大家在 武学修练方面,有所突破、有所成就。 本教程的安排,皆是我部近三年来教学经验的结晶. 是我部各位老师,在继承传统武学的基础上,精选出来的,其突出特点是简便易学,注重实效。故内容真实不 虚,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完全没有花架子。大家切莫以 为功法简单而等闲视之,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按教材认 真习练,定能验证其宏大的功效,在养身、强身、技击诸方面,产生质的飞跃。另外,需要指出,本功法编排有严密 的练功程序,希望大家严格按照教材要求,一步一个脚 印,循序渐进、踏踏实实习练,千万不要操之过急,以免拔 苗助长,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问题,首先请大家写信咨询,来信当日必复,也可以拨打我们的热线 电话N554—8623445人我们将会扫平你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 本教材不是传授知识给你,而是用这种训练方法将 知识转化成技能定型在你身上,所以,这必须经历一个过 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一节 螺旋力的产生原理 旋转的物体,不论是在地面上转,还是在空间转,它 至少要围绕一个轴来转动,这样才能构成旋转运动,螺旋 力的训练也不例外,它也是遵循这种轴向的旋转运动。腰、髓等大关节沿着某一轴向,才能旋转起来,并带动着 肩J和踝等小关节转动,小关节的转动同时能够积极协 凋大关节,沿轴向拧转,并能增加大关节转动幅度,这些动作构成了肌体的旋转运动,使肌肉收缩产生力量。然 而各关节既旋拧又转动,把肌肉产生的力量变成了弧形 劲力,体内就产生了螺旋劲。
第二节 螺旋力训练要领 螺旋力是在桩的基础上间架的螺旋运动。转动时必 须是桩在转,即保持桩的间架运动,没有桩(散了桩)任何 旋转也是徒劳。必须是保持间架固定于空间,身体则相应做出上下左右、高低反侧的松紧运动,把四肢关节旋转 起来。这种“关节运动”,从根本上解决了发力时由于打击方位的定向造成的发而不中的矛盾,“关节运动”的旋 转形式四肢运动的轨迹向空间延伸了无数个切、抹、削。剪的劲力,如机械行业的齿轮和电锯都是由于高速旋转 才能切削掉各类金属。螺旋力的基础是浑圆力,是将自 身的功力作用于对手而产生的一个离心力的效果,使对 手力量落空和失去平衡而落败。
第三节 螺旋力的作用 螺旋力的运用主要有两种:一种以蓄力状态自转攻 防,可使对手的来力落空而失重,其力如打在飞转的车轮 上;第二种是发力于对手,其力如旋转着钻入岩石的钻头。螺旋力最高级的运用是脱骨训练后的蓄发,其横转 如摇旗撼树,其竖转如车轮削切,这种螺旋力的应用.应 注重两点,一是其运动要领是总重心自转的同时,由脊柱 带动骨架的各关节一齐转动;二是运动轨迹不能仅伸。横转还应练习竖转、斜转、正转、反转等多种形式之转正 面螺旋,不仅是变面和双臂竖转,而应是总重心和脊柱 肩、胯等各关节都要坚转,同时需注意,发力需以脊柱去 削切对手中心,万不可只是用手转其间架,竖转为劈拳。反转为削拳,横转为圈捶,斜转为斩手,简而言之,一切单 操形式都要取消,其发力只是浑圆力和螺旋力的合成。 劈、崩、炮等单操只是无意识的空间形式而矣!
第四节 正面(竖转)螺旋力训练 “正面螺旋力”是躯体的上下起伏带动四肢体认上下 发力的训练功法。它的基本运动形式是以矛盾桩的向 内,向上的撑拧变为大天星桩,再由大天星桩变为虎扑桩的接推,如同摇转井架上的辘轳一样。立体螺旋试力都 是建立在摇旋的平转基础上运动的,而立体螺旋试力则 是在躯干的运动中使双肩双胯变为立转,使身体与上肢 形成上下的反称用力,即躯干下落而手上扬,躯干拨起而手下落,初习可以如此,但熟练后应使双手在一水平面 上,使躯干动转,而双手只是轻微的起落(如图正面立体 螺旋试力23、24、25)正面立体螺旋力的动作形态中我们 可演化出钻拳和劈拳两种单操形式,钻拳与西洋拳击之勾拳相似,相同之处则为均是由下而上的发力动作.但是 钻拳在原传形意拳法中的劲力为截劲,萝斋先生通过波 浪试力的身手反称,加大了其进攻中的防护功能,其钻拳 发力之际有效地提高至头部,这样不但加大了攻击的部位,同时在发力失败的情况下也未失去堵截对方来拳的 意识,钻拳做为堵截对方的一种手段并未从根本上失去 进攻的主动性,因为钻拳是波浪形式的拨起,双臂走的为 弧线,故具备撬起对方重心的功能,假设对方手臂压住我的桩架,我在保证三角支撑不失的条件下,加大小臂的斜 面角度,使对方下压之力沿斜面滑落,而我之拳锋正可兜 击其下额,斜面力的变化是在三角支撑基础加强了小臂 的外旋拧转,这样小臂尺骨的滚动摩擦通过无数个点的接触使其最后落在我的肘弯部分,于是我小臂就因为失 去了压力而变得灵活自然,此时只须变面向上或合身前 撞就会把对方重创。另外,在格斗的形式中钻拳发力亦 可应用于类似于拳击。散打的赛事中,但是钻拳的起动不能脱离桩架的浑圆状态和另一只手的捋挂。控制发力在 向上勾的同时,注意全身的螺旋和小臂的挑拧,钻拳发力 不应只重拳锋,而是以小臂的一侧骨棱作为多个发力部 位向对方腹,下额、面颊的滑动发力,切不可执着一点而应为以线打面如图(26、27钻拳操手) 正面螺旋试力的下按动作可演化为劈拳操手,劈拳之法为从上向下的弧线形劈砸发力,其重。拟会手臂下 落与躯干上拨形成的互争,同时身体发生相应的左右错面,在击打的同时尤须注意弧线的切削功能,无论是接触 头部、胸部、腹部,劲力不可有丝毫的停顿,当从头部劈至腹部之际,也是立圆弧线的最大空间,故仍须恢复至波浪 的起钻落翻的圆运动轨迹,同时劈拳的下发力不应只注 重手掌的接触面,并以整条小臂尺骨为发力部位,劈拳的 左右互换性与其它的操手一样,来源于身体这个平行四边形左右互换,前手劈拳为撕胯调面,后手劈拳为合胯调 面,重点体会接触瞬间身体形成的最强烈的争发状态,劈 拳打的是竖劲。在格斗中,如果对方是直向发力,就可用 竖劲的劈拳来破坏直向发力的运动方向,仅从形式上分析劈拳之发力须作用于直向发力的手臂上,其必会完全 承受我的力而发生形变,而如果处理好实战中的接手问 题直接把劲力传导至对方的躯干,则效果将会使其神 经、内脏均造成十分强烈的破坏,值得注意的是,当今的擂台赛中尤其是西方的格斗技术已经在追求爆发力的连 惯和技术上的合理配合,而我国武术界却依旧徘徊在一 击必杀、一招制敌的盲从中,芗斋先生提出的“炸力无断 续”,在今天的大成拳界已基本看不到了,尽管有些名手 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交手即把对方放出丈外,但是由于相对的杀伤力小而使对方还可再战,因而某一种技术 不可能是永远占据优势,我们应该脚踏实地的,从渗透性 强的爆发透力加以研究,来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因此包 括劈拳在内的格斗技术应该体现出它的连续和渗透性,那种喂招式的击人丈外。在外国人的眼里是一文不值 的,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图28.29左右劈拳)
第五节 侧面螺旋力训练 侧面螺旋力是躯干的上下起伏中加入了螺旋反转的 功能,在这种动态的运动过程中我们体会躯干360度圆 周运动,双肩双胯双膝双踝均产生旋转,身体的起落又使 这种螺旋的运动产生了弹簧般的上升和压缩,故而侧面 螺旋的试力通过重点摩擦关节的轨迹,使人体的灵活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变,这种改变为以后的步法、身法的训 练带来极为可观的效益(如图侧面螺旋力30*1J2。 33)。 侧面螺旋试力是配合单操手的身体高低正侧的螺旋 发动,实战中的操手动作由于躯干是主动性运动,故它的空间游离范围就是我们整体劲力大小的标志,无论何种 形式的试力实际都是在演变具体打法动作条件下设计的 躯干应该怎样运动,如推拉试力是身体的左右错变带动 手臂争发,蛇缠手试力的身体的平旋环绕带动手臂切线运动,正面螺旋试力是身体的立式旋转带动手臂做上下 的弧线形发力,侧面螺旋试力是身体的螺旋上升趋动手 臂做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切削性发力,这些试力的设计安 排通过相互的组合和连惯性,把三维空间内的运动形式利用整体的原则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就是无穷无尽的武 术打法均压缩在这几个方向螺旋运动的试力中,故芗斋 先生说“试力为最困难最重要之部分工作”。
第六节 金蛇缠手试力 金蛇缠手试力是重点体认左右横向发力的测功 法,它的含义是手臂所形成的间架在运动中如巨蛇缠身。 在点的接触中形成点与点,点与线的摩擦之际,突发摇旋 运动,所以,摇旋又是此试力的基础,它的运动轨迹是双 臂从匈挫试力开始,待双手向前推出至托婴桩之际,前手 掌沿和腕部向外上方拧转缠绕,又转至掌心朝下,双掌同 时前推再成托婴桩,在前手动作时,后手须相应配合,尤 其身体应后靠,膝顶胯落与手臂互成正反的螺旋运动,从 蛇缠手试力中我们应重点体会身体与小臂螺旋逆行的内 外撑抱拧转和滚珠起棱的锋棱突起的实感,蛇缠手分为 内缠、外缠,这里介绍内缠,内缠之运动轨迹与外缠相反。 外蛇缠手试力的运动可演变出横拳操手和削掌操 手”横拳之法乃形意正形拳法重要技术,其劲力形式为横 拳打竖劲。从蛇缠手试力中我们体会出此试力是一个平 圆的运动轨迹,即发力之际为飞轮的切削状态,横拳的起 动为点型的面打点技术,即发力部位为小臂尺骨的内侧 一面,点与点的接触性打法属于相互受力的对撞式技术, 而螺旋性的发力,手在二力接触后会形成以点为接触的 起点,同时以此起点沿触点做无数个点的滑动性接触,由 此形成了我以无数点抵抗其一点的多点打法,多点接触 的滑劲汇集为一个面对一个点。姚宗勋先生曾有精辟的 论述,“意拳的打法买际就是大球打小球。””所谓的大球即 指控架的高速动转形成一体的运动方式,而小球则指对 方单向发力点的拳头动作。另外,螺旋性的发力可根据 旋转性的发力产生向心力和离心力。横拳之操法是以外 蛇缠手运动形式,故产生离心力,因而“起横不见横”的横 拳发力与对方接触后,一可以把对方发拳的路线旋飘;二 可以把对方的重心旋起;三可以把对方斜向击出。螺旋 性发力是内家拳最完美的技术形式,从站桩入门之始及 试力一直到实际训练,均要求习者刻苦地体认追求。尽 管现在只有为数不多的前辈能够运用自如,但做为后学 者必须知难而进,通过各种手段求证螺旋力的无形状态 训练上身,这样我们才会有资格和能力去科学地研讨和 分析历代武学先辈们遗留下来的武学瑰宝。削掌技术亦 由蛇缠手试力而得。虽然削掌技术乃是原传八卦掌的重 要技法,但武学一道门派虽异,本质相同,削掌与横拳基一 本原理相同,区别之处在于削掌击打的部位是小臂尺骨 的外侧,由于部分的不同,根据关节构造的原理,削掌的 发力空间轨迹要大一些,也就是达到站桩的最大空间范 围一发即止,迅速弹回,重心转换,蓄势待发,削掌之动, 小臂尺骨如刀刃,蓄力须藏棱,发动锋棱起,不找某一点 只求一面击,躯干要以脊柱为中轴自转与下肢相反运动, 注意前手击出,后手撕扯,前腕与后肩,后腕与前肩,前腕 与后肘,前腕与后腕,前膝与后胯,后膝与前胯,前膝与后 膝,前腕与后胯,后腕与前胯均须有相应的争力和自然的 弹性功能,争即开,合即蓄,开合工为,单手为开,双手为 合,开力突出锋芒,合力突出含蓄,小臂横向出,躯干轴向 动,以躯干之大螺旋带动手臂之小螺旋突施对手,力虽极 而实为骨棱的螺旋搓动,削掌之劲为旋,撞、切、抹(如图 34、35削学)。 内蛇缠手的运动式可具体分解出圈捶和栽锤。圈锤 技法为芬斋先生吸取了西洋拳击的摆拳技术并通过整体 的原则加以求证修改后列入大成技法中的,圈锤的技术 形式是以内蛇缠手为指导,要求双手“左手不到右边来, 右手不到左边去”以人体中线为界,因为如果双手一但超 越了中线,我们的间架就失去了浑圆状态下的六面支撑。 因此,圈锤击打不允许甩胳膊,更不能甩过中线。由此, 圈锤之技术是内螺旋状态,即躯干主轴带动双臂向内的 合力运动,因为是螺旋运动,可产生向心力圈锤技术虽然 是从外向内的的横向螺旋,基本路线为一弧线,但是不允 许问架拉得过大,因为弧线距离大于直线,作用于对手的 运动时间相对要长,故必须以躯干的主动运转带动手臂 发力,而不是手臂主动运动带动躯干被动运转,圈锤之动 必须注意另一手的争拉防护,并且身体在发力时要有瞬 间的斜面倾压,圈锤的攻击目标主要是头部,由于方向的 定性一般是重击面颊和脖颈,为了突出重击的渗透性,所 以把这种击打加上了小臂的内螺旋滚拧劲力,突出拳锋 骨棱的接触性的捻动摩擦,增大了接触点的压力,因此, 当拳锋击中对手而力尚未完全发挥之际,千万不要使力 继续横向移动,因为这会由于超越中线而形成一次性发 力,又会因为对手的机敏而一闪躲过。正确的方法为当 力在横向移动之际突然改变为螺旋形式的直向发力,即 突然放长浑圆的间架跟踪追击重击对手,这样不但会在 力量上产生巨大的威力而且在格斗中的命中系数也会相 应提高。(如图36圈捶) 栽锤是根据圈锤的技术形式加以补充和具体应用的 技术形式,双方格斗瞬息万变,一但圈锤受到了阻挡而形 成点的接触对抗,这时如果抽回手再战就会贻误战机,所 以根据技击桩的性能和三角斜面的原理把此种状态定为 三角力不失,改变间架的相对位置,使经常保持的肘低手 高的斜面变化为肘高手低,因为三角力不失的状态下,支 撑住对方,如果斜面力通过系列的变化,就会形成再次发 力的动力源。比如当对手支撑住了我的发力进攻,我与 对方手臂产生抵性的接触,只须把肘尖吊起,就使这个二 力相抗的点变化形成一个向斜下方发力的打法动作,当 然栽锤并非仅为国锤而设,在具体到实践中它的应用范 围极广,但其性能一般都是在对抗中由于力量受阻而改 变运动方向的灵活性技术手段。栽锤发力最重视间架形 成的斜面和身体倾压冲撞形成的斜面。故小天星桩就是 保持向下斜面发力的一种检验功法,即操习栽锤来检验 自己的形态和劲力符不符合小天星桩的要求。姚宗勋先 生认为:“意拳之发力就好比身体是锤小臂是钉子,用身 体去砸小臂这颗钉子”。故整体发力的力源来自身体重 心的瞬间转换。头欲撞人,足欲过人,手欲刺人都是形象 比喻(如图37栽捶)。 本章功法的练习,必须是在具备六面整体浑圆力的 基础上才能练习,否则不能掌握正确要领,只会徒劳无 功!且易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积重难返,而影响以后训 练的质量。 课程安排:一月:正面浑圆桩(15分钟)后“平面螺旋力”左右各50次(10分钟)。技击桩10分钟后,加“正面 立体螺旋力”左右各50次O0分钟人侧面螺旋力左右各50次(10分钟)。一月后即可掌握,可加入演化的拳法、掌法练习。 二月:加入①模拟格斗:两手喂招(类似拳击的攻防,20分钟);②徒手格斗,毫无规则的应用桩架发拳(10分 钟),完成后再以桩功深入体认。找出自己的缺点,后用站桩原理去指导各项功法。再过一月后,可逐步加入其他功法。 空并旋飘其重心; 本功上身有以下特征:来力不入,去力无阻,周身反弹,犯者立扑!(1)整体劲力强大无比;(2)速度快不露形迹;(3)柔韧使对方失重;(4) 灵敏使对方难加重力:(5)今对手夹力落。(6)所有发力皆由此功上身而更具威力;(7)历代名家拿手绝技大都由本功演化而出! 此乃内家拳之核心所在!任何人按原理操作,均可 获得成功! 第七节 整体螺旋力训练 螺旋力的产生是三角力的突然改变方向,改变方向 是整体连结拉伸状态下的切肖旋转,其具体要求是各关 节的一齐转动,而不是双臂的局部滚动。其练法都是先 从正面桩开始(如第一章第四节之(螺旋力入门训练) 练后再进行侧面桩训练(如(第二章:第一节之(九防式平 面螺旋训练》)。 第一步:脊柱训练:在保持上下拉伸和后绷的状态下 进行360”的自转。因此项训练最容易做成腰膝部的晃 动,所以开始训练必须将下肢定位。当然,也可以以坐式 训练,因为坐式时下肢不能运动,这样就能迫使脊柱正直 的上下一齐转动。熟练后再以站桩姿式训练(见第一章 第四节内容”练时要意想脊柱上绑着一根木棍,运动时 使脊柱和这根木棍一齐转动,因有意念中的木棍绑在脊 柱上,所以能够避免脊柱的弯斜、扭腰,或上下不能齐转 等错误;同时还要意想自己的尾骨处,如一根毛笔的笔 尖,脊柱带着这支笔尖,在尾骨下方画360“的圆,顺、逆 时针的旋转都要训练。 第二步:肩胯训练:此时必须使脊柱和其他关节不动,只练肩胯。此项训练必须使肩肿盂内的防骨头和航 臼内的股骨头带动附着韧带,肌肉真正做到360”的旋 转,经过刻苦训练,就会使肩、胯关节成为躯干这个平行 四边形,四个角上的四只小机轮,然后再以脊柱自转带动 肩胯同时转动(参见《平面螺旋力入门训练》)。 第三步,脊柱和肩胯旋转的训练熟练后,接着可以对 颈部(寰枕关节)进行旋转式训练。经过刻苦训练会大大 提高实作时的反应速度,头部在实作中能自动躲开来拳, 如藏头(随着进攻发力时的躯干斜面撞压(见《中国原传 实战武学函授教程》头部刹那间潜藏于前锋手臂内)和狮 头(间架不动头部左右闪躲来拳)。其训练方法如下,正 面桩或侧面桩均可,间架不动,头向左,向前、向右、向回 原位划一与地面平行的圆(也可向反方向划圆),注意身 正头直,真正想着颈椎与头顶相连接在划圆,意念要真 切,双目始终注视前方。沙图38J9*0.41) 第四步:齐转训练:待周身各部关节,均能自如转动 后,再由小腹中心,以丹田自转带动脊柱,肩胯等关节一 齐转动,熟练后,这个转动的图象,就是一幅完整的天体 运行图。旋转的方向开始为平转,以后可逐渐增加竖转。 反转和斜转的训练,此动作幅度极小,而速度极快,从外 形很难看出在动,所以自此而后的训练动态无法进行图 示,只能靠自己细心揣摩了。 第五步:震颤训练:此项训练是锻炼浑圆螺旋力的关键功法,现已基本失传。练习方法如下:整体九防式站 好,足趾抓地脚跟微起,以不踏实为准,然后以躯干带动 臀部下坐,并自动反弹而起,回于原位,反复进行,这时整 体上下构成了三斜面,即躯干与大腿,大腿与小腿,小腿 与脚面。开始的动作外形较大,速度宜缓,熟练后,应逐 步将外形变小,并渐渐加快其爆发的频率。 第六步:起落训练:在震颤的同时,脊柱和躯干带动 双膝同时拉伸、收缩,从侧面看,躯体的中心是竖圆轨迹。 此步应与第五步同时训练! 第七步:将以上各功法结合起来同时训练,即为浑圆 螺旋力的训练方法,此功法训练包括了整体力和各关节 的齐转,及上下震颤,这就是真正的“大圈不如小圈、小圈 不如不显形之圈”的真谛所在。此项训练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脊柱训练为主,力点在胯;二是微颤时的脚跟微起, 要求不能做成总是提着脚跟,应是起时微抬,落时接触地 面。此功精熟,实作时无论对手来力如何巨猛,只要经此 身手共旋,就会化为乌有,在未发力前,对手即已失去重 心,这种外形未见其动,身手共旋的内部极快之动,就是 实作时的生生不已之动,所有的拳法、器械的发力无不由 此功上身而更具威力!此功法的试验效果极为显著,练 功者以技击桩站立摇旋,无论对手从任何角度施加力量, 都会被摇旋反弹而起(见图42)。因摇旋时脊柱带动肩。 胯、膝、踝一齐旋转,霎那间产生一种不可抗拒之力,挨身 者便会立即倒地或被摔出,此劲一触对方,对方即被冲出 很远或被撞倒,有时对方身体还会不由自主地腾空拔起 而失去重心,在摇旋当中,每个圆上的每个点都应能够发 力,更深入地说,人体每一动都能形成发力,这是拳学的 高级境界,虽然对初学者来说,较难掌握,但这是修炼的 方向,我们应知难而进,只要你明理之后,勤于实践,这一 境界并不遥远。
第四章 螺旋力的应用(搭手摸点训练) 搭手摸点,训练是卢氏结构向实作格斗过渡的一种 特有的训练方法,他又称双人试力。即通过两人手臂的 相搭感知并利用自己的力和对方的进行相对缓慢的发力 动作,实作格斗中力量的发放必须找点。因为没有点的 接触,发力中往往容易形成空发而无法作用到对方的身 体。这样就造成空耗体力和为对方所乘的被动局面,所 以为了适应实作格斗的需要,必须先在双方肢体的接触 的情况下去感知力量的虚实。松紧,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手 段,控制对方的力量,并有效地施以打击的力量。 摸点是在站桩试力步法的操习之后,通过有针对性 的间架接触去寻找击打对方的机会。摸一点训练是双人 的矛盾,即我利用对方的弱点和失误去控制和击打对方, 同时也利用我的弱点去引诱对方进攻而形成虚实变换的 运动。在格斗场上,没有一成不变的规矩和永不失败的 拳手。真正追求武学并有建树的优秀拳手都是在无数次 失败中成长起来的,在他们失败后,能迅速地走出失败的 阴影,去分析失败、克服失败并战胜失败。所以任何一位 在拳术领域中拼搏的朋友,都应该去接受失败的现象。 这样你才会明白成功的道路是多么的艰辛,成功的喜悦 是多么苦涩! 摸点的原理就是在双方小臂接触中的“点”的虚实变 化,合理地利用站桩保持的混圆力去运动全身的细胞,站 桩中所要求的手的位置是“高不过眉,低不过脐,前不逾 尺,后不贴身,左手不到右边去,右手不到左边来”在推手 运动中一样不允许破坏。在这个范围内我们保持混圆力 十分容易,而这个范围已经足够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