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诀功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19:55
漫谈六字诀
张红迅
六字诀是一个很古老的功法,其中的六字即“呵、呬、呼、嘘、嘻、吹”,因其治病见效快、效果好,所以一直广为流传。
就其功用,各家论述不尽相同。《神仙食气金柜妙录》中言:“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寒;呼以去热;嘻以去风,又以去痛;呵以去烦,又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养性延命录》一书所述大致与此相同。其书言:“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此两种说法都是以病症来选用六字诀。《崇山太无先生气经》则以五脏来选用六字,其书言:“六气者,呬呵呼嘘吹嘻是也,五脏各属一气,余在三焦,此都包矣。呬属肺,主鼻,有寒热和劳极,依呬吐纳,兼皮肤疮病;呵属心,主舌,干涩,气不通及诸邪气,呵出之。大热大开口,小热小开口,大小须作意,最宜理之,违度则损;呼属脾,主中宫土,如气微热不和,肚腹胀,满闷不泻,以呼理之即愈;嘘属肝,肝主目,如目温热,可嘘以理之即愈;嘻属三焦,如不和以嘻理之。”此处未言及“吹”诀。但《赤凤髓》中论述六字与此相同,其言“吹”字:“吹属肾脏主其耳,腰膝冷多阳道微,微微纵气以吹之,不用外边求药饵。”在以六字分属五脏的功法中,又有《太上养生胎息气经》所论与众不同。其书言:“肺脏图(用呬为泻,呼为补),心脏图(用呵为泻,嘘为补),肝脏图(用嘘为泻,吹为补),脾脏图(用呼为泻,呵为补),肾脏图(用吹为泻,呬为补),胆脏图(用嘻为泻,嘘为补)”。此书不仅将六字分属五脏,而且言其能互相补泻。《正一法文修真旨要》亦有其特色。其书言:“若冷,以吹吐之;若热,以呵吐之;若风痛,以嘻吐之;若上气,以呼吐之;若痰稍满,以嘘吐之;若热劳倦,以呬吐之。心脏中痛,若冷则吹气,若热则呼气出之;肺脏病,遍身胸臆四肢烦疼,宜嘘气出之;肝脏病,忧愁、不乐、悲思、嗔喜、头目烦疼,宜呼气出之;脾脏病,面上游风习习,遍身痒闷疼痛,宜嘻气出之;肾脏病,咽喉驻塞,腹满耳聋,宜呬气出之。”此书不仅六字主病与他书不同,且六字主五脏也与他书不同,而且两种方法并存。
值得注意的是,六字诀用于治病时,针对性极强,辨证极严,用之不当也能致病。《养性延命录》中明言:“事须识根,不识者勿为之。”深究正确之法,当推《四时调摄笺》。此书不仅认为六字应分属五脏,且对各脏病症论述颇精。又提出:“大凡六字之诀,不可过重,恐损真气”,“病愈即止,过度则损”;对于治“损”则言:“损有吸以补之法”,为他书所不及。如其论五脏虚,若肝脏虚则以“嘘”作吸气以补之;若心脏虚,则以“呵”作吸气以补之;若脾脏虚,则以“呼”字作吸气以补之;肾虚则以“吹”字作吸气以补之;肺虚则以“呬”字作吸气以补之。然而此处所说之补并非人参、鹿茸之补,乃是相对于呼气发音属泻而言。
究之于人,吸气时发音,体表之浮气向体内收敛,丹田中之气也向该脏集中,该脏中之气则顺行经脉,行生升之功,故称为补;呼气时发音,身中之气向外发散,该脏中之气逆行经脉,故称为泻。吸气发音因不能增加人体的元气,所以说其补非人参、鹿茸之补。
呼吸之发音尚有寒热之分。吸气时发音性热,能助阳温里;呼气时发音性寒,能泻以凉血。故六字诀用于治病,不仅要分清部位,还要辨别寒热、虚实,方可施功。尚须切记《景岳全书》所言:“阴微不练吸,阳微不练呼。”
另外,六字诀尚有心脏用“哈”,肾脏用“蹉”之练法,究其体性,“哈”字能开,“蹉”字能降,用之以应心长肾藏五化之性。而“呵”能降,“吹”能升,用之有心肾相交之意。练功者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用。
最后,要提及的是,六字诀虽为祛病之良法,但多吸则伤阴,多呼则伤阳,习练者切不可急于求成,一次练习太多。况且其为一时之法,非为长久修炼之大法,故病愈后,即不宜再执著于此。
六字诀诠释
张红迅
自南北朝陶弘景始,六字诀传世以来,历代先贤评论其功用者甚多,后世以此编创功法者也大有人在,可谓百花齐放。然而,对于六字诀的根本内容——六字的气化内景,则是所言甚少,能得见于书者寥寥无几。也许是不肯轻易泄露之故,以至所能得见各家之论述不尽相同,甚或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原本简洁的六字诀功法,就变得庞杂而繁难,令人无所适从。今吾不揣冒昧,勉强为之作释,仅作引玉之砖,尚望气功界各位异人、前辈不吝赐教。
“呼”字能调动脾脏之气机,其音升降之力不大,微有升意,但助脾化食是其功效。因能令脾气通行无滞,故有“四季常呼脾化餐”、“能去冷气、壮热、霍乱、宿食不化、偏疯、麻痹、腹内结块”之说。皆流通脾气之效也。其中虽有因寒、因热、因痰湿之不同,但吸气发音则性热,呼气发音则性寒,随症变通,寒热之病皆可除。候其脾气流通,痰湿也自能得除。惟宜谨防过度,吸多则耗伤脾阴而口角糜烂,呼多则伤损脾阳致生腹胀、食不化之患。若脾之元气足,其弊不致太大,若脾之元气虚少,则易生弊且不易缓解。其余各脏亦如此。另于祛病之时,尤忌辨错证,若脾虚寒而腹胀、食不消用呼气发音,虽也能一时得消,但过后因脾阳伤而腹更胀、食更不化。脾热用吸则令热更炽,耗伤脾阴更甚。
脾脏与肺同主气机,又主统血、主运化、主肌肉四肢,脾虚则精神不振,四肢无力,食后困倦,身体消瘦,或面白无华,饮食不化,纳减。宜补其元气。脾热则口角糜烂,口臭,腹中痛不可按,大便干燥而难,宜“呼”以泻其热。脾中有寒,则脘腹冷痛、泄泻、腹胀而食不消,宜吸以去之;脾气郁带,则腹胀纳呆、大便酸腐,偏热则呼以去之,偏寒则宜吸以去之。气滞在胃者,则另有口诀。
“吹”字能调动肾脏之气机,令肾气上行,因肾中元气上充,腹中寒气自散,寒结自去。故有“吹以去寒”、“吹之精气返昆仑”之说。但其祛寒之力仅在腹中一小部分,寒邪深入脏腑者,还需各脏之诀除之。肾为先天之本,中寓元阴、元阳,其气宜封藏盛足。“吸”升肾气太过,则元气浮越于上而下元虚亏,易变生他症。下元素亏之人,更应慎重,且忌过度。其性虽善升,但也能令肾气通于足,因其能通肾气之性,又有“肾气沉滞宜重吹”之说。
肾主骨、主髓,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腿脚软弱无力,腰酸痛,尿频或小便失禁。肾虚也能影响脾胃之功能,命门火衰则完谷不化或不欲进食。宜补肾阳。“吹”字无补肾之力,也不能助肾封藏,然“蹉”字性降,能助肾封藏,也能降肾气过升之弊。肾中有热则颧红、咽干、小便黄、大便干燥、阳强易举、足心热或腿觉热,宜呼以去之。肾中寒则腰背冷痛、遇冷加重,或肩背颈项引痛、骨病、两足常冷,宜吸以去之。但偏虚者,须另加补肾之法,后再用“吹”字,始能捷效而无弊。
肾气沉滞则腿脚麻木,行走乏力,或腿脚畏风。其偏寒者吸以去之,偏热者呼以去之。“吹”字之力多在升提肾气上行,于肾中寒、热及肾气沉滞之症状,或效好、或效差,不必拘泥。“吹”字能令肾气浮散,“吹以去寒”或许是指去伤寒。在《逍遥子导引决》中即有“兜体去伤寒”之法:“端坐盘足,以两手紧兜外肾,闭口缄息,存想真气自尾闾升,过夹脊透泥丸,逐其邪气,低头屈仰如礼拜状,以汗出为度,其疾即愈。”其中之气机与“吹”字相似,但元气充实之人,外邪不入,元气虚又因升散而更虚,且伤寒之病,寒邪在肺者居多,而受病者脾胃症状也很明显,其法效与不效,也不能拘泥。
“嘘”字能调动肝脏中气机,散肝中气滞、血瘀,又能助肝疏泄,故有“嘘以散滞、“嘘去痰积”、“春嘘明目兼扶肝”之说。其性疏散通行,气血流通则诸邪自退,故能“去肝家邪热,兼去四肢壮热、眼昏、胬肉、赤红、风痒等症。”惟其性升而疏散,故不宜用于肝气升发太过之症。其祛邪之力强,伤耗真气也巨。肝藏血,主五化之“生”,为周身阳气生发之脏,其气虚即头晕目眩,精神短少,又主藏魂,肝虚则魂无所养,而生畏恐或神魂不明之症。肝主疏泄有助脾运化之功能,虚则木不能疏土而见胃腹顽胀不消,服行气之药,初有效及后复作反见更虚更胀,更甚于从前。也有胃酸减少属于肝阳气虚者。肝又主条达,助周身气机之通畅,若虚则见病人大虚之状反不受补药,犯之则作满闷、滞火,即中医“虚不受补”之症。其为肾之子,又能为肾行元阳于周身,虚则肾阳不布,四肢厥冷。肝又主筋,虚则筋失阳气之养,而见好转筋,手足指趾易痉挛或关节易脱臼。
肝热则目赤,胁肋灼痛,昏沉好睡,恶梦纷纭,肝气郁则胸闷、胁肋胀或少腹胀痛,胸腹窜痛。宜呼以去之。肝寒则少腹牵引睾丸坠胀疼痛,或为巅顶冷痛。疝气病中的“寒疝”也是寒凝肝脉所致,宜吸以去之。
“呬”字调动肺脏之气机,能降肺气,也能令肺气走散于四肢以解劳乏,故有“呬以解极”、“呬,去劳乏”、“却疾急行呬字诀,上焦火降肺安然”之说。此一音而有两种气机,正应肺主王宣发与肃降之功。但此音最易伤人肺气,少少为之即能令人产生气短、气喘、胸中不快等肺虚之症。肺司呼吸,主气,五脏皆赖其气之养,肺气虚则五脏失养,故又有“无故而呬不祥也。”虽然也有言“呬”字“去肺家劳热、气壅、咳嗽、皮肤燥痒、疥癣、恶疮、四肢劳烦、鼻塞、胸背疼痛”之说,但也与肺气宣发与肃降有关。且“呬”字仅能作用于肺脏之气分,于肺脏之血分则力量甚微,对于寒凝肺脏血分之肺痹,则无能为力。
另外,道家尚有“倒吸嘶字加气罡”之说,即是利用“呬”字降气之功,通过倒吸“嘶”字,令肺气降于丹田,用后天气充斥先天气;使先后天之气相接。但此法需经闭气锻炼方可使用,若贸然为之,恐致生弊。
肺脏热则口渴、喘、嗽,痛引胸中,声高气粗者可“呼”以除之;肺气郁则胸背胀阁,呼吸不舒或咳或喘,体质壮实者可“呼”以去之;肺中寒则鼻塞、喘嗽,遇冷加重,宜“吸”以除之;肺气虚则自汗、畏风易感冒,言低声微或喘咳无力,少气不足以息,动则益甚。
“呵”字能调动心脏之气机,能降心气下行。心中有痰,火热之气皆可以“呵”字降下泻出。故有“呵以下气”、“呵去烦满”、“去心家劳热,一切烦闷”、“心神烦躁急须呵,此法通灵更莫过,喉病口疮并热痛,行之渐觉体安合”等种种说法。惟其性降而不善宣通,于寒邪客于心脉之心胸憋闷,暴发疼痛,时发昏仆之症无能为力。心脏为君火之脏,主五化之“长”,其火力宜通宣而不宜闭郁,故又有“哈”字诀以宣之。心气通宣则诸邪气无处藏匿,故“哈”字又能去寒气、火热之患。惟古人练心多主张收藏,少有主张宣扬者,故论“呵”字者多,而仅在少数门派有“哈”字诀。“呵”与“哈”虽都在心,但“呵”字部位稍下,而“哈”字稍上,“呵”字较表浅,而“啥”字层次稍深。“呵”字部位稍下,微有消食化滞之功,故又有“鼓呵消积聚”之说,但不可过,“呵”过多则“心头汪汪然,食饮无味,不受水。”另外,佛家有阿弥陀佛一字心咒“heli”也是用“呵”字下气之功以交通心肾。
心主神明,主血,心有火热,内扰神明则夜寐不安,心中烦热或口舌生疮或见疮疡肿痛宜“呼”以泻其火,心虚则怔仲,心悸,多悲,善忘或心腹相引而痛,固于心脏火热之性,又能助胃脾中阳气,故也有纳差畏冷属于心火虚者。
“嘻”字调动三焦气机。三焦为元气与水液运行之道路,其具体为上连心肺,中则包脾络胃,下系肝肾之膜络,如三焦有火热、水湿之气,皆可以“嘻”以去之,故又有“三焦嘻却除烦热”、“嘻属三焦有疾起,三焦所有不和气,不和之气损三焦,但使嘻嘻而自理”之说。也有言“嘻”字属胆者,但在气功内景中,“嘻”字力量确实在三焦,且其调动气机之重点在心口部位。三焦不在五脏之数,其功能与五脏关系密切,上焦与心肺功能一致,中焦与脾胃功能一致,下焦与肾、膀胱功能一致,所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者是也。故有时尚须与五脏各诀配合,始能疗效更好。若“嘻”过度,损三焦元气则五脏拘紧不舒,脉气沉涩。
人身若能气血流通,则百病不生。六字诀虽也能行气,但其力多在气分,能化血瘀者甚少,若能得化五脏中血瘀之诀,则为天下肿瘤患者之大幸。然此种音诀,不惟罕见,又不外传,只好寄希望于气功界各位有志之士自己发掘了。
需要注意的是,六字诀不仅能调动五脏真元之气,也能调动丹田之气,其效虽迅速而显著,其损内气也重。内气虚则驱邪力弱,反致易受病邪。若损五脏真元,则五脏功能减弱,其恢复也较慢,虽有各种补益之法,然若不能得上上乘大法,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故而用之宜谨慎,若无妙法能速补亏损,宁可徐缓练功,走一步看一步,也不可急于求成,一次练习太多。如此,收攻虽缓,却也不致生弊,不失为权宜之妙法。
六字诀与元气
张红迅
六字诀历来为各家所推崇,古人论及其功效多有“愈病长生要术”,“其功尤胜保神丹”之说。然也有持不同观点者。如《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中桑榆子之评点“六字决”,其原文云:“彼得道者,无思无虑,无营无欲,含其浩然之气,又焉取于嘘呬哉?彼视嘘呬犹决堤耳。”又如《元气论》一书中载:“又有妙决虽云,呵嘶呼吹嘘唏一六之气,不及冷暖二气以愈百病。”事实上,六字诀仅为一种祛病之法,且有所宜有所不宜之时,若只是一味夸大其效,诚有不妥。
功法中六字之音属音声引气之范畴,即以发音作为引气之手段,藉此使体内元气按某种气机运行,而达特定练功目的。虽于实际应用中,也杂有呼吸之寒热、补泻功效在内,但其疗病之根本力量,仍是元气。试看桑榆子之评文:“含真浩然之气,又焉取于嘘呬哉?彼视嘘呬犹决堤耳。”正气洁然之至,其病自去,又何必用此六字?元气自有除病的功能。若独重练六字之功效,而不顾元气之盛衰,则难免生出种种弊端。曾见有人因肝气郁滞、脾胃不好而练六字诀,用心专一,练功勤苦,见效虽快,然不久其弊也同见,反增头眩之疾,其目力也损,且孱弱异常,小有感冒郁怒,则复作病,更甚于从前。而也有同练者,并不重视六字,闲暇之余,偶尔练之,练功很少,然每练必效,竟渐渐康复。勤苦练功固非坏事,然练之既勤,真元气之消耗也必多,日久天长,焉能不病?而少练者,元气得以长养,故能功效卓著,乃偶中其妙也。《嵩山大无先生气经》中有言:“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人不离气,气不离人,人藉气而生,气散人死。”即明言元气于生命之重要。盖人以元气为生命之本,此身之生死皆系于元气,身中五脏东腑、四肢百骸之功能莫不依赖元气而维持。诸疾之作,虽也有偏于形病、偏于心病者,但其中莫不有元气之乖乱也;其病之轻重转归莫不取决于真元气之盛衰也。而治病之法,也必籍元气,或通其塞,或补其虚,当以令元气能流通奉养周身为不变之法,为生人之根本。对此《丹亭真人传道密集》中有精辟论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且此气之在人,鼓舞动作,悲欢痛痒,莫不由之。于是亏此气则病,滞此气则病,惟同流一身,则康宁福祚也。吾为子言之,知生此身者不过气,则病此身者也不过气而已。欲冶其病,先冶真气。”
古人深知此元气与疾病之关系,故每于书中见六字诀之功法时,或前或后,必有服气之法以辅之。虽不曾讲得如此明白,但二法必不单见,也足见古人用心良苦,深恐贻误后人。
至于所宜所不宜者,当根据疾病具体情况确定,辨别稍繁。由中医可知,人之五脏中每一脏皆有升降出入等多种气机运行,疾病之因则有六淫邪气所致之外感,五脏情志所致之内伤,及饮食、劳逸、趺仆、金刀、虫兽所伤之不内外因等,发病之部位则有脏腑、肢体之别。发病理论深奥,病种分类繁杂。然此六字,每字各有其特定气机,仅能调动某一脏中一种性质的气化,对该脏中别种气机则无能为力,故其有不宜之时,而只能治疗适合六字本身之气机者。临病若不仔细审查病因、病机,即草率而行,不惟无效,甚而有加重疾病之虞。这里仅就病机方面举例,如肺中大气下陷,其见症气惴、胸闷、乏力,若见是肺病,便以“呬”字(呬能降肺气)治之,则肺气急降,大气之陷愈下,岂有不增病之理?又如肾虚之腿脚软弱无力、腰痛、足跟痛,若以“吹”字治之,因“吹”能升提肾气上行,则愈“吹”升肾气,而肾之元气愈是虚亏,腿脚之软弱、腰与足跟之疼痛的缓解就无期了。
至于肢体局部之病,因五脏之病累及而作者,以六字诀调理气机,由脏及肢,或可治疗;若只是局部病变,则六字诀的功能很难企及。因六字诀仅能调动内脏中之气机,而于肢体局部之气机,并无单独调动之能力。若是勉强为之,反致内脏中的真气耗伤,气机紊,而肢体之病痛却无甚减轻,如此反不如不练为好。
六字诀虽也有不宜之时,但这并不能掩盖其真正疗效。若逢合适之病,又能用之得当,则功效立见,远胜医药。六字诀经历代养生修炼家不断实践完善,现已成为一种独特而成熟的气功功法,其功理符合中医养生祛病原理,其练法以声引气,简单易行。《养性延命录》中云:“用心为之,无有不蹉。”绝非虚言。
六字诀练功要点
张红迅
发音要点
练六字诀要用标准音发音。因六字诀是以音声引气祛病的功法,不同的发音调动的气机不同,故而尤重发音的准确性。必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发音,不能夹杂任何方言成分,方能保证练功效果。关于六字诀发音时的补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如《四时调摄笺》中所说呼气发音为泻,吸气发音为补。另一种以为呼气发音出声为泻,不出声为补,不用吸气发音。在《养性延命录》中有:“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有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即是典型的不用吸气发音之练法。呼气不出声之发音法如《四时调摄笺·六气治肝法》言:“口吐鼻取,勿使耳闻”。《赤凤髓》中“四季养生歌”中也有:“切忌出声闻口耳”之说。然此两书皆未言明此即为补法,且在《四时调摄笺》中另言“作吸气之声以补之”。可见,不出之发音也不为“补”。我们以为吸气时,气机内敛,为补;呼气时,气机外开,为泻。至于呼气发音出声之法,也有两种方法。如在《四时调摄笺》中有“大呼”、“细呼”、“大吹”、“细吹”之别,及“以嘻字作微声同气出之也”之说,其中“大呼”、“大吹”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出声法,而“细呼”、“细吹”是指声音细微、声带不振动的发声法,而“以嘻字作微声同气出之也”则是指以口腔中气流振动发声。在《养性延命录》中也有“当令气声逐字,吹、呼、呬、嘘、唏、呵,吐之”,引处之“气声”也是指声带不振动,口腔中气流所出之声。关于发音念诀,在有的门派中也有声诵、气诵、神诵之说。声诵即是一般的出声念;气诵指念诀不出声,但自己能听到,有发音口型;神诵既听不到声音,也无发音口型,仅在心中默想。他们认为,声诵既能调动气机,又能借声波影响有关形体;气诵能调动气机,但不易作用形体;神诵需在默念有效果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不易收效。我们同意此说,但还认为声诵耗气较多,气诵耗气较少,自己也听不到声音的气诵耗气更少,性质平和。故而我们声诵、气诵并用,按个人具体情况自己确定。同时配以古人的上上乘采气之法,以补其损,使外邪不入,内邪不生,正气充足,此身永健。
呼吸要点
在六字诀练功中,呼气发音性寒,吸气发音性热。一般地说,体质差,肠胃消化不好,怕冷,精神短少等阳虚证宜于练吸;而火热亢盛,邪气盛实,气血痰浊壅滞宜于练呼。同时,呼吸对人体气机有很大影响。吸气能促进体表之气向内收敛,促进经脉中之气上升,呼气能促进体内之气向外开张,促进经脉中气下降。另外,在呼与呼之间尚有停顿之法。吸气后的停顿又称闭气,能充实体内真气,又能促进真气在体内的运行,多为硬气功、武术气功所采用。闭气还能促进体内“化”的功能,使体内各种邪气易于排出。《景岳全书》中有“吸入肝与肾,呼出心与肺”,而呼吸之间的停顿则属脾,故加强闭气,能加强脾“化”的功能,并增强神与气的结合。闭气还能使周身气机协调统一,对真气散漫者能令气内收,且能强化脾胃消化功能,增强体质。鉴于此种种功效,故也为我们所采用。
导引要点
各家所论六字诀中,都有各种导引动作以助其功效。导引能令气血流通,强壮身体,且每种导引动作都能对某种疾病有较好疗效,用之祛病确不失为良法。如《云笈七签》中云:“导引之法深能益寿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鉴于此,我们也将古人导引之法搜集、整理,以供有病之人参考使用,但不拟创作新动作。且导引之法偏于祛病养形,健身尚可,要想在此出功夫甚难。《应子》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故而我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大法修炼上。无病之人,则直行大法。如此练一步就超出常人一步,依各人根器不同,功夫、功能随练随出,此方为超凡入圣之路。但也并不是完全不重形体修练,因人制宜而已。且在大法中也有更具威力的祛病之法。
神守丹田
六字诀修炼后,真气耗损较多,体内元气亏少,气血沉滞,应迅速补充元气,以强化练功效果。可直接练采气之法,借外气来补内气,也可神守丹田,促进自身真气生成。
丹田在神阙穴与关元穴之间,为后天水谷精华之气与先天肾气汇集之处。为身中诸气之源。水谷之气与肾气于人异常重要。《素问》言:“人以水谷为本”而肾中藏有元阴、元阳,其重要性尤为突出。《难经》曰:“夫亢气者乃生气之原,则肾间动气是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肾气之强弱能直接影响五脏功能。肾虚不能纳气则为肺喘,肾虚累及于心则为脉迟缓欲绝,肾虚不能温助脾阳则为完谷不化、五更泄,肾虚累肝则筋骨痿软、易脱臼,肾虚及于精髓则为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神守丹田,能增强先后天二气,促进真气生发,令五脏坚实强壮,所以为诸家功法所采用。《道德经》中“虚其心,实其腹”,《灵剑子》中“欲得不死长在天,须将神气守丹田”,《周易参同契》中“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皆神守丹田也。
适当活动
若条件许可,还可适当活动,年轻人和武术爱好者也可练拳,以促进周身气血的流通。但不宜做重体力劳动或消耗较大的运动。因练功之运动不对外物作功,目的是行气行血、活动筋骨,虽也须用力,但力量皆用在自身上,没有被外物消耗掉。其加快新陈代谢,又能促进真气生成,故较体力劳动更有益于人。我们在各门派功法中筛选了一些简易动作,组编起来,功效甚著,且安全稳妥。只是删改别人的功法,有违师训,但因医疗之需,只好不得已而为之,尚请诸位前辈见谅,后学先在此表示歉意。总之,六字诀只是个祛病工具,作为练功之人,应以大法修炼为重。我们的目的不仅要祛病健身,还要有超出常人的功能,以解救更多人的苦难,“以百姓之心为心”,方为解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