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的大失血仍在继续——一个家长兼教师的无奈和痛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01:19
[ 三叶青 ]  发表时间: 2008-08-03 强国论坛
农村教育的大失血仍在继续——一个家长兼教师的无奈和痛苦:真正享受教育公平恐怕要等到儿子的儿子那一代

三叶青求学之路几乎没有遇到择校之类的难题,都是顺风顺水、顺理成章地一路过来,该上什么学校就上什么学校。小学就在自己村子里读的,那是一所乡中心校;初中就在当时的区中学读的,即现在的镇中学;然后考上了县重点高中,高中三年就在县城读的,高中毕业后考上了本地区(现在改市)的师范专科学校。唯一不满的是当时的高校招生不像现在这么透明,因为当时我的高考成绩离本科线只差一分,如果像现在用电脑排位,很可能读的不是师专而是别的什么专业了。
那时家长不用为孩子读哪所学校操心,只要孩子自己一心读书就是了,一切好像都会水到渠成。因为那时的教育资源分配,比现在要公平得多。
现在儿子将要上初中了,读什么学校却成了头疼的事。

现在的读书不仅是读书,那是以读书为途径,拼命去挤一扇门。那扇门里有什么说不清,反正类似于阿里巴巴喊“芝麻开门”的那扇门,里面有什么“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之类。
早在半年前,就在QQ上和以前的老同学们为这事讨论得火热,得知他们非常重视孩子的前途,可以说是不惜重金为孩子铺设成功之路。他们有把孩子送往省城著名学校的,有把孩子送到本市或邻市最好学校的,有每周、每个寒暑假聘请家庭老师给孩子一对一辅导的……反正花多少钱是不在乎的,他们目标远大,决心坚定,那就是争取孩子在全校前多少名,然后争取考上哪所升学率最高或次高的高中,然后争取考上全国的某某重点大学,然后……出国留洋?做一等公民?总之是“考”字贯穿始终,随着“考”的层级越高,似乎占有的社会资源就越多,也就越能成为人上人似的。“考”字那头是想象中的美好前途。
我对孩子倒没有什么过高的期望,无非就是希望能够得到正常的教育,然后顺其自然地发展。但是,要想得到正常的教育,不经一番周折,这个看起来不算要求太高的心愿还是很难满足的。
如果不择校,像我当年读了小学就升区中学(即现在的镇中学),那么他就注定得不到正常的教育,他的前途注定黯淡。现在的镇中学已经今昔对比了,跟当年根本不是一个档次。它见证了农村教育的萧条和没落,而且这个萧条和没落的趋势并没有出现逆转的迹象。关于这一点,我打算在下文作必要的描述。

来说一下儿子的情况。
儿子在本镇小学读完六年级,平时成绩一般居全镇第十名左右(全镇约250名同年级学生),小学二年级是全镇第五名,五年级时是第七名和第九名,总之在第十名前后波动。对于成绩及名次我并不大看重,整个小学阶段,我基本上是任其自然,几乎从来不管他的,没有辅导过什么作业,更没有逼他去读什么辅导班之类。而他的学习也完全是顺其自然,无非就是听听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算万事大吉了,一有空就是玩。我觉得看点课外书的习惯还是应该有的,所以就要他每天抽一点时间看看课外书,这样每天大约一小时的阅读量他基本上还能保证。此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了。
这个状况表明,只要能得到正常的教育,他的智力及学习潜力应该不成问题的。
如果不考虑择校,从本镇小学毕业后,就顺理成章地进入本镇初中就读。而我就是本镇初中的一名教师,儿子在生活上能够有许多便利,义务教育免学杂费,从经济角度来讲也是很划算的。本来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吗?
但是本镇初中的师资现状和教学质量实在不敢恭维,要让孩子在这样的学校里就读,只有两种情况才是可能的:一是对孩子根本不抱什么希望,只要 他“混”够初中三年拿到义务教育证书就行了;二是具备极佳的赌徒心态,也就是说为了百分之一的希望敢去冒百分之九十九的风险。

该说一说我所在的学校,也就是儿子如果不择校就注定要就读的这所镇初中了。
这所学校创办于1956年,曾经是全县六所县属中学之一,有过辉煌的历史,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前茅,在全县赫赫有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师资、生源一直很稳定,教学质量都很不错。每年升重点高中的学生数,无论是从绝对数还是比例,都是名列前茅的。
厄运似乎是从什么教育产业化开始的。有那么一个阶段,九十年代中后期吧,城区学校拼命扩大规模,硬件设施越来越高,而且出现了民办学校。于是出现了大量的乡村教师进城热潮,基本上都是通过考试选拔进城的。这股潮流持续到今天,仍然没有遏止的迹象。(而城区的许多优秀教师,也大量地流失到外地待遇更好的学校)
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大滑坡,跟乡村教师大进城是同步的。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基本上都随着一轮一轮的选拔考试进城了,留在农村任教的基本上就是两类人:一类相对平庸,年龄偏大,再干个十年五载等退休的;还有一类是刚进教师队伍的年轻人,没啥教学经验,适应教学需要一段较长的磨合期。所以,农村学校师资极其不均衡,好些学科甚至挑不出一个可以挑大梁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出现学科不均衡,影响总分,进而影响升学考试,导致前途黯淡。
随着教学质量的滑坡,出现了生源的大量流失,城区学校展开恶性竞争,农村的优秀生源被拼命挖走,结果城区学校是人满为患,班额扩大到每班近七十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择校生,为他们带来数目巨大的择校费,每生的择校费就是一至数万元。而农村学校则生源萎缩,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中下等程度的学生。比如说我所在的学校,去年小学毕业生330人,流失200人,进我校的仅130人;今年小学毕业生250人,目前报名的仅80人。差生比例极高,带来管理上的一系列困难,也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师资薄弱,生源差,雪上加霜,形成恶性循环。结果就是这样一种局面:只要小孩小学成绩稍微好一点的,看起来还能够在读书上有点出息的,家长都拼命地往城区学校送,只要借得到钱,那是不惜血本;留在农村学校的学生基本上就是两类人,一类是家长对孩子不抱什么指望的,只要混满三年初中拿到义务教育证书就万事大吉的;一类是实在因为掏不起高额的择校费,无奈地留下的。而后者的比例要低得多。
这样导致农村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就比如说我校,已经有许多教室空置,许多图书、仪器设备得不到有效使用;另一方面,家长不得不为教育资源不均衡买单,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尽管国家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免除了学杂费甚至给住校补贴,但是另一种“因教致贫”——即“择校致贫”,还是大量存在的。孩子远离家乡外出求学,家长把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替教育资源不均买单,这是双重的痛苦。
如果教育资源均衡一点,不要搞得城乡差别那么大,那么家长怎么愿意花那一大笔冤枉钱呢?实在是出于无奈!

我既是一名学生家长,也是一名教师。没有谁比我更想把孩子留在自己所在的镇初中了,但是面对现实的无奈,我却别无选择。
目前我所在的学校几乎选不出像样点的班主任,生源差导致管理难度大,而年纪大、有经验的教师不愿当班主任了,因为这是个出力不讨好的活儿,特别是安全问题这根弦绷得很紧,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而初中学生磕磕碰碰的事还少吗),结果安排班主任时只好柿子捡软的捏,首选没有任何教学管理经验的刚招聘进来的教师,再选年轻的女教师,因为这些人好说话一点,安排班主任工作不会遇到什么阻力。所以如果你到我校班主任办公室一瞧,几乎清一色女教师,只有两个男教师当班主任。
由于教育经验及管理力度等原因,班风、学风好的班级几乎找不出来,上课时就看任课教师的本事了,能唬住学生的课还勉强上得下去,唬不住学生的,一节课四十五分钟简直是炼狱,不要说度日如年,简直是度秒如年了。
一个一个地排摸,我找不出完全可以信赖的班级,我指的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能够组合得相对均衡一个班级,在我所在的学校已经是不可能出现了。有些学科还勉强过得去,有些学科则绝对不能放心,教师的教育管理能力、教学水平、责任心参差不齐,根据“木桶理论”,只要存在一块短板,这水就盛不满,更何况短板还不止一块呢。既然如此,换了你也一样,你敢把孩子放到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去“试验”么?
唉,这样的学校,不仅被其他许多家长抛弃,也被我这个兼为本校教师的家长无奈地“抛弃”。

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的内心挣扎,在痛苦愤懑中无奈地决定,“坚决”不把孩子放在本镇初中,那么接下去就得为他择校而奔波了。
首选邻市一所外语学校,以管理严格、升学率高而闻名,吸引了邻近县市大量优秀的生源。报名条件也很苛刻:必须有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及原所在镇统考前十名证书之类,可以说报名的就已经是各地非常优秀的学苗了。然后再经过选拔考试。考试那天简直是人山人海,简直挤得人透不过气来,一个“挤”字,真是极具象征意味。据说报名的就有五六千学生,通过考试录取八百人。我的儿子平时成绩在全镇第十名左右,结果还是离录取线差十来分,无缘进入该校。由此可见这所学校为什么教学质量这么高了。而这些考生一旦考中入学,就得交择校费三万元,真可谓名利双收。
儿子的考试成绩又被别的什么学校打探去,结果该市的一所实验中学打来电话说我儿子已经被录取到该校了,后又有另一个市的什么学校寄来录取通知书。因为路远不便,这些学校我都放弃了。
那么还是在本县的城区学校挑选吧。满足两个要求:一是师资均衡,二是生活方便。可供挑选的其实就是三所中学,分别是E中,A中,W校。
E中、A中都已经分别打来过电话,他们根据平时的摸底,早就掌握了各乡镇小学的优秀生源。我儿子既然在前十名,特别是模拟考发挥出色,在班内第一名,全镇估计至少是前五名,所以早就入了他们的法眼。两所学校的意思是:如果选择我校,那就抓紧来报名,否则恐怕名额有限。两所学校择校费分别是一万三千元。而我首选的是W校,质量还行,主要是生活比较方便,可寄宿。想不到去报名时,该校名额早就满了,而且多出一个班级,需要清退了。那就算了,退求E中,报名预缴一千元。可是到交择校费的那天,据说家长们老早就排成长队,抢着去交钱。我们去的时候,正式发票已经用完了,这就意味着教育局给他们学校的名额已经满了,交不上钱的,暂时被挡在了门外,什么时候能进去,变成了一件很难说的事情。不禁后悔自己的大意。想不到择校还择到这种地步,那天的情景想起来还有点好笑:那些交不上钱的家长们,焦灼地等待上头发话,一有点风吹草动,就像一群鸭子,追着收费人员撵来撵去,心里都有一个愿望:行行好,把我的钱收去吧!
E中的情况如此,A中肯定也名额爆满。这么看来似乎是宿命,转了一大圈,最终还是在回到自己的镇初中吗?郁闷了好几天。试着跟W校联系,(那是我曾经工作过的一所民办学校,我是该校的元老级教师,该校始创时我即应聘工作,可以说是立下过汗马功劳,当时所任两个班级的语文学科优秀率平均分均获全县统考第一名,为他们吹自己的教学质量提供了资本,吸引了生源,形成良性循环)。答复是现在多余名名额还没有清退完毕,再等等,如有可能另行通知。大约半个月之后,我接到电话,说是让我去报名。这样,儿子最终进了W校,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我长吁出一口气,择校的折磨总算结束了。

这是家长的痛苦和无奈,折射出来的是农村教育的大萧条、大倒退,是越拉越大的教育资源的“贫富悬殊”。虽然目前农村教师有专门的工资补贴,鼓励教师安心农村教育,但对于改变现状效果还是很有限的,因为城区教师享有的其他福利,完全可以抵消农村教师补贴。还有什么“支教”,在我看来那纯粹是挂羊头卖狗肉,无非就是城区教师要评职称了,不得不到农村学校来镀一下金,农村真正需要的优秀教师是不会来支教的,那些无关紧要的却可能硬塞过来支教,近乎是闹剧。而从农村选拔优秀教师进城的做法仍然在继续,农村学生的生源流失仍在继续,教学质量滑坡仍在继续,农村教育的大失血仍在继续!
农村孩子要真正享受到教育公平,仍然很遥远。我把希望寄托在儿子的儿子这一代,不知到那时有没有可能实现?
当教育成为一种“购买”,就像买衣服,要求家长量力而行(前教育部发言人说过类似意思),那么教育公平就不可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注定是富人的囊中之物,一般老百姓是根本不可能得到的。所以,对于教育公平,我目前的看法是悲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