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羌文化的断想与新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5 04:16:51
古代民族 2009-04-09 17:37:20 阅读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人类已知的文明不过数千年。从刀耕火种到文字的产生,从火把照亮到电的发明,从半导体的使用到电脑普及,一步一步,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起来的。中国的古羌文化,被人们喻为东方的“玛雅文化”。寻根查源,它不单纯是人类史前文明的显现和演化,而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广泛的现实意义,高科技研究价值。这里,我就对同志们尚未专题论述到的几个问题,管蠡窥测,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解开古代巨人传说之谜
羌者,姜也。姜字,从最早的甲骨文演变看,是女人牧羊图像的标志。传说为神农氏的后裔,姜原履巨人迹而生弃,弃为农耕之神,立巨人之志,勤于稼穑,使人类由游猎采集到畜牧为生的农耕文化,是周人的始祖,与古羌族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这种说法,似乎有悖于史实,不足为信,但我们翻阅史籍,认真考究,却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吴国伐越国,攻占会稽后,得到了“骨节专车”。吴国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长的骨节,便派使者去问孔子。孔子说:“当年大禹召集诸侯,在会稽山聚会,防风氏迟到,禹杀了他,防风氏的骨节就这样长。”使者又问防风氏部落的历史,孔子告诉他:“在舜、夏、商时,称为汪罔,周时为长翟。”使者又问:“人有多高?”孔子回答:“僬铙氏高三尺,最高的人是他们的十倍。”我们按周时的尺度计算,一尺为16厘米左右,那么他们的身高为4.8米,这在今天看来的确是超巨人了。《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有人曰长人,有长人之国。”《汉书·五行志》也载:秦始皇二十六年,曾有十二个巨人出现于临洮(现今甘肃省岷县)。长五丈,足履六尺,皆互助服。始皇以为祥瑞,下令收全国兵器,集中销毁,涛各重34万斤的十二个铜人,立之于咸阳。看来,古代确有巨人部落的存在。
古代的巨人部落,在中国有过,在全世界亦不罕见。1722年荷兰探险家在距智利海岸3600米的复活节岛上,发现有巨人的石雕群像。造型奇特,高鼻长耳,雄浑生动,有的戴石帽,留着胡须,共450多尊,普一度引起了人类学家的关注。中国古代巨人的出现,散见于史前的文字记载和各种野史之中。他们最早活动于公元前二千年之间,至春秋战国以后,虽仍有踪迹,但已远离人口较多的地方,只能在深山密林中出没了。《新唐书·东夷传》新罗条载:唐时与新罗国境相接处,有“长人国”。“长人国者,人类长三丈,锯牙钩爪,黑毛履身,不火食,噬禽兽,或搏人以食。得妇人,以治衣服。”明清以来,在甘肃省的岷县境内虽然有禾驮野人沟的遗址,民间故事中有“毛野人”趣闻,但是已看不到他们的踪迹了。这种巨人部落哪里去了?或者是在地球上消逝?抑或是由于食物结构的大改变,体力、骨骼的逐步缩小,散入其他原始民族之中了?至今是一个解不开的谜。
古代巨人部落是存在的,它和古羌族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但是,认真的说起来,人类科学研究的态度是严谨的,容不得半点虚构和妄断。文字记载可能是根据传闻写成的,古雕群像的发现,时间推测也不一定可靠。只有拿出考古方面的真凭实据,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12月25日,《墨西哥太阳报》报道,墨西哥加尔温·塞维利亚博士在他的首都东部考察时,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巨人头颅骨,巨人使用过的石臼残片和简易床。头颅骨高50多厘米,宽25厘米,牙齿比现代人大2.5倍,估计其身高在3.5米到5米之间。这种身高,恰与2400多年前中国孔子的论述基本一致,司马迁《史记》的记载是不容置疑的。由此我认为:西方“玛雅文化”中的一些疑案,早己被中国人解释,而中国古羌文化却有更深层的内涵,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尚待我们继续发掘。
二、从气候的变化看古羌族迁徙
黄河中上游和西秦岭的断裂褶皱地带,以及四川岷江上游地区是古羌族的发祥地。我们从史书方志中野生象群栖息活动的记载看,大象栖息北界大跨度的南移,反映了我国五千年来大范围气温的四次剧烈变化。大象由黄河流域南迁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以至滇粤。同样,古羌族的先民们的南迁,也与世界各个时期气侯变冷是相关联的。
公元前3000年到1000年之间,是我国第一个温暖期。黄河中上游有大象群栖息,也是我国古羌族大发展时期。古羌族的先民们一方面西进,一方面东征。同时,也有一部分人随畜逐水草而居,逆流而上,早已到达了青藏高原,在现今“无人区”的雪域里,活动频繁。以后到了殷末周初,随着公元前1000年后的第一次寒冷期的出现,虽然当时在河南安阳打猎曾获野象,但大多数古羌族的先民们都向适合他们生存的地区转移。居住在青藏高原的羌人,由于高原的不断升高,大幅度气温下降到0℃以下,他们到达了拉萨、日喀则等地区。从吐蕃王朝的建立,到松赞干布的兴起,经历了三十代赞普,为西藏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从历代藏族大宗师所著的《巴勒》、《红史》、《西藏王统计》等史学名著中,就可以看出他们与印度、蒙古、西夏以及中原汉族的交融关系。
古羌族的大量南迁,从第一次寒冷期开始,到春秋时期因战乱被迫,到达了云南、贵州等地,与当地的土著民族结合,形成了我国西南地区多民族分布的特点。彝族、白族、土家族、纳西族、阿昌族、景颇族等皆有羌族的血统。大象栖息地的南移,温暖期越来越短,寒冷期越来越长。最早的地区,发展受到了抑制,而新迁的地区义一直向南延伸,向亚热带、热带靠近,有的到达了老挝、缅甸、泰国以及藏缅语系的各个民族。
我国气候最寒冷的时期分别在周初、东晋、南宋和清初。这些时期正是北方向南方人口大量转移的年代。唐代却又是一个温暖时期,这一时期不仅长江流域的浙江衙县境内有大象栖息,而且甘肃的陇右一带农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岷民县的洮河两岸和宕昌以下的白龙江流域,为“小江南”气候。这时期的古羌族的后裔,又与辽东的鲜卑人融合为吐谷浑,西渡洮水,建国于群羌故地,并与唐王朝联姻,成为边塞安宁的军事盟国。在西藏的吕都地区,古羌族后裔所建立的“东女国”,修桥补路,发展畜牧业,五谷丰登,果树成荫,呈现出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观。历史总在寒冷与温暖的交替擅变中波浪式的发展。
战争中的杀戮,历代中原王朝的血腥镇压,古羌族人民大规模起义中的扩展与退却,内部各族系的分化与融合,同样能引起人口的大量迁徙。但是,关健的问题是以人类生存的条件,气候与环境为前提的。我们就以现今甘肃省岷县与宕昌的气候来比较,公元前loco年和公元后的十七世纪(1700年),比现今要低2℃左右,宕昌当时的年均气温为6℃-6.8℃,相当于现今哈达铺、岷县气候。哈达铺、岷县气候低于宕昌气候的5℃,相当于海拔2800米到3000米的草原气候。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高山上大雪覆盖,每年七月份草木才生长,人们只能种一些蚕豆,青稞之类的耐寒作物,羌人居住的面积尚不到8%,人群只有大规模的南迁。加之,岷江,白龙江沿岸是深沟峡谷,不利于进一步生息繁衍,这就形成了逐步南迁,一直迁往西南边境。陇南文联的李百川同志曾说过:“缅甸人有所谓胞波者,其祖先来自岷县的洮河流域。”据湖南衡山学者李定与先生考证:三国时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不毛就是缅甸城市八莫,也就是八莫所在的国家缅甸。诸葛亮在滇缅交界的原始森林里,火烧乌戈国羌人的藤甲兵三万,惨绝人寰,在那里还流传着“八擒诸葛亮”的戏文。
对气候的变化,历史时期自然灾害群发期的成因,当代一些科学家认为与九大行星地心会聚的力距效应(不是引力效应)有关。地球是围绕太阳系质心(不是日心)公转的,由于角动量守恒的约束,出现了冬长夏短,冬慢夏快的变冷趁势,导致了灾害的发生。但我们认为:人类对生存环境的保护还是主要的因素。气候每2000年至3000年发生一次周期性变化,现在我国气候又进入一个向暖转变期,加上温室效应的叠加,自然环境的好坏,遍及各地的羌族人民又会经过主观努力,创造出更辉煌的乐章来。
三、姓氏文化的繁荣让古羌族走向了世界
我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姓氏关系到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血脉的传承,它是一种研究人群中亲缘关系和迁徙模式的学问。当代生物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人体的23对染色体中的第二十三对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分X、Y两种。男性精子中带有X、Y两种染色体,女性卵子中只带有X染色体,所以Y染色体是男性特有的。中国人的“姓氏基因”是存在的,姓氏文化都是以父传子的垂直方式世代相传的。
从母系到父系的姓氏转变,姓氏文化主要起源于西北,由西北向西南以至中原地区,融合并同化了各周边地区的姓氏而发展起来的。姓氏文化基因的研究,帮助人们寻根问祖,对人类文明起源的探索和古羌文化的研究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我们就以最早的姜姓为例,它原在古老的八大姓(姜、姬、姚、赢、妫吉、云、妊)中排行为首。可是,遭受了“孤泉之战”、“涿鹿之战”,炎帝族被黄帝族战败,姜姓为了避难,改为他姓者就有300多个,在中原地区几乎就找不到姜姓了。以后到了夏朝,因神农氏十五世孙伯夷治水有功,夏禹复赐祖姓,“以诏炎帝之后”,在中原大地才有姜姓人口了,但人数很少很少。又过了1800年,到了姜太公七世孙姜无忌由吕性恢复姜姓,姜姓才在山东大地和中原地区繁衍昌盛起来了。在古代的“宗法社会”中,宗法是维护当时社会血缘关系的根本原则。以男性为主,嫡长继承,传统世袭。在同姓人中间,大宗与小宗,别子与庶子之间,虽有过争权夺利的斗争,但总的来说,宗法是封建时代维护家族的重要纽带。人们为了维护姓氏文化的尊严与繁衍,进行了多少次惨酷的斗争啊!
李姓是全国最大的姓氏。人们说:“言李姓者必称陇西”,陇西李姓出自羌族。据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标明:在全国近12亿汉族人口中占7.9%,总人口为9500余万。如果加上少数民族和海外华裔中的李姓,总人口超过了l亿。在李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是东北,翼豫大部、四川大部、苏皖北部。每平方公里达17.2人,中心地区达30人以上。李氏宗亲组织遍布全世界,如美国有“美国李氏敦宗总会所”等25个;加拿大有“温哥华域多城李氏公所”等9个;马来西亚有“吉隆坡李氏联总会”等8个;菲律宾有“菲律宾陇西李氏宗亲总会”等8个;日本有“日本东京李氏宗亲会”等2个;还有印度的“印度加尔启李氏自治会”,新加坡的“潮州陇西公会”、印尼的“印尼西李氏宗亲总会”、欧洲的“北欧李氏宗亲会联络中心”等等,朗若群星灿烂,他们都有一颗“中国心”,都有一种强烈的寻根意识,对祖国的经济文化建设争作贡献。
一姓如此,那么我们进一步对全国1000多个姓氏文化一一研究,古羌族所占的主要地位和社会价值、现实意义,则无限广阔,辉煌灿烂。
景生魁,原甘肃省岷县县志办副编审
源自:《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