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尔扈特人西迁伏尔加河畔的幕后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12:31
央视热播电视剧《东归英雄传》西蒙古土尔扈特人的回归,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民族大迁徙。18世纪60年代,年轻的渥巴锡继承土尔扈特汗位,因不满沙俄叶卡特琳娜二世女皇政府的民族灭绝政策,于公元1771年,即清乾隆三十六年,率部17万人脱离俄罗斯,经历了将近8个月的迁徙,历尽千辛万苦,最后终于回到新疆故土,最后到达的不足一半人。
“这是一次空前的迁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爱国主义范例。”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玛·乌尼乌兰告诉记者,要了解土尔扈特人的东归,首先要了解他们西迁的历史。
我们的采访就从土尔扈特人的西迁开始了。
“森林之民”卫拉特人
玛·乌尼乌兰教授告诉记者,土尔扈特部落属于蒙古族卫拉特。卫拉特(厄鲁特)是中国古代对西部蒙古的称呼,中国西北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元时称斡亦剌,又称卫拉特、卫喇特。明代称瓦剌。最初居住在八河地区(今叶尼塞河的8条支流地区)。人数众多,有若干分支,各有自己的名称。元时开始南下,定居于阿尔泰山麓至色楞格河下游广阔草原的西北部,并改狩猎经济为畜牧经济,兼营部分农业。明初对鞑靼用兵,使瓦剌首领猛哥帖木儿乘势而起。永乐七年(1409),其首领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分受明封为顺宁王、贤义王、安乐王。
史料记载:十二年,明成祖北征瓦剌,直至土剌河(今蒙古国境内的图拉河)。翌年,马哈木等贡马谢罪。不久马哈木死,传子脱。脱统一蒙古。他死后,子也先嗣,瓦剌势力极盛。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大举攻明,宦官王振挟英宗亲征,败于土木堡,英宗被俘,也先直犯京师,但被于谦所却,只好与明讲和,送还英宗。也先死后,瓦剌部落分散,逐渐衰落。玛·乌尼乌兰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在我国新疆、青海、甘肃和内蒙阿拉善盟等地方依然有大量的卫拉特人生息繁衍。
“卫拉特人一直被称为是森林之民,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最初生活在贝加尔湖流域。那儿地域辽阔,有很多天然草场和林地,是古代游牧民族的主要聚集地。”玛·乌尼乌兰教授告诉记者,卫拉特人12至13世纪时主要生活在这里。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中国古称“北海”,曾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主要活动地区,汉代的苏武牧羊即在此地。
元朝顺民
有关史料记载:土尔扈特部源出历史上的克烈惕部,其早期历史可上溯到八九世纪的九姓鞑靼。土尔扈特部始祖为翁罕。12世纪后半叶,翁罕为克烈惕部首领,其时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在蒙古诸部中被尊称为“也可汗”(大皇帝),而此时的铁木真,童年丧父,屡遭磨难,身处逆境。因翁罕是其生父也速该的“安答”(异姓兄弟),有着“亲宜世继”的关系,便成为铁木真最理想的保护者和同盟者。宋庆元5年(119年)当铁木真援助翁罕击败了乃蛮部的袭击后,两人在土兀刺河再次结为父子,确立了“父子安答”的关系。
土尔扈特部(克烈惕)12世纪时游牧于蒙古高原偏北地区。此后随着铁木真部落的崛起和元朝的建立、灭亡,该部落逐渐衰落,并向西部游牧,正是这个阶段,克烈惕部分易名为土尔扈特。
不过玛·乌尼乌兰教授认为,有关土尔扈特部与元朝的关系是另外一种情形。成吉思汗统一中国后,公元1207年,成吉思汗的长子述赤(音)率部首先征服卫拉特。当时并没有遭遇卫拉特的抵抗。呼国特·博赫[(音)卫拉特部落的一种职务]率众与元军统帅讲和,从此实行姻亲外交。自此后卫拉特一直听命于元朝。在其后的数百年间,卫拉特与朝廷和睦相处,百姓安居乐业,卫拉特部落进入发展的鼎盛阶段。
四大部落
卫拉特部落在经过长期的发展之后,逐渐形成了较有影响的四大部落。土尔扈特部(克烈惕)12世纪时游牧于蒙古高原偏北地区。此后随着铁木真部落的崛起和元朝的建立、灭亡,该部落逐渐衰落,并向西部游牧,正是这个阶段,克烈惕部分易名为土尔扈特。
明末清初,卫拉特(厄鲁特)各部最后归并为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大部,及附牧于杜尔伯特的辉特部。其牧地,西北不断向额尔齐斯河中游、鄂毕河以及哈萨克草原移动,西南向伊犁河流域推进,东南向青海迁徙。准噶尔部初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中上游至霍博克河、萨里山一带,后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杜尔伯特部游牧于额尔齐斯河沿岸。土尔扈特部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及其以北,西徙后,辉特部居之。和硕特部游牧于额敏河两岸至乌鲁木齐地区。诸部分牧而居,互不相属。另设一松散的议事机构———丘尔干(蒙古语会盟之意),即定期的领主代表会议,作为协调各部关系,加强封建统治,以及抵御外侮的临时组织。17世纪20年代后,准噶尔部取代和硕特部,成为实际上的盟主。明崇祯十三年(1640)厄鲁特蒙古和喀尔喀蒙古封建主会盟于塔尔巴哈台,制定法典(即1640年蒙古-卫拉特法典),确定喇嘛教为共同信仰的宗教。厄鲁特蒙古原采用回鹘式蒙古文字,1648年后使用托忒文。明崇祯元年(1628),土尔扈特首领和鄂尔勒克率其部,联合和硕特、杜尔伯特的一部分,徙牧额济勒河(今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
西迁内幕
目前史料上关于土尔扈特部落西迁有多种说法,但较为统一的是“西扩”说。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玛·乌尼乌兰告诉记者,元朝灭亡后,卫拉特四部落于1368年开始独立,不属于蒙古管辖,与当时的明、蒙古呈三足之势。从1449年到1628年其后的一两百年时间内,卫拉特各个部落之间互相倾轧,抢占地盘、扩充势力的事情时有发生并最终走向分裂之途。
“首先是土尔扈特不满当时准噶尔部越来越扩充的地位和膨胀的野心。”玛·乌尼乌兰教授认为,从17世纪20年代后期准噶尔部取代和硕特部成为实际盟主以后,对于其他部落的控制范围开始日渐加大,土尔扈特人开始寻求新的领地;其次是原来的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大部落因为数百年的发展,原有的草场、林地已经难以满足越来越多人的生存、生活需要。“正是因为这两大原因,加上其他一些催生条件,在这种情形下,寻求突围、对外扩充发展是迟早的事情。”玛·乌尼乌兰教授说。
据有关史料记载,从1620年开始,土尔扈特人开始寻找生息之地,他们先后派出多名人员开始大范围地考察和选择。玛·乌尼乌兰教授告诉记者,到了1628年,有个叫浩·阿娄(音)的部落首领在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后,认定当时的伏尔加河两岸水草茂盛,且是无人区,经过土尔扈特人部落各个头人的商定,最后决定举族整体西迁。
西迁的过程相对东归时间要长很多。玛·乌尼乌兰教授说,土尔扈特人先是西迁到一个汉文名叫做“一棵树”的地方,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于1630年到达伏尔加河两岸。当时的伏尔加流域人烟稀少,水草茂盛,很适合游牧民族的繁荣发展需求。
“西迁一方面由于土尔扈特部落自身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摆脱了当时各个部落互相倾轧的局面。按照历史发展观来看,西迁在当时是个非常明智的选择,”玛·乌尼乌兰教授说。
在此后的近两百年时间内,勤劳的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两岸繁衍生息。伏尔加草原土肥水美,远离战争,使饱经战火洗礼的牧民们终于找到了安静和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