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大自然的魔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14:13
广州城区的道路大多弯弯曲曲,马路的走向不像北京和南京的那般直,初让到者分不清东西南北。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广州城是沿着珠江河岸建设发展的。珠江穿市而过,东流入海。
珠江,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约四十万平方公里,是西江、北江、东江和流溪河四个水系的总称。这么多河流汇合成珠江,经广州入南海。珠江还有广义的珠江和狭义的珠江之分,上面所说的四江汇流是广义的珠江,狭义的珠江指穿越广州市区而过的珠江河段,西起鸦岗,东至莲花山,长约七十八公里。以下所说的珠江河岸的变迁,就是指流经广州的这一段。
美丽的珠江有这么一个传说:
南越王赵佗有一颗鎭国之珠--阳燧宝珠,那是无价之宝呀。有个波斯商人远涉重洋而来,愿意以重金购买这宝珠。几经交涉,达成交易。波斯商人高兴地带着这颗宝珠回国。他的航船沿着江河破浪前进,明净的江水绿得像一条彩带,两岸的蔗田、蕉林一片青葱,如同一块巨大的碧玉,镶嵌在这南国土地上。波斯商人情不自禁地打开宝箱,取出阳燧宝珠欣赏。啊!祇见宝珠璀璨夺目,和周围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正当他爱不释手时,突然,狂风骤起,白浪腾空,航船顚簸摇晃,一道白光从他掌心冲天跃起,宝珠箭一般地射入江中,钻进一块巨石底下。原来,阳燧宝珠不忍离开祖国和家乡。从此,不管江潮涨落,那块巨石都浮在江面上,每到晚上,还会闪闪发光。所以,古代有这样的说法:南海有沉水之香,又有浮水之石。由于浮石充满珠光宝气,人们叫它"海珠石",这条江河,也因此得名"珠江"。
远古时的广州,祇是珠江边的一个小渔村,那时的珠江三角洲是一个海湾,江面十分宽阔。以后由于西北东三江夹带的泥沙在湾内不断堆积,以致河不断变窄。但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代,南越立国时,江面宽度仍在两千米以上。
秦汉时代的江岸就在如今繁华的中山四路、中山五路以南。当时珠江的海潮可涌至城下,秦朝南海郡尉任嚣便依山傍水筑城,这就是最早的广州城,距今已有两千多年。
到了汉代,珠江北岸就在如今的西湖路一带,当时珠江宽达两千多米。广州人把珠江称为"海",到珠江南岸去,唤作"过海",说广州"负山(越秀山)带海(珠江)"。晋代,如今的惠福西路五仙观前是珠江边的一个渡口。民间传说五仙观前有一仙人大脚印,据科学家考证,那实际是河流淘蚀的两个瓯子穴。那时的珠江河面宽约一千七百米。珠江江岸延至华林寺的西来初地,距离现在的江岸边有一千一百多米。
以后,广州的陆地平均每年增长约六七十厘米。
南北朝时期,距今江岸约九百米,从荔湾涌口到惠福路南一带是珠江北岸线,西关的江岸移到今华林寺的西来初地。据说,当年印度高僧达摩在此登陆。河南的同福路为江南岸线,那时珠江宽约一千五百米。
到了唐代,珠江宽约一千四百米。江岸线到了如今最繁华的步行街上下九路及大德路和文明路一带,距离如今的江岸约七百米。
宋代由于扩建广州城,到处筑提,使河道淤积加剧。宋代是珠江淤积最迅速的时期。
珠江北岸以宋三城为界,江岸线已经移到今天的西关和玉带濠一带。到了宋末,江岸线又跨过一条街道,到达如今的一德路、万福路一带。江面宽约一千一百米,比今天的珠江宽六倍。人们称黄埔波罗庙前面的珠江为"大海",将南海西庙(今广州酒家)前面的珠江称为"小海"。今泰康路有一内街名叫水母湾,那就是宋代之前的珠江河湾;今北京路西侧有一内街名叫木排头,在宋代那是珠江岸边,常泊放木头和木排。
元明两代,江岸线继续南移。如今繁华的西关有蓬莱基、黎基、陈基、冼基等提围,在江岸即如今的西关十八甫路设立"怀远驿",桨栏路当时是明代专售船止用品的街道。北京南路的太平沙就是明代的珠江北岸。所以,明代时珠江北岸大概是西起如今的蓬莱街,中经和平路到一德路、泰康路,东至东华西路和东华东路。在河以南,江岸大约往北推进到堑口一带。以一德路到堑口计,明代的珠江宽约六百五十米,比宋代的珠江缩窄了约四面五十米。
清代,江岸线继续南移。清初,江岸北在十三行路,至一德路,靖海路和北京南路、珠光路一带,海印石在清初(1674年)还是江中的一炮台。
那时珠江南岸在海幢寺北。海幢寺背靠山丘,面临辽阔的珠江,寺僧用水到珠江河去挑。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小和尙摸黑到珠江挑水,跌得头破血流。后来,来了个挂单和尙,愿意为和尙们挑水掌灯。他取来一捆禾草,双手合十,猛吹一口气,霎时,一道红光冲天而起,珠江河上,闪起一片波光。从此珠江夜夜波光,人们到河边挑水不用愁了。原来这是济公活佛显的灵呢,这就是名扬四海的"珠海波光"的传说。后来,年月久远,河岸不断沉积,向江伸延,"珠海波光"逐渐被淹没。附近一带建起街巷,人们把那条街巷叫做"珠海波光"。
事实上,清代的珠江宽约五百米,比如今的珠江宽约一百八十米。才两三百年时间,珠江就缩窄了约三分之二。如果以汉代的珠江宽两千米计算,则汉代以来,珠江几乎每年缩窄约八十厘米。如今的珠江,仅及汉代珠江宽度的十分之一。当年蓝天碧水间,渔帆点点的江面一景再也看不见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江岸到达如今的南方大厦前的西堤。宣统三年(1911年),长堤全部建成。1931年,我们如今常在江边散步的长堤一带,塡为陆地,海珠石并入北岸。
1958年,大沙头经过人工塡筑,与陆地相连,珠江北岸从此固定下来。最宽处约四百米,最窄处祇有一百八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