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学院曲线入华 中国内地布局初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57:21
2010-03-24 01:30:06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上海)跟贴 0 条手机看股票
Micheal Sandel教授密切注意着网上的点击率。他的有关市场道德界限的演讲正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传播,作为哈佛商学院的明星教授,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Sandel利用连线教学的方式,将他的演讲录制出来,放到互联网上。
事实证明,这个方法相当有效,“我们已经发现有来自中国的几百万的点击。”
接下来Sandel可能不需要这么“雾里看花式”的教学方式了,有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能够让他接触到中国的学习者。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次在美国以外以大学的名义开设的分支机构,就落地于中国的上海。
2008年7月,哈佛商学院院长Jay O. Light来到上海,随着他一起来的,还有一位神秘的人士。很快,在商学院圈子里人们都开始猜测,这家商学院究竟要在中国做什么。
此前,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在中国设立了它的研究中心,哈佛商学院是否也要以同样模式进入中国市场?哈佛商学院随后也在中国的上海和北京开设了研究中心和办公室。
但显然哈佛商学院的目标不止于此。那位神秘人士的身份后来被确认为是一名律师。接近哈佛商学院的人士都三缄其口,不愿谈及哈佛商学院在中国的进一步计划,这更增加了整件事情的神秘感。
一年零八个月后,Light又来到上海,这次不是他“一个人在战斗”,和他同时抵达的还有哈佛大学校长Drew G. Faust、哈佛大学设计研究学院院长Mohsen Mostafavi、哈佛中国基金会主席William C. Kirby以及哈佛教务长Jorge Domínguez。
随后,哈佛上海中心揭幕。在哈佛大学校长Drew G. Faust看来,这个中心将为哈佛大学在中国甚至亚洲提供联络、讲座、校友活动、研究等便利。
但根据记者的观察,这个中心目前的重心,仍然是为哈佛商学院在中国的发展提供服务。
门槛高曲线进入
位于陆家嘴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哈佛上海中心,将其完全按照位于波士顿的哈佛商学院教室设计的教学设施称之为“讲堂”。这个微妙的称呼的变化,隐含的寓意深刻。
事实上,根据中国的相关政策规定,海外商学院不能在中国内地单独开设相关课程。因此如果想在内地开设课程,就必须通过与本地商学院合作取得资质。
早前哈佛商学院已经开始在内地布局。它与境内知名商学院开设了共同课程,这些课程基本上都是EE(高管培训)项目。哈佛商学院的合作伙伴包括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开设的课程包括全球CEO课程以及高级经理人课程等。
就在不久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也成为其合作伙伴,双方共同开设《专业服务公司发展战略》、《以优质服务创造价值》、《盈利增长营销战略》等,另一个新的合作伙伴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其共同开设的是《战略执行与战略设计》课程。
哈佛商学院在哈佛上海中心开设的课程,是和最新的两个合作伙伴的四个课程,研究这些课程,一个清晰的脉络现于眼前,这些课程都是为中国公司的最高层管理者量身定制的,价格不菲,包括学费、教材、案例以及住宿和大部分膳食在内,4~6天课程价格在6750美元到8000美元不等。
此外,由于硬件设施是完全按照哈佛商学院教室设计,这些设计的原则就是满足案例教学的需求,因此大多课程被限定于在哈佛上海中心开课。
“哈佛商学院在这些新的课程中有很大的话语权。”一位研究者分析,原因在于中国的商学院仍旧处于“取经”阶段,和哈佛商学院的合作,能够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因此他们愿意接受这样的布局。
“哈佛商学院并非想在中国大把赚钱。”上述研究者进一步分析说,这些课程的定价,与目前中国顶级商学院同类课程的定价相差不多,同时要支付教授往返中美之间的费用,成本不低。
当然,这样的定价,加上哈佛商学院的品牌,短期内必会在中国的高层管理者培训市场掀起波澜。
根据中国七所知名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长江商学院、复旦管理学院、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清华经管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高层管理者培训项目的收入,可以估算出这个市场目前的容量约为4亿元人民币,其中第一名和第二名占去半壁江山。
“可能会出现短期震荡,但哈佛的教授不能落地,课程不能落地,在本地尚未形成强有力的市场推广团队,此外,哈佛并不会有太多针对中国市场的案例,这些因素最终可能会使得它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上述研究者分析,最好的情况是,哈佛商学院在上海开设的课程会带来一大批新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将来又会选择成熟的内地商学院的课程,使得市场出现增量。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助理刘涌洁看来,哈佛商学院作为新的竞争者加入高层管理者培训竞争中,能带来的是新的标准,这些标准,能够促进内地商学院相关课程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毫无疑问它会助推各家商学院的创新步伐。”
获取中国案例
“哈佛商学院并不缺钱。”一位来自中国商学院、拒绝透露姓名的高层管理者肯定地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实际上,仅仅是出售案例一项,每年哈佛商学院就能够获得600万美元的收入。
“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在中国获得广泛的人脉资源,通过这些人脉资源,获得案例研究的资源。”《商学院大百科》总编辑赵鹰说,“商学院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全球化的问题,在知识积累和传播过程中,那些经济高地,比如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会被考虑纳入商学院的研究体系。”
2008年盛夏,Light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继续不断地让我们的课程、教学内容和过程更加具有全球性”。
这让哈佛商学院在印度、布宜诺斯艾利斯、圣保罗等地陆续开办了研究中心和办公室,“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可能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一个最大的市场。”
事实上,在过去的100年间,哈佛商学院作为全球商学院的领导者,一直保持着前瞻性,这种前瞻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学生的需求。
在2008年的建院百年庆典上,很多学生就希望哈佛商学院进一步发掘中国价值。哈佛商学院的教授每年要写作400个案例,这些案例来自全球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的企业如何发展,如何在全球化竞争中取胜是很多学生关心的话题。
 
在建立哈佛上海中心之前,哈佛商学院在中国的北京和上海分别开设了研究中心和办公室,主要目的就是方便哈佛教授在中国进行案例研究。
当这些案例研究成果最终出炉时,受益者,是位于波士顿的哈佛商学院的成百上千名在校学员,以及那些购买并学习案例的机构、公司——他们来自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急切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企业和中国市场。
此外,培训自己的教授也是哈佛商学院的“计划”。在一天的开放日中,哈佛商学院推出了华裔背景的教授担纲主讲课程,而那些乐于了解中国的教授,也会有更多机会从美国飞赴上海授课。“能讲中文的教授,将会帮助哈佛商学院拉近与中国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距离。”上述商学院高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