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剪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1:03:31

1、库淑兰剪纸艺术

  

  剪花娘子库淑兰

  剪纸属于妇女创作中的平面造型领域,题材内容大多结合传统民俗的既定内涵和观念符号。

  

  库淑兰的剪纸艺术

  库淑兰的剪纸创作,其物体的造像都是民间的意念造型。色彩的搭配,也是根据传统民间美术的五行色观,而不是根据固有色和条件色的规律。作品因而在形与色的创造上,置于自由随意的艺术境地。由于精通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中的一些观念造型和符号,她可以任意选择应用,作品表现得十分和谐,毫不牵强。她所创造的人物形象有自己的特点,色彩的搭配与构图组合都十分独到。这样就形成了她既丰满鲜丽,又明快浪漫的风格。

  2、刘兰英剪纸

  

  对鸡配虎头。鸡是刘兰英剪纸作品中的主角。

  陕北延长县罗子山乡六十岁左右的刘兰英,就是民间艺术家中的佼佼者。她的剪纸艺术完全是另一风格,其艺术处理和表现手法令人吃惊。

  在技法构成上,她是那么了解画面的黑、白、灰效果,块与线、粗与细巧妙的结合,运行剪刀十分流畅,从形式本身就已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与陕北以及全国的优秀剪纸作者相区别,刘兰英的剪纸都统一在她自己所形成、富有版画特点的风格之中,真是别开生面。

  至于内容题材上,不外乎是些传统的主题:结婚的喜花、镇宅辟邪和人丁兴旺的窗花,以及刺绣样子。使我们感到奇怪的是,她对鸡这一传统观念造型比较偏爱,鸡在她的剪纸作品中占很大的比例。

  鸡与鸟在民间艺术中属于同类,在内涵上又属于同一个范畴。而刘兰英创造的鸡各式各样,很多画面对衬剪出双鸡;有时与虎头或莲花或娃娃配,还与双鱼搭配;更有意思的是有的鸡肚子里又有动物和鱼。整幅画面剪着对对大鸡、小鸡,偶尔在某一空隙加上双鱼,将这些主体造型,再利用纤细的人参花叶、石榴瓜果、莲花茎叶等联结起来。每幅作品的意象都组织得井井有条,干净利落,构图十分精美。

  

  象征吉上加吉的对鸡脚踏象征富贵有余的双鱼。

  鸡在远古被作为部落民族的图腾。且不说后来所兴起的“画鸡于门”以辟邪镇灾;崇鸡为雷神,以鸡招魂,更是我国大江南北所信仰的习俗。视鸡为逐阴导阳的祥瑞之物,鸡鸣又与日出的崇太阳象征联系,在民间重男性和阴阳观念指导下,干脆称男根为鸡为鸟等,都应该是崇鸡文化的遗留。

  鸡在民间所有的民俗节令中都可以被冠为神灵。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阳节、七月七和七月十五,还有生、婚、丧人生三大礼仪都离不开对鸡的表现。因此,民间艺人刘兰英以鸡作为她永恒的剪纸主题,也就很自然。

  3、苏兰花的剪纸

  

  苏兰花剪纸“进城”

  新绛县民间剪纸能手的队伍本来就很可观,在这个基础上,必然会有更出类拔萃者出现,八十五岁的苏兰花就不愧为佼佼者。她的作品精巧多彩,变化无穷。她不只熟练地掌握传统民俗剪纸技法,对表现民间传说戏曲故事得心应手,而且更喜欢取材现实生活的人与情。她的剪纸风格就如同其人:干净利落。

  

  苏兰花剪纸“空城计”

  民间艺术家的文化素质不同于文人知书识经的修养。中国老百姓过去不识字的多,不知戏的少。他们从戏里了解民族历史、民族精神,那就是精忠爱国,憎恶奸佞,清廉正直,果敢为仁,打抱不平,为民请命等;当然也包括那些神话传说、爱情故事。苏兰花所以一肚子故事,就是长年来看戏,耳闻目染,心领意会,因此累积了深厚的文化素质。

  

  曹佃祥“五虎娃娃”剪纸

  曹佃祥是一位粗中有细的人,十沟八岭被传为巧手,从小就弄针引线,动刀舞剪子,要粗要细随手拈来,一辈子练就了娴熟的艺术功力,精通传统民间各种造型。越到后来,可能因为眼力减弱,也可能由工笔走向写意的追求,更显出她在艺术上大手笔的气质。她完全抛弃小剪刀所形成的细致,采用日常缝补的大剪刀,每下剪刀准确无误,线条刀法流畅痛快,达到神形兼备的境界。如果说山东胶东一带的剪纸是工笔画,那么曹佃祥的剪纸就是接近大写意了。

  专业画家所追求的艺术是重、大、拙三者的结合,这恰恰就是民间艺术最大的特点。曹佃祥的剪纸艺术起码也具备着沉重、大气、朴拙的涵量,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她在中国剪纸艺术园地上是颗明珠,以她内涵丰富的作品做出了可贵的贡献。1990年她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七岁。

  5、坐生娃喜花

  

  陕西延长抓髻坐生娃喜花,娃娃腹内藏有象征生育的蛇。

  祝贺新婚,为新婚剪的各种窗花、团花,皆称为“喜花”。在各地众多的喜花中,我们在陕西和山西发现的“坐生(笙)娃喜花”,是以婚喜为核心,与“坐莲娃娃”一样,直接点出生育主题的喜花。

  现代人对男女婚配强调性爱,把爱情放大到主要地位。但是中国传统的婚配,解释得很简单,那就是传宗接代,生儿育女。老百姓说是:“娶婆姨生娃过日子”,因此“生娃”是目的,是阴阳结合生万物在人类之间的具体体现,是人生里程中最重要的关键。喜就喜在要生娃了。女子最大的任务,也是人生最大的喜悦、幸福和骄傲就是能生个娃。喜花对新婚者不只是喜庆的祝贺,更重要的也是一种招唤生育的祈求,其中像似包涵了一种古老巫术的神力。在贫穷的农村,生育受着经济及地域各种条件的约束,能生个娃以及能养活个娃是一件艰难的事,单从客观实际上来看,也不难理解农民们何以重视生育。

  据说,西北一带妇女分娩,以坐着板凳方式较能顺利生产。因作为平面造型的板凳与古时的排笙形象相似,而“生”又与“笙”是谐音;所以在民间美术中,有关表现和祝愿妇女生育的符号,常常以排笙造型代替。“坐生(笙)娃喜花”就是一抓髻娃娃,手抓鸡或手抓莲花蹲坐在一笙或板凳上的剪纸造型。有的在娃娃身下剪刻出女阴符号,有的干脆将小孩的形象刻出来,作为“招生”的喜花贴于新房的窗上或墙上,预兆着新人能早日抱娃娃。

  在陕西延长县坐生(笙)娃剪纸,十分奇特:两个抓髻娃娃坐在两条板凳上,周围以花果装饰,而每个抓髻娃娃的腹内各剪了一条蠕动的蛇。这里的蛇显然是以象征生育的符号出现着。十二生肖的蛇称为“小龙”,属阳性。在民间美术的剪纸中“蛇盘兔必定富”,正是歌颂属蛇(阳性)与属兔(阴性)的结合。在民间的意念创造中,蛇的象征涵义是活生生的神灵。

  6、染色刻纸

  

  蔚县刻纸“鸳鸯戏莲”团花

  中国北方剪纸窗花多以单色红纸剪制而成,一次最多不超过三四张。蔚县却是以刀代剪,纸张采用极薄的粉连纸(较薄的纸,通常用来糊窗或者单宣),数十张叠起来,先用水焖湿、压实再刻制。然后用白酒调品色,点染的彩色直接向下浸透,一次刻染可达四十张之多。点色又有特殊技巧:有的色需要未干时连接着点染;有的则要晾干后再点染,总之,看效果而定。因而蔚县染色刻纸窗花透明性强,色彩鲜艳,不只春节需要,就是结婚也可作为点缀新房之用。

  蔚县窗花种类繁多,有团花、角花、对狮、对虎,龙与凤、成套的花篮、瓶花和瓜果、戏曲人物、十二生肖等;大幅不过一尺,小的不过二三寸,又大多是喜庆吉祥纹样,真是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蔚县染色刻纸窗花,是一二百年来创新发展过来的。但是,有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就是创新有优劣之分,发展也有好坏之别,既然作为商品出现,为了营利,投其所好以及艺人们的修养水平,都影响着染色刻纸窗花的艺术质量。工艺性再强不等于艺术质量的提高,造型的现代化也不一定就是创新。蔚县染色刻纸窗花独树一帜,如何在保持传统美感的基础上再去创新发展,将是今后极关键的事情。

  7、胶东剪纸

  

  高密、胶南、烟台等地的剪纸,在民俗的传统题材上都有表现,如鱼莲、十二属相、历史传说、戏曲故事、吉祥如意、福、禄、寿、喜、艾虎及五毒等,只是在具体造型上与西北有差别而已。像鱼的造型,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很少见到鱼,因此表现在民艺中的鱼是传承的古老鱼纹形象;而山东一带尤其胶东地区的人们,不只见过河里的鱼还见过大海里的鱼,更有人养的各色金鱼,因而大金鱼的造型在民艺中处处可见,既取其细腰长裙的特点,又取其金的贵重寓意。

  在剪纸技巧方面,山东的剪纸独树一帜,以纤细精巧为主。如果说西北地区剪纸风格是粗犷的大写意,那么胶东一带的剪纸风格是精细的工笔。有些山东剪纸工细的程度,令人难以想像它是用手剪出来的,线条像柔丝一般在转折变化着。锯齿纹不同西北地区的大刀阔斧几剪子,这里是排列着密不通风、巧夺天工的锯齿纹理。有些镂空的点线,真不知是怎样剪成的。

  说到窗花,由于山东地区的民宅建筑与西北窑洞和平房不同,窗户的木结构形式大都是长条木格式为主,因而窗花的组合大大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样式,形成一种长条组合窗花。为了不影响室内采光,窗花的镂空就更以细线构成,较少采用大块不剪刻的方式。

  烟台、莱州一带,剪画结合的剪纸大都以窗花形式出现。这种剪纸窗花一般人们和一些收藏家认为不值一顾,可能因为它太粗糙不讲究,那是地道出自民间贫穷百姓之手的玩意:一块薄一点的白纸,一般就是粉莲纸了,大体剪个外轮廓形象,适当地镂空,细微地方用毛笔蘸墨勾形,主要是勾描人物。然后用简单的红、绿品色点抹几笔,初贴在窗户上显得鲜艳,日子一久,色退纸黄,剩下几笔勾线了,只好等来年再剪画新的补贴。

  这种剪画结合的剪纸窗花所以笨拙可爱,是由于那是妇女们随意创造而成的形式,仔细琢磨,耐人寻味。剪刻是粗粗的大效果,染色也是写意的象征性几抹,那毛笔勾描是用妇女们拿惯针线剪刀的手。她们举笔如重千斤,专心细勾描绘心中的意象,产生一种稚拙趣味,形成一种新的美感。它既属于剪又属于绘,而应用却在剪纸窗花范围内。

  8、张树梅剪纸

  

  在河北省磁县民间美术陈列室里,发现了张树梅老人的剪纸。每幅尺寸一致,三寸半见方,全部以线条和锯齿纹镂空,内容清一色表现民间传说和戏曲故事。这些剪纸完全脱离了纯图案装饰,采取自由形象组合画面,可作刺绣底样又可作窗花欣赏,形成独特的风格。

  9、陕西剪纸“秦汉唐”



唐宫夜宴


千古一帝秦始皇


大唐马球图 


曲江题诗

丝绸之路

霓裳羽衣曲

盛唐之音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陕西剪纸发源于黄河流域,关于此,在汉长安还发生过一个美妙故事,汉代班固的《汉书·外戚传》和魏晋时期干宝的《搜神记》对此都有生动记载:汉武帝宠爱的妃子李夫人去世后,他非常悲伤,日夜思念。齐国方士李少翁自称能将李夫人灵魂招来,他夜设帐幔点起灯烛,纸刻夫人像,映出其人的影子。汉武帝隔另一帐中远远望见好像是李夫人的形貌,于是愈加悲切,有诗为证:“是耶非耶,立而望之,翩何姗姗来迟”。唐代大诗人张祜有云:“延年不语望三星,莫说夫人上涕零。争奈世间惆怅在,甘泉宫夜看图形”。这个神奇的故事和这些历史记载,据考证与今天流传于陕西广大农村的剪纸“招魂娃娃”的风俗,有着渊源的血脉关系。而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对古长安的剪纸风俗感受颇深,写出了“暖汤濯吾足,剪纸招吾魂”的美妙诗句,“剪纸”一词由此诞生。


  陕西剪纸艺人近年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将民间文化和人文历史有机结合,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关中“秦汉唐文化”的大型剪纸。其中,《秦始皇》《汉武帝》《三国演义》《武则天》《杨贵妃》等系列剪纸,在有限的空间中,再现了历史和文学的意境,使之散发出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其中《秦始皇》《丝绸之路》系列剪纸,力求再现历史故事,其剪纸借鉴秦汉画像石的人物造型风格,浑厚宏大,黑白分明,讲究动感和韵律美。人物在黑白舞动中再现,如视刀光剑影,可听鼓号轰鸣。在《武则天》《杨贵妃》《盛唐之音》等系列剪纸中,作者则借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着力表现中国唐代两位伟大女性的传奇人生。人物造型吸收了唐墓壁画的风格,巧妙糅杂了民间剪纸的独特语言,使得人物形象灵动而俊逸、大气而庄严,恰到好处地体现了盛唐的大国气度。


  具有陕西地域特色的“秦汉唐文化”剪纸,还广泛吸收中外现代剪纸的特点,注重时尚感和时代气息,尤重人物情绪的宣泄和表达。艺人们将传统剪纸技法、现代造型和民族美学融于一体,使其具有独特的美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例如在《商鞅变法》《大唐马球图》《唐宫夜宴》《霓裳羽衣曲》《曲江题诗》剪纸中,时尚之美与传统之美相互衬托,强调点、线、面组成的结构美感。这些以现代视角凸显古老“秦汉唐文化”主题的剪纸,不仅大大拓展了陕西传统剪纸的纯朴韵味,将陕西剪纸的乡土情感表现得淋漓精致,而且创造出了更多寓意丰富、妙趣横生、生动优美、令人陶醉的艺术形象,让人过目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