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玉器藏身美国博物馆(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32:42
关闭 搜狐通行证登录 [关闭][打开]

清 乾隆 玉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清 玉质 12生肖

  毕晓普曾访问中国,在颐和园附近收集劫后剩余品,其中有不少珍贵的皇室之物

  文/古方

  近大半个月来,“寻找圆明园流失海外文物系列活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结合近几年的几次兽首拍卖事件,流落海外的圆明园文物成了持续的热门话题。海外圆明园文物种类众多,笔者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就发现了一批流落海外的圆明园玉器。

  数百件清代皇室玉器

  1860年9月,咸丰皇帝仓皇逃往热河。10月17-19日,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疯狂抢掠、毁损积存于园中的文物、珍宝,并纵火焚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文物究竟有多少被掠走、被焚毁,恐怕永远是个谜了。

  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中国大批御用工艺品外流,促使一批海外私人收藏家开始收集中国工艺品,包括玉器在内。庚子事变以后,更多的外国传教士和旅行家进入中国内地,与普通百姓往来,了解中国的文化、文物状态,伺机收购文物,大批文物流入西方社会。如今,在世界各国的博物馆里,我们依然能够看见圆明园藏品的身影。它们中,只有极少部分以圆明园文物的面貌呈现,由于身世流转复杂,许多文物只有一个简单得几乎模糊的描述。

  近年,笔者作为访问学者进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对其亚洲艺术部毕晓普玉器藏品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研究。经过研究整理,笔者发现,毕晓普玉器收藏中有数百件中国玉器为中国清代皇室玉器。而且,经过认真的核查和对比,笔者认定这批玉器就是约一个半世纪前被抢掠到西方的圆明园皇家玉器。

  远赴欧洲遍寻中国玉器

  赫伯·毕晓普出生在美国波士顿,后在纽约经商。从1870年开始,他对中国和日本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着手收集中国古代艺术品。他在纽约和波士顿收购了一些精美的中国玉器。他了解到,这些玉器来自欧洲大陆,是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从清皇宫和皇家园林中掠夺到欧洲的。

  英法联军的成员将大批古玩劫回欧洲后,把一部分玉器当作文物或古董在商店中出卖,但仍有许多玉器掌握在这些人的家族成员手里。毕晓普根据这条线索数次前往英格兰和欧洲大陆探寻这批中国玉器的下落。

  毕晓普先后到过伦敦、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德累斯顿、柏林、维也纳、圣彼得堡和莫斯科,获得了不少最精美的玉器藏品。毕晓普还曾访问中国,在颐和园附近收集了一些劫后剩余品,其中有不少是珍贵的皇室之物。随着对玉器兴趣的扩大,毕晓普的收藏范围扩展到整个玉器专题,包括矿物学和考古学。他又先后赴阿拉斯加、英属哥伦比亚、加利福尼亚、墨西哥和印度,收集了许多未加工的玉矿原料和史前玉器。至1880年,毕晓普已拥有一批庞大的玉器收藏。1902年,他将这批玉器捐赠给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用料做工与故宫藏品相同

  毕晓普玉器藏品共编为1026号,实际器物数目稍多于编号。除中国玉器外,毕晓普还藏有墨西哥的玛雅文化玉器、北美印第安人玉器和印度莫卧儿王朝玉器等。他所藏的中国玉器数量约占玉器藏品总数的2/3,即700多件,玉质有软玉、硬玉、水晶、玛瑙及天青石等。

  毕晓普所藏中国玉器中,有一部分器物时代较早。如玉斧、玉刀可能为史前玉器,玉琮可能属商周时期,阴刻勾状卷云纹的玉片似为周汉之物,边缘钻有小孔的玉片或为汉玉衣片。还有一些则属宋元之器,如饰勾连纹及兽面纹的玉斧、镯、犀角形杯、兔形镇、仿古簋等。明代玉器有帽顶饰、玉执壶、单把杯、玉觚、螭纹璧、荷叶杯、玉带板等。

  毕晓普藏品中的绝大部分玉器属清代,而以清代中期(即乾隆至嘉庆时期)作品为最多。目前存世的清代玉器中,可确定为康熙时期的较少,其特点是造型小巧,图案简练,浅浮雕居多。毕晓普藏品中,或可定为康熙时期的玉器有“静明园宝”玺、玉蝴蝶和双龙耳曲口杯。这批玉器藏品中另有4件被定为雍正时期。雍正玉器存世极少,特征不明显,这4件玉器是否真属雍正时期,应作进一步研究。收藏中还有一些应属道光之后的作品,但难以准确指出,有些特征明显的玉器(如喜鹊和身体短粗的蝙蝠造型等)和雕刻粗劣的玉器,大概属于清晚期。

  毕晓普的一些玉器藏品上刻有乾隆、嘉庆年款或御制诗及碑铭。还有相当一部分玉器用料考究,琢刻精细,浮雕或圆雕龙、凤或龙凤戏珠的形象,无论是造型、纹饰,还是用料、做工上,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宫玉器相同,因此,笔者判断这些玉器应是宫廷用玉。

  毕晓普收藏品中的中国玉器,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美国、英格兰和欧洲大陆收集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劫掠品,大多数属清代中期,为清宫廷用玉。它虽不是流失海外的所有圆明园玉器收藏,但至少可以说是清宫廷玉器在西方最大的收藏之一。

  链接

《毕晓普收藏——玉器的调查与研究》

  限量版图录拍出高价

  毕晓普对玉器有浓厚的兴趣,亲身到玉器藏地收集玉器,并耗费很大的精力、财力和时间来记录、研究这些藏品,因此他的玉器收藏具备完整的原始资料,收藏史十分清楚,便于后人作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毕晓普曾聘请学者对自己收藏的这批玉器进行全面研究,其成果由布舍尔和昆兹在1906年编辑出版了《毕晓普收藏——玉器的调查与研究》。编者之一的布舍尔是一位英国医生,曾在北京生活20余年,对中国古董有深入的研究。该书分上下两册,体大而厚重,仅印100套,是最早的有关中国古代玉器的西文著作。书中所有的玉器插图,都是以西方传统钢笔画技法绘成,非常精致。书中还附有唐荣祚的《玉说》和李澄渊的《玉作图》(作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

  2007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玉器调查和研究》以3487500港元,刷新中国玉书拍卖的最高纪录。(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