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 消费者权益保护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1:53:42
这年头当证券分析师还真是倒霉,平时有被人说黑嘴的可能,遇到个“3.15” 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运气不好的还会被人列入黑名单。这不,《华夏时报》就列出了一份包含10位分析师的《2009年股市黑榜单》,据说这10位分析师是09年预测最不靠谱的。

这份榜单的制作方法,是根据分析师出具报告的个股评级,再结合未来股价走势来判断的。尽管不能说这种评判标准有失偏颇,但也确实没能找到判断分析师好坏的关键所在。

上榜的各位分析师,都是卖方的行业研究员。对卖方行业研究员的评判有两把标尺,一个是专业水准,一个是道德水准。所谓道德水准,就是研究员的得出的研究结果和出具的报告,是否具备充分的独立性。所谓专业水准,就是对自己所负责的行业,以及覆盖的上市公司,是否有准确的认识和判断。

作为一个卖方行业研究员,仅仅做理论上的研究是完全不够的。因为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要涉及到多方的利益,既要维系好和上市公司之间的关系,还要维系好和买方客户的关系。

事实上,要做到对一家上市公司未来盈利的准确预测,仅仅靠自己对行业的判断,来调整财务模型中的几个变量,或许会出现明显的偏差。更何况,上市公司可能有自己的会计处理方法,当期业绩释放多少,保留多少,都是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会计手段调整的。因此,一个好的研究员,往往和上市公司的关系十分密切,除了能够得到上市公司最新情况,还能够了解到上市公司可能把全年的业绩“做”到什么程度。

作为互动,研究员可能会比较配合上市公司的某些要求。比如,某上市公司要增发,研究员就可能用比较乐观的态度来对增发项目进行判断,并向买方进行积极的推介。这种积极的推介可能推高股价,这就意味着上市公司可以以较高价格进行增发,同时权益的摊薄就相对有限。

在这个环节中,买方也会参与进来。如果买方同意了参与上市公司的增发,那么也会在增发价格既定的情况下,配合卖方报告推高股价,这样买方参与增发的利润空间就会提升。从这种模式就可以看出,卖方研究员起到了一个比较关键的协调作用。

除此之外,为了争取和保持买方在自己所在券商的交易份额,卖方研究员自然也会顾及到买方的意愿。有时候,虽然看空某行业或某上市公司,但由于买方持有大量相关资产,就很难出具评级为“卖出”的报告,这基本是业内的潜规则。在这么复杂的利益环境中,卖方研究员的道德水准受到了很大的考验。

其实,虽然有时候涉及到道德水准,但也不意味着研究员的结论一无是处。比如去年出事的海通证券分析师叶志刚,如果不是因为推荐宗申动力牵扯私人利益,单看宗申动力后续的发展,无论是业绩还是股价,都是值得推荐的。

虽然用股价的表现来判断研究员的水准似乎是约定俗成,但要了解一个研究员,就应该了解研究报告。普通投资者阅读研究报告,可能把目光集中在评级、盈利预测、目标价等方面。其实,不仅要看评级、盈利预测和目标价,关键要看形成这种结论的逻辑和假设条件。

比如,研究报告中的推断,一般会有几个关键假设条件,这些假设条件是否符合逻辑?如果某些假设条件明显偏乐观,那最后得出的结论就可能隐含着一定的高估成分。如果有些假设条件成立的可能性很小,那得出的结论也就可能并无太大价值。

在目标价方面,最常见的估值方法是PE法,即用预测的未来某年的每股收益,乘以研究员认为的合理市盈率倍数。抛开预测的业绩不谈,就这个市盈率倍数如何才算合理,市场见仁见智。研究员用整个行业的平均市盈率,还是根据复合盈利增速来给市盈率,结果可能就会有很大差异。

另外,研究报告中也经常会提及某些影响股价的事件性预期,比如上市公司大股东承诺资产注入。有些上市公司的资产注入预期比较明朗,但不确定的是注入的资产质量和进程快慢。因此,投资者也不能仅仅因为在报告中看到有资产注入预期这些字眼,就认为公司股价不久后就会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