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沧桑话灵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34:07
万千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5月22日 13:58
自古以来, 在浙东大地上横贯有三条江, 其一是奉化江( 古称蕙江) , 因南来于奉化, 故名; 另一是余姚江( 简称姚江, 古称兰江) , 因流经余姚得名。 姚江、 奉化江在鄞地境内汇合称甬江( 古称鄞江, 亦称大浃江) 。 这三江汇合处, 后人称之为三江口。
宁波灵桥, 几乎与宁波这座城市同时诞生。 灵桥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 长庆三年( 公元8 2 3 年) 明州刺史应彪鉴于商旅渡江之苦, 于奉化江近三江口处, 建造宁波历史上第一条跨江大桥。 连舟1 6 艘, 用篾索连结成排, 上铺木板, 长5 5 丈, 宽1 丈4 尺。 后因东渡门外江阔水驰, 两年后移至今址。 桥名的来由, 始建桥时, 天空云表上映现彩虹, 即给桥起名为“ 灵现桥” , 又叫“ 灵建桥” , 后称“ 灵桥” 。 至宋代更名为“ 东津浮桥” , 民间也称为“ 老江桥” , 这是因以后在姚江末端濒三江口处又建浮桥, 称之“ 新江桥” , 以示新老之别。
唐乾宁五年( 公元8 9 8 年) 明州刺史黄晟筑罗城后, 东首“ 灵桥门” , 便是以桥名门。 唐宋时, 灵桥、 灵桥门一带热闹非凡, 清初诗文家李业嗣在《 鄮东竹枝词》 中写道: “ 东津桥板跨江浮, 一字平盛十六舟。 千载人驱车马过, 可知遗泽是应彪。 ”
桥之北有港口码头、 来安门、 来远亭、 天后宫( 旧名天妃庙) , 灵桥门北城上建有甬江楼, 附近还有市舶务、 市舶库等, 是对外贸易的重地。
灵桥门当时作为一个风景点, 也颇受文人墨客称道。 宋代舒 《 题灵桥门》 曰: “ 危楼清迥立江风, 紫逻江旗落日中。 暑雨涧溪来浩荡, 暮烟洲渚隔朦胧。 欢声不厌重城近, 霁色遥知秀野丰。 沧海一时传丽句, 天才真是杜陵翁。 ” 宋代王亘《 登灵桥门晚望》 曰: “ 恩波和气雨溶溶, 万户楼台紫翠中。 渡水虹霓轻缥缈, 隔河牛女淡朦胧。 真仙路楮三山近, 粒食人歌四釜丰。 旌旆欲归归未得, 满船风月载渔翁。 ”
古时, 架桥的技术水平和建造能力很有限, 在滔滔奔流的大江上建成这么一条浮桥已是不易, 尚要随着潮汐涨落上下浮动, 木船木板与竹篾绳索链联成的浮桥本不很牢固, 且极易腐损。 每遇风潮, 险象环生, 更经不起” 飓风激水” 冲撞。 早在宋末元初, 王应麟在《 济南陈公东津浮桥记》 中写道: “ 长庆癸卯迄今四百六十有九载, 桥之名虽存, 舟漏木朽, 铁绳断, 竹索腐。 行人肩摩, 趋苇杭以济, 迅飚骇浪, 瞬息沦为鱼糜, 莫或省忧。 ”
灵桥建桥一千多年以来, 真可谓“ 灾变不断” 。 仅民国后1 9 1 3 年至1 9 3 3 年的二十年间, 就有船排被风浪大潮冲散撞毁5 次, 大小事故7 2 次, 沉船6 1 艘, 落水死亡6 6 人, 遇险获救1 5 2 人。
浮桥存在的一千多年中, 历经舟毁桥断, 饱受天灾人祸。 浮桥遭受的次次灾难, 给甬上百姓的心灵带去了重重的创伤。 人们是多么渴望有座坚固耐久、 不怕骤风暴雨的固定桥。
改建浮桥为固定桥之议起于清末, 因经费无措而无果。 民国后, 1 9 2 2 年和1 9 2 6 年, 曾两次成立老江桥工程局, 均中止。 最值得一提的是, 1 9 2 2 年, 邑人陈树棠曾将改建老江桥事拟定计划书, 分致宁波各当道。 这份详尽的改建计划, 《 鄞县通志》 称之为“ 改建江桥之嚆矢” 。
同年, 商民应鸣和也分别致函乡老耆绅, 建议改建。 宁波旅沪同乡会集议后转函宁波总商会和鄞县县议会, 9 月间, 邀德国工程师海尔门等来甬测量, 拟定建筑方案, 计工程费银元三十万元。 11 月上旬, 鄞县县议会议决设立工程局。 至此, 改桥之议开始具体化, 宁波旅沪同乡会于1 2 月中旬开会讨论, 决定成立“ 改建宁波老江桥筹备处” , 随后陆续接受会员千余人。 不过, 改建之议时断时续, 迨至1 9 2 4 年9 月, 因江浙军阀齐卢战事, 地方不安宁, 以致事过境迁, 不了了之。
到1 9 2 6 年8 月下旬, 发生了浮桥特大灾情, 又引起沪甬各界热议老江桥改建事项。 9 月中旬, 旅沪甬人乐振葆、 严康懋偕西人罗德来甬测量。 1 0 月中旬举行第一次筹备会议, 推定张申之、 严康懋、 郁桂芳等6 人为筹备会干事。 1 1 月5 日在宁波总商会召开筹备会议, 推出筹备员6 0 人, 发起人当场认捐。 后因北伐战争, 改建之议又告中止。
此后, 北伐成功, 局势平稳, 经济回苏, 浮桥更不适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 社会各界要求改建的呼声越来越高。 但当时政府仍无财力、 物力、 人才来承担这一建桥的艰巨任务, 只能由工商界来肩挑这副重担。 于是宁波旅沪同乡会又把改建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1 9 3 1 年, 旅沪邑人乐振葆、 张继光、 张申之、 竺泉通、 金廷荪等重新发起, 在各方面的支持下, 于当年8 月1 日成立“ 改建宁波老江桥筹备委员会” 。
“改建宁波老江桥筹备委员会” 成立后, 沪甬两地设筹备处, 沪上有委员2 0 人, 筹备处主任为乐振葆, 副主任陈蓉馆; 甬上委员1 6 人, 筹备处主任王文翰, 副主任严康懋、 徐镛笙。 至1 9 3 3 年9 月, 时机逐步成熟, 乐振葆、 张继光等人及工程师傅克生又来甬进行最后测定, 确定新桥长度, 应拆迁东西房屋4 6 间, 并作出经费预算: 造桥包价银元5 0 万元, 征购两旁土地及拆迁费等1 2 万元, 其他杂费开支约8 万元, 总计需银元7 0 万元。
据时任“ 改建宁波老江桥委员会” 建筑工程的技正( 工程师) 施求臧于1 9 8 4 年5 月1 6 日写的《 宁波灵桥兴建和抢救回忆志述》 一文中说: “ 由于旧政府没有公帑, 就靠募捐捐款。 为便于募捐, 在旧社会非用洋人出面承包不可, 用外国材料, 挂着洋行牌子。 因此, 经上海筹备会讨论, 邀请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英国人詹姆生为建桥的顾问工程师, 向德国西门子洋行买材料, 由丹麦康益洋行承包打桩( 承包人是考力铁, 俄国工程师师克为施工员) 。 实际上詹姆生、 师克和考力铁是挂名的, 很少来甬, 实际设计、 施工和工人都是中国人。 我受陈宝麟县长委托, 作为筹备委员负责施工、 督察、 稽核。 当洋人来宁波视察, 宴会时由我当翻译, 寄人篱下, 仰仗洋人鼻息, 引为耻辱。 ” 19 3 3 年1 0 月, 建桥工程在沪招标, 德国西门子洋行以4 8 6 7 7 4 元得标承包, 钢梁由德孟阿恩公司提供, 打桩和混凝土工程分包予丹麦康益洋行, 油漆工程归信昌洋行承包。 这些对于确保灵桥的优质工程无疑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而实际操作的都是沪甬两地的宁波人。
关于桥型问题, 筹备会否定了原主张的钢筋混凝土桥( 中间有二个桥墩, 做成三孔, 同现在的解放桥相仿) , 而同意了英籍顾问工程师詹姆生提出的“ 三联钢骨独孔下承式公路桥” 设计方案。 按该方案, 桥面三轴钢板环桥, 桥座二边有二铰, 拱顶上一铰, 全部吃力在二面桥脚, 钢骨分1 3 联, 全长9 7 . 6 米, 桥面宽1 9 . 8 米, 人行道每边4 . 6 米, 中行车道1 1 米, 桥面最高潮位4 . 6 米, 桥面坡度5 % , 两端桥脚为马蹄式。 钢架由弧形工字钢和钢板铆接而成, 桥脚基础打入5 丈8 尺木桩, 计1 0 2 根, 钢梁固定其上。 钢梁重4 5 5 吨, 桥面钢筋水泥重6 9 7 吨, 共重1 1 5 2 吨。 打桩方式成斜形三角式, 斜度分别为7 5 度、 5 0 度、 1 7 度三种。 桥设计承载能力为2 0 吨。 在当时, 这是我国最大最新型的独孔大环桥。 19 3 4 年5 月1 日, 改建老江桥正式开工。
宁波灵桥筹备委员会对建桥工作抓得很紧, 工程进展快速, 全部建筑于1 9 3 6 年5 月2 5 日完工。 自此, 一座银灰色配以朱栏的长虹般钢结构桥梁矗立在奉化江上, 宁波人多年以来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所书的“ 灵桥” 二字悬挂在桥东西的额顶上( 解放后曾拆除, 现在重悬) 。 钢梁近桥面处, 各筑有水泥塔式结构物, 其外壁嵌有钢质铭记, 其中有《 重修灵桥碑记》 ( 陈宝麟撰文、 赵时篆额, 沙文若书) 。
宁波解放后,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在三江六岸先后已建起了近1 0 座跨江大桥, 但不论桥造得再多、 再长、 再高大, 在宁波人心目中, 灵桥永远是座排位在首的了不起的老桥, 是座“ 忍辱负重” 、 “ 刚强不屈” 的英雄桥, 是最令宁波人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桥! 来源:宁波晚报

1 9 3 6 年6 月, 灵桥刚落成不久的情景

上世纪5 0 年代, 从江厦街畔看灵桥

上世纪6 0 年代, 大修中的灵桥

中国宁波网与宁波经济建设促进协会(宁波同乡联谊会)联合主办
协办单位:宁波市侨办、市台办、市侨联、海外联、甬港联、科协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