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蓉书香】递进效应与餍足心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44:45

 

    “递进效应”与“餍足心理”

 


    一个人的追求心理是不能休息的。
    在社会大舞台上,一个角色扮演者所表现的角色行为,应该如一部接一部的“连续剧”,把自己扮演的质量和水平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我们知道,经过不间断的练习,撑杆跳高选手眼前的横杆总是要不断往上升的。不能跳越它,企图将横杆放低的人,就应趁早离开竞技场。同样之理,一个社会角色的扮演者,如果不能把自己的扮演质量和水平不断推向高潮,那么他所演出前人生连续剧,就难免会使观众兴味索然甚至大倒胃口,他自己也会难以享受到精深博大、丰富多彩的人生价值。
    在这里,让我们去认识一下“递进效应”吧,这对于健全自我的追求心理,看来是有所裨益的。
    这需要我们首先从古今贯通、远近结合这一方法入手,去了解一下与“递进效应”构成有机联系的几个方面:


    第一,“灵魂阶梯”说。这是古希腊三哲之一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灵魂分为表现在营养和繁殖上的“植物灵魂”;超过多种植物特性而表现在感觉和愿望上的“动物灵魂”;超过各种动植物的特性而表现在思想或认识上的“理性灵魂”。植物只有植物灵魂,动物有植物灵魂和动物灵魂,人类则有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由于人的动物部分的灵魂要服从于理性的缘故,所以他可以称为意志灵魂。这种反映自然界发展的阶梯性的学说,实质上是进化论的先声。无疑,“递进效应”是有赖于人类之理性灵魂的。一个人如果不能给自我的追求心理呈现“递进效应”,实质上就是没有很好地发挥“理性灵魂”的作用。


    第三,“需要的层梯”论。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言人马斯洛的重要学说。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从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虽然人类的所有需要都已本能化了,但各种需要强度是不同的。这些强度不同的本能化需要,马斯洛假设它们以层梯形式分布,位于层梯底部的需要比上面的需要更为强烈,与动物所拥有的需要更相类似;位于层梯上部的需要却是为人类所特有的。马斯洛对低级需要和多级需要之间的差异作了概括,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虽然高级需要与生存没有直接关系,但它们的满足是更值得追求的,因为满足这类需要能引出更深刻的幸福体验,达到精神安宁和内在生活的充实。每个人都沿着需要层梯向上攀登,在满足了某个层次中的某些有代表性的需要后,他就应当向下一个更高的需要层次递进。而能否引起需要,又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个体感到缺乏些什么,有不足之感;另一个是个体期望得到什么,有求足之感。所以,需要实际上就是在这两种状态下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一般说来,当人们产生了某种欲求或需要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安与紧张的情绪,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随后就发生选择或寻找目标的心理趋向,当目标找到后厂就开始满足需要的活动,当行为告成,需要在不断满足过程中而削弱。行为结束,人的心理紧张消除,然后又有新的需要发生,再引起第二个行为。这样的周而复始,不断递进。由此可见,一个人追求心理上的“递进效应”,也就是沿着需要层梯坚持不懈地向上攀登之效果的反应。


    第三,目标寻求中的“台阶”。社会心理学认为,目标完成的程度,受四个因素影响:一是个体必须对自己的能力及其极限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二是个人必须了解完成目标的可能性;三是个人既往的经验,如果一个人通常做事,事事成功,即他对自己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如果一个人过去经常失败,所以小有成绩便认为自我目标已经实现了;四是社会因素,即个体在团体中的地位,以及用以判断其成功与否的社会标准。在这四个影响目标完成程度的因素中,又总是受遥远目标与过渡目标所制约。遥远的目标,往往存在于相互有关的目标之中。寻求达到最后目标的过渡目标,象“台阶”一样,一步小小的成功将有助于最后目标的达到。因此,从实现目标这个方面来说,也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存在着“递进效应”。


    第四,递进也是科学认识的—种“本性”。客观事物的信息很难说是完全的,机制不一定是明确的,因果关系不一定是有数量表现的,人们的认识也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任何时候,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是有限的、不完备的。正是这种不完备方面,又是认识升华和修正差错的发端。它常常通过社会的、哲学的批判激发着崭新的思想和实践的产生,使人的认识螺旋式地递进,一次比一次更科学。可以说,客观事物不是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单一体,而是按照螺旋式“递进效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系统。


    通过上述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递进效应”是客观存在的。每一个社会角色扮演者要使自己对人生的追求,进入理想的境界,就应当自觉地让“递进效应”伴随着自身。


    既然是“递进”,那当然就包含有恒动的意思。只做一半的行动总是错误的,而且肯定不能符合递进的要求,不能满足递进的边界条件。如果走完了旅途的十分之九,就不想再往前走下去,这种态度决不值得赞扬。好不容易走到希望的门前,最后却站在门口不往里走,这是多么不合情理啊!是的,功亏一篑将会导致大的失败。


    遗憾的是这种不合情理的现象却并不少见。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心理体验”呢?最初接触新的工作,热情焕发,时间一长却感到没意思了;刚到一个工作岗位,处处新鲜,满怀壮志,久而久之你却觉得百不如意了;初学一门学科知识,兴味甚浓,过了一段时间,你则又兴味索然,钻劲大减;如此等等。对此,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餍足心理”。如果一个人让这种心理长期占据头脑,那么,“递进效应”也就好象原子跑进“黑洞”那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应当怎样激发“递进效应”,战胜“餍足心理”呢?首先必须有一种“自我挑战”的精神。所谓“自我挑战”,就是自己与自己比赛。这有两大优点:

    一是具有把握性。因为你如果与别人竞赛,可能会失败,失败了就容易泄气。而与自己比赛,虽然也会有失败的时候,但失败了可以再试,直至取得胜利,从而促使你兴趣盎然地递进下去。

    二是可以发挥特长。与别人比赛,是以别人为准,要以自己去配合别人,但别人的特长未必是你自己的特长,结果就容易“吃亏”。而与自己比赛,则可以随时发现自己的特点,予以适应,发挥优势。这当然不是否定在一定条件下与别人比赛的必要性、重要性,而是强调在注意与别人比赛的同时不要忽视与自己比赛的必要性、有效性。从激发“递进效应"、战胜“餍足心理”这个角度来说,与自己比赛最经常的一个“项目”,可以用美国作家戈达德的一段话来概括:“检查一下你的生活并向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很有好处的:‘假如我只能再活一年,那我准备做些什么?’我们都有想要实现的愿望,那就别延宕,从现在就开始做起!”此外,针对“餍足心理”的特点,我们在与自己比赛过程中,还应该根据有关专家的提示,去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1)发掘新意。一般地说,各项工作都有其单调之处,这是造成“餍足心理”的客观因素。但是,各项工作又都有其无穷无尽的新颖之处。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从平凡中看出特殊点,从司空见惯中发掘新意。 

    (2)变换角度。你身在一个单位,可以时常变换角度看看想想:“如果我是这儿的领导,我该怎么办?”“如果我是这儿的客人,我会怎么看?”这样,你对自己以及周围环境就会有较全面的认识,从而增加对此环境的兴致。 

    (3)培养兴趣。这里主要是指要培养与你的工作相关的、与你的环境相一致的业余兴趣。比如你在邮局工作,如果你有喜爱集邮、集报的业余兴趣,那你对本职工作的“餍足心理”就会由此发生迁移。 

    (4)投入竞争。投入竞争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好成绩。你一旦在工作中赢得了荣誉,受到领导信任、群众好评,你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推动力,从而使“餍足心理”无立锥之地。 

    (5)丰富需要动机。需要动机的单一往往是造成“餍足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做工作仅仅是为了混饭吃,当然就容易对工作餍足;学习仅仅是为了弄张文凭,文凭到手,得鱼忘筌,当然也会餍足;与电视机工厂里的工作人员交朋友,仅仅是为了搞到几张彩电的票子(计划经济时期出现的一种供给方式——本网站摘者注),票子到手,任务完成,也就会对与这位朋友的交往产生“餍足心理”。因此,要克服“餍足心理”,必须丰富你的活动之需要动机,促进低级需要动机不断升华。而这,不正是“递进效应”的题中应有之义吗?


    如桌说,战胜“餍足心理”是排除“递进效应”之心理障碍的话,那么,下面这些方法就是确保“递进”顺利进行所必需的:


    一是要让“目标阶梯”尽可能多设。就是为了达到最终的目标,确定好多层次的过渡目标。这就要根据目标本身的阶段性,把目标具体化,编制出分期分批的执行计划。这一过渡目标化得越具体,执行计划越周详,就越有利于你扎扎实实地、有条不紊地实行“递进”,有利于最终目标的实观。这好比爬梯子,如果梯级间的距离太大,级数太少,你就难以攀援。


    二是要适度控制“提前量”,及时递进。目标递进意义上的心理行为压力,是由于“提前进入”目标造成的。目标的“提前进入”,对于“递进效应”有一种超前的促进作用。但这种“提前量”必须适度。这就需要你建立符合本身情况的“抱负水准”,即对你本身成就预期的水准,这是一种欲将自,己的角色扮演达到某种质量和水平标准的心理需求。如果你的“抱负水准”定得过高,超过了你自身能力的限度,你竭尽全力仍进不了理想的境界,就会因“欲速则不迭”而导致愧丧之感,反而起消极作用。正确的办法是应当选择适度的“抱负水准”,即从自身的现有水平和潜在能力出发,既可以看得见“苹果”,又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手。


    三是角色任务需要提醒。在纷繁复杂的日常生活中,角色扮演者往往会由于种种原因,而淡漠了自己特定角色的任务和责任。这就需要提醒。否则,一心想“递进”,偏偏忘了对眼前的事、今天的事所担负的责任,那就无异于使“递进效应”处于釜底抽薪的境地。基础都丢掉了,最起码的角色任务也没有完成’,还有什么“递进”可言呢?正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我们应当时时提醒自己:角色目标的递进,是建立在今天的努力这一基础之上的。那种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作风,我们只能对它说:“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