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理论比较研究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56:48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理论比较研究

1.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主要贡献

皮亚杰研究的重点是儿童智力发展,他的理论贡献主要有:1.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2.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智力发展的路线;3.第一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划分儿童逻辑思维发展工具4.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5.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

维果斯基在心理的个体发展和种系发展方面做了许多探讨,特别是在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以来关系等方面有很独特的论述,他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阐明了人类心理发展的标志和原因3.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4.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

2.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存在的分歧

2.1关于学习与发展的关系上。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图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为他的下一步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儿童不可能有超过发展水平的学习。例如,处于思维的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是不可能学会抽象的逻辑概念的,因此,发展是学习的必要条件。维果斯基则提出:学习在发展中有什么价值?他认为,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此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在的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是在现有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在这两种水平状态间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地带就是“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断言“唯一好的学习是先于发展的学习”,因此,他的观点是学习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例如,应帮助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儿童进行概念系统化,促进其思维向抽象逻辑方向转化。

2.2儿童的自我中心问题。皮亚杰通过临床法研究与收集了有关儿童语言与思维的大量事实,发现67岁以前的儿童说话的对象只是自己,目的不在于与他人交流,说话只是儿童活动中的一种伴随现象。皮亚杰在研究中还发现这些儿童不能进行自我观察,不能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思维含糊不清。所以,皮亚杰从儿童自身发展阶段的角度出发,认为儿童的言语和思维都具有自我中心的性质,儿童的心理与活动的一切特点都是从这一基本特点中产生的。而维果斯基认为,言语的最初功能就是交往、沟通、与他人进行联系并对他人施加影响,所以言语一经产生就是社会性的。并且儿童的言语本来就是多功能性,随着儿童的成长,它的功能逐渐分化,到了一定阶段便分为内部语言和交际语言。不管是“自我中心语言”还是“社会化语言”(皮亚杰的概念),他们都是在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的。内部或自我言语是在社会言语基础上通过儿童将行为的社会形式、集体协作形式等转化为个人的心理机能而产生的。同样,维果斯基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观点与对婴儿行为的分析来看,认为思维的发展并不是从我向/自我中心思维开始的,而是现实的、实际的、有实效的思维,以外界满足儿童需要为基础,认为再大的儿童也不会认为想像中的苹果比真正的苹果好,因此思维从发生来讲也是现实性、社会性的

2.3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认知的关系。皮亚杰认为语言来源于思维;认知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语言;语言只是认知发展的标志之一,自我中心言语反映的是不成熟的思维形式,社会化语言发应的是发展程度更高的思维形式,语言对思维的发展不起作用。(皮亚杰所指的思维是一种概括化的、整体的心理结构,是个体发展的图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言语在认知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言语作为思维的工具起着计划、协调、解决问题的作用思维/认知随着语言这个心理工具的成熟而成熟,经由语言的发展而提高,而语言的发展是在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中实现的。因此,在皮亚杰看来,个体发展的方向是从个体化到社会化的,个体思维的社会化是发展的标志,认知发展的过程是“非语言动作思维-自我中心思维和语言-社会化言语和逻辑思维”;在维果斯基看来,社会性事物内化于个体思维,个体化是发展的标志,认为语言的发展是“社会言语-自我言语-内部言语”的过程。

3.分歧的实质及其统一

从分析他们存在的分歧看,皮亚杰着重论述在大环境中的个体内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一经形成的认知结构如何指引个体下一步的发展;维果斯基关注个体所处的环境如何对个体发生作用并规范着发展的历程。皮亚杰专注于个体内部心理发展次序与方向的研究,认识到人类心理活动内部的逻辑运算方面的基本作用,强调人类本身内在的逻辑过程的作用;而维果斯基则关注使发展可能实现的客观的文化模式,认识到人类个体智能依靠适当的人类历史作为心智活动工具手段实现心理活动,强调文化的影响作用

分歧的原因来自人类的发展的基本原因是个体内部的生长还是历史、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的作用。人们认为皮亚杰关注个体内部的自然生长力,而维果斯基关注外部的作用。实际上,他们的出发点和意愿都被误解了。皮亚杰认为,推动个体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动力是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但他却未论述打破这种平衡的原因。因此,发展的方向虽清楚,但发展原因一直未确定。正因为此,他的理论应变成发展方向的理论,而不是关于发展原因的理论了。对皮亚杰来说,文化创造的只是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因此根本没有基本原因,也就无所谓生物学倾向还是社会学倾向。维果斯基的分析单元是背景下的个体的发展,认为个体通过社会文化交往来掌握文化符号等工具,从外到内获得全面系统的思维。对维果斯基来说,他努力想找到个体发展的物质原因,并最终把个体甚至人类的发展的物质原因,并最终把个体甚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归因于社会文化历史因素

其实皮亚杰和维果斯基都认为,儿童必须通过与自然、社会的交往建构他们的心理。皮亚杰更多关注儿童本身如何利用已有的“图式”去进一步建构更高级的“图式”,强调个体本身内部发展的阶段和方向;而维果斯基更关注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如何在儿童已有心理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其心理结构,强调儿童外部的社会文化规律对发展的作用。总而言之,两者真正的对立只是在于皮亚杰尽力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做出解释,而维果斯基尽力找出个体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分歧只是在于解释角度不通。皮亚杰并没有“忽视社会文化规律的作用”,只是没有强调人际交往、社会环境的作用。而维果斯基也强调儿童自身的作用,认为儿童一定要通过“内化过程”才能将外部信息转化为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所以,虽然解释的原则不同,但双方描述的一些现象对彼此都是适用的,皮亚杰和维果斯基都看到了儿童的自言自语以及思维最初的直观动作性,都反映了人类发展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