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汪精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08:19:27
同情汪精卫          汪精卫,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一个英雄,一个汉奸,一个知识分子。        章怡和曾回忆说,小时候问父亲章伯钧自己那个时代四大美男子谁最美,章说,汪精卫,而汪精卫最美的地方在眼睛,章还说,这不是自己观点,是一个写新诗的诗人说得。章没说这个人是谁,其实这个新诗人是胡适。胡适跟汪是好朋友,曾经在抗战初组织过“低调俱乐部”。二人早期的政治观点相近,汪虽是政客,但有很重的文人气息,而胡正相反,表面是学者,骨子里却有极强的政治情结。胡适一直跟汪联系密切。汪死后,胡适在日记中,没有丝毫的责备之意,只是感到惋惜。认为汪有一种烈士情结,觉得自己把生命、名誉都献出来,别人应该领情。却不知成王败寇是不二法则。总之,胡适在日记中对老朋友的叛国是痛心疾首,却从不谩骂指责,而对其境遇则是惋惜慨叹。   汪精卫之美,以前只是耳闻,不曾亲见。后来,在图书馆中看到,第一眼用惊为天人来形容一点不为过。面容清秀,棱角分明,目光澄澈坚毅,在1924年黄埔将领的合照中是格外显目。汪精卫文人气息比较重,于坚毅中蕴有诗气,在合照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其目光如炬,炯炯有神,更重要的是眼神清澈,没有一丝杂质。所以,胡适说汪精卫最美在眼睛,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但眼睛太干净也不好,这就说明汪这个人常常的对现实不太了解,而有些文人的想当然的不切实际。所以,汪精卫这个人是干革命的料,有激情,有理想,常常做些惊人之举。然而却不是搞政治的能手。因而,在政治上几次叫蒋介石逼得出国,最后还落了汉奸的下场。当了汉奸还想当然的以为自己摆脱了蒋的阴影,可以自己舒展抱负,却不知日本人的许诺根本都是空头支票。
  汪精卫这个人,有很深的旧学功底,又接受新思想的熏陶。思想很复杂。但其性格却是始终如一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太软弱。干革命时刺杀清朝大臣,被俘后开始一段时间,还有革命者的风骨,宁死不屈还写了那首“引导成一块,不负少年头”的革命诗,但后来就意志消沉,被放出来后,跟袁世凯走的很近,还因为总统位子责问孙中山为何不让给袁世凯。由此可见,他的革命精神在一段时间内发生动摇。但应该还是比较纯粹的,否则也不可能主动的要求自己冒死去刺杀清朝大臣。另外插个题外话,清末徐锡麟在东京派某人去刺杀清朝大臣,此人身为革命青年口号喊得震天响,真的叫他干革命时,却推托说自己有老母健在,不愿冒险。想想干革命的人哪个没有亲人,都象他这样还革个什么命,明明自己贪生怕死,却找这些没用的借口。此人后来居然成为文坛的领袖,写些很革命的文章以为自己就真的是个勇士,真他妈的恶心。
  接着说汪精卫,到了黄埔时期,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这其实是蒋的一次暴动,赶走了许崇智,囚禁了胡汉民。而作为国民主席的汪精卫对这种借抓共产党而排除异己的行为应该加以严惩,至少得有所表示吧,可是汪精卫堂堂的国民主席,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结果一走了之,远渡重洋。还有,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时,汪精卫这个人还是比较左倾的,可是后来一看风向不对,立刻就软了,陈演达找他想办法挽救革命,他两手一摊,我有什么办法,把陈演达气个半死。后来,更是在军队的支持下,发动了七一五政变。到了后来,更是软弱的可以。大事主张居然都由陈璧君拿主意。汪精卫原本就是主和派,其实在抗战初期也没什么,那时很多人都主张和谈。包括胡适、梅崎怡等学者在内。汪精卫跑到河内后,内部发生了纷争,有人认为和谈应该在中立地区进行,有的人认为就不应该跑出来,汪精卫自己犹豫不决,后来蒋介石派人刺杀汪精卫,误杀曾钟鸣。陈璧君伤心欲绝,在开会时说曾钟鸣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吗?其他人都哑口无言,汪精卫作为首领居然一言不发,结果陈璧君拍板定局,跟老蒋对上了,一气之下跑到了南京,坐上汉奸的位子上。所以,高阳在《粉墨春秋》中写到,汪精卫的葬礼上,陈璧君对丁默邨发火,丁默村暗地骂陈说,汪先生是读书人,最要面子的,如果不是你个母老虎瞎折腾,汪先生也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汪精卫这个人志大才也大,就是性格软弱。平常人软弱也就罢了,可他身居高位,就害国误己。孙中山临死前说对身边人说我死没什么,就是我担心你们经不起诱惑,意志不够坚定。孙中山说谁呢?说的就是汪精卫。当时汪精卫就在孙中山身边。孙中山对汪精卫很了解,他能挺身冒死干革命,却经不起挫折,容易虎头蛇尾。所以,在后期,他着重提拔蒋介石,蒋既有革命精神,解放浙江时组织敢死队身先士卒。又具有果敢与韧劲,舍身护主,临危不乱。在后一点上,汪是比不上蒋的。但是在学问知识上,蒋又逊色汪很多,汪的旧体诗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其功力也不是一般人能比得。至于在操守上,我不说人格,只说操守,是因为二人在大节上不能比,所以只比小节。二人在生活细节都堪称模范。最大的相同之处是二人都没有什么财产,生活相当的简朴,吃穿用度都节俭异常。而他们的老婆却使金戴银,挥霍无度。真可谓出淤泥而不染。而且二人都相当的尊重知识分子。可能跟小时候的家教于私塾有关吧。所以就会出现,胡适既是蒋介石的朋友,又是汪精卫的朋友,而蒋介石和汪精卫却是死对头活冤家这样在中国很少出现的情景吧。
  汪精卫在投敌后后悔绝望,在这期间他虽然身不由己,但有时也流露出自己的悔恨之情。有一次到北京视察,来到学校作演讲。汪精卫这个人演讲很具特色,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在民国很有名。可是,这一次演讲却一言不发,快结束的时候,汪精卫老泪纵横,痛哭失声说,三十年前,我刺杀清贼,有人问我中国何时强盛,我说,三十年后中华必定振兴。说到这,台下学生哭声一片,日本军队立刻端着刺刀冲入进来,监视会场。汪精卫举臂呼喊,今天如果有人问我,我还是这样一句话,三十年后,中华必定振兴。其境可悲,其情可哀。汪精卫在视察东北时,日本人让他讲话,他上来就讲:我们过去是中国人,现在是中国人,将来必定也是中国人。我想在说这话的时候,他的心在滴血。
  汪精卫这个人一生活在犹豫跟软弱之中。心中有着无数的主张,真叫他拿主意的时候,却犹犹豫豫,不知所措。而且意志不坚,往往半途而废。他叛国投敌,主张和谈对抗战持悲观情绪是内在原因,跟蒋介石的矛盾不甘生活在其阴影下是外部原因,而陈璧君则直接是导火索。其实,在当时情况下,陈璧君对之晓以民族大义那么汪精卫不会当汉奸,如果火上浇油,则惧内的汪必定走上汉奸的道路。可惜,在一方面是民族大义,一方面是权力主张,汪正犹豫不决的时候,陈璧君这个泼妇倒向了权力,而汪精卫就这样把自己一生的道路交给了陈璧君。其实,还是汪精卫自己太软弱,连自己的妻子都管教不好,又怎么能治国平天下。
  有人说,结婚以后,男人90%的命运与婚姻有关,依我看,此言非虚。至少汪精卫与蒋介石的命运印证这个观点。
  汪精卫在投敌后来到北平,想起自己三十年前被清朝关在监狱时受到狱吏母子的关照,就让人找到这对母子,此时狱吏的母亲已九十有余,白发苍苍,汪精卫问母子二人有什么要求,二人说,没什么要求。汪问,那为什么当初接济于我,狱吏母亲答道,那时你是革命志士,我们同情你,所以对你好。汪听后,嚎啕大哭。三十年前,自己身处牢狱,他人伸手相助,如今,自己高官的座,荣华显要,想要报恩,人家却不愿接受,此情此景,真是情何以堪。
  革命志士,知识分子,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国民政府主席,这些耀眼的光环曾经是那么的绚烂,让人心驰神往。可是最后却轰然倒地,黄粱一梦。真可谓是:卿本佳人,奈何做贼?(未完待续)  ———————————————————————————————————————————————————————————————— 不能翻案的汪精卫         在日本看到一本关于汪精卫的书,名字叫作《我行于苦难之路》,描述了这位原来的国民党副总裁进行“和平运动”,到南京成立伪政府的心路历程。其中不乏同情之笔,认为汪本意在为中国保存血脉元气,解民倒悬。同样的翻案文章也时有所闻,认为汪是一个爱国者,只是方法不当,造成了他自己和所在团体的悲剧,称为汉奸似过分。

  萨的以为汪精卫的案是无法翻的。

  汪精卫自己也同意。

  一九四六年国民政府掘开汪精卫的坟墓,挫骨扬灰,在汪尸体的胸前口袋里,发现一首绝命诗,最后两句是:“纵有前人尝滋味,谅无后续继春秋”可见汪对于自己的行为和后果有着清醒的认识。

  议和与投降根本就是两回事。

  战争胜利或者失利,都可以议和,袁崇焕就是一位议和大师,假如明清议和,则明朝可以腾出精力治理内政,未尝不是好事,老百姓也可以少受些苦难。但是投降就不一样了。日本当局当时的目的,就是灭亡中国,而且是如同对待朝鲜琉球一样把中国最终变成日本奴役的属地,鲸吞而永世不得翻身。这不是一场义和团战争那样赔偿一些银两,国家依然可以生存,民族仍有复兴希望的战争。这是一场征服与被征服的战争。

  在此亡国灭种之际,每一个中国人都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抵抗到底,不自由毋宁死。就像我们碰到劫机者,公认的做法是不要刺激和反抗,以便保证机上人员的安全,但假如发现劫机者的目的是去撞击一座大楼,那么,每一个机上乘客都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 —— 拼了!这个时候去附和和配合劫机者,其结果只有和它一起灭亡。抗战的中国,正是如此。

  汪精卫作为政治家,是失败的。出色的政治家,比如丘吉尔,同样孤独的抵抗强大的敌人,而能够预言它的灭亡,因为他的目光可以穿过眼前的迷雾看到未来的曙光。

  汪精卫作为民族主义者,是失败的。民族主义者可以为了本民族的利益而付出悲壮的牺牲,却不可以帮助敌人来打击自己的民族。单单死在汪手下特务巢穴76号的爱国志士就无法胜数。汪精卫的南京政府,正是日军与中国政府及其盟军进行战斗的重要帮凶。

  汪精卫作为民主主义者,是失败的。对于蒋介石独裁的不满,可以选择出洋,可以选择下野,可以选择自杀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选择投靠敌人来实现自己意见的表达,正是向人民要求对不同意见的封杀。可以说,汪的投敌,对不同政见者来说是一个重磅炸弹,只能引起民主的倒退。

  汪精卫作为民生主义者,是失败的。所谓保存国家元气,实际上是将人民驱赶向悲惨的深渊,汪记南京政府为了给日军提供物资,对人民的搜刮还要胜过梁鸿志,殷汝耕等日本人扶植的汉奸。而日军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对占领区的控制,占领区就是占领区,就是日军奴役下的土地。如果说汪曾经设想做一个救民于水火的“护民官”,其结果则是给日军提供去一批卖力气的汉奸打手。

  如果说汪精卫曾经有过为国牺牲的初衷,他所作的每一件事皆事与愿违,而他也根本没有能力 —— 天下无人有此能力 —— 从日本魔爪下依靠屈服解救中国。而历史,只看事实。

  假如汪真的是一个彻底的爱国者,当他发现日本人要他不过是要一个道具,而自己的理想不过是海市蜃楼,他可以选择自戗殉国或者天晓得的激烈举动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而世人终会理解和原谅他一时的冲动和错误。南京的情况,日方对中国的态度是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都能够明白理解的 —— 他们要他做一个真正的汉奸。他没有回头,他选择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这说明他已经屈服了或者接受了作为汉奸的角色,也许他还沉浸在某个梦境,而他显然知道那只是自欺欺人。

  这条路,一直带他到民族的耻辱柱前。—— 无人可以为他翻案,因为这条路,是他自己的选择。

  重提汪的问题是因为给汪精卫翻案在海外似乎还挺热的,在下觉得比较成问题,对于给他翻案的几个理由,似乎更可以探讨。

  第一,认为汪对日投降可以比拟明末投降清朝。

  窃以为日本侵略和满族入关性质上是不一样的。

  满洲,古称肃慎,女真,它在历史上一直属于大中华框架以内,并曾经长期处于中国政府有效管辖之下,满清入关以后,它入主中原,成为中国皇帝,而日本则不同,它是要把中国变成大日本帝国的非洲,最多是大日本帝国的一个行省。您看英国和法国王室素有通婚,请个法国血统的英国国王没有什么,英国人能接受,他还是英国国王,可是这个英国国王如果想把法国归并到英国成为一个省,法国人就要拼命了,即便你有法国血统也不行,因为英国就是英国,法国就是法国,谁也不能统治谁。

  满族和汉族的区别,恐怕不比当年秦国人和赵国人区别大,秦国古称西戎,和中原华夏肯定血统上有所区别,秦国喜欢屠杀,恐怕也不下于嘉定三屠,能接受它,是因为这毕竟是中国内部的成王败寇。而日本,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外国。

  顺便说一句,满族不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因此当它向主体挑战时,带有覆亡中华民族政权的意味,这个时候说岳飞是民族英雄,没有什么不对。但是把中国变成外国的殖民地,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满族虽然骄横,也没敢有这个想法。

  第二,汪精卫认为自己无国可卖,卖的无非是已经丢掉的国土。

  这一点汪恐怕也是不得已而言,以他的聪明,这种辩解未免无力。

  台湾也不在北京控制之下,北京政府承认它独立是否也不是卖国?外国占领某块领土是可能的,但是只要作为政府不承认,就永远有收回的可能。外蒙古为什么收不回来了,因为中国承认人家独立了吗。要说最早承认它独立,也是1946年,那时候中国失去对外蒙的控制已经二十多年了。

  还有就是科威特战争,国际为什么干涉的那样理直气壮,同样是因为1966年伊拉克承认了科威特独立,如果没有这回事,道义也不会那样完全的背萨达姆而去,这个时候您再说科威特“自古以来是伊拉克的神圣领土”,那是毫无用处的了。

  所以,敌未退出国土之前言和也许不算汉奸,干脆把国土算成敌人的,让它理直气壮的占领那里,这个,不但是汉奸,而且是大汉奸了。

  顺便说一下,蒋介石比汪精卫要有资格的多。整个抗日战争期间,蒋与日本的和谈接触也是不断的,但是他有他的底线,那就是不能承认满洲国。最有希望成功的调解是陶德曼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要求中国承认满洲国,谁都明白一旦承认了,满洲国就可以成为另一个外蒙古。即便最困难的时刻,中国方面的让步底线也只是“维持战前状态”,——- 这个战前状态,就是满洲国存在,但是中国不承认。从当时的记录看,如果老蒋承认满洲国,他要达成一个和议比汪精卫容易得太多了。这方面,蒋坚持住了两个原则,一个,是“可以鲸吞,不可以蚕食”,一个是“胜也罢,负也罢,就是不能与他讲和”

  第三,让步可以保存国家元气,一边抵抗,一边投降

  这个不可能,因为日本人是穷棒子出身,不榨你的油水,他怎么过日子呢?他也没有那种宽容的传统,可以允许你在它的殖民地逐渐成长起来 —— 其实日本人连殖民地的概念也没有,只有征服,同化,兼并的概念。日本人只懂得把你变成日本,无论是冲绳,是台湾,是朝鲜,还是满洲。美国入侵伊拉克,以后早晚会走的,而且可能下一个伊拉克政府比萨达姆更好些。日本人是不会走的,有没有协议都不会走的,它还自以为挺有东方智慧的呢。朝鲜国王够让步柔顺的了吧,假如换了别的殖民国家,搞个保护国不好吗?日本不行,它要日韩合并。朝鲜的国王是不是也有自己受点儿委屈,让国家保存元气的思想呢?结果呢,朝鲜死了多少人?最后的结局又是如何?这个侵略者,大概是历史上最恶的侵略者了。

  作为中国人,即便不反抗,采不合作是和敌国侵略者最低的要求了。汪组织人民和侵略者合作,非汉奸也何?1943年上半年部分国军投汪,不知算是保护国家元气,还是破坏国家元气。最关键的是,日本人根本不会给您保留中国元气的机会,只会用您做破坏中国元气的工具,最后恐还免不了一脚踢开 —— 溥仪和川岛芳子的日子可好过?

  说一些题外话,对日本人,妥协只能走向投降,除了和它硬到底,别无出路。

  我想一些朋友不了解日本这个民族的性格。我和日本人偏巧打交道较多,随便说说。他们有几个特点和中国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首先,日本人在开始做事的时候相当小心,所谓高抬脚,轻落足,—— 现在做生意日本人常常错过好时机 —— 所以他动手侵略的时候一定是反复筹划,中国人相反,抓时机看得准,但后劲不足。因此日本人发难的时候,往往不好应付,对付它最好的办法是在它没有完成准备的时候主动出击。

  第二,作为狭隘的岛国居民,日本国民易于激起疯狂的情绪。一旦有胜利的激励就会变得疯狂而一条道跑到黑,不知道拐弯,能得到100,99他也不会接受的。所以让他侵略中途刹车,那不可思议,中国人相反,讲究不过为己甚,讲忠恕。因此,不能让日本人疯起来,否则它不好收拾,要经常给它一瓢凉水。

  第三,日本民族惟我独尊,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自大到愚蠢。这也自然,因为日本是单一民族国家,没有和其他民族其他文化共同繁荣的历史经验,所以主观上认为天下只有大和 - 崇拜欧美是怎么回事后面说 - 建立满洲国溥仪应该感谢它吧,无缘无故硬要给溥仪找一个天照大神当日本祖宗,您说这象一个现代政府作的事情吗?有脑子的人看了都要啼笑皆非,祖宗能硬安的么?又有什么意义?可日本人就这么一丝不苟的作,还专门仔细研讨,找出理论依据来,坚信溥仪一定会接受!给韩国人改日本姓也是一样,韩国人也是,你让我纳租子没什么,让我换姓?!815后韩国人第一件事就是砸掉门上的日本姓氏,今天到日本,好心的日本人还要一个劲的劝你“入乡随俗”,它就是不承认应该尊重人家自己的文化。这是我从美国到日本后最不适应的一点。中国这方面五族共和,挺自然的,也没有要回族人吃大肉,要藏族人穿毛服。所以,要日本人主动的去尊重你,那是不可能的。

  最后,极端的欺软怕硬,日本人没有中国那种宽容,中国人那种“和为贵”在日本见不到,你越让步,他越骄横,日本的谦虚在脸上,心里面只有征服与被征服,你不是我的主子,就是我的奴才,朋友的意思就是咱们关系挺远的,彼此够不着。在下的水平绝对草包,但这里的鬼子对我相当客气,因为我吃准了每隔几天就找茬大发脾气一回,鬼子不管你是不是草包,只看你横不横,他要服了呢,那比猫还听话。有个上海的留学生总说日本鬼子欺负人,他不想想你自己做的让日本人怎么想,来上课提前把大伙儿的地面都打扫干净,见人点头哈腰,在国内那是好人,在日本那是窝囊废,日本学生就敢让你站在那儿训你。我说,你自找的。

  对日本,只有打,只有强硬,绝不能让步软弱。

  那么,假如你差劲些,他还会尊重你,假如你厉害,他就要崇拜你,日本对美国的态度,就是打服了的,服的比吃美国饭的南朝鲜还厉害。

  同样对日本熟悉的蒋百里,对这个就看的清晰。

  汪精卫不该不懂啊。        引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