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功夫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28:40
你有功夫吗?
21世纪经济报道 柯志雄 2010-01-12 01:17:21
北京郊区的长城帮了远在美国的Weatherproof公司一个大忙。
去年奥巴马来华,跟随的媒体拍了不少照片,包括AP。长城上气温很低,美国总统很自然地加了件外套御寒。AP拍了很棒的一张照片(至少Freddie Stollmack是这么认为的),长城很显眼,总统很显眼,他的外套也很显眼。
Freddie Stollmack看到了这张照片。他很激动。他会激动因为他是Weatherproof的总裁,而照片上那件外套一望过去,就是自己公司出品的。兹事体大,Freddie订购了这张照片的高清版,放大再放大,拉近再拉近,直到看清衣服的LOGO为止。
这就是为什么前天美国时代广场上出来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长城很显眼,总统很显眼,他的外套也很显眼。Weatherproof现在把这款外套成为“总统款”,除了广告牌外,还发了新闻稿。白宫为此跟公司提出抗议,因为奥巴马的“被广告”。而总裁Freddie怎么说呢?他坦承没有得到白宫或奥巴马的许可,“但那个问题留给律师或其他随便什么人。”这位老兄打的算盘显然是奥巴马不会因此告公司,或至少告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其实你我也能想明白,奥巴马应该不会大动干戈。大家都没这个功夫。
说到“功夫”这个词,很有意思。假如我们不是中国人,明白起来会有点困难。它有时代表时间,就像我刚刚用过的一样。而有时,它代表武功。但在前头再加“表面”两个字时,它又不再是什么武功了。汉字,就是离中国人最近的变形金刚,随意变形而且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他会功夫,他很厉害。他会表面功夫,他很无聊。截然不同的感觉,就在些微之间。
而你有功夫吗?脱离上下文,就压根搞不清问的是究竟是时间还是武功了。
搞不清的问题时常会碰到,如果你真琢磨一下的话。比如我今天早晨收到移动发来的一条短信,“从新年的这一刻开始,请您尽量选乘公交,选用节能家电,珍惜每一滴水……节能减排我承诺,中国行动有力量!国家节能中心、中国移动感谢您的参与!”
听上去很有感召力,尤其是在哥本哈根的会议刚刚结束不久,这样的一条短信表现了拳拳的爱国之心。
只是,真要计较起来,似乎又没那么显然。这条短信的用意显然是要我们减少碳排放,但这条群发的短信至少发送了数以十万乃至百万计,这短信本身所代表的碳排放呢?
Google以前公布过用户进行一次搜索所释放的二氧化碳质量约为0.2克。沃达丰网络也曾经公开过其所耗电能与传输数据量,但有些懂行的人说,沃达丰据此推算的二氧化碳是远远低估的。
而中国移动,在我印象中没有谈过每条短信或每通电话会增加多少二氧化碳排放,哪怕是毛估的数字。但可以找到一个数字,中国移动2008年实现全年单位业务量耗电较2007年下降11%,节电11.7亿度。由此可知,中国移动每年的用电是在百亿度规模。
毛主席告诉我们,凡事就怕“认真”二字。有其他更认真的同志再好好想想,上述短信就没那么简单了。
这样的考虑,普通人也许不需太在意,但一个名叫“国家节能中心”这样的机构,如果能在短信中顺带提起它这条短信本身相当于多少碳排放,就表现得更专业。我不反对拳拳爱国之心,但我们应反对盲目,无论是因何盲目或是在哪个方面盲目。
事实上,文革以及其他一些运动的历史都在说明一点:独立思考而非盲从,才是真正的爱国之心的立基之本。爱是需要点功夫的,既需要投入点时间(琢磨或者行动),也需要有锻炼出点“武功”。
独立思考,听上去难度很吓人,但实际上没什么玄妙之处。我们通常需要的思考并非什么鸿篇钜制,而是对某种结论的赞成或反对,而由此出发,其“独立”的要求并不需要海阔天空,而是简化地看成主要对这个结论的两方面的审核:一点是看这个结论有没有所依托的事实;二是看这个结论与这些事实之间是否有佐证关系。只要不是不假思索,而是在这两个方面进行推敲,可以很轻易地发现,很多似乎不言自明的结论并非那么雄辩。
比如碳减排。它背后的逻辑链条是:人类活动影响地球;地球升温;冰雪融化等不利趋势;人类难以生存。
这几个链条逐一联结,而且看上去牢不可破。在哥本哈根会议以及最近一切有关碳减排的话题上,即使是那些站在不同阵营、持不同倾向的人,看上去也似乎没有一个人不接受这个逻辑链条本身的。
但几年之前,美国阿拉巴马大学汉斯维尔分校的大气学教授和地球系统科学中心(ESSC)主管约翰·克里斯蒂却对链条②——地球升温提出了质疑。
克里斯蒂教授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的成员,他正是从这个结论背后寻找支撑的事实开始的。事实在哪里?会议室门口的冰雕在融化?
克里斯蒂知道在测量温度变化的百叶箱周围建起了高楼大厦,附近的森林已被砍伐,从而造成记录温度升高,但这与全球气候变化并无关系。他也知道科学家没有找到一种能获得地表以上准确温度读数的方法,因而无法知道对流层下方———地表以上5英里高度———的气温变化情况。
他和美国航天局卫星气象学家罗伊·斯潘塞合作,收集极地卫星传送的数据。极地卫星携带的仪器能测量氧气折射的微波辐射密度。气象预报人员曾经以一种有限的方式利用这些数据记录了大气层中20个不同高度的温度。
这两位研究者利用这些数据推断出对流层的温度,并没有发现升温的现象。而一个捎带的产物是,地球变暖背后的目前使用的气候模型也在这些数据中被证明是需要打问号的,而这个模型正是目前支持地球变暖的理论武器。
问题是,克里斯蒂尽管在最近的几年里,经受住了专业圈的考验,但在流行的圈子里——政客、名人、媒体中,他的观点不被接受甚至不为所知。就是这样,独立思考有个坏处是,你可能会很孤独。【21世纪网】本文网址: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2/161667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