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0:16:37
对中国工笔画发展的看法 张雄鹰 2003-9-27

  中国工笔画艺术在20世纪经过许多前辈艺术家的倡导推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20年的迅速发展,已经由比较冷落衰退走向兴盛繁荣。自六届全国美展以来,在历次全国美展和重大的中国画展中,工笔画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从数量到质量都在不断上升,留给观众深刻印象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在历来获奖作品中,工笔画的比重也不断增加。现在在许多中国画展中,工笔画类的作品几乎占了半壁江山。它们不但题材新颖,构思巧妙,制作精良,而且风格多样。同时在工具和材料方面也有许多新的探索和拓展,极大的丰富了表现力,开拓了新面貌。从当代工笔画异彩纷呈的多样化形式,可以看到传统意义上的形式规范在不断被打破,语言的形态和概念上的外延更为宽泛。由于其巨大的兼容性,使工笔在总体发展上具备了更加自由的表现空间,传统和现代的丰富变化给工笔画风格的培植提供了前提。同时,艺术观念、风格题材、技术手段等诸多艺术要素,也在与传统人文精神和现代文化的交流中给艺术家提出了新的课题。诸如图案化的程式处理、装饰化的倾向、肌理特殊技法、新材料的运用、借鉴西方绘画等等。当代工笔画形式语言丰富多样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我们希望在多样化的形式和个性化探索的同时,应该强化内在的民族文化精神与时代精神。无论从主体精神到形式语言上当代工笔画都有待于进一步纯化。
    中国当代工笔画在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的过程中,随着艺术视野的不断开阔,形式语言的丰富多样,其自身应该与西方绘画、现代日本画,乃至其他艺术形式保持距离,达到自身“语言”的相对“纯洁”,使之避免走向固定化与程式化以及趋于另类艺术形式,而丧失其特有的艺术语言。
    我想,当代中国工笔画在迈向未来的时候,应该在传统血脉和民族精神的前提下完成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
    首先,在多样化的形式和个性化语言探索的同时,应观照民族文化精神与时代精神。传统中国绘画形成了工笔和写意两种不同的绘画语言表现形式。无论工写都要以意为先,气质品格为上。工能纤雅富丽,写能笔键墨活,气势雄浑,疏灵旷达。对于自然界的客观认知和精神超越的表现,理解领悟其内在的特质,对于把握中国艺术精神是不可缺少的。观照传统绘画,必须站在工写两大传统基础上,开拓出现代工笔画的语言形式和新的时代审美意境。
    其次,在认识传统精神的前提下,借鉴、吸收、融合外来的好的艺术形式,把外来文化看作是一种可开采利用的资源,加以积极的利用,当代中国工笔画正处于这样一个融合、吸收、演进、再造的完善过程中。这种语言形态,既要体现它作为传统语言的独特性和现代艺术家对这种独特语言的理解、把握,又要体现吸收多种传统艺术形式与世界其他民族艺术的开放性。又必须保持当代中国工笔画作为独立的绘画语言方式的一种成熟的现代民族绘画语言。而为东西方人所共同观注、接收认可。把握语言实质,进行语言的转换,使其成为能够承载民族文化的艺术形式,适应现代社会审美需求,人生体验的现代语言形态。
    第三,在保持“线”与“色彩”传统形式语言结构的主要元素的基础上,进行扬弃、解体、重构。线是中国画的重要表现手段,线本身就具有独立的表现力,所谓线的功力并无固定标准,关键在于用线状物造境是否真正达到了表现的目的。线的个性化处理,古有“十八描”,都是为了更好地描绘形象,表现情感。线的强化、弱化都是艺术的加工、表现的需要。当然,有些没骨画把线弱化或淡化,甚至完全舍弃线,来实现其理想的艺术效果。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线”是艺术家在特定状态下的精神体验,同时又是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在工笔画中的表现,传达个性情感的一种方式。体现人的精神印迹,负载和蓄含着古典的文化基因。“色彩”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既不同于西洋绘画对某一时空结构中的客观对象自然的写实,也不像水墨画单纯的黑白对比。而是强调中国画色彩的再现性功能,讲究“赋彩”,“随情赋色”、“随意赋色”、“随境赋色”。为表现情感可赋形象以理想或想象的色彩、装饰色彩、自然色彩或抽象的色彩等浪漫的处理手法。当今新材料极大丰富,切勿走向雕琢和刻画,甚至被异化或同化。最终还是要把色彩的表现形式建立在现代中国文化精神之上,形成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精神的色彩语言形式。
    总之,只有植根于博大的民族文化,保持传统的工笔画的特质的前提下,对传统语言形式进行扬弃,只有创造才有发展和生命力,吸收和借鉴优秀的文化,使当代中国工笔画的表现语言日趋完善,使工笔画表现领域更为宽泛,更具有时代面貌,使她在继承中发展,在保持中纯化,在开放和吸收中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