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规划蓝图今朝变现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32:18
昔日规划蓝图今朝变现实

——黄冈长江大桥规划战略构想诞生记
添加时间:[2010-03-06]  

 

周晓平


    2010年2月8日,对黄冈城市发展建设来说,是一个值得珍藏记忆的日子,在这历史性的一天,黄冈长江大桥隆重开工建设,它的开工建设,是黄冈城市建设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作为黄冈长江大桥规划战略构想的首创者,城市规划部门功不可没。规划出生产力,规划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成功是最大的成功理念在此过程中得到了生动诠释和具体体现。
    新形势催生新定位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开始实施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和2002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建设“武汉城市圈”的战略决策,给黄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机遇。而规划作为城市统筹协调发展的先导,好比是城市的大脑,一个成功的规划,能够使古老的城市焕发出新的活力,反之,一个失误的规划,则可能导致城市错失发展良机。要想有效抓住这种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规划必须先行,高起点前瞻性引领城市发展。基于这样的战略认识,2004年,市规划局适时启动了《黄冈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该项研究由我国著名的规划专家陈秉钊教授领衔、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担纲,并创造了“两个第一”:第一个在“1+8”城市圈地市级城市中开展战略规划研究,第一个把城市未来发展放在“武汉城市圈”战略背景来谋划。战略规划在对武汉城市圈9城市到武汉的距离、城市集聚度、人口分布、GDP比重、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分析判断后认定,在武汉城市圈东部城市群中,黄冈所辖人口最多、版图面积最大,能带动的县市最多,是城市圈东部城市密集区中重要的地区性增长极,黄冈与武汉、鄂州、黄石最有可能首先发展成为武汉城市圈东部的“核心集聚区”。这种空间结构新定位也使黄冈从传统市域城镇体系的中心城市跃升为武汉城市圈区重要的核心组成城市之一。
    新定位催生新构想  为了能够精准地把握黄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为科学规划决策找依据,在《黄冈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市规划部门开展了8大专题研究。通过分析调查后发现,黄冈城镇体系的首位度低、结构高度低、经济带动作用微弱、空间结构松散,总体上中心职能微弱,与其在武汉城市圈的地位和所应发挥的作用极不相称,与武汉城市圈的总体战略结构相脱节。黄冈经济在武汉城市圈层面处在后进位置,总体发展水平处在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产业高度低、集聚性差,在市域层面带动性不足,与其所应承担的职能定位有很大差距。同时与黄石、鄂州相比,鄂州、黄石通过国道、高速公路、铁路、水运等多种方式形成的交通轴,与武汉有便捷的联系,而黄冈则较迂回,处于弱势,与其在武汉城市圈中的地位不相称。黄冈要在新的战略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新崛起, 必须跳出区位局限,科学谋划、系统布局,实施支撑性、关键性战略举措。而唐家渡位置则是与武汉最便捷、最关键的对接点,若在此建桥跨江,便可与316国道对接,不仅能够直通武汉,而且与鄂州的关系也更为密切。这也是市规划局在发展战略规划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战略构想。2005年11月份,市政府组织召开了黄冈市城市发展战略研讨会,来自国家建设部、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交通厅等10多家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对这一前瞻性战略构想给予了高度评价。
    新构想催生新黄冈   黄冈长江大桥是黄冈再创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巨擘手笔,大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按照《武汉城市圈总体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和资源保障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一体化“五个一体化”的发展重点,大桥的建设,将成为对接武汉城市圈提升黄冈区位优势的重要依托和战略支点,使黄冈可以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以更优越的地理优势,对接大武汉,沟通大长江,辐射大别山,连接县市区,融入“1+8”城市经济圈,为我市沿江经济带和大别山旅游经济带发展奠定基础,这对于辐射黄冈全市广大腹地,优化提升产业结构,改善投资和发展环境,吸引外资,提高黄冈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深远的积极作用。按照规划,未来城市圈将建成7条产业集聚带,形成10大优势产业链,实行联动发展,7条产业带中,黄冈参与其中的就有4条。大桥的建设,同时还将成为黄冈承接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扩充连接关联城市动脉、融入城市圈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平台。 
        (作者单位:黄冈市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