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答案的时代」,先找回「思考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50:17

「没有答案的时代」,先找回「思考力」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没有答案的世界,不思考的人,能够生存吗?拒绝成为低IQ社会的一员,就要先找回「思考力」!

 

刚读完大前研一的新书《低IQ时代》有种感叹,时代进步了人的集体思维退步了,以日本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写照,但咱们国家民众的思维素质是否也可拿日本来正衣冠?

 

大前先生以前偶尔还会认为日本的个人或者是小集团的能力还不错,但是写书的时候却强调,一旦集团的规模变大了,能力水平就降至世界最低。

 

抱持这疑问的现象,到底包括了哪些具体的现象?我举的例子归纳如下:

 

看到电视介绍「吃纳豆有助于减重」、「早上吃香蕉可以减肥」,就一股脑跑去抢货的人是不是很蠢?

 

电视之所以会有那么多「搞笑」、「猜谜」的节目,是不是因为观众的程度变低了?

 

就因为「大家都说好感动」这个理由,冲进电影院看话题电影,然后对人云亦云的镜头也觉得感动就心满意足的人是不是很蠢?

 

不念书,只想靠脑力激荡锻炼大脑的人是不是很笨?

 

靠搜寻引擎解决所有调查研究的课题,思考能力衰退之后,是不是就成了笨蛋?

 

只阅读内容简单的书,是因为日本人的解读能力倒退了吗?

 

二○○四年总选举,投执政党一票;二○○八年跑票改投在野党的人,是不是都没有动脑思考?

 

常听人抱怨「这种二百五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了。」在「宽欲教育」和「少子化大学全入时代」的影响下,我们大学生真的变愚蠢了吗?

 

根据国际经营开发研究所(IMD)所公布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二○○八年)」,日本排名第二十二。其它的各种排名,日本的名次也不理想。这表示日本衰退了吗?以上这些现象,一言以蔽之就是,全都是「感觉像呆瓜」的玩意儿,或者是全都是「极端表示我们智商衰退」的事实。

 

「对于这些只要动脑想一下就会明白的事情,竟然会有这么多人没有任何疑问。这是不是因为我们连『稍微想一下』都懒得想了?」

 

。换句话说,就是人变愚蠢了。

 

看看这几年的畅销书,清一色都是「内容简单」、「好像可以马上派上用场」的书。这是事实。但是,只是这样还不足以说明我们整体「智商」的衰退。

 

这个问题看似很单纯,其实既复杂又困难。例如:让现在的日本大学生看丸山真男(一九一四~一九九六)、小林秀雄(一九○二~一九八三)的书,就算书本的内容是用日语所写的,还是会有人说「太难了,完全看不懂。」

 

他们的文章的确有一定的难度,这种情形对以前的大学生来说也是相同的。但是当时的大学生却如饥似渴的争着看他们的书。

 

这几年,「内容简单」、「立即管用」的书,真的是堆积如山。我无法对这些书一一下评论,但是这些畅销书真的把一般人对「无须自己思考」、「能够提供一针见血解答(看上去好像是如此)」的书趋之若鹜的模样,刻画的一览无遗。

 

某本书一旦成了畅销书,销售量就会扶摇直上一路长红,也就是「一人独胜」的趋势就会越来越强。一九九九年,我研究了「一人独胜」的现象后,写了一本书叫《一人独胜经济学:放弃选择的日本人》。在这本着作里,我为大家敲下的警钟是:日本人「选择的能力」、「质问的能力」开倒车了。

 

现在我们暂时离开书本的世界,从民意、舆论的形成来研究我们的社会让集体IQ低落的事实。 蠢蛋政治当道

 

不思考,错把情绪当舆论

 

有关政策建言的书之所以不畅销,是因为书的内容完全影响不了民意或舆论。不过就算如此,每个人要用选票选出政治家的时候,对于候选人所提出的政见还是有反应的。换句话说,国民还是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国民的「看法」还是靠不住的。在小泉邮政选举中大胜的自民党,在「选贤与能」的坚持下,所组成的安倍内阁、福田内阁、麻生内阁,不论是政策或者是意识形态,事实上都不相同。

 

什么建树都没有的福田改造内阁,甚至还直截了当否定了小泉的改革。国民为什么不生气呢?国民知道自己选出了什么样的人吗?恐怕唯一可以让人认同的答案就只是「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有别于书籍的另外一个层次,现在的媒体进步神速,让很多人都可以藉由各种不同的媒体表达自己的意见。

 

「现代因为网络社会的出现,让从来不曾表达过自己意见的一般人,有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言论被报纸、电视、出版品等传统媒体独占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这是大众一般的看法。

 

那么,为什么我还会说日本人的集体IQ低落,而且每个人都不思考呢?针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如下。「的确人人都不喜欢思考。但是『不思考』的人,并不表示就没有看法。事实上,他们都是有『意见』的。」不思考却有意见——这是一种矛盾的说法,但是看了下面的例子,我想大家就会明白了。

 

二○○五年,岛根县的县议会宣布「制定竹岛日」。对此宣布,韩国方面当然激烈反弹。当时的卢武铉大总统(第十六任)还悍然重批日本。这个时候,日本有什么舆论成气候?国民又表达什么意见?

 

日本政府也曾经对韩国政府发出通牒,基于以上的原因,这件事情拖了数十年都没有解决。但是,这种结果非但没有唤起大家冷静的思考,反而让大多数的人抛出「意见」,认为「韩国人盛气凌人」。

 

看到韩国人在反日运动中焚烧日本国旗,大半的日本人就七嘴八舌的说「韩国太狂妄了」、「为什么韩国非这么说不可」。一时之间,持这种「意见」的人突然暴增。

 

但是,这并不是意见,只是单纯的情绪反弹。因为这里面完全没有逻辑可循。但是,就算有人出面指正,这些人还是深信情绪就是自己的意见,自己的看法。

 

这种趋向在电视做街头访问时尤其显着。因为媒体做选择性的剪接,也就是媒体只播放认同者的发言,所以观众就认定单纯的情绪反应就是大家的意见了。于是舆论就形成了。

 

但是事实上,这并不是国民经过思考之后所产生的民意舆论。

 

因此,「说三道四的中国实在太自傲了」、「充满矛盾的中国这么说没道理」——我们的舆论就逐渐把这些「意见」全都收纳进来了。

 

不动大脑思考,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应情绪。于是「日本人的集体智商」就下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绝对不能让中国、韩国瞧不起!」因此不论是媒体、政治家,或者是国民本身,也就纷纷认定这就是舆论了。

 

现在日本舆论形成的模式,有越来越糟糕的倾向。当有一个主流意见浮上台面的时候,大家非但不去斟酌其中的含义,还一起酝酿诡谲的气氛拱出反对的意见。最糟糕的是,大家都舍弃意见,而把应该归类为国民感情的情绪反应当成了舆论,甚至连政治家的一举一动都明显是在迎合这些舆论。

 

这就是愚民政治。我只能说现在所实行的不是民主政治( democracy),而是蠢蛋政治,或是众愚政治。政治走到这个地步,「低IQ社会」总算是真正竣工了。

 

从教育着手改革 培养有「思考力」的人才

 

我个人认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就算被新兴经济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迎头赶上还是可以吃得开的人才,也就是孕育勇于在「没有答案的世界」中挑战,并可以存活下来的人才、「可以活跃于世界中任何一个舞台」的人才。

 

如果把今后的教育机构想成是生产「人才」商品的制造商,首先必须要先确立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就是要制造什么样的商品。是对金融经济很敏锐的人才?还是对IT非常犀利的人才?抑或是语言能力特别强的人才?还是拥有像我所说的、能够解决问题的「思考力」的人才?

 

我的答案是「异才」。在没有答案的世界里,可以靠着「思考力」找到答案的「异才」,是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人才。

 

想要提升集体IQ,就必须从改变现在还在接受教育的孩子们开始。也就是说,对教育进行大改革。除了要重新评估所有的教学内容外,也要连同教师一并改变。

 

「教」是以「有答案」为前提。因为先出生的人知道答案,所以可以教,这就是「teach」的意思,即「teach」有答案的东西。反过来说,没有答案,就不能「teach」了。但是,最近北欧各国认为教育中的「teach」概念是错的。教师的职责应该是帮助学生「learn」。

 

赋权增能(empowerment)的概念终于开花结果,逐渐成为欧美教育的主流了。连日本的社会福利机构也已经逐渐导入赋权增能概念,但是教育界却还跟不上这股潮流。在赋权增能的概念下,教人的一方不是「先生」,而是「教师」。教师唯一的工作是「协助学生学习和思考」。

 

所以当学生有疑问的时候,教师就从旁支持学生去寻找答案,而且和学生一起分享在得到答案之前的感动和兴奋。这才是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如此一来,教师的工作就会变成是一边检验「这是不是一条通往答案的路」,一边给予学生「勇气」和「毅力」前进至一条不曾踏入过的路。

 

现在教育的最大问题点,就是父母放弃教育,「打算」把孩子的教育外包给学校、补习班。结果,家里的人当然就没有一个人会关心孩子的教育了。几乎没有例外,所有的父母都能口若悬河,说出一堆狗屁道理,但是「我自己教」这四个字就是永不出口。但是,父母亲的想法不改变,就算学校、教师愿意改变,教育还是无法改革。

 

二○○七年的春天,我开始经营高中。在这所高中里,我不但教高中生,也着手办「亲子教育」。想进我的班级就读,必须「亲子一起来」,这是一个难度极高的门坎。但是我认为只有这么做,才能一起培训亲子两代之间的思考力。

 

因此有人报名时,我会先出一道考题。例如:「请这位爸爸或妈妈,和你们的孩子进行这样的对话!」其实亲子之间的对话题目我都已经设定完成,并且建议报名者以后这么做。看到这种考题,大部分的报名者都会逃之夭夭,但是还是有人会尽心尽力通过所有的课题。

 

我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如果不下达这种指示,现在许多家庭中亲子之间的会话是无法成立的。

 

只靠「书念完了吗?功课做好了吗?」这两句话,亲子之间是无法对话的。所以我才会想到给他们一个主题,让父母和子女之间可以针对这个主题说出自己的看法。如此一来亲子之间就可以开始对话了。

 

建立学习对话 最好的师长角色要像杆弟

 

亲子之间或是师生之间,透过一次又一次的对话、讨论,及无数次的尝试错误之后,终于「找到答案」。这种做法看似非常的简单,却是必要的教育。很遗憾现在日本的教育里,并没有特效药的处方笺,所以大家只好乖乖老老实实想办法重复累积这种经验了。

 

第一种方法就是「质问」。松下电器的创办人松下幸之助先生虽然只有小学毕业,但是他的质问力却无人能出其右。碰到无法解决而搁置的问题或事件时,他一定会找人问:「你觉得如何?」问了之后,他会从中选出自己认为回答得最好的人,再把权限交给这个人。

 

现在既然是「没有答案的时代」,父母、教师当然就不能说「我告诉你答案」。所以为人父母、为人师表者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适度的陪伴者,让孩子发问、陪孩子思考。

 

如果以打高尔夫球为例,就是以下这种状况。到了高尔夫球场,我们只要确定两件事:一是有发球区,二是果岭上有球洞。至于要用几号杆、打什么方向、怎么打等,就全由打球者自己决定了。

 

换句话说,孩子就像个迷惘的打球者。所以父母亲、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一定要求变,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命令孩子:「用几号球杆,往哪个方向打。」最好的教师会说:「我也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想!」然后和孩子们一起目测风速、推测球路。孩子在选球杆、摆挥杆姿势时,不妨再适时给予建议。也就是说,最好的老师要像杆弟,不是「教」,只是给予「指点」和「建议」。父母也是一样。  

通晓细节、全盘思考,不可偏废!

把佛家常说的「贪」「嗔」「痴」放到市场上来看,企业基本法总裁执行模式教练黄力泓博士解释,「贪」是「这么大的案子,我一定要做!」「嗔」是认为「对手能做,我为什么不能做?」「痴」就是「我们以前做过,现在为什么不能做?」

 

在北京的总裁俱乐部的国际市场研习营,「当通路商回报,这个案子可以做到800万美元,你会如何响应?」企业基本法总裁执行模式教练黄力泓博士丢出一个像是脑筋急转弯的问题。

 

 

是欢天喜地一头栽进去吗?万一,案子是假的怎么办?这个问题,考验的是分析的细密度和视野的广度。哈佛企业知能行系统总裁执行模式教练黄力泓博士认为,做国际市场的人不只是个「兵」,更是个「帅」,要有业务分析的能力,还要有经营分析的能力。乐观积极固然重要,也要对市场有全盘思考,遇到「好到不像真的」的机会,更要掂掂自己的斤两,才不会陷入魔鬼的陷阱。

 

 

管理禅1:QBQ vs. 不动心

追问「问题背后的问题」(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是为了掌握细节、贯彻执行力;追问,不是制造冲突,而是为了使信息更完整,不被「本来就是这样」的假设框住,用一颗如如不动的心(不易为外在因素所干扰),开放地看清事实。

 

 

接到大单,尤其要多问几个「Why」,像「公司有多少的资源?」「我被授与什么权力?」「我在这个案子的末端还是前端?」「通路和产品吃不吃得下去?」等等。

 

 

友讯国外分公司,曾发生菜鸟业务员误信合作伙伴的经验和权威,没问清标案细节,结果闯下大祸的例子。不想问、不敢问、不好意思问、怕问了不礼貌,最后可能就要面对无法收拾的意外结果。

 

 

管理禅2:麦可?波特vs. 贪、嗔、痴

管理大师麦可.波特(Michael Porter)说过,策略,就是选择「什么不要做」。所以经理人一定要学会「选择」,不要想「啊,这个任务我一定要完成!」因为有了目的,就容易盲目硬冲,比较难全盘看清事情的本质。做事有目的固然很好,但成功的条件通常是水到渠成的,过于执着反而会离目的愈来愈远。

 

 

把佛家常说的「贪」「嗔」「痴」放到市场上来看,企业基本法总裁执行模式教练黄力泓博士解释,「贪」是「这么大的案子,我一定要做!」「嗔」是认为「对手能做,我为什么不能做?」「痴」就是「我们以前做过,现在为什么不能做?」但是这一做,你可能全部的兵力就陷进去了,而竞争对手可能是故意把这个案子放出来,想把你拖死在那里,他再去抢别的案子,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哈佛企业知能行系统总裁执行模式教练黄力泓博士的管理讲义

DOs

 1.  用愉悦的眼光「欣赏」挑战。

 2.  要有业务能力,还要对市场有全盘思考。

 3.  要计算底线,把最坏的状况「想起来放」。

 4.  谈判时要「心中有刀,手中无刀」。

 5.  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解决冲突的能力。

DON'Ts

 6.  不要用过去经验妄加假设。

 7.  不要只是把货塞给通路,要sell through。

 8.  不要过分依赖关系,只跟海外华人合作。

 9.  找人才不要透过猎人头公司,要透过当地合作伙伴。

 

 

 http://www.huanglihong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