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村落的民俗与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45:17
1.1窑居村落的民俗与文化:

  黄土高原历经了几千年的沧桑,形成了千沟万壑。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之地:黄帝陵、秦始皇陵、兵马俑、汉阳陵、唐乾陵――中国一些最强盛的封建王朝领袖都埋葬在这块黄土地上。这些都已是历史,但那种恢宏犷悍之气仍笼罩着黄土大地。高原沟壑雄奇、苍凉而贫瘠,在与大自然的残酷搏斗中,造就了豪放粗犷的人群,也诞生了极具特色的“黄土文化”。

  歌声:在黄土高原贫困的物质条件下,人们终日面对黄土背朝天,在原始的劳作之余用歌声唱出心中真挚的爱,同样用歌声宣泄内心的压抑和苦闷。产生了秦腔、陕北信天游这些黄土高原的声音,声音嘹亮、气势豪放。到今天,苍凉的沟壑间人们仍然传唱着这些天然本色的歌声,如家喻户晓的陕北民歌《兰花花》、《走西口》等。

  舞蹈:有歌声就有舞蹈,在黄土高原广袤的土地上,民间歌舞中最有特色的要数陕北的秧歌舞。这种集体娱乐的形式,场面壮观、气势宏大,其扭动的身姿与变化多端的队列组合在民间歌舞中独领风骚。另外,黄土高原地区的民间社火是集歌舞、锣鼓、表演于一体的群体娱乐艺术。社火队伍中的锣鼓形式最能表达黄土高原雄宏的气势和神韵。例如:威风凛凛的山西威风锣鼓、热情豪放的陕北安塞腰鼓、刚健壮观的兰州太平鼓均以宏大的气势、震天的鼓声、龙腾虎跃的步伐将力与美表现的酣畅淋漓,让人惊心动魄。也许,从锣鼓声中,从威武的队列中,你能领略到秦始皇横扫六合的气势,汉高祖高唱大风的豪气。这就是黄土高原的神韵。

  剪纸:在黄土高原的民俗文化中,剪纸艺术是家家户户喜欢和最为普及的民间艺术。剪纸,也称窗花,历史悠久、代代相传。春节是妇女们显示技艺的时候,窑洞的窗户上,居室内处处贴满了剪纸。大红的剪纸为荒凉贫瘠的黄土窑洞增添了盎然春意。
 

                              贴剪纸的“女娃娃” 
 

                                           窑洞门饰

  风水:在黄土高原居住环境中,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也影响着村落的选址与布局。按照风水理论,一块吉地大体上要具备这样一些特征: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前有明堂、后有祖山,最好再有“朝山”、“龟山”、“蛇山”。这种理想山势,在平原并不易找到,而在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很容易找到这样的“风水宝地”。山西汾西县的师家沟村,就是清代乾隆年间其祖上师法泽看上的风水宝地,遂在这黄土坡上建立宅院,发展成村落的。
 
  1.2窑洞民居的装饰特征:

  窑洞民居产生于黄土地,隐藏于黄土层中,没有明显的建筑外观体量,窑洞村落星罗棋布于黄土原下。

  潜藏于黄土下的窑洞与大地融为一体,只有向阳的一个立面外露,俗称“窑脸”。这唯一的建筑立面反映出拱形结构的受力逻辑及门窗的装饰艺术,展示着窑洞的个性。各地窑居者,不管经济条件差别多大,都力求将“窑脸”精心装饰一番。从简朴的草泥抹面到砖石砌筑窑脸,再发展到木构架的檐廊木雕装饰,历代工匠也都经心血倾注在这唯一的立面上。

  另外,窑洞院落或窑房混合院落的拱形门洞、门楼,一直是传统民居中重点装饰的部位。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宅门可表现房主的社会地位、财富和权势等。按中国风水观念讲,“宅门”是煞气的必由之路,所以要用镇符镇住煞气,镇符在民间流传最广且最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