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假群众”领导成“机器”,咋考察出真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07:14
2010年03月09日13:42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牟新生在谈到领导下基层视察、调研的真实性问题时说:“譬如有领导下去视察,当地都预先进行了周密部署,安排得非常具体,领导人成为了一个“机器”,这是很可悲的。还有的领导去视察,周围几十个人前呼后拥,大部分都是民警和干部化装的,全是假的。这都是真实的事情。有的领导知道这个规则,所以经常搞突然袭击,但总是有限的。”(3月9日 新京报)

  现代社会,官员是以“人民公仆”的身份出现的,这一身份强调了官员的服务性质。但这并没有改变一些人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行必警车开道、出必前呼后拥的官员也不在少数。同时,为了应付上级的视察,体现自己的政绩,避免上级发现自己的工作短板,一些官员更是在安排上级视察的路线等问题上费尽心机。

  对于那些以视察为名而行吃拿卡要之实的干部来说,这种被安排好的视察和“群众”或许也正是他想要的。因为,这样既能满足他被“前呼后拥”的官老爷心理,也省去了直接面对群众时需要听取真意见、解决真问题的“麻烦”。

  一个真心想做点事的领导,下基层视察的目的肯定不是获得一些歌功颂德式的赞扬,或者以古代县太爷巡乡鸣锣开道式的场面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他所需要的是获得基层最真实的信息,获得能为自己的决策、判断提供支持的第一手材料。但是,被视察地的周密部署足以让他的一切打算“泡汤”。

  这些由民警和干部化装成的“假群众”,对领导问题的回答必然与当地领导的汇报口径统一,这就不仅给当地领导脸上贴了金,而且提供了虚假的基层信息,也同时阻隔的持有真实信息的群众向视察领导靠近的可能性。形势一片大好的基层感官印象必然会使领导的决策产生偏差,最后倒霉的还是当地群众。

  对于一些知道这个“潜规则”的领导来说,还可以通过搞突然袭击的方式获得一些“被安排”之外的真实信息,对于那些不知道这一规则或者看不出破绽的领导来说,就只有被糊弄的份了。

  其实,说到底这还是“以人为本”还是“以官为本”的问题。如果当地官员只顾及自己脑袋上的乌纱帽,那必然要多方掩饰、粉饰;而一切“以人为本”,让领导看到群众的疾苦,从而在解决民生问题上获得上级的更多支持,岂不更好?另外,在对干部的考核中,也要避免过分奖励优秀严惩不足的倾向,对那些实事求是,对不足之处不掩饰、积极面对的干部要多表扬、支持,而不是一味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