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v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14:18:31
文化是干什么用的呢?撇去消费类文化(满足人类感性需求,怎么高兴怎么来)不说,文化是管理人的,分成管理一人(自己)和管理众人,我们可以说儒、道论述的就是这类文化的终极追求,终于绕到道家了,累死了,呵呵!


说说个人的最终感觉吧,虽然道家为了和儒家相对,他们讨论的都是同一主题(个人修养、然后是治理国家),所以有些地方显得过于反向,但总的来说,个人是认为道家要胜于儒家,为什么呢?听我细细道来。


1、定位高低差别,儒家其实上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特别强调人的主观性,如虽千万人吾往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实上儒家是非常感性的,也是非常欲望的,只不过他讲的是大感性、大欲望,所以相对于人之本性之物欲、私欲有超然的假象,所以说儒家更容易感染人,更容易让人接受,欲的根源是儒家境界的极限。道家呢?道家是从自然的角度出发的,强调人的自然性,因为你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是道的一有形产出,和其他自然万物一样,没什么特别之处,所以人类应该和万物和谐相处,应该认识到人力终限,天道恒行,应该谦虚(因为你撑死了也就是人的极限,在天道面前是不值一提的,儒家不同,儒家讲的是人类的对比,骄满、卑微是在所难免的),应该讲究道法自然、感应天道、顺势而为。


2、其实第一条就都是讲完了,哲学这个咚咚因为其逻辑性,所以基石是很重要的,下面讲讲细节的一些东西,比如儒家讲究的是“有为”、道家讲究的是“无为”,我们改一下就很好理解了,“有心而为”、“无心而为”,这样儒家的问题就出来的,道家的玄妙也就出来了,“心”是什么,是目的、是目标。


a) 目标那肯定是具体的东西了,目标有谁来定,谁定下的目标就一定是正确的吗?会不会过时?


b) 如果当这个目标成为一种强势影响力后,我不认同这个目标怎么办?或被党同伐异,或虚伪奉之,两种都不好过,权而取其轻,伪君子生耶。


c) 目标太高?虽然儒家也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似有个阶梯,但这都是从外因出发的,就内因而言,儒家一开始的要求都是很高的,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人能力的差异,无论是从先天的基因还是儿时无意识的性格培育就决定人的极限,非得人人都像圣人一样吗?圣人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其实是很痛苦的,因为明知道自己到达不了那个高度,享受不了圣人悟道的喜悦,而非得花大量的精力去追求他,晕啊!所以古来文人多苦恼,文人多放纵。二、就算你有这个天赋去达到这个目标,但好铁都是打出来的,高手都是练出来了,儒家设定了很多条条框框,什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这个不能碰、那个不能碰,养出来的只能是庸才。儒家往往是一副过来人的姿态去教育新人,但一来你的经验未必对,同时对错也就是相对的,何况认识乎!二来才者是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的,哪怕是圣人,靠的是什么?丰富的阅历和逻辑的推导。

道家的玄妙在哪里?


d) “无心而为”并非“无所作为”,“心”都没了,还作为啥?这是道家很多隐士的缘故吧,但我不知道是隐士选择了道家呢还是道家促成了隐士,呵呵!个人理解,道家的缺陷之一,自然性-》被动性,消磨人的主观性,“心”不可具体的目标,即道家的“有即大无”(具体也就局限了),“心”大可是广泛的进取心,如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如天下兴旺、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仁爱之心。


e) “无心而为”,即我没特定的目标,感兴趣的、认为值得做的、认为水到渠成了的就去做了,努力了还是做不了也不强求、先做别的,等有兴趣了、时机成熟再来做,状态好就多做一些,状态差就少做一些,能力弱的时候就少做一点,能力强的时候就多做一些。没有强为的痛苦和失望,遵从自然的规律,永远做领先半步的事情,享受自我满足和胜利的喜悦,保持好的心态和创作的热诚,在不知不觉中取得别人期望的成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时,世界就是这么奇妙!

3、下面讲讲个人认为道家的改良


a) 由于定位的不同,我认为道家是可以往下走的,即他能实现儒家的一些愿景,也即我之前说的“主观上的道家,客观上的儒家”,或者说“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但儒家是无法向上走的,即其无法升华到道家。


b) 其实前面已经提到了,道家其实没必要针对儒家的,或者说其强调过于长期的东西,因为很有可能长期我们都死了,比如其说“柔弱胜刚强”,其实完全可以升华到“该刚强时刚强、该柔弱时柔弱”,当文明遭遇野蛮,以暴制暴有何不可,为什么要逆来顺受,比如道家强调“无胜于有”,因为一“有”就有“有”的局限,而“无”是一切皆有可能,如同白纸没下笔之前,但这样白纸就永远成不了启人心智的圣经,永远成不了美兮乐兮的山水,天地滋养万物就是让万物发挥“有”的魅力,就算任何“有”都会有其必然的缺陷,但并不妨碍我们对其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