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蓉书香】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之17、18、1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38:00
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之17---.奖励的力量
 
 
厌学的孩子
 
我现在是一名职业高中的学生,开学以后就要进入高三了,可是过了这个暑假我就不想继续以后的学习生涯了。
 
我心里很乱,我的选择对不对呢?我已经没主意了。上初中的时候,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是上了高中,学习老是跟不上。于是心理防线崩溃了,开始厌学,不管在平时学习还是在大型考试上,老是紧张不起来,好像一切都跟我没关系。前不久,我把自己的想法跟父母谈了,他们非常生气,硬是逼着让我上学,爸爸还跟我讲他的老故事,一直讲到深夜。可是他说的话我一句也听不进去,从这以后我产生了更加抵触的情绪。现在我想问一问李老师,我不想上学了,我的选择对吗?如果说非要继续上学,为什么我就是不想学呢?
 
 
我想对这个男孩说:不管你怎么厌学,在你这个年龄,你的社会角色就是学生,这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不管你在街上闲逛,在家里傻待着,想学也好,不想学也好,你的身份都是学生。既然是学生,就要有学生的生活,至于学习好还是不好,这是其次的,重要的是保持学生的身份和学习的行为。高中是普及教育,甚至在很多发达国家,大学教育都是普及教育,所以我比较支持你爸爸妈妈的要求。
 
临床上见到不上学的孩子,总有一些特殊的理由,实际上没有一个理由可以不上学,这是一种对自己的放弃。有的孩子内心产生了对学习的抵抗,有的孩子只是对父母愤怒,通过放弃读书来挫败他们。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潜意识的。这个孩子在信上谈他的学习一直不成功,他总是学习不好,所以无法为学习兴奋,一谈到学习他的整个大脑皮层都是压抑的,甚至有现实隔离感。觉得自己好像跟学习分离了,为什么分离?是因为他在学习这个行为上没有得到奖励。
 
从行为学派的行为知识来讲,一个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得到奖励就会继续做下去,还会不停地想做同样的事情。如果他学习好还是不好都能得到心理上的支持,老师总找机会表扬他,认为他尽管在班上学习不好,但对班级非常重要,孩子也会慢慢投入班集体。一旦他投入到班集体中,愿意融入了,就必然会在学习上努力,他要为班集体争光,学习也慢慢好起来。快乐是人发展的动力,要让他体会到快乐,事情才会做下去。这个孩子学习方面得到的快乐太少,对他来说,学习是很痛苦的事情。如果成年人每天去上班总挨老板骂,再高的薪酬也会撒手不干,因为他不快乐。作为孩子,没有对环境的选择权,不可以轻易更换老师,更换同学,更换学校,更不可能更换父母,于是只能不去上学,或不回家。
 
父母要更换自己,因为要解决孩子的厌学只能先改变自己的态度。先想想孩子厌学是否是因为和父母关系不好,是否是对自己强权的愤怒。实际上,孩子不上学的时候,家庭的权力会发生扭转,很强势的父母可能会变得虚弱起来。父母什么都可以替代,唯独替代不了学习。这种时候,不少家长会哀求孩子说:“我求求你,你就去上学吧!”希望这类父母知道,要帮助孩子回到学校,就要改变和孩子的关系。
 
有时,学校也会有不讲理的时候,当孩子抱怨老师、学校的时候,父母不要忙着压制自己的孩子,以为这样做就可以让孩子改变对老师和学校的态度。其实,很多孩子只是抱怨而已,见到老师还是毕恭毕敬的。家长应先跟孩子共情,装着问孩子“要不要爸妈为你伸张正义”,孩子都会说“爸妈你们不要管”。哪个孩子都不希望父母无事在学校出现,这是自尊心使然。但父母这样说,孩子就觉得父母是理解他的,他对学校的气就消了一大半,转过来会想起学校的好。遇到一根筋的孩子,父母就要在认同他的同时,为他分析行为的利弊,让孩子自己选择。个别孩子闹意见不去学校,帮他请个假,让他泄气的行为合理化,这样他回到学校后学习的道路就平坦多了。
 
引导这个个案中的孩子有两个办法。一是引导他对某一知识感兴趣,比如对数学或文学。孩子到某一个年龄的时候都是文学青年,对诗歌、文学特别来劲,这就是学习的动力。让孩子希望发展自己,感觉知识就是力量,相信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就会变成强人,帮助孩子愿意学习。二是培养孩子的欲望系统,这很重要,欲望往往是成长和学习的动力。比如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将来要做什么,在社会上扮演什么角色。要让他明白,并不是成绩好才会是有用的人,每个人都是重要的,独一无二的,被社会需要的,这样他才会顶住挫折,努力发展自己。社会是多样化的,有很多可能性和机会,关键看发展。让孩子找到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让他有成就感,一旦有这样的感觉他就可以补偿自信心,内心就能平衡,发展就不会停滞,也不会逃避学校、放弃学习。 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之18---.拓宽成功之路
 
 
有一些父母抱怨,孩子对自己的要求很低,认为上大学没用,当个小老板就行了。其实我们不能说这样的孩子就不好,这和不想学习的孩子是有区别的。比如说,孩子要成为一个小商店的老板,以后想做大老板,这说明他急切地想成功,证明自己。孩子可能认为读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生,出来都老了,只想像比尔·盖茨一样自己创业,不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能认同。这一方面与父母用普遍性在思考,而拒绝特殊性,或不相信奇迹,不信任孩子有关,另一方面还和社会文化有关。自科举制度以来,大家都觉得跳龙门、中状元才是光耀门第的事情,认为每一个孩子都必须走读大学、进大企业这一条路,另外的路都是不成功的。
 
一个多样化的社会提供了很多成功的可能性,不仅仅是读书。在美国和欧洲,很多孩子并不是先上大学的,有的上了大学,也会工作、生活,慢慢地去修学分,最长的在北欧一些国家可以修十年才拿大学文凭,但是这十年他都在工作,或者自己成立公司,体会生活。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国际化,一个成熟的社会必然要倡导多元成长的方式,并不一定非要鼓励每一个孩子都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一定要去哈佛才是有出息。这种传统文化给青少年带来的压力太大,杜绝了孩子的其他选择,给了父母比较狭窄的视觉。家长可能有家长的理由,如果孩子没有学到足够的知识,将来就只能给别人打工,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呢?事实上,孩子追求知识的路是永远没有止境的。一个十六岁或十八岁的孩子开始打工创业,也许二十岁会去读大学,读夜大,甚至出国深造,都有可能,他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然会回过头来想真正需要的应该是知识。
 
社会技能不见得是在学校里面学到的,很多技术工种甚至包括艺术都是社会传承的。文化多样性决定了家长要打开视觉,衡量孩子能力的关键是看他是在逃避还是在发展,有的孩子高中毕业以后不想马上上大学,而想投入现实生活去奋斗,他觉得自己充满了无限的力量,有的孩子只想躲在家里面玩游戏,不想去工作,不想去学习。家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孩子想工作,要知道他究竟为什么要工作,是不是特别在意自己的权力。家长可以用间接的方法告诉他:“其实你还是在逃避,只是利用了工作作借口。”如果孩子真有成长的计划,内心有成长的模板,家长应该跟他讨论,有多大的可能成功,如果要成功的话,还需要做什么?指导孩子认识到他现在想成功的可能性太小,还要读完大学才行。这种方法给了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对孩子来说就和一刀切的拒绝完全不一样了,孩子也更容易接受。孩子想马上成功,成为重要的人,常常是欲速则不达,因为他的基础不够,储蓄太少,能力太差,他的理想难以实现。家长要帮助孩子来完善他的计划,帮他少走弯路。
 
孩子在学校有三个基本功能,一是学习,增长知识。不管爱不爱学,或多或少总是会学到一些东西,尤其是文字和算术,总不能一个东西都不会写,一张报纸也不能读。第二就是学会与人交往,学校是同龄孩子聚集的地方,起码要学习和同龄孩子的交往,并通过模仿学习到父母没有教给自己的更多的品质。待在家里不能锻炼交往能力,过早与社会接触更不利于心身成长。学校还有第三个功能,不仅仅传授知识,还能教导做人的道理。学校会教导孩子成为有道德感的、正直的、对国家有用、符合主流文化价值体系的人,这是为了孩子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父母不管多么全能,也不能替代上述三个功能。   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之19.逆境中成长  父母闹离婚怎么办 我现在高三,再过九个月就要高考了,不过家里的气氛实在是糟糕透顶。因为爸爸爱喝酒,每次喝完酒,不是半夜回来,就是回到家里撒酒疯,要么就干脆不回来。他撒酒疯的时候,让我们做这个,做那个,在家里大喊大叫,弄得人心惊胆战的,心里不能平静。为此爸妈也经常吵架,这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有很多年了。 最近事情似乎变得更严重了,爸爸妈妈之间好像出现了第三者,可能也有一段时间了吧,可能是从爸爸耍酒风开始的。不久前因为家里有两个孩子,我和妹妹,我明年要上大学,妹妹要上高中,所以妈妈就决定开一个商店好赚钱供养我们,为此向银行贷了一笔款。刚开始营业不久,就有了第三者,现在离婚的话,在贷款的财产分割方面有一定的复杂性,再说即使离了婚,爸爸也会整天到妈妈开的铺子里闹,把客人赶走,这样一来,妈妈就很难照顾我们两个。再加上爸爸不肯离婚,又不能控制自己,还不愿意待在家,由此引发的种种矛盾,每天就以内战的形式在家里开打,要么就是两人分居不说话,要么就是大吵大闹。我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只能忍着等事态平息,不过平息一阵子又会开始。 作为女儿,我非常希望他们能继续在一起生活。但是处于高三的我,这样下去就没有一点学习的情绪和自信了,所以我想让他们分开,离婚算了,因为他们之间的信任已经打碎了,打碎的信任是怎么也挽回不了的。不过因为面子,我也迟迟犹豫着没有对他们说,我不知道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说服他们分开才是最好的。  这个家庭的确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父母闹离婚,孩子又面临高考,还有一个妹妹要考高中,孩子觉得很困惑。事实上,为什么这个问题要由孩子来解决呢?这不是她的事情,这是父母的事情。她马上要高考,妹妹要中考,这两个孩子不应该卷入夫妻的战争。她应该把自己的位置搞好,自己只是一个孩子,不能够替代这个家庭去作决定。比如说她在信的后面说,她要怎么来劝他们分开最好,这件事情是不能做的。为什么不能做?如果劝爸爸妈妈离婚了,孩子一生都会有阴影,会觉得因为自己爸爸妈妈才结束了婚姻。 表面上看,孩子在高三学习压力大,家里太闹了,希望能平静一些,总觉得父母之间好像没有办法挽回了。但这只是孩子的观点,对一个十八岁的孩子来讲,他认为婚姻应该是完美、没有争斗、平衡的。但实际上,所有的婚姻都是现实的,都会有争吵、有冲突、有矛盾,婚姻有些时候,本身就是在矛盾中存在的。孩子不能认同现在的婚姻,和自己的年龄有关系,这个年龄的人认为一切都应该完美。实际上,不管是家里出现第三者,还是爸爸酗酒,这些问题可能很多家庭都存在,是不是一定要破裂,一定要离婚?这是大人的事,不是孩子的事,也不是孩子应该考虑的问题。如果她担心爸爸妈妈离婚,想做一些事情让父母和好,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优秀的表现来让父母感觉虽然婚姻不快乐,但他们养育的孩子是很棒的,给父母的婚姻增加好的感觉。 在婚姻里,没有客观的标准说怎样好,怎样不好。另外,作为男人或女人,如果自身个性有问题,嫁给谁或者娶了谁,婚姻都会有问题,很难说是对方不适合你,还是你本身的个性不适合婚姻。谈到酗酒,这个女孩说,爸爸酗酒造成了家庭矛盾,实际上,爸爸酗酒的原因也是很难说清楚的,他为什么要用酗酒来面对母亲?为什么只有酗酒以后才大吵大闹,难道是清醒的时候无法去面对妈妈?其实,很多问题都是父母间的问题,孩子并不能真正地理解爸爸酗酒的痛苦。 当然也有一种情况,就是父亲有依赖性的人格,或过于自卑,必须通过酗酒来让自己感觉到快乐。很多有社交恐惧的人都会通过酗酒来让自己觉得社交并不可怕,只有喝酒才可以和人交往。但更多的人是因为个性怯懦,要通过喝酒来让自己变得强大。比如说信上提到的父亲每次喝了酒以后,就对妈妈喊叫,或者对孩子们喊叫。我们要考虑到可能平时这个父亲当得很窝囊,不像父亲,酒只是他的一个武器,让他的人格发生变化,变得不那么压抑。不能说所有的问题一定都是从爸爸酗酒开始的,分析一个家庭要想到很多钒ba芸赡艽颖旧砘贡冉侠碇堑淖刺涑刹焕碇牵涑珊透改傅亩钥梗闪苏秸唤龊⒆踊岚墓罚耙部隙ɑ峥逑吕础£ 女儿喜欢一个男孩,如果爸爸妈妈觉得这个喜欢是对的,可以提醒她,“喜欢这个男孩,是可以的,但是,我们未来还有很多不可知的东西,比如考上什么大学,这个男孩能不能考上,还有男孩考上大学是不是和你一样,大学四年,男孩子接触很多女生”,等等。家长要向女孩灌输情感是对的,喜欢他也非常好,但是喜欢不代表未来,喜欢只是现在对这个男孩很认同,跟他有亲密感,不能代表未来;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变化,谁都不能保证谁,也许你会变化,你到了那儿去会觉得很多男生比这个男生优秀。可能性很多,家长只要告诉孩子可能性就够了,而不要说恋爱一定会影响学习,恋爱是坏的事情,是糟糕的事情。如果家长这样告诉孩子,势必会引起冲突,她的内心会两难,产生分裂性的痛苦。或者觉得跟爸爸妈妈的关系变糟了,爸爸妈妈突然变成恶魔了,原来都是很好的,对她百依百顺,现在突然厉害起来,板着脸,孩子会出现焦虑,这种焦虑能使她的学习垮下来。 要提醒高中的孩子,这个时候学习是第一位的。父母要觉察到孩子是青春荷尔蒙引发的对异性的好感,这并不是坏事情。同样还要知道这个年龄的孩子容易产生的一些冲突性的、体验式的、情绪化行为。即便犯了什么错也要原谅他。父母要理解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从这个年纪开始关注异性。真正的问题是家长把孩子的情绪活动或者情感活动和他的学习活动对立起来了,认为孩子只要有任何学习以外的思想或者爱好,可能都是影响学习的。事实上,学习活动对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来说的确是重要的生活内容,但不是全部,孩子要成长,发展的技能有很多,不管是行为上的技能、知识上的技能,还是情绪体验方面的技能,都需要发展。因为“成长”概念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一个孩子要成长起来,是全方位的,他的情绪或者他的喜好都必须要成长,这些成长不仅不影响学习,反而可以促进学习。也就是说,一个孩子各方面成长都好的话,他的学习自然会成长的好,而且学习的成长和其他的思维活动或秘密活动的成长并不矛盾,那是一个很好的互补。 有些家长喜欢看孩子的日记,会因为看了日记里的某些情感活动而替孩子担心。其实,如果只是在日记里面记一些东西,并没有因为情绪或情感使他无法去学校,或者无法学习下去。父母不要认为这两件事情是对立的,因为对立的思维是一种简单思维,很多事情并不是互相抵消或互相限制的。对立的事物中其实都存在着和谐,一种并存的和谐。 父母发现孩子有情绪或者情感活动的话,可以从几个方面认识这件事。第一,要重新评价对孩子的前期印象,过去认为孩子在这方面像白纸一样,现在要重新定位。孩子开始有这方面意识了,这标志孩子在成长。第二,父母要意识到孩子有这样的情感活动,但孩子没有经验,要考虑他需不需要指导,要想怎么使孩子愿意和我交谈这一类的事情,或者我怎么诱导他跟我谈一些关于情感成长的事,把我的经验和我的担忧告诉他。父母要寻找机会促成一次交流,在孩子比较盲目没有经验的情况下,给予指导。第三,指导方式不是强行的而是朋友式的,或者是旁观者建议的方式。比如说,父亲和儿子交谈时,可以说,“我在十五岁的时候,曾经喜欢一个女孩,这个事情肯定还很痛苦……”,可以讲自己的故事。让孩子对情感发展形成前期预警的能力,他要知道对女生的好感会随着年龄成长慢慢淡化。如果孩子可以把恋爱看成生命中比较愉快的回忆,就会慢慢把自己的投入、精力、心情做合理安排。因为他知道依照爸爸的经验,小时候喜欢三个女孩都是单相思,没一个有结果,他慢慢就会评价自己情感的重要性。 最好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看孩子的日记可能会发现好多你不了解孩子的、陌生的甚至备感担心的一面。很多家长偷偷拿来孩子的日记,咨询心理专家,因为就像擦油灯擦出一个巨人,家长不知道如何再把它收回去。 首先,青少年的心理体验非常直接,也非常真实。孩子成长以后开始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总需要客体来作投射,比如说他把日记上锁或者把自己的抽屉上锁,就表示这和爸爸妈妈没关系,尽管他的身体和他的生活仍然和爸爸妈妈接触很频繁,但他需要保留自我,这是他成长的需求。如果一个孩子到了十四五岁还没有这样的需求,我们认为他是自我意识延迟。父母要保护孩子这样的表现,当他们产生自我感觉的时候,父母应该感到欣慰和高兴。第二,父母不要轻易地翻孩子日记。青少年在日记里的话都是深层的东西,深层的东西不是理性事件,如果父母以价值判断它,会对青少年表现在日记里的自由自在的思维接受不了,过于担心。其实,青少年没有社会化以前的思维活动完全是比较感性的,比较自我中心的思维过程,或者叫“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只是和这个阶段相伴随的东西,比如说十五六岁很狂妄,藐视权威,也可能盲目崇拜权威,肯定很不成熟,但他们写在日记里只是在做释放,把思想写下来。父母如果不能够理解这个关系的话,最好不要看。 父母必须要知道,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其实是在依赖孩子,需要通过偷窥孩子的内心来满足自己对孩子的不确定感。如果父母需要孩子所有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愿望和期待,孩子的压力就太大。毕竟,孩子和父母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时代变了,经济状态、生存状态都变了,不能让孩子的成长完全符合父母成长的模式,必须给孩子更大的空间。关键是,父母要明白,孩子慢慢长大的时候自然会跟自己不一样。 发现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孩子也要理解。父母从动机上是要保护孩子,不是要伤害孩子,或故意侵害孩子的权益。父母对孩子的爱常有一种全方位融入,仿佛是在替代孩子生活。但如果把孩子看成或内化成自己,就不允许有一些不符合自己欲望的东西在孩子内心出现。一旦发现,就处心积虑地希望帮孩子消除掉。对孩子的这种爱有明显双向性,一方面保护孩子使孩子不犯错误,或者不犯大错误,一看到小的苗头就把它扼杀了,尽管不好但实际上也有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却破坏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影响彼此的信任感,得不偿失。父母为了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做前期干预,对孩子的行为做一些判断,偶尔看看日记也无妨,但千万不要把日记里的事情当真。 早恋有时也是一种资源,不少有早恋倾向的孩子学习很好,两个人互相鼓励、促进。后来都考上好大学。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紧张的学习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孩子总需要寻找某种发泄情绪的方式,比如上网、游戏、运动、交友等。游戏和上网容易让孩子上瘾,所以不是好的选择,如果交朋友交得节制,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往往孩子都这样,父母怎么纠正某个习惯都无效,朋友稍加指出,立即就改了。交朋友是孩子走向社会认同、心理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交男女朋友,同样也是孩子性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十六岁以上的孩子,从心理发展需要看,应当鼓励孩子交异性朋友。危险在于不能交坏朋友。孩子如果交了一个和睦家庭的孩子、学习好的孩子,早恋学习并没有影响,有时还会是促进。但如果孩子交了社会上的朋友、不爱学习的朋友,无一例外,学习都变得退步起来。早恋交什么样的朋友比早恋本身更值得家长关注。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早恋了,不要忙着去制止,先观察孩子一两周的学习状况,再决定是否要进行干预。如果决定要干预,父母要商量一下,必要时演一种双簧戏也是可以的。父母可以故意去欣赏孩子的选择,说:“有眼光,那是很不错的女孩啊!你要珍惜她哟!要好好学习让她保持对你的欣赏哦!”这是一种资源趋向,凡事先看到好处,故意夸大好处来引发孩子从“早恋”中获益。对女孩,父母也可以说:“那男孩看起来比我们的女儿聪明哟,要追上我们这样骄傲的小公主,不耍点聪明肯定是不可以的。”激发女儿对男孩的幼稚敏感,从“早恋”的混乱中清醒(那个时候的男孩都比女孩幼稚)。把早恋当一种积极的事情来暗示,效果也是让孩子利用早恋的情感来获得学习进步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资源。 如果我们觉得孩子产生了早恋情感,学习一定要垮下来,这个先占的观念往往会毁了亲子间的交流,也干扰了孩子的内心秩序,自然会危及学习。当然,每个早恋开始的时候,孩子学习都会出现波动,往什么方向引导就是父母要承担的责任。有时候,父母想当然地把成人的恋爱与孩子的“早恋”画等号,以为孩子会整天想着性事。其实,孩子的早恋很像是自我认同,是挣脱自恋(喜欢不同性格的人),或寻找自恋(喜欢相同性格的人)的心理游戏,性欲的成分很少。一般初中生的早恋是过家家,小孩子的玩意儿,不爱也不恋。高中的孩子早恋是寻找学习压力的缓冲、青春期反叛、自爱体验的混合物,实质是把对同性接触的依恋经验转移到异性接触中,只恋不爱。家长要不断的淡化孩子早恋中爱的意味,增加友谊或情谊的味道。 先认同孩子,孩子的防御就减轻,家长更容易观察到孩子的变化,也能及时给予干预,干预技术有三种。 第一,可以建议女孩把对方带家里来,记住家长要把对方当孩子的同性朋友那样来接待,欣赏他,不要怪怪的。往往家长与那个孩子认识,并关系良好,那个孩子就会产生一种道德责任,不敢做过分的事,也怕破坏自己在对方家长心目中的印象。如果你家是男孩,最好不要用这个办法。因为孩子的女朋友得到你们的喜欢,她对男孩的自我保护意识会放松,往往在这样的关系里是靠女孩的自我保护意识才能使关系不发展太快。 第二,女孩子的父亲要对女儿更好,更多陪女儿,形成一种关系竞争。女儿往往更容易接受父亲给予她的情感,也适合这个年龄孩子的心理需求(有时,心理学认为这样做会妨碍孩子恋爱心理成长,但为了孩子考大学的短期利益也只能如此)。母亲要照机会为女儿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站在女儿的利益上,不要强调观点。要告诉女孩儿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哪些地方不能去,当发生什么重要的行为时,如何停止不会伤害彼此的友谊。男孩的父亲要教导孩子有责任,加强孩子对事情后果的预见,以及什么事是绝对不能做的。 第三,西方的父母会给孩子避孕的教育,父亲甚至在男孩约会前为他准备避孕套。这样的做法多少有些默许和鼓励。在东方文化下,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因为东方文化对性还看得很重,这样的文化定式会给孩子的性带来很大的心理冲突和压力。但女孩的母亲却一定要告诉女孩这些知识,因为医院里少女怀孕流产的事实在太多。很大的原因就是家长的拒绝,使孩子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责任在家长,孩子不懂,家长懂,但家长却把孩子推出去了。 心理学的常用技术,通常会淡化恋爱的重要性,装作会算命的样子开玩笑地说:“哎呀!你命中注定这一生会有五次恋爱的,真正的那次恋爱是在二十五岁呀。”这是一种暗示技术,让孩子被早恋限制了的感觉扩展到未来,女孩想到这次恋爱并不是她爱情的全部,就会重新去考虑自己当前的利益。如果她觉得这个男孩就是她的一辈子,就容易甘愿付出更多。 除此之外,也会常常改译孩子恋爱的真实意义,说“你对那个女孩的喜欢是为了挫败你的母亲”,或者“为了完成你与母亲的亲密分离”,或者说“你得不到母亲的关注在寻求社会补偿”,等等。这些说法会冲淡孩子爱的意识,打压他的性意识成长,让他重新审视,把关注放在母亲身上。这都是心理干扰技术。当然,这样做可能会违背心理学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原理,不过考虑到当事人重要的利益——学习,心理理论是微不足道的。 心理医生对不同的情景会有不同的心理策略,束手无策的父母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