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文化-说说 老潍县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43:28

潍坊文化-说说 老潍县人

从小就听说“潍县二哥”的种种说法,与“山东二哥”蕴含的文化特质有很大不同,尤其是那句顺口溜——“宁耍老家禽,不耍潍县人”,让人顿时对潍县人产生戒备心理。在与老潍县人深入接触中,笔者有了新的理解:过去所说的缺点,现在就是最时尚的,是潍坊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精华部分还需要在新时期大力推广。
  说法之一:小气,突出表现在来客招待上。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老潍县人招待客人一般用小盘,而来自周边县的客人一般用大盘,并且装得陡满,只有这样才显出大方、热情、好客。由于习俗的不同,来客对小盘就感到特别扎眼,非常别扭,只记得了盘子小,忘记了盘子多,菜品多。同样做菜,做十个菜费事,还是做两个菜、四个菜费事呢?哪个更热情?哪个更好客?不言自明。哪,为啥客人还对潍县人耿耿于怀,喋喋不休的向街坊邻居、子孙后代传播呢?可能在近代,潍县由于胶济铁路的修筑等原因,而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埠城市,解放战争第一场攻坚战打潍县,就是一个明证。对于文化底蕴同样深厚,历史上也曾辉煌的周边人来说,一方面不得不承认潍县的现实地位,另一方面心理难免有点不平衡,就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氛围,这方面,有点“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的味道。另一方面,在过去那个年代,到趟潍县不容易,总得表现一番吧,小农经济的本质是封闭,封闭的本质是自以为是,于是人们就屡屡拿潍县人的“小盘”开涮。其实,从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行为不文明,不经济,也不科学。目前,高档酒店一般用小盘,尤以文明、富裕程度高的南方人为甚,看来,文明程度和盘子的大小成反比,潍县人老早就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说法之二:规多,突出表现在“潍坊丈母娘”上。老潍县人做事总是循规蹈矩,要求坐有坐样,站有站相,庭院怎么建设,房屋怎么摆设,生活怎么安排,都要有一个标准,“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文明程度与规矩的多少成正比,这与前段的盘子截然不同。常言道“为官三代,方知吃饭穿衣”,久而久之,代代相传,潍县人的规矩就成为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成为刻在骨子里的一种文明。“亲闺女,爱女婿”,文明程度极高的丈母娘见到坐无坐样、站没站相甚至有些嬉皮色彩的女婿当然有些看法,爱之深,责之切,谆谆教导,说得多一些,本无可厚非,倒是你这个女婿不识抬举,“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满世界的嚷嚷,拒绝文明还有理了,没礼教的家伙!哎,我说,为什么潍坊的丈母爷备受推崇,因为老父执掌家门,从不为些许小事聒噪,只抓大事,当到丈母爷出面的时候,小子,你歇菜吧!
  说法之三——难缠,突出表现在行事上。长期处于闹市间,从小就耳濡目染,山南的,海北的,没有三踢两脚的不会走街逛店,天天与这些人打交道慢慢形成了一定之规。并且老潍县的一批优秀人才,可能到了外地发展,涌来潍坊的往往是周边县市的佼佼者,成为某一个圈子的领头人。一个人加盟一个公司,首先要融入这个企业的文化,如果主导这个企业,就要按照自己意志,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改造这个企业的文化。同时,作为老员工也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可能处在守势。其实,日本、美国、英国、广州、北京、青岛的本土人也在努力的保持自己的本土特色,这,无可厚非。
    纵观潍坊地域叫得响的文化品牌,从人文方面的郑板桥、餐饮方面的朝天锅到民俗方面的风筝、年画,无不出自老潍县,这说明老潍县的文化在某一个时期确实处在了时代的前列。但由于潍坊地域各县市均历史悠久,都形成了一定的文化特色,丰富和拓展了潍坊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这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文化底蕴特别深厚的城市,不管是潍县、益都,还是密州,我们都要有大潍坊的整体文化观,尽快抢救、挖掘、整理,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服务,为我们的改革开放服务,为我们的品牌城市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