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的87岁游子病中画《旧时故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33:39

《旧时故乡》图局部

     “1938年的慈城是啥模样?看看这幅图,基本就知道了。”昨天,《古镇慈城》主编钱文华在书房里,缓缓地摊开一张名为《旧时故乡》的手绘图复印件。这张宽1米、长1.5米许的慈城图密密麻麻地再现了1938年的慈城景象。它寄自美国,是一位身患癌症的87岁慈城游子在病中一笔一画用了一年多时间完成的, “老人正在创作比这张草图还要大将近一倍的正图呢!”

  老人叫郑雷孙,他为何如此执着于“1938年的慈城”?记者随后电话采访了现居嘉兴的郑雷孙亲弟、81岁高龄的郑义生老先生。


  游子怀念家乡常热泪盈眶

  据郑义生老先生介绍,郑雷孙老人生于1925年,在慈城度过了他的童年,曾先后就读于现在的中城小学和慈城中学(当时为慈溪县初级中学),后考入广西大学机械设计专业,1947年大学毕业后不久,即被工作单位上海渔业公司派往台湾基隆分公司。

  谁能想到,这一别故乡竟是40多年。直到1988年和1993年,郑雷孙老人才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当年风流倜傥的风华少年已是两鬓斑白的垂垂老者。“我哥哥曾经告诉我,孤身漂泊在外几十年,他经常在梦中想起自己慈城的老房子,醒来时枕头都是湿的!”郑雷孙曾亲口告诉郑义生说,他走遍名山大川,最终还是觉得生他养他的慈城最好,“慈城巴掌大的地方,却山川湖泊、平原沃野、铁道公路、寺庙道观、拱桥牌坊以及数不清旧宅大院应有尽有,历史又那么悠久,放眼整个中国也难得一见。”

  故乡的杂志勾起创作欲望

  这么好的故乡,为什么不将它画下来告诉儿女?已赴美国加州屋仑市与女儿生活在一起的郑雷孙老人不止一次萌生这样的念头。

  2005年秋天,郑雷孙的一位亲戚赴美探望他,给他带去了5本《古镇慈城》杂志。杂志所刊的《慈城山形水势图》、《民国三十六慈城(孝中镇)平面图》则让他找到了创作的素材。

  “他将这两幅图放大后寄给了我,要我将能记起来的慈城店铺、桥梁、老宅等全部注在上面,再寄还给他。”郑义生回忆,那段时间他和哥哥经常在越洋电话里就怎么画煲电话粥。最终哥俩商定,以图画合并、鸟瞰的方式把慈城全貌反映出来。因为篇幅太大,所以全图是按比例分成10张小图拼接起来的。

  患重病却为作画放弃手术

  正当郑雷孙万事俱备,准备全身心投入《旧时故乡》的创作时,2006年3月,却查出右肾上长出了肿瘤。他只能暂时放下手中的画笔,入住加州大学旧金山医院。

  然而,就在手术前一天,他放弃了手术。“他并不担心手术会失败,只是担心并发症会让自己无法画画。他并不想画得有多好,不过是想表达一位游子对故乡的眷念!”

  2006年7月,身患重病的郑雷孙开始了他的《旧时故乡》创作。年轻时喜欢画画的他,基本上画什么像什么。一年半以后,田野山林之内、城郭四合的慈城古镇跃然纸上。数百幢房子、十余条街道、河流、桥梁乃至老树无不清晰可辨;如果用放大镜看,则街上的行人宛然如真。

  “总的来说,基本和历史记载的慈城原貌一致。”钱文华告诉记者。

  不过,这张费时一年半才完成的《旧时故乡》图,不过是为一个更大计划所做的准备工作。 “我哥哥将这幅画的复印件寄给我时,就说过这张图只是草图,他还要根据这张图画一张更大的正图。”

  正图将用毛笔画在宣纸上,比草图大将近一倍。那是他心目中的慈城版《清明上河图》。“当时,我哥哥计划用三年时间将正图画出来,现在他画得很吃力,一条直线他要画好几次才能画好。”言语间,郑义生老人对哥哥的做法十分心疼,但是他知道,为故乡作画已经成为支撑他哥哥活下去的支柱。

 

来源: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