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国要防捧杀须先防自大--观点--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34:23
穿灰色大衣的女士拉开手边的紫色皮包,拿出一本黄色封面的书。美联社摄影记者一个长焦跟过去,书名撞进镜头:《中国怎么想?》(What Does China Think?)。女士名叫阿什顿,是欧盟外交政策高级代表,即外界所称欧盟“外长”。快门捕捉下的这个瞬间,此刻显得饶有意味:会议期间外长忙里偷闲,不忘记“揣测”中国怎么想。有解读称,这个时刻拿出这本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性动作,代表着欧洲政治高层已经开始尝试去理解“中国思维”。
问题是——我们自己想好了吗?
不久前,美国《时代》周刊发表文章,批评了那些“大而化之谈论中国”的书籍,建议“谈论中国别再使用‘粗线条’”。
问题是——我们自己的谈论、分析甚至是心理感知,常常还停留在“粗线条”层面。
最新的例子就在前天。媒体对刚发布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表现出超常热情,宣称“中国越来越多的经济大省已‘富可敌国’”,比如广东省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和南非,在G20中可排到第16位;江苏、山东和浙江等省的GDP也超过了G20部分国家;上海、北京和天津3个直辖市更是在人均GDP指标上,毫不逊色于G20部分国家,上海可排在第12位。
更别提被国人从牛年津津乐道到虎年的两项数据: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总量被预测为将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没错,中国正在变强。但对于一个曾提炼出最深刻辨证思维、深谙祸福相倚古老智慧的文明国度来说,更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个关口,而我们尚未过关。
没错,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但当世界希望理解“中国思维”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更应该清理自己的思路、厘清自己的逻辑,或者说,真正有成效地、有远见地、有智慧地组织起自己的思维。
这应该是一种务实的思维,切忌虚妄。拿上述发展报告来说,对各省经济指标及其背后社会政治涵义的客观分析和详细解读,至少该比某省、某国的无谓对比更吸引我们的目光和大脑吧?拿出口第一、经济总量奔二来说,其具体构成如何、消长缘由何在,难道不比空洞的头衔更有价值?
这应该是一种清醒的思维,切忌狂躁。早有有识学者提醒我们注意国力的“大小之辨”:人口大国vs素质小国、制造大国vs创新小国、经商大国vs威望小国、储蓄大国vs内需小国、市场大国vs公益小国、税收大国vs社保小国、官僚大国vs社会小国、教育大国vs学术小国、传统大国vs文化小国……当我们面对如此多、几乎覆盖了现代文明社会各个领域的落差需要去弥补,即便不说是忧从中来,至少不能缺了一分敬畏。
这应该是一种渊博的思维,切忌短浅。民族复兴是与国力增长相伴随的一个命题,旧邦新命,意味着传统文明元素的现代转型。丰盛的历史积淀,难道不该历练出一种定力?外界的抑扬,我们淡然处之;国际上的捧摔,我们从容应对。这便是八风不动的境界。中国文明传统中,为人、成事,都有境界之说。立国亦如此!
对我们这个国家和全体国民来说,形成这样的思维,达成这样的共识,乃是一项修为——国家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后,必修的一项课业。其难度,丝毫不亚于物质积累和硬实力增长,并且其修习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国家发展最终能达到的高度。
一旦我们向世界展示这种思维,以及由这种思维所塑造的国家形象,“中国怎么想”将不再是一场捉迷藏。对抗当然会有,制衡当然会有,但那将不再是基于不确定所引发的恐慌,中国也将更有效地参与国际秩序的形成,更深刻地汇入人类文明的进程。
然而吊诡之处在于,世界对于中国的关注,世界想了解“中国怎么想”的急迫心情,尤其是近年来充斥于国际媒体和国际事务场合的过分夸大中国成就及影响力的言论,恰恰非常容易与中国国内的某些言论和心态达成“共谋”,阻碍良性思维的形成。
已有评论指出:希望中国出面领导世界的声音背后,隐藏的是一种可怕的杀机。而与这样带有战略意图的外界“捧杀”相比,说得直白些,中国国内某些充满领导欲和不切实际高调的流行思维,无异于“自杀”。
有鉴于此,呼唤真正对民族前途负责任的“中国思维”,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