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怎么越来越难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34:17
——孙云晓在汉演讲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思考
几乎所有的家长和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现在的孩子怎么越来越难教了?前不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作者孙云晓应邀来汉在江汉、江岸、武昌、青山、黄陂等区县作专题演讲,受到热烈欢迎。
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
天下父母无不爱自己的孩子,二天下教师无不想学生成才,但是,我们了解今天的孩子吗?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津津有味地看电视卡通片或卡通画,还时时发出阵阵笑声。大人凑过去一看, 嗨,什么乱七八糟的, 一点儿都看不懂。过去是孩子不了解大人,如今是大人不了解孩子。
当今的孩子有两大特点:他们是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也是第一代在电视前长大的孩子。与以老三届为代表的一代父母比较,孩子们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在家庭中的地位都有了根本的不同。电视的时代是没有童年的时代。每个孩子只要愿意看,什么样的内容都会被接受。知识面的拓宽使孩子这个教育对象变得复杂,而教育的简单化,是教不了他们的。
现在的孩子身上有几种突出的问题。1、片面讲竞争,忽略合作教育。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一天一个数学成绩总是全班第一的女孩没来学校上课,同学们惊讶之际老师说:她爷爷去世了。同学们听后一阵欢呼:“她爷爷可死了。"后来我问他们为何盼望她爷爷死,一位同学说,她爷爷是数学教授,所以她成绩特别好,现在她爷爷死了,我们就有希望超过她了。
(2)性教育滞后。南方某市曾处决115名18--25岁的罪犯。,调查显示,115名死刑犯违法犯罪均始于少年时候,受黄色录像和书刊的影响的103人。
(3)少年暴力。现在的孩子不管是看电视、书刊,还是买玩具、食品,接触的一个个都是舞刀弄枪的霸王形象和复仇故事,导致孩子们缺乏同情心。我们曾在一所小学作过一次调查,问如果你在马路边遇到一只受伤的小猫怎么办?有70%的同学竟回答“把小猫扔进火推里烧死。”某市有个叫何刊达的孩子竟被同学们在玩耍时埋进了沙堆里,这些孩子居然还苦无其事。
(4)心理脆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的专家学者,对东北76所学校万余名学生心理检测发现: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的表现,近30%的小学生心理素质不及格,而优良者仅占8.2%。
爱孩子应重在锻炼孩子
我曾写过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参加这次夏令营,我明显地感觉到日本人放手锻炼孩子,中国人对孩子过度保护,显示了两种爱心。
中国的学校组织校外活动,不管是教师还是校长都高度紧张,什么都包了,不敢有丝毫放手,原因很简单:“安全第一”。参加那次夏令营,孩子的父母个个来送并千叮咛万嘱咐,那离别的场面真是感人。一路上这些孩子只顾自己卸包袱,垃圾随处抛撒。日本人的父母把孩子送来的目的只有一个:“锻炼孩子”。刚到北京,日本的教师在天安门广场对从未到过北京的日本孩子说,你们分散自由活动吧,*点在这里集合。于是这些孩子各自出发了,我真担心这样会出事,日本教师说没关系,果然一切如他所愿。 路上,日本孩子环境意识,独立意识都很强。
应该说,这次夏令营让中国孩子受到了很好的磨练,形成了一些好习惯,但是,回来时父母们早早在车站等候,接回家后百般宠爱千般娇惯,没过几天,一切又恢复了往日情形。
娇子如杀子。得来容易的往往不珍贵。今天有几个孩子知道体谅父母的艰辛?我以为现在的父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多。如果说现在的中年人还知道孝敬老人的话,现在的年轻人则大不如从前,有种判断认为今天60岁以上的老人是最后一代幸福的老人。从一定意义上讲有它的道理。有一位母亲对14岁的女儿百般呵护,女儿长了这么大什么都不会做。有一天,这位母亲与女儿谈心:孩子,你啥都不会做,我老了身体有病该咋办呢?女儿说了三个字差点没把母亲气死:安乐死。母亲愤然:你这个白眼狼,我养了你这么大,得到这样的回报。女儿振振有词:妈妈,别不高兴,这是科学!到时候一实施安乐死,你没有痛苦,我也没有负担了。
富门寒教,为孩子计深远
有人把青少年教育面临的问题喻为“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是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严格说来,应试教育是一种淘汰教育让大多数人成为失败者,怀着灰溜溜的心情走上社会。每年只有4%的同龄人考上大学,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战争。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已树立了为高考而战的认识。每到升学,哪怕是小学升初中,就意味着一场大战的开始,孙云晓说,他的儿子去年升初中,他才真正体会那不是一次升学,那真是一场战争。陪孩子复习不说,还担心进不了好学校。要进好学校就得交钱。 分数少了也得交钱,那数目高得惊人。分数差不多了,交钱人家都不一定要。难怪孩子一生下来,大人孩子都开始紧张。
现代教育是成功教育,它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教育就是发掘每个人的潜能。给人一种发展潜能,让人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有位朋友,是写童话的,叫郑渊洁,他在学校学习成绩并不好,但很会讲故事,后来就成了童话大王。教育并不是要每个人都成为一种模式的人,是要让所有人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思路就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第二座“大山”,是家庭内的过度保护。别以为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怎么都不过分。有时候,孩子在聚精会神做作业, 突然发现背后站着一个人,回头一看原来是妈妈,想想这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心理重负? 我们做家长的大概都有这样的体验,到了周未,你带着孩子上公园逛商场,想方设法跟孩子玩,到头来大人累得要死,孩子还玩得不开心。其实,孩子在这种过度保护的家庭环境中得不出自成长,便有一种压抑感。这种状况在今天高楼越建越高,生活空间越来越封闭的的城市愈发明显。我们曾做过这;样五个试验:由两个要好的家庭一起度周末。大人在一起或聊天或下棋,反正要让孩子们自己玩,结果大人轻松,孩子也高兴,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兴趣爱好。这该引起大人深思。
第三座“大山”,是享乐至上的社会思潮。教育的有效性有赖于教育的一致性。学校里老师对学生进行艰苦朴素的思想教育,回到家里,无论父母的给予、媒休宣传都让孩子们从从小接受享东至上的观念。君不见“一旦拥有别无它求”的广告词铺天盖地吗?什么叫别无它求?难道有了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就没有了别的追求吗?这种教育环境带来的教育效果又是什么呢?
好父母好教师应是半个心理学家
当一个孩子说我将来一定要考上北大、清华。听到这话父母必然认为这是孩子有志气,有追求的表现,心里是高兴。但如果孩子说我如考不上的话就不活了,大多数父母不会意到孩子的心理已有问题, 即出现了成就焦虑症的苗头。
有个小学五年级的女同学,是班长,她学习成绩非常好,责任心也特别强。她总想在自己当班长期间让自己的班全校第一,然而事与愿违,她所在的班在一次考试中成绩不理想,她伤心极了,便写好“遗书”:我死了,请**同学负责,把班级管理好。接着跳楼了,成了终生残疾。在一次讲课中,一位女同志前来问我:这姑娘就住我一栋楼,多好的孩子,怎么就跳楼了呢?优秀的父母和教师应当是斗个心理学家,应当懂得和适应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找到适当的教育方法。要永远想念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聪明的孩子。
摘自《长江日报》1996年7月20日
责任编辑: 白璐璐 来源: